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需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8.html六九三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ON「
王卓颖
愿对临床科研
永怀赤子之心
」
人物介绍
王卓颖,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医院头颈外科主任。CSCO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肿瘤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教育促进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头颈外科协会Corresponding会员。主要从事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基础和临床工作,擅长甲状腺、唾液腺、软组织及喉部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等省部级以上数项研究课题。国内首批牵头针对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新辅助靶向药物临床研究,选择理想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进行积极监测(COMPASS)等临床实验课题。近期发表包括SCI论文在内的文章4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论著6部。
采访笔记
五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医疗媒体界的菜鸟时,我采访过他,当时我们面对面坐着,中间隔着一张办公桌,他很客气,也很客套,那时候就有人说他刀法好,也有人说他有些孤傲,我提出的问题,他常常一笔带过,令我不知所措,但我还是不停追问,他或许也不胜其烦。
时隔五年,医院医院,我们之间的交流,已经无需再隔一张桌子,坊间充满了对他的传说,其中最多的是,刚来半年,门诊已一号难求,他成了许多人的偶像,但他说,不做偶像派,医生应该是实力派。
我们聊他这些年的思考,医院的角色变幻,从临床到科研的逐渐转型,疾病外延的扩展,以及团队的管理和学科的发展。内容之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当年的那次访问。我欣慰的是,我也在这五年中有所成长,可以跟上他的思维节奏。
有时候我觉得他一直没有变,可能始终在等待一种稍纵即逝的机会,他蛰伏着磨剑,诸多想法很早就雪藏在他的脑海里,只是现在更有时机,可以亮出锋芒,这其中甚至包括对品牌与科室文化提升的许多细节。
他为我准备了礼物,一枚科室的徽章,一个印有科室LOGO的茶杯,设计精致,创意独特,一看就不是出自等闲之手,他说,设计师是个很出名的广告创意总监,原先是他的病人,如今也是一位科室的志愿者,很好的朋友,他提倡了一种叫“医患互助”的文化。
访问的后半段,我们聊一部美国PBS的纪录片《癌症:众疾之皇》,改编自普利策奖获得者悉达多·穆克吉的纪实文学,他推崇这部影片,他告诉我,影片真正从一个专业的角度展示了一个未知的世界,完整讲述了人类与癌症的斗争历史,结合具体案例展现了癌症治疗史中人类不断发现,不断试验,不断失败,不断前进的悲壮历史。
“虽然四千年前埃及就有癌症的相关记载,但人类真正有力对抗癌症的日子,不过一二百年。我们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依然还在认知,你会发现你了解的越多,前面的路就会越来越迷茫。所以,影片在扫盲,扫除我们对于癌症未知的恐惧。并且,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有一大批人正在极尽所能地进行这场无形的圣战。有时是希望,更多是绝望,每一步小小的进展都意味着有人被治愈,看完此片,深深觉得即使这个世界再纷乱,也有人在逆流前行。”
他始终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事情越多,读书越多,而阅读最多的是医学史。他说,如果去医学院上课,不谈临床医学的话,他愿意说说这个人——EmilTheodorKocher。第一位凭借外科手术获得诺奖的医生,也是甲状腺手术的先驱者,直到现在,临床上的许多术式都延用了他的创造。
“他是真正的巨匠,多年前,在瑞士的这位著名的外科医生,手术技艺达到当时的外科学顶峰,成为艺术一样赏心悦目,影响了整个世界。”
很巧,我曾了解过这位先驱。在19世纪初,当时外科医生对甲状腺的切除术视为禁忌,这是因为,首先是甲状腺手术的出血,当时有人形容这个区域的手术是红色“瀑布”,甲状腺切除的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40%以上;其次,即便病人能够安全度手术关,也可能由于切除的甲状腺组织过多,还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声音嘶哑、手足抽搐等这些严重并发症。使得当时外科医生认为甲状腺是外科医生的禁区。
Kocher经过认真的分析,首先掌握了解剖,加上细致的止血,突破禁区,年他做了例甲状腺切除术只有1例死亡。他的手术被人们称为无血的手术。他从医45年,一生中所做的甲状腺切除术超过例,总死亡率在0.4%,如此手术量和这上成绩即便是在当今,可能亦很少有人能超过。
“回顾历史,在人们开始较为熟练地切除甲状腺的年代,科学对甲状腺及其相关的生理、病理问题依然知之甚少。如今,规范的甲状腺全切除术已经成为头颈外科医师的基本功。但当代医学广博深邃,人类迄今并没有完全明白甲状腺的全部功能,在切除病变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保全功能,依旧是永恒的追求。古往今来,那些为甲状腺外科做出重大贡献的巨星们的经验、教训留给我们的启迪,始终是那盏明灯。”
医院门口巨大的院训碑前,我们握别,天空微微飘落着冬雨,他说着这些话,目光坚毅而冷静。
口述实录
1
接棒新舞台
晔:王教授,我们一别五年,请问这五年来,您有什么变化吗?
王卓颖:谢谢。变化很大,最大的变化可能是年上半年,我从工作了23年的医院,来到了交医院,并且担任科主任,管理一个团队。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工作平台,也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挑战。医院的头颈外科,其实是名声在外的——医院里第一个从普外科划出去,成立头颈外科的科室,于年成立,所以,我从王家东主任手中接棒,这根接力棒沉甸甸的,分量十足(笑)。
第二个变化,挺有戏剧性,我在复旦大学已经是博士生导师,如今在交大医学院重新受聘博士生导师,能在两大医学院体系担任博导,有这样经历的医生不会很多,这也是一种挑战,我算是通过考验了;第三个变化,来自业务本身。医院,多学科的交流更广泛开展了,而且,与之前相比,面向的病人群体有所不同——医院医院的病人相对来说中晚期患者较多,对这类病人的治疗最主要是控制肿瘤,不使其危及生命,这就有可能牺牲功能,医院,早期的、年轻的病人更多,手术对外观以及功能性的保留要求更高,所以,我们开展了更多基于功能保留隐藏疤痕的各种种类的内镜手术,只要有需求,我们都能满足。
晔:这个平台更吸引您的是什么呢?
王卓颖:科研的投入。国自然基金在上海乃至全国领先,现在又造了一个新的科研大楼,上海肿瘤研究所也在这个体系下,这方面给我鼓舞很大。医院,就是希望把自己的角色,从相对单纯的手术医生逐步转型一位临床研究者,将临床与科研结合——我有我的研究方向,比如,非常希望能够开展儿童与青少年甲状腺肿瘤的科研,这一领域主攻的医生并不多。
当然,平台吸引我的还有领导的支持与科室的团结,团队都是积极向上充满干劲的。
晔:您有没有一个适应过程?下车伊始,掌舵科室,做了哪些工作呢?
王卓颖:一个月就适应了,医院文化比较海派,讲究实效,看重你的成绩。我们现在科室有16员战将,大家都比较年轻,有朝气何活力。感谢前任王家东教授带出的好队伍,他本人就是一个心胸广阔,为人豁达有干劲的领导,他带出的团队都有点他身上的气质。而我赴任后,不能给家东老师抹黑(笑),我要做的是,进一步提升科室的凝聚力,构建科室的文化,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希望每一位医生都有归属感。事实上,这也是我第一次领导一个科室——我现在的角色和过去不一样,需要兼顾科室各方面,需要团队的力量,事实上,科室发展光靠个人魅力,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一个科室就是一家人,谁都要奉献热血,发出光芒。
这半年,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进步。行业内有个统计,甲状腺癌与甲状旁腺肿瘤手术量,医院医院的名次提升了一位,上升到第三名。我想,原因有很多,其中我们提高了规范化治疗的水平——做到均一化,治疗都有标准与规范,而且加强了科室的品牌宣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