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A5这种使用大号角和大口径低音单元的音箱是相当不易玩的。不错,它们的灵敏度比较高,不需要大功率的后级就能发出比较大的声压,但如果您以为这样就可以在后级上节省很多精力和金钱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因为,高灵敏度的号角箱很容易反映功放在噪声、失真度方面的缺陷,以及音色上任何不和谐的成份,在听感会出现硬质、尖锐、粗糙等问题,小小一点缺陷因被立即放大、曝光而使系统显得不够耐听。所以,在搭配上通常不主张使用多管并联的大功率晶体管后级,而要选择单端、A类的小功率胆机,例如B、2A3等。这类“小家碧玉”式的胆机后级无疑会带来优美的中高频,但它们对于那只12英寸、15英寸的低音单元的控制总是“力有不逮”,不同程度地存在低频偏肥、偏慢的问题,与灵动、鲜活的中高频形成一定的反差,两者难以融合在一起,从而出现“一只音箱有两种声音”的情况。即使这只大口径的低音单元灵敏度较高,也只能形成一层模糊的铺;,如果您想要低频的下潜、质感、力度乃至轮廓感,那真的是有点勉为其难了,因为低音单元的口径越大,“分割振动”和“反电动势”就越大,对功放的控制力要求就越高。这时,使用多管并联的大功率晶体管后级就显示出它的优势了,但前述的问题又不可能使这种搭配方案获得较满意的答案。于是,这时我们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得不加以妥协。
但在发烧李这里,我并没有发现有音色不协调的问题,整套系统的中高频和低频都是走甜润、饱满的路线,显得肉感多汁。据发烧李说在几年前,这套系统的表现可是差远了。那么,如今它能够“脱胎换骨”,靠的又是什么呢?我想来想去,无非是来自两方面:一是房间的处理,二是器材的调校。所以在后面的访谈过程中,我就特别留意发烧李这方面的心得体会。
好声的秘诀
话说其时美乐当前,又有普洱的幽香,纵无斛筹交错,众人却是热情高涨、谈兴渐浓。席间,发烧李所说的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他说:“真正好的系统不是用金钱堆叠出来的,有钱都不一定好声”。对此我深表赞同。这句话应是他本人对音响的深刻领悟,也是他这套系统最好的写照!确实,单以器材的身价而言,发烧李这套系统不算昂贵,但所出来的效果却是比许多高级系统要好得多,这不仅是指它在音响效果方面得表现,更重要得是——发烧李这套系统可以有一种“使人坐下来欣赏音乐的力量”!有人以为,只要有好器材,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获得好声音。但以我多年的阅历,这远远是不够的。且不说许多人因环境、搭配、摆位不当而造成“衰声”,即使是这一切都做到位了,仍然是无法保证这类所谓的Hi-End系统有可以让人静下来欣赏音乐的能耐,这类“贵价却不好听”的系统我实在遇到太多啦。所以说,“用高级器材调出好声音并不容易,而用平价器材却能玩出好声”那才是真正高手功力的体现!
发烧李这套系统前前后后玩了六年时间,其中有两年多是处于不断调整之中。他坦言房间其实是他最大的投资,相比之下器材倒不算什么。对于房间的重要性,是有越来越多的发烧友认识到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又往往不是那么一回事——常常会因各种顾虑而放不开手脚,以为房间随意处理一下,或者妥协一下就可以过关了,其实房间处理这玩意是来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和糊弄的!例如,发烧李曾替一位朋友在自己的发烧房中调试另一对AltecA5,本来声音已调得相当漂亮,那位朋友在发烧李处试听也颇感满意,谁知道音箱拿回家中,却是令人不忍卒听,如果不是亲耳作AB比较,您就根本无法相信前后反差是如此得巨大!回过头来看看发烧李这间发烧房,是全封闭结构,在先天上就已经杜绝了外界噪声的干扰,而且在长、宽、高的比例方面显然已经作了仔细的斟酌,光是这方面就不知令多少发烧友望尘莫及了。此外,发烧李还在音箱后墙、侧墙加了大量的扩散板,墙角也做了1/4圆弧形的扩散柱面,两侧第一反射点摆放了由十多根木条做的椭圆扩散吸音板。地面是实木地板,上面还铺了厚实的羊毛毯。至于皇帝位的位置也是经过多次调整才最后定下来,光是这点就已经很值得那些只会把沙发靠墙摆放的朋友多多借鉴啦!
除房间、线材外,发烧李还用力水晶、魔戒、檀木钉、避震座等道具去校声。此外,他给A5的号角换上了原装的铝颈喉,在方格号角中也加了檀木片以使声音更加“柔化”。因系统调校出色,据闻《龙迹》、《鼓动心弦》等发烧碟做好母带之后,也曾专门带到这里检验一下在普通家居中的播放效果。确实,发烧李在器材搭配、调校方面有不少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地方,但此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音响系统的声音取向,给人的感觉是如此的亲切、宽松、自然。如果您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聆听标准,不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才叫“优美”;又或者困惑于自己的器材虽然高级,但却无法让自己感动、继而有一种想坐下来不停欣赏音乐冲动的话,我真的很希望——您一定要好好地听听发烧李的这套系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