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处理
6月26日,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吴丹明在“中原血管论坛”中向与会者分享了题为“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处理:文献复习”的演讲。通过查阅参考文献,比较了不同类型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对术后再狭窄的处理方法进行了阐述。
研究表明,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相比,支架置入改善了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结果,但其远期通畅率仍然受到限制,支架内再狭窄(ISR)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PTA或金属裸支架置入术后20%~40%的患者可发生ISR。
MatsumiJ等[1]的研究表明,采用镍钛自膨裸支架成形术对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SFACTO)进行治疗,其术后长期通畅率不容乐观。而有研究表明,采用4-FPulsar-18镍钛支架成形术,其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仍然偏高。FarrajN等[2]通过研究证实,Viabahn覆膜支架成形术后近中期通畅率尚可接受。LammerJ等[3]同时采用肝素涂层Viabahn覆膜支架(VIA)和裸支架(BMS)对下肢动脉病变进行治疗,结果证实Viabahn覆膜支架成形术后通畅率优于BMS。ArmstrongEJ[4]采用紫杉醇涂层支架成形术术后通畅率似乎更乐观。WernerM等[5]采用了生物可降解支架,其再狭窄率偏高,但二期通畅率较高。
通过文献分析可知:促成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原因主要包括:①患者因素(年龄、性别、基础疾病);②病变因素(病变性质、程度、长度);③操作因素(术者习惯、支架长度、支架与血管内径比值)。Tosaka等提出FP-ISR(femoro-poplitealin-stentrestenosis)分类法,I型为短段病灶(≤50mm);II型弥漫性病灶(>50mm);III型完全阻塞性病变。
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球囊扩张、切割球囊扩张、减容术(斑块旋切和激光消融)、金属裸支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置入、覆膜支架置入、药物洗脱球囊等几种方法。文献分析表明,PTA治疗FP-ISR效果不佳;传统球囊扩张和切割球囊扩张治疗FP-ISR效果均不理想;减容方法治疗FP-ISR近远期效果不佳;覆膜支架无法解决FP-ISR的复发问题,但相比于其他方法其长期通畅率有所提高;覆膜支架治疗FP-ISR较PTA通畅率明显改善;DES治疗FP-ISR近远期结果尚可接受;DEB无法完全解决FP-ISR的复发问题,但相对于普通球囊,可以得到较好的通畅率和临床结果;DEB治疗SFAISR可以得到比普通球囊更好的临床结果。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腔内治疗器材的不断更新,ISR治疗效果在不断改善,但ISR仍然给血管外科医生和患者带来了诸多困扰,因此如何降低ISR的发生率至关重要。目前,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已成为主流,各种腔内方法治疗ISR均有其不同的临床意义,但仍需期待更好的远期通畅率和临床结果,覆膜支架和载药器材是治疗ISR的新希望。
参考文献:
[1]MatsumiJ,OchiaiT,TobitaK,etal.Long-Term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