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颈气管狭窄成形术优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而思学学颈动脉和甲状腺结节指南 [复制链接]

1#

学习理解解读规范指南,

有学有思有实践!

作为一个男人,我有时喜欢整理家务(说这句话,估计男人女人两方面都有不屑和质疑,整理就整理嘛,什么叫作为一个男人,男人就不该整理么?),对我而言,整理家务,有时整理的是一种思维,一种心情。

小乱小治,大乱大治,不乱也治。

关键看心情,想看书了,只把书桌清空,打开书,留下一支笔,几张纸,冲一杯茶,可以忘了身后的世界。

清扫、清洁是最基本的操作,有的人打扫是因为太脏乱,实在看不下去了,带着愤怒愤慨出手;我一般是心情好时间充裕的时候,打扫一下,活动活动筋骨,效果怎样并不是最重要的,没人检查,也不需要人检查。

整理、整顿是稍微高级费时一点的操作了,有感于不用时明明在眼皮子底下晃荡的物品,到用时偏偏找不到的经历,我一般采取分类归纳的方法,集中个时间段,把家中散落在各处的所有的文具、工具、玩具、洗化用品、小食品等等统统装在箱子里,塞进柜子里,再细分一下的话,比如书籍可以分出自己的,老婆的,孩子的教材、课外的等。

世界顿时清爽,用什么,去哪拿,心里了然,所以整理的不光是物品,还有思绪情绪。

说完琐事,来点干货,工作学习的事情同样如此,工作多年,经历过各种考试、进修开会,有很多心路历程,觉得脑子满满的,好像也会了不少东西,然而实践中一检验,还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时也需要归纳整理一下,会了什么,不会什么,如何融会贯通起来。

近期找时间学习了颈动脉规范共识和甲状腺结节指南方面的知识。

颈动脉资料是《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和《头颈部血管超声若干问题的专家共识(颈动脉部分)》;

甲状腺方面资料是《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分层的中国指南》。

简单写写心得,做为学习笔记、个人的理解解读。

知识要点就像是散落在各处的钻石,而规范指南就好似在脑海中搭起了一个框架,将已有的钻石镶嵌到适当的位置,同时也能清晰看到这个框架里还有的一些空白部分,那就是还没有掌握或不太完善的知识点。

先说说颈动脉部分

更新了自己的一些知识点:

1.动脉硬化是以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为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常规分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和小动脉硬化三种,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特殊类型。

2.单纯以“软斑块”或“硬斑块”提示为易损或非易损斑块不客观,斑块的易损性与斑块特征及患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治疗有效性密切相关。

3.关于狭窄率,局限性阶段性狭窄的定量诊断主要依据血流动力学参数,但,长节段狭窄或极重度狭窄病变,峰值流速不能达到预期预测时,需联合直径狭窄率和面积狭窄率做出正确诊断。

4.颈动脉检查是一个技术手段,每一步要想着规范,同时也要站在病人全局角度(比如年龄、血压、血糖等)对患者有个评价。

再看看甲状腺的资料,认真读了甲状腺结节的中国指南,觉得写得挺好的,既有技术方面的简单易用,贴近工作实际接地气,又有技术之外的人文关爱,语重心长。

工作的不同阶段对甲状腺结节的理解也不尽相同,TIRADS分类给临床和患者的交流带来了方便,但分类之多也造成了很多困扰。就如管理上常说的“手表定理”,“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版的指南可以作为甄选之后的我们手中的那块表。

来看看要点,诊断针对超声而言,有几个描述结节的指标,实性、极低回声、微钙化、垂直位、边界模糊(不规则)或腺体外侵犯。

5个指标,粗略可以理解为,多一个征象就多一份恶性的风险,如5个指标全了,伴或不伴有淋巴结异常,可以下到5类。

以上思路清晰,简易实用,难点在于结节特征的辨识,机器的差异,医师个体间的差异等等,对于典型的特征,我们不同个体间容易达成共识,但是不太典型的特征,可能辨识上出现差异,比如边界到底是不是模糊,回声到底是极低回声还是不是极低回声,可能需要一些专家指导和培训。

从影像角度来说的处理建议要点

甲状腺结节4A类

1.结节15mm,建议FNA;

2.多灶性,紧邻被膜、气管、喉返神经,10mm时考虑FNA;3.≤10mm的单灶结节,如果不紧邻被膜、气管或喉返神经,随诊。

甲状腺4B、4C、5类

1.结节10mm,建议FNA;

2.多灶性、紧邻被膜、气管、喉返神经,5mm时可考虑FNA;3.≤10mm的单灶结节,如果不紧邻被膜、气管或喉返神经,充分知情情况下,密切观察。

尽管这个建议与实际工作还不尽相符,但有了这个处理建议,也可以使我们在处理起来有个依据和底气。

实际中可以发现这样个现象,查体发现一个结节,不太大,看着也不太好,观察着可以很长时间,甚至几年,但是一旦做了细胞学发现癌细胞,那么患者基本心里就放不下了,直接就手术了,也许有人在知道结果后仍选择随访,从国情国民性格来说这可能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和定力。

仔细领会指南,会发现比我们实际工作FNA的值要大,如果真的按照指南处理建议实行,那么按照理想的状态,会有部分患者停留在观察阶段,不进行FNA,而没有进行FNA,按照理想的状态,是不提倡进行手术的,从而减少或延缓手术。

嗯,也算避免了过度手术吧!

现实的一个情况是,学习了指南,我们可以根据指南给患者一个建议,但面对自己的亲戚熟人时候,建议之外,手术还是不手术,如何决定还很纠结的。

广友超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