喉颈气管狭窄成形术优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断解级断层解剖学复习提纲1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http://www.jk100f.com/
级影像专业断层解剖学复习提纲绪论名词解释

.横断面

亦称水平面,与水平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2.冠状面

又称额状面,同时垂直于冠状面和水平面,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

3.矢状面

按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与水平面垂直。

4.回声

当超声传经两种声阻抗不同相邻介质的界面时,如界面的线度大于波长,则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这种反射和折射回来的超声成为回声。

5.T值

CT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

6.窗位

窗宽是CT图像上显示的CT值范围,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结构均以白影显示,低于此范围的均以黑影显示,窗位是窗宽的中心值。欲观察某一组织结构及发生的病变,应以该组织的CT值为窗位。

7.伪影

原本被扫描物体并不存在而图像上却出现的各种形态的影像。

8.信噪比

信号的幅度与信号背景噪声幅度的比率,用S/N表示。

问答

.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定义及其观察方法。

横断面亦称水平面,与水平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一般观测其下表面。

矢状面,按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与水平面垂直,一般观测其左表面。

冠状面又称额状面,同时垂直于冠状面和水平面,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一般是观测其前表面。

第一章头部

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

以经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根部的连线为界,将头部分为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一、名词解释:

.Reid基线(RBL)

为外耳门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头颈部横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2.上眶耳线(SML)

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3.眦耳线(CML)

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面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4.眶耳线(OBL)

同上

5.连合间线(AC-PC线)

为前连和后缘中点至后连和前缘中点的连线。脑立体定位断层解剖研究多以此线为基线。

6.Frankfort平面

为眶下缘和左、右外耳门上缘组成的平面,接近于Reid基线平面。活体时相当于人直立、臀部和背部靠墙、两眼向前平视时的颅骨位置。又称人类学平面。

7.胼胝体

位于大脑纵裂底,是最大的连和纤维,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相应部位的皮质,在脑的正中矢状切面上呈弓形,由前向后可分嘴、膝、干和压部4部分。

8.基底核

端脑底部的白质中包藏着一些神经核团。

9.内囊

宽厚的白质,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在端脑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向内侧的“”字形。

0.侧脑室

大脑两半球内部的空腔,形状不规则,可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四部,前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延髓脑桥沟

在延髓与脑桥腹侧面之间一条横行的沟。沟内自内向外走形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2.脑桥小脑角

小脑中脚是发自脑桥核的纤维组成,是随大脑半球的发展面扩大起来的。

3.第四脑室

是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的脑室腔,它的顶朝向小脑,前部由两侧的小脑上脚及位于两脚之间的薄片白质上髓帆组成,后部由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组成。

4.前联合

位于大脑纵裂和第三脑室之间,前连和左右对称,中部纤维聚集成束,两端分别向前、后放散,整体上呈“H”形。

5.半卵圆中心

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6.咽旁间隙

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椎体形。

7.咽后间隙

位于咽和食管后壁与椎前筋膜之间,向下通向后纵隔。

8.椎前间隙

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9.脑池

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20.帆间池

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穹隆顶和穹隆连合的下方,向后经胼胝体下方同大脑大静脉池。

2.小脑延髓池

位于小脑半球后下方,延髓背面和枕鳞下部的前方,由蛛网膜架于延髓和小脑之间形成的,其矢状切面为三角形。

22.鞍上池

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或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

23.大脑纵裂池

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大脑纵裂内,被大脑镰分隔为左、右两部。

24.大脑动脉环

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

25.椎基底动脉系

椎动脉左右各一支,它穿行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向上行进入头颅内,两只血管在脑内合为一支叫基底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及其它们的分支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

26.脑底静脉环

主要以两侧脑底静脉为主体,前面为大脑前静脉及前交通静脉的延续,后面直接连于大脑大静脉,在此环的中央部,有左、右后交通静脉横断,因此,将大的静脉环分成前、后2个小的静脉环。

27.蝶鞍区

颅中窝中央部的蝶鞍及其周围区域。蝶鞍区前界为前床突外侧缘和前交叉沟的前缘,后界为后床突和鞍背,两侧为颈动脉沟。

二、问答:

.在横断面上辨别中央沟的方法

①中央沟大部分(87%)为一不被中断的沟;

②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约中份处向后内延伸,弯曲走行,在其前方和后方可见中央前沟、中央后沟与之伴行;

③—般中央前回厚于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处皮质厚度为4.5mm左右;

④中央前沟与额上沟形成的倒“T”形外观,有利于间接推断中央沟。

⑤中央后沟与顶内沟相连而成“丁”字形,对辨认中央沟有重要价值。

⑥先通过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沟缘支辨认出中央旁小叶,再进一步辨认中央沟;

⑦中央沟在大脑半球外侧面走行约8~0cm;

⑧大脑白质的髓突有助于辨认中央沟。在CT图像上,正常脑沟宽度不超过5mm。

2.帆间池与第三脑室顶部的区别;

帆间池的层面较高,第三脑室顶部层面较低。

帆间池后界是胼胝体压部,第三脑室顶部的后界为松果体。

帆间池为尖向前的三角区,不与侧脑室前角相连;而第三脑室前部为矢状位的狭长裂隙,前端可达侧脑室前角。

3.大脑的主要沟、回、叶;

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中央前沟、中央后沟、顶内沟、颞上沟、颞下沟、扣带沟、距状沟

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扣带回、缘上回、颞横回、颞中回、颞下回

叶:岛叶、额叶、枕叶、颞叶、顶叶、中央旁小叶、楔叶

4.内囊、外囊和最外囊在横断面上的位置及其毗邻;

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外囊位于豆状核和屏状核之间,屏状核与岛叶皮质间的髓质为最外囊。横断面上从内到外:内囊、苍白球、壳、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岛盖。

5.颈内动脉的分段与分支;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C: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

6.椎动脉的分段与分支;

分为四段:、颈段

2、椎骨段

3、枕段

4、颅内段

7.大脑大静脉的位置、收纳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在大脑大静脉池内,为两侧大脑内静脉合成的一条短而粗的静脉干,绕过胼胝体压部向后,约在大脑镰和小脑幕连结处前端与下矢状窦汇合,以锐角注入直窦。大脑大静脉壁薄而脆,易破裂出血。

(大脑内静脉收集基底核区、深部髓质和脑室旁的静脉血,特点是静脉血从周围流向中央。)

8.海绵窦的位置、穿行结构

海绵窦位置: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形成的腔隙,腔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为许多小腔隙。

穿行结构: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与上颌神经。近窦的内侧壁,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

三、重点断面

横断层七、八、九、十、十三、十四

第二章颈部

颈部上界为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下界为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

一、名词解释:

.气管前间隙

内脏间隙的前部位于颈深筋膜中层和气管之间的部分。

2.咽后间隙

位于咽和食管后壁与椎前筋膜之间,向下通向后纵隔。

3.危险间隙

位于翼筋膜和椎前筋膜之间,上至颅底,下至后纵隔。

4.椎前间隙

位于颈椎和椎前筋膜之间,向下通后纵隔。

5.颈动脉鞘

上起自颅底,下续纵膈。是颈筋膜向两侧的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筋膜鞘。

6.弹性圆锥

又称环声膜,为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结构。其纤维起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呈扇形向下后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内面及杓状软骨声带突。此膜上缘游离,紧张于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称为声韧带,是构成声襞的基础。弹性圆锥前份较厚,张于甲状软骨下缘和环状软骨弓上缘之间,成为环甲正中韧带。

7.喉中间腔

喉腔在前庭裂平面至声门裂平面之间的部分,是喉腔3部中容积最小的。

二、问答:

.颈筋膜的配布规律。

颈部有颈浅筋膜和颈深筋膜。前者较薄,内含颈阔肌,其深面有皮神经、浅静脉、浅淋巴结和浅淋巴管。后者位于颈浅筋膜和颈阔肌的深面,围绕颈、项部器官和肌群,并在大血管、神经周围形成筋膜鞘和筋膜间隙,由浅入深分为3层:

()浅层:又称封套筋膜,包裹整个颈部。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处分为两层,夹包形成两肌的鞘;向后连于项韧带和第7颈椎棘突,在前方正中形成颈白线。

(2)中层:又称气管前筋膜或内脏筋膜。位于舌骨下肌群深层,向上附于舌骨、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并包绕颈部脏器(喉、气管、咽、食管、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等)。

(3)深层:分为翼筋膜和椎前筋膜。翼筋膜位于椎前筋膜前方,向两侧部分筋膜包裹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颈动脉鞘。椎前筋膜被覆于椎体、椎前肌和斜角肌表面,上达颅底,下行与胸内筋膜相续。在此筋膜深面有交感神经干、膈神经和颈丛,浅面有颈部大血管和颈深淋巴结。

2.颈部横断面上主要脏器和血管神经的配布规律;

颈部深层结构可分为后方的支持格,前方的内脏格和两侧的血管神经格。支持格:颈深肌群、椎体以及臂丛根部和交感干等藏于颈深筋膜深层之内。内脏格:咽、食管、喉、气管及甲状腺由颈深筋膜中层包裹。血管神经格:在支持格和内脏格之间的左右侧,有颈动脉鞘包绕的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

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舌骨下肌群共同包被于颈深筋膜浅层内,是颈部的套状结构。

3.喉的软骨与连接;

喉的软骨:

)甲状软骨:喉软骨中最大的一个,组成喉的前外侧壁。

2)环状软骨:在甲状软骨下方,构成喉的底座。

3)会厌软骨:上宽下窄呈树叶状的软骨。

4)杓状软骨:一对略呈三角锥体形的软骨,尖向上、底朝下,与环状软骨板上缘构成关节。

喉的连接:

)环杓关节:由杓状软骨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组成,能开大或缩小声门。

2)环甲关节:由甲状软骨下角与环状软骨板侧部的关节面构成。

3)弹性圆锥:自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向下向后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和杓状软骨声带突。

4)方形膜:由会厌软骨的两侧缘和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向后附着于杓状软骨的前内侧缘。

5)甲状舌骨膜:连于甲状软骨上缘与舌骨之间。

6)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于环状软骨下缘与第一气管软骨之间。

4.喉腔的位置与分部;

上通喉口与喉咽相通,下通气管。

喉腔被上下两对由喉侧壁突入腔内的黏膜皱襞分为3部: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声门下腔。上方的一对黏膜皱襞称前庭襞,自甲状软骨前角中部连至杓状软骨声带突上方,两侧前庭襞间的裂隙前窄后宽,此裂隙称前庭裂。下一对黏膜皱襞称声襞,较前庭襞更突向喉腔,自甲状软骨前角中部连至杓状软骨的声带突。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喉腔在喉口至前庭裂平面间的部分,称喉前庭,上宽下窄,前壁主要由会厌的喉面构成。

喉腔在前庭裂平面到声门裂平面之间的部分,称为喉中间腔,是三者中容积最小的。

喉腔自声门裂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的部分,称为声门下腔,上窄下宽,略成圆锥形。

5.甲状腺的在横断面上的断层解剖特点;

位于内脏格,有完整的内脏筋膜包裹,形成假被膜。

侧叶紧贴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或上位气管软骨环的前外侧,断面形态为内侧锐薄,外侧圆钝的楔形,一般呈对称分布。

甲状腺峡部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侧叶上极达甲状软骨中部(平对第5颈椎间盘),下极至第5-6气管软骨环(第7颈椎至第胸椎椎间盘)。随断面下移,甲状腺体积逐渐增大。

甲状腺前邻舌骨下肌群,前内侧邻咽和喉,后外侧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颈交感干和喉返神经。

甲状腺前方的层次结构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

三、重点断面

横断面二、三、四、五(内脏格与血管格中的结构)

第三章胸部

胸部上方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与颈、项部分界;下方借膈与腹部结构为邻;两侧上部以三角肌前、后缘上份和腋前、后襞下缘与胸壁相交处的连线与上肢分开。

胸部上界:第胸椎上缘平面;下界:心尖消失平面

一、名词解释:

.血管前间隙

位于胸骨柄的后方、大血管的前方,两侧为纵隔胸膜围成的间隙,内有胸腺和低位甲状腺。

2.气管前间隙

位于大血管和气管之间。向上经胸廓上口与颈部的气管前间隙相续连,向下达气管隆嵴平面。由主动脉弓、上腔静脉、奇静脉弓和气管围成。间隙内有气管前淋巴结和心包上隐窝。

颈深筋膜中层前下部覆盖气管称气管前筋膜,此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接疏松结缔组织连接形成气管前间隙。

3.隆嵴下间隙

从气管杈开始向下至右肺动脉下缘,高约2cm。

4.奇静脉食管隐窝

肺门区结构将肺与纵隔之间的胸膜腔分为前后两部,后部伸入食管与奇静脉之间形成奇静脉食管隐窝。

5.食管后隐窝

覆胸膜外,其余部分都与右纵膈胸膜相贴,尤其在肺根下,右纵膈胸膜有时可突向食管胸部后面,形成食管后隐窝。

6.气管杈

气管向下至胸骨角分为左右主支气管,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

7.肺段

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亦称支气管肺段。

8.肺门

位于肺内侧面中央部的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在一起,称为肺根。

9.支气管树

直接发自主支气管的支气管支,于其行程中又发出许多更小的支气管,这些小支气管继续又呈分杈状而分出许多更小的支气管。全体构成类似分支系统,非常复杂的倒置的一株大树,故称支气管树。

0.心包横窦

位于升主动脉及肺动脉干后方与上腔静脉及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

.心包斜窦

心包腔在左心房后壁与后部心包壁层之间的空隙,其两侧界为左肺静脉、右肺静脉和下腔静脉。

2.心包前下窦

心包壁层前部与下部处移行处所夹的心包腔。

3.奇静脉弓

位于纵隔右侧面,并从后方行向前,形成平滑向外的隆凸。可作为右肺门开始的标志。

4.主动脉肺动脉窗

主动脉升部和主动脉胸部之间至纵隔左缘,在CT图像上呈一低密度空隙,放射学上称主动脉肺动脉窗。其范围是指主动脉弓下缘和肺动脉杈上缘之间~2cm的小区域,其左外侧界为纵隔胸膜,内侧界为气管,前方为主动脉升部,后方为食管和主动脉胸部。此区含有动脉韧带、动脉韧带淋巴结和左喉返神经。

5.心包上隐窝

呈弯月状,位于主动脉弓的右前方,前方为胸腺。

二、问答:

.胸骨角平面的标志性意义;

①通过第2胸肋结合,为计数肋的标志性平面。

②后方平对第4、5胸椎之间的椎间盘。

③是上、下纵隔的分界平面。

④平对主动脉弓的起端和止端。

⑤气管在此平面分叉形成气管杈。

⑥奇静脉弓在此平面跨越右主支气管,并向前汇入上腔静脉。

⑦左主支气管于此平面越过食管的前方,形成食管的第二狭窄。

⑧胸导管在此平面由右转向左行。

2.上纵隔及后纵隔内容配布;

上纵隔的主要内容从前向后:第一层为胸腺,第二层是左、右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的上半,第三层是主动脉及其3个大分支,左、右膈神经,迷走神经,第四层是气管及其周围的气管旁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第五层是食管及位于其左侧胸导管和气管食管之间的左喉返神经,最后是交感干。

后纵隔位于心包和脊柱之间,由前至后:第一层是气管分杈及左、右主支气管,仅占后纵隔的上份,第二层是食管及其包绕其周围的食管神经丛和食管周围淋巴结,自气管位居后纵隔的最前部,第三层是主动脉胸部及其周围淋巴结,奇静脉与半奇静脉和胸导管,第四层是位于脊柱两侧的交感干胸段及穿经交感干的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

3.肺段在横断面上的形态;

根据支气管走向可分为:纵行、横行、斜行。

纵行:B、B7-B0的近端,横断面为圆形

横行:B2、B3、B6及右肺的B4、B5,横断面为长条形

斜行:B7-B0的远端及左肺的B4、B5横断面为椭圆形

4.肺根结构的排列关系;

肺根内主要结构的排列从前到后依次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和下肺静脉。自上而下,左肺根内依次为肺动脉、主支气管、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右肺根内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左、右下肺静脉位于肺根的最下方。

5.主动脉肺动脉窗的境界和内容;

主动脉升部和主动脉胸部之间至纵隔左缘,在CT图像上呈一低密度空隙,放射学上称主动脉肺动脉窗。

其范围是指主动脉弓下缘和肺动脉杈上缘之间~2cm的小区域,其左外侧界为纵隔胸膜,内侧界为气管,前方为主动脉升部,后方为食管和主动脉胸部。此区含有动脉韧带、左下气管旁淋巴结和左喉返神经。

6.ATS图中左、右三条线的画法;

左侧:主动脉弓顶:2L、4L

隆嵴上缘:4L、0L

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0L、L

右侧:主动脉弓顶:2R、4R

奇静脉弓上缘:4R、0R

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0R、R

7.ATS图中四条横线的画法

第一条横线:经主动脉弓上缘的水平线,将右侧的气管旁淋巴结分为上方的2R区和下方的4R区,将左侧的气管旁淋巴结分为上方的2L区和下方的4L区。

第二条横线:经奇静脉弓上缘的水平线,分开4R区和0R区。

第三条横线:经气管隆嵴上缘的水平线,分开4L区和0L区。

第四条横线:经左肺下叶支气管起始部的水平线,为7区的下界和L区的上界。

(竖线为气管的正中垂线,斜线为自右肺上叶支气管起始部斜向右上的线,是0R区和R区的分界)

8.容易被误认为是淋巴结的纵隔结构(书第54页);

纵隔血管: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右主动脉弓、左肺动脉、左头臂静脉、右上肋间静脉、左上肋间静脉、左上腔静脉、奇静脉、上肺静脉

心包隐窝

左、右心耳

胸腺

胸内甲状腺

三、重点断面

横断层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能判断断面中淋巴结的所属分区

Jayce丶H

无嚣张不影像!一起加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