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井穴,胆足少阳之脉的第21个腧穴,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井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主治头项背痛,上肢不遂,乳病,瘰疬。
《灵枢》
在《灵枢》中描述足少阳脉的经脉与经筋巡行路线时,肩井是“交”、是“结”。
《灵枢·经脉》记“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灵枢·经筋》记“其直者,上乘眇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
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看,肩井正处于锁骨上三角的区域,主要解剖结构有:
1、肌肉
1
胸大肌
位置表浅,宽而厚,呈扇形,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起自锁骨的内侧边、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各部肌束聚合向外,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胸大肌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与背阔肌一起完成引体向上的动作,也可提肋助吸气。该肌胸骨缘起点,腹直肌鞘及肋软骨诸起点及止点滑囊处可出现结筋病灶点。
2
锁骨下肌
位于胸廓外肌层的深层,在锁骨下面,是一块退化的小肌。锁骨下肌起于第1肋骨与肋软骨的交界处,止于锁骨靠近肩峰端的下部、喙锁韧带与肋锁韧带之间。锁骨下肌可拉锁骨向下以固定胸锁关节,并可辅助呼吸,同时还能再锁骨骨折时保护位于其下面的大血管和神经干。该肌在锁骨肩峰下缘可出现结筋病灶点。
3
肋间肌
位于肋间隙内,分为外两层。肋间外肌肌束从上斜向前下,肋间内肌肌束自下斜向前上。两肌可协助呼吸。
4
前锯肌
为宽大的扁肌,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8个或9个肋骨,肌束斜向后上内,经肩胛骨的前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锯肌可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若此肌瘫痪,则肩胛骨下角离开胸廓而突出于皮下,称“翼状肩”,此时不能完全上举臂或做向前推的动作。该肌于肋骨面的起止点可出现结筋病灶。
5
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止于肩胛骨的喙突。胸小肌可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以助吸气。该肌诸肋软骨起点处,肩胛骨喙突及滑囊处常出现结筋病灶点。
6
胸锁乳突肌
位于颈部两侧,大部分被颈阔肌覆盖,胸锁乳突肌力强,并在颈部形成明显标志。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二头会合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的乳突。胸锁乳突肌一侧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7
斜方肌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阔肌,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该肌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外侧1/3部分、肩峰和肩胛冈。斜方肌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从以上解剖结构可知,肩井穴除了通过共处的胸锁乳突肌交汇手少阳经脉,还通过共处的斜方肌交汇足太阳经脉,通过前锯肌交汇手太阳经脉,通过胸大肌、胸小肌交汇足阳明经脉。“阳维维于阳”,肩井交汇如此之多的阳经,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其交汇阳维脉了。
2、神经
1
副神经
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颈动脉三角,继经颈内动、静脉之间行向后外侧,自胸锁乳突肌上份穿入该肌,并发出肌支支配该肌,本干向后至枕三角。
2
耳大神经
颈丛皮支最大的分支,绕胸锁乳突肌后缘,并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上行,分布至耳廓及腮腺区皮肤。
3
枕小神经
勾绕副神经后,沿经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分布至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
4
颈横神经
横过胸锁乳突肌中份,穿颈阔肌浅面向前,分布至颈前区皮肤。
5
锁骨上神经
分为3支,行向外下方。在锁骨上缘处浅出,分别分布至颈前外侧部、胸前壁上部和肩部等出皮肤。
6
颈丛
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段与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之间。分支有皮支及肌支。膈神经是其主要肌支。
7
臂丛
由第5-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臂丛的5个根,经斜角肌间隙进入锁骨下三角。臂丛在锁骨下动脉后上方合成3个干,各干再分为前后两股,根、干、股组成臂丛锁骨上部。在锁骨下三角内,臂丛发出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及胸长神经等。臂丛与锁骨下动脉均由椎前筋膜形成的筋膜鞘包绕,续于腋鞘。
8
迷走神经
右迷走神经下行于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内静脉之间,经右锁骨下动脉第1段前面时发出右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的下面和后方返回颈部。左迷走神经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之间下行入胸腔。
9
颈交感干
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脊柱两侧,被椎前筋膜所覆盖。颈上神经节最大,呈梭形,位于第2-3颈椎横突前方。颈中神经节最小或不明显,位于第6颈椎横突的前方。颈下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平面,在椎动脉起始部后方,多与第1胸神经节融合为颈胸神经节,又名星状神经节。以上3对神经节各发出心支入胸腔,参与心丛组成。足少阳经筋分布的肌肉、筋膜,病理性渗出与卡压,有可能会在肩井穴有阳性反应,针刺肩井穴不同层次的组织,可以调节相关结构的问题。肩井穴的主治病症有头项背痛,上肢不遂,乳病,瘰疬。从位置上看,前中后的问题都涉及;从类别上分,既有肌肉痛症,又有内伤乳病、内分泌类疾病。其功能主治与穴位下经过的神经功能密不可分。程氏针灸经典语录“调形以调气,调气以调神”,明确诊断、确定病所后,持针抵达干预对象,施以正确手法,将取得所愿功效。
手法固然重要,然而术的前提一定是道,针灸的道,就在正确理解穴位解剖。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程氏针灸传承班线上课
课程将充分展示程氏针灸“理、法、方、穴、术”的核心理论,阐明诊断、选穴、治疗思路,构建经络诊断模型,展示“三才针法”穴位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刺激方法及思路,使学员系统地学习程氏针灸的核心理论与技术,并能够快速有效地应用到临床中。
课程详情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