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可以说是中医中最为神秘而又最具特色的诊法,寸口一搭,便知五脏六腑气血寒热虚实。它的原理究竟如何?为何小小一段血管就能窥知身体内部的奥秘?
独取寸口的原理
人体血管遍布全身,为何独取寸口呢?事实上,古代不只诊寸口脉,《*帝内经》中记载了“三部九候”遍诊法,诊脉部位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头部:天——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人——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地——-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候肺;人——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候心;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天——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人——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候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此外,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三部”脉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难经》曰: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更接近于现在的诊脉法,《难经》首倡“独取寸口”。
“独取寸口”首先满足临床上的便宜性,简洁、有效、省时;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之太渊穴所在处,寸口(太渊)为脉之大会,肺朝百脉,肺为气之主,肺经为十二经脉之起始,肺经又起于中焦,乃气血发源之处,《素问·五藏别论》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脉象形成的原理
我们首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看脉象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既然是桡动脉的搏动,就与心脏的搏动、血管的弹性、血管的通利和血流量直接相关。
参考书籍:《脉诊入门》
上述信息能传达出脉动应指的主要映象,如脉位(浮沉)、脉数(迟数)、脉律(结代促)、强弱(虚实)、紧张度(弦紧缓)、流畅度(滑涩)等,说到滑脉,大家都会笑,说是不是有喜了,其实是因为如果怀孕了,孕妇欲养胞胎必调动体内潜藏的气血,脉内容物较之孕前增多,脉内容物充实有力而滑;但不是所有孕妇都有滑脉,这是个概率问题,因个人体质强弱而异。
下面我们要进阶啦,脉象与五脏六腑之间又是怎样联系的呢?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脉象是人体的一个缩影。这种缩影也是整体对应的,所谓整体对应,意味着从形体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全方位和立体的对应关系。
——《脉诊入门》
脉象蕴含的中医哲理
不管古代的神仙剧情金丝悬脉,还是现代的神医、半仙儿能摸出哪里长了多大的肿瘤;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中医的整体观,只不过术的层面有高低,善诊脉的高手永远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术确有不同,但道有一个,就是病机,治病求于本。“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人体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小小一段脉,人体的规律、变化寓于其中,那个能准确客观说出你身体状态、疾病证候的人,他/她是通过把脉了解并感受你身体的“道理”,把握你身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通过局部感知整体,这是中医的整体观。
中医的整体观无处不在,人与自然、与天地是一个整体,人体本身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局部病理表现往往能反映全身的状况,因而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
西方分割论与东方整体观,各有其价值,用老子的话来说: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