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无障碍”了解更多咨讯,点右上更多分享给好友
第一单元:常见症状/p>
细目一:发热/p>
要点一:发病原因/p>
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a、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均可引起。
b、非感染性发热:由无菌性坏列物质的吸收、抗原一搞全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咎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
要点二:临床表现/p>
a、发热的临床表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以下4种。
1、低热:37.4-38度
2、中等度热:38.1-39度
3、高热:39.1-41度
4、超高热:41度以上。
b、发热过程:发热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干燥,无汗,肌肉酸痛等。
2、高热持续期:体温处于高峰可持续数小时,数日,数周,临床表现为皮肤灼热,患者呼吸加快加深,心率增快,可有出汗。
3、体温下降期:体温下降有骤降和渐降两促方式,临床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c、热型和临床意义:将患者每天不同埋单测得的体温措词在全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形成曲线,该*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常见热型可有以下数种。
1、稽留热:体温上升达39度或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上升达39度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全温差达2度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证肺结核,化脓性炎证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报氏度,无热期可持续一天到数天,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的规律。常见于运气管肺炎,肺结核,风湿热等。
退,如大叶性肺炎;体温逐渐下降称为渐退,如伤寒。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细目二:头痛:
要点一:发病原因:
头痛可能是颅脑病变、颅外病变引起。
a、颅脑病变:包括感染,血管病变,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等。
b、颅外病变:包括头颅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官能症。
要点二:临床表现/p>
a、发病缓急:头痛急起,伴发热者,常见于急性感染,头痛突然发生,伴有意识障碍与呕吐,提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头痛进行性加剧,并有颅内压增头痛高,的临常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慢性头痛,以偏头痛及肌肉收缩性头痛为多见。
b、头痛的部位:前额痛,多见于屈光不正,表光眼和鼻窦炎者g侧头痛,多见于中耳炎,乳突炎和偏头痛者;全头痛,多,见于颅内或全身性感染。
c、头痛的性质与程度:眼源性、鼻源性、齿源性等头痛,常为浅表性疼痛;颅内病变的头痛,常为深部疼痛;高血压,血管性及发热性疾病,常为搏动性或跳痛;电出样的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及脑膜剌激,常为剧烈头痛;脑肿瘤,常为中度或轻度头痛。
d、头痛出现与持续时间:鼻窦炎的头痛发生于清晨或上午;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往往清晨疼痛加剧;颅内高压时头痛多呈持续性,血管神经头痛为阵发性。
e、影响头痛的因素:高血压性、脑肿瘤性、血管性、颅内感染性头痛,常因转头,俯首、咳嗽、打喷嚏而加剧;腰椎穿剌后的头痛,常因直因直立位而加重;血管紧张性头痛和神经官能症头痛,常因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抑郁而加重;颈肌急性炎症所致头痛,可因颈部运动而加剧;慢性或职业性的颈肌痉挛所致头痛,可因活动按摩颈肌逐渐缓解。
细目三:胸痛:
要点一:发病原因:
胸痛可因胸壁疾病,心血管疾病,肺及胸膜疾病、食道纵膈疾病,横膈或膈下疾病引起。
a、胸壁疾病:包括胸壁外伤,带状疱疹等。
b、心血管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c、肺及胸膜疾病:包括肺炎、肺癌等。
d、食道纵膈疾病:包括纵膈肿瘤、食管癌等。
e、横膈或膈下疾病:包括膈下脓肿、膈疝等。
要点二:临床表现:
a、胸痛的部位:胸壁肌肉、肋骨和肋间神经病变引起的胸痛,常固定于病变部位;肺及胸膜疾病引起的胸痛,一般为单侧性,胸壁局部无压痛;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的疼痛常位于胸骨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上肢心侧放射;纵膈肿瘤、食管炎、食管癌的疼痛位于胸骨后。
b、胸痛的性质:自发性气胸、急性胸膜炎、肺梗塞等常为患侧胸痛;肋间神经痛呈阵发性灼痛;心绞痛呈压榨样痛,伴有窒息感,而心肌梗塞常呈恐惧、濒死感;急在心包炎刺痛或钝痛;纵膈病变常为胸骨后的闷痛或钻痛;食管炎、膈疝等常呈灼痛或灼热痛。
c、影响胸痛的因素:胸壁疾病引起的胸痛,在深呼吸、咳嗽、举臂等动作时常可加剧;心绞痛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而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服可迅速缓解;纵膈及,常在吞咽时胸痛加剧;神经官能症则常因运动而使胸痛好转;胸膜炎、大叶性肺炎、自发性气胸等常见呼吸、咳嗽而使胸痛加重。
细目四:腹痛:
要点一:发病原因:
腹痛可由腹部疾病、胸部疾病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引起。
a、腹部疾病
1、腹膜炎症:多由胃、肠穿孔所引起,少部分为自发性腹膜炎。
2、腹腔脏器炎症: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列肠炎、急性胆囊炎等。
3、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肠梗阻、肠套叠、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泌尿系结石梗阻等。
4、脏器扭转或破裂:肠扭转、肠绞窄、肠系膜或大网膜扭转、卵巢扭转、肝破裂、脾破裂、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等。
5、腹膜或脏器包膜牵张。
6、化学性刺激。
7、肿瘤压迫与浸润。
b、胸部疾病:肺炎、肺梗塞、民族服装痛、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急性胸膜炎、食管裂孔疝等。
c、全身性疾病:腹型过敏性紫癜、尿*症、铅中*、徊卟啉症。
d、其他原因:如荨麻疹时的胃肠粘膜水肿、过敏性紫癜时的肠管浆膜下出血等。
要点二:临床表现:
a、腹痛部位:一般说来腹痛的部位常与投影于该部位的腹腔脏器病变一致。
b、腹痛的性质与程度
1、烧灼痛,多与化学性刺激有关,如胃酸的刺激。
2、持续性钝痛,可能为实质脏器牵张或腹膜外剌激所致。
3、剧烈刀割样痛,多为脏器穿孔或严重炎症所致。
4、隐痛或胀痛,病变轻微,可能为脏器轻度扩张或包膜牵扯等所致。
5、绞痛,多为空腔脏器痉挛,扩张或梗阻,常见有肠绞痛、胆绞痛、肾绞痛。
6、胃、十二指肠溃疡常呈财期性、节律性中上腹痛。若溃疡穿孔,则疼痛可突然加剧,呈剧烈的刀割样、烧灼样持续性疼痛。
7、肠寄生早病常为发作性绞痛或隐痛。
8、胆道蛔虫多为剑突下的钻痛。
9、广泛性的剧烈腹痛可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10、慢性肝炎表现为肝区胀痛。
11、肝癌疼痛则多呈进行性加剧。
c、诱发、加剧或缓解疼痛的因素:胃溃疡常因时食物、而疼痛加重;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进食后可减轻或缓解;暴饮、暴食物、往往是急性胰腺炎、急性胃扩张的诱因;胆绞痛常因进食高脂饮食而诱发;胰腺炎疼痛以卧位为甚,前倾坐位可减轻;胆道蛔虫症患者常以膝胸位可便疼痛有所缓解。
d、腹痛的伴随症状:发热、寒战,见于急性胆道感染、肝脓肿、腹腔脓肿;*疸,见于肝胆胰疾病;休克;呕吐,见于食管、胃肠病变,呕吐量大提示胃肠道梗阴;反酸,暖气,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腹泻,见于消化吸收障碍或肠道炎症、溃疡或肿瘤;血尿,见于泌尿系疾病(如泌尿系结石)。
细目五:颈肩腰腿痛:
要点一:发病原因:
颈肩腰腿痛病因可归纳为5类:
a、脊柱、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病,如外伤、炎症等。
b、脊髓或脊神经疾病,如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脊髓痨、脊髓炎、蛛网膜炎。
c、血管疾病,如动脉炎、脉管炎、阻塞性动脉硬化、动脉血栓形成及静脉炎等,均可引起颈肩腰腿痛。
d、内脏器官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引起的肩背痛或左上肢痛,胆石症胆囊炎引起的右肩背痛,胰腺炎、溃疡病引起的腰背痛,前列腺炎及妇科炎症引起的下腰骶部痛,阑尾炎引起的腿痛等。
e、心理精神因素,可见于神经衰弱或癔病。
要点二:临床表现:
不同部位临床表现各异:
a、颈椎病:
1、颈型颈椎病:反复出现“落枕”及颈中风现象。平时肩胛骨内上角和内侧常有酸胀疼痛感。
2、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突出表现为向上肢传导的放射痛、麻、转侧不利。
3、脊髓型颈椎病: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并表现为两下肢的波浪型麻木和运动障碍。患者感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步态笨拙,有脚下”科萨棉花“的感觉。可见到髌阵挛及踝阵挛。
4、椎动脉型颈椎病: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位置性眩晕,精神萎靡,乏力嗜睡以及耳鸣、耳聋、视力降低等症。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突出症状表现为慢性头痛,头痛往往呈持续性,主要出现在额部,特别是眼窝和眉棱骨处;眼压下降,眼珠疼痛,伴恶心,呕吐、咽喉不适、干渴和异物感以及嗳气等症。
b、颈椎间盘突出症:
1、外侧型突出:颈神经根受压,支配区麻木;重者剧烈疼痛,小便或咳嗽时加重;有痛性痉挛及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
2、旁中央型突出:颈神经根和脊髓共同损伤为特征。即有上肢放射性神经痛,也存在下肢传导束压迫的现象。除有椎间盘侧方突出的症状、体征外,尚有单有单侧脊髓受压症状。
3、中央型突出:以下肢症状为主,严重者可出现不完全性截瘫。可引起下肢瘫痪或步态不稳,部分患者出现排尿障碍。
c、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放身到小腿或足部。腰背部板滞、活动功能障碍、病程较久者,常有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或足掌的主观麻木感。
d、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腰部一侧酸痛或钝痛,腰部活动受限,对侧腰部可有牵涉痛。腰部追索侧侧屈和旋转活动时疼痛尤甚。
e、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痛,或臀部痛,大腿痛;间歇性跛行、阴部麻木及小便失禁或尿潴留;腰背部板滞,活动受限,腰部屈伸活动时可回重症状,滑脱节段可触及“台阶感”。
f、骶髂关节紊乱症
1、坐骨神经痛:
(1)、急性病:骤然起病,串侧臀部及下肢胀痛麻木、沿坐骨神经走向呈放射痛或触电感;呈“歪臀跛行”,不能挺胸直腰;翻身起坐和改变时疼痛加剧。患肢呈半屈曲状,主动或被动伸屈均明显受限并剧烈疼痛。咳嗽或打喷嚏时患肢常有放射性疼痛,病情极重者往往由旁人搀扶或持拐来诊。
(2)、慢性病:患者上述症状缓和,自沉常见下腰部隐痛乏力、患肢“短了一截”,以及酸软、麻胀、畏寒等。
2、盆腔脏器功能紊乱:患侧下腹部胀闷不适和深压痛,肛门急胀事情,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排便次数增加,尿频、尿急,甚至排尿困难,会阴部不适,阳痿,痛经等。
3、骶髂关节炎:患侧骶髂关节压痛和酸胀不适,患肢外侧牵涉痛、麻木。腰骶部酸软乏力,需经常更换坐姿或站立的重心。部分患者表现为骶尾部顽固性疼痛和触痛。妊期和产后妇女,可引起耻骨联合处疼痛。急性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慢性患者,只有关节局部的压痛和患侧腰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
g、强直性脊柱炎:本病最早出现于骶髂关节,渐进性向上蔓延,至下段颈椎依次受累,主要表现为慢性炎滑润,关节软骨侵蚀硬破坏,代之以骨现身生长;椎间盘的软骨板和纤维环外层炎症引起软骨内骨化,并与前韧带形成的韧带赘融合成骨桥,使整个脊柱最终发生强直。
h、退行性脊柱炎:腰背部酸痛不适,僵硬板滞,不耐久坐,久站,晨起后症状较重,活动后减轻,但过度活动或劳累后加重。腰部屈伸活动不利,但被动运动基本达到正常。急性发作时,腰痛加剧,且可牵涉到臀部及下肢。若骨刺压迫或刺激马尾神经时,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
i、项背肌筯膜炎: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症状。
j、腰肌劳损。
细目六:咳嗽、咳痰:
要点一:发病原因:
a、咳嗽的发病原因:
1、呼吸道疾病:从鼻咽部至小支气管,整个呼吸道黏膜受到剌激时,均可引起咳嗽。
2、胸膜疾病:胸膜炎或自发性气胸、胸腔穿刺时,可引起咳嗽。
3、心血管疾病:如二尖瓣狭窄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肺瘀血与肺水肿,可引起咳嗽。
4、中枢性因素等。
5、胃食管返流症。
b、咳痰的发病因:当咽、喉、气管、支气管或肺因各种原因使黏膜或肺泡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腺体份泌增多,渗出物与黏液,浆液,吸收的尘埃等一起混合成痰。
要点二:临床表现:
a、咳嗽的性质:
1、干性咳嗽: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疾病,支气管异物,肺癌,二尖瓣等。
2、湿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证,肺炎,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等。
b、咳嗽出现的时间:
1、突然咳嗽: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气管与支气管异物。
2、阵发性咳嗽:见于支气管异物,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癌、百日咳等。
3、长期慢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撁等。
4、晨咳或夜间平卧时加剧并伴咳痰: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等病。
5、夜间咳嗽明显:见于左心衰竭,肺结核等。
c、咳嗽的音色:
①、咳嗽声音嘶哑,多见于声带炎,喉炎,喉癌,以及肺癌等。
②、犬吠样咳嗽,多见于喉头炎症水肿或气管受压。
③、无力咳嗽,见于极度衰弱或声带麻痹。
④、金属音咳嗽,常见于纵膈肿瘤、或支气管肺癌。
d、痰的性质和痰量:痰的性质可分为粘液性、浆液性、脓性、黏液脓性、浆液血性、血性等。痰量较少,常见于急性呼吸道炎症;痰量多,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等。
e、伴随症状:发热、胸痛、哮鸣音、呼吸困难、体重减轻、咯血、杵状指。
细目七:恶心与呕吐:
要点一:发病原因:
a、中枢性呕吐的发病原因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颅内高压等。
2、全身性疾病:如感染、内分泌与代谢紊乱、缺血、中暑、悄*症等。
3、药物反应与中*:药物反应,如洋地*、吗啡、环磷酰氨等;中*,如有机磷农药中*、*蕈中*等。
b、周围性呕吐的发病原因:
1、胃源性呕吐:见于各型胃炎、幽门梗阻等。
2、反射性呕吐:见于腹腔脏器急性炎症、穿孔、肠梗阻等。
要点二:临床表现:
a、诱发因素:发病急,并且集体发病,要注意食物中*,精神受刺激后发生的呕吐多为神经官能症;头部位置改变出现眩晕。耳鸣者为耳性眩晕;服药后呕吐为药物反应;育龄妇女晨起呕吐可能为早孕反应。
b、呕吐与进食的关系:进食后出现的呕吐多见于胃源性呕吐。。
c、呕吐的特点:有恶心先兆,呕吐后常感轻松者多见于胃源性呕吐;喷射性呕吐多见于颅内高压,一般无恶心先兆,呕吐后也不感觉轻松;无恶心,呕吐不费力,全身状态好者多见于神经性呕吐。
d、呕吐物的性状:呕吐物呈咖啡色,凶于上消化道出血。呕吐隔餐或隔日食物,并含腐食味,见于幽门梗阻;肠梗阻的呕吐物为*绿色液体,可有粪臭味;胃炎的呕吐物中含大量黏液及食物;呕吐物有蛔虫者见于胆道蛔虫、肠道蛔虫。
e、伴随症状:伴腹痛、腹泻;伴右上腹痛、发热、寒战;伴并没有痛及喷射性呕吐;伴眩晕、眼球震颤;搞癌药物、抗菌药物;已婚育龄妇女。
细目八:腹泻:
要点一:发病原因:
a、急性腹泻:急性肠道疾病;全身性疾病;急性中*;其他,如尿*症等。
b、慢性腹泻:慢性肠道感染;胃肠首肿瘤;吸收不良性腹泻;非感染性炎性病变;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性腹泻、艾滋病等。
要点二:临床表现:
a、起病及病程:急起伴发热、腹泻资料多者见于急性肠道感染及细菌性食物中*;慢性腹泻常见于慢性肠道感染及消化道肿瘤。同餐后集体暴发者考虑食物中*。
b、大便情况:水样便,见于急性肠胃炎;米泔样便,见于霍乱;黏液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结肠癌、直肠癌;果酱样便,见于阿米巴痢疾;粪便恶臭、呈紫红色血便,见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大便带黏液而无病理成分者,见于肠易激综合证。
c、伴随证状:发热,里急后重,明显消瘦,皮疹,皮下出血,关节痛,关节肿胀,腹部包块,重度失水等。
细目九:便秘:
要点一:发病原因:
a、功能性便秘的发病原因:
1、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2、各种原因造成排便习惯受干扰或抑制。
3、长期滥用泻药造成对泻的依赖。
4、结肠运动功能障碍,如年老体弱,活动过少。
5、腹肌及盆肌张力不足,排便动力缺乏。
6、多用吗啡类药、抗胆碱能药、钙通道阻滞剂、神经阻滞剂、镇静剂,抗抑郁药及含有钙、铝的制酸剂等使肠肌松弛。
b、器质性便秘的发病原因:
1、直肠与肛门病变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排便疼痛造成惧怕排便.
2、结肠良发型中恶性肿瘤。
3、腹腔或盆腔内肿瘤的压迫。
4、全身性疾病使肠肌松驰,排便无力,导致便秘;呀使肠肌痉挛,也导致便秘。
要点二:便秘的分类:
a、便秘的分类:
1、急性便秘:可以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多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多见于各种原因的肠梗阻。
2、慢性症状:无特殊表现。
b、伴随症状:伴呕吐、腹胀、肠绞痛;伴腹部包块,便秘与腹泻交替;生活条件改变、精神紧张也可引起便秘。
细目十:心悸:
要点一:发病原因:
心悸的发病原因包括:
a、心脏搏动增强:心脏收缩力增强引起的心悸,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b、心律失常:可由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引起;
c、心脏神经症: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多见于青年女性。心悸常见于心脏病患者,但心悸不一定有心脏病;反之,心脏病患者也可不发生心悸。
第二单元:问诊:
要点一:问诊的内容:
a、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婚姻、住址、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记录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其可靠性等。
b、主诉:主诉是迫使患者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若主诉包括几个证状,应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c、现病史: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包括主要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和加剧的因素。3)病因和诱因;4)病情发展与演变。5)伴随症状;6)诊疗经过;7)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d、既往史:包括患者从出生至这次发病为止的健康状况和曾患过的疾病、外伤手术、预防接种、过敏史等。
e、系统回顾:包括头颅五官、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状态。
f、个人史:包括:1)社会经历;2)职业;3)习惯与嗜好;4)冶游史。
g、婚姻史。
h、月经及生育史:1)月经史;2)生育史。
i、家庭史。
第三单元:体格检查:
细目一: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要点一:触诊的方法和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a、浅部触诊法:用一手轻轻平放在被检查的部位上,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作柔和地进行滑动触摸,试探有无压痛、抵抗感、搏动、包块和某些肿大脏器等。适用于胸部、腹部、皮肤、关节、软组织的浅在病变和阴囊、精索、浅部动脉、脉、神经的检查。
b、深部触诊法:用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进行触摸。适用部位:多用于检查腹腔病变和脏器情况。
1、深部滑行触诊法:用并拢的第2、3、4指示端逐渐压向腹腔的脏器或包块,并边同该处的腹壁皮肤一起,在被触及的脏器或包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支触摸。适用部位: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双手对应触诊法:右手置于被检查部位,左手置于补检查脏器或肿块的背部,左手将被检查脏吕或肿块推向右手,此时右手趁脏器或肿块被固定且更接近于体表的机会认真触摸。适用部位:肝、脾、肾、子宫、腹腔肿块的检查。
3、深村触诊法:用一两个手指在腹壁上逐渐用力按压。适用情况:明确腹部压痛点,如阑尾压痛点、胆囊压痛点。检查反跳痛时,可在深压的基础上迅速将手松开,并询问患者是否感觉疼痛加重。
4、冲击触诊法:用三四个并拢的手指,取70-90度的角度,放在腹壁相应部位,作数次急速而有力的冲击动作。适用情况:大量腹水患者,腹内脏器或肿块触诊困难者。
要点二:触诊的注意事项:
a、检查者应向患者讲清检查目的和需配合的动作,检查时手指甲要剪短,手要温暖轻柔,以免引起患者精神的肌肉紧张,不能很好地配合而影响检查结果。
b、检查者一般应站在患者的右侧,面向患者,以便随时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
c、患者的体位,根据检查目的可分别采取爷卧位,站立位、侧卧位、肘膝位等。以屈膝仰卧位最常用。作下腹部检查时,应嘱患者排空小便,以免将充盈的膀胱误认为腹腔包块。必要时需排空大便。
d、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触诊应由浅入深,由轻而重,一般由健康的部位开始,逐渐移向可疑病变区域,并将患部与健康部位做对比。应避免突然和过重的剌激。可利用谈话转移患者注意力,以缓解患者皮肤和肌肉的紧张,保证检查正常进行。
e、触诊时要手脑并用,边触摸边思索病变的解剖部位和毗邻关系,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来自何种脏器。
要点三:叩诊的方法:
a、直接叩诊法:用右手中间三指的掌面直接拍击被检查的部位,借拍击的音响和指下的振动感来判断病变情况。
b、间接叩诊法:叩诊时左手中指第2指节紧贴于被检部位,其他手指稍微抬起,勿于体表接触,以免影响叩击部位的振动。右手各指自然弯曲,以中指指端垂直地叩击左手第2指节背侧的远端。
要点四:5种叩诊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a、清音:音响较强,音调较低,震动持续时间较长,见于正常肺组织。
b、浊音:音响较弱,音调较高,振动持续时间较短,正常情况,见于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病理情况,见于肺炎。
c、实音:音响较浊音更弱,音调更高,振动持续时更短,正常情况,见于实质脏器;病理情况,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等。
d、鼓音:和谐的低音,与清音相比更强,震动持续时间也较长。正常情况,见于叩击胃泡区及腹部;病理情况,见于叩击肺空洞、气胸、气腹等。
e、过清音:音响和音调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见于叩击弹性减弱、含气量增多的肺气组织,如肺气肿。
要点五:听诊的注意事项:
听诊检查时,环境应安静、温暖、避风。根据病情嘱患者取适当的体位,肌肉放松,听诊器的胸件要紧贴于被检部位,避免与皮肤摩擦而产生附加音,影响听诊效果。
要点六:嗅诊的常见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a、汗液味:酸性汗味见于风湿热或长期服用水杨酸、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的病人。狐臭味见于臭汗症。脚臭味见于多汗者或脚合并感染。
b、痰液味:血腥味见于大量咯血的病人,恶臭味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
c、脓液味:恶臭味见于气性坏疽等。
d、粪便味:腐败性臭味见于消化不良或胰腺疾病等。腥臭味见于细菌性痢疾。厨见于阿米巴痢疾。
e、尿液味:浓烈氨味见于膀胱炎。
f、呕吐物味:粪臭味见于肠梗阻。烂苹果味并混有脓液见于胃坏疽。酒味见于它醉酒等。浓烈的酸味见于胃幽门梗阻或狭窄等。
g、呼吸味: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肝腥味见于肝性昏迷;大蒜味见于有机磷中*。氨味见于尿素症;浓烈的酒味见于饮酒后、醉酒等。
h、口腔气味:口臭见于口鼻部病变、肺脓肿、肺坏疽、支气管扩张、消化不良、胃炎、肝病、吸烟等。苦杏仁口臭见于苦杏仁、桃仁、氰化物等含氰苷及氰酸的食物、药物中*等。血腥味口臭见于体内大出血、维生素c缺乏等。
细目二:一般状态检查:
要点一:体温的正常值:
a、口测法:正常值为36.3-37.2℃
b、肛测法:正常值为36.5-37.7℃
c、腋测法:正常值为36-37℃
要点二:体温异常的临床意义:
a、体温降低:体温降至36度以下。见于力衰竭,大量失血、休克、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及病虚弱等患者。
b、体温升高:体温高于37.5度,见于感染,无菌性炎症、组织破坏、内出血、恶性肿瘤、抗原-抗体反应等;也可见于分泌代谢障碍和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要点三:脉搏检查法:
检查脉搏时,必须选择较浅表的动脉,一般均用桡动脉。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检查桡动脉时,则可检查颞运用,耳前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通常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端,平放于桡动脉的手腕处,进行细致的触诊。
要点四:脉率的正常范围:
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的正常范围为每分钟60-次,一般为65—85次,儿童较快,约每分钟90次;初生婴儿可达次。女性脉率较男性稍快。
要点五:脉搏异常的临床意义:
a、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急促而有力,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等。
b、交替脉:脉搏一强一弱交替出现而节律正常。见于高血压性及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也可见于左心衰竭的早期。
c、重搏脉:在脉搏下降期中可以触及重复增高的脉波。见于伤寒或一些长期霰热性疾病,也可见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d、奇脉:在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而在呼气终了时变强。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
e、不整脉:脉搏的节律不规则且强弱不等。见于某些心律失常。
要点六:血压的正常范围:
正常成人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正常成人收缩压为12.0—18.7kPa(90一mmHg),舒张压为8.0~12.0kPa(60一90mmHg),脉压为4.0—5.3kPa(30~40mmHg)。健康人两上肢的血压可不相等,左、右两侧之差可达1.3~2.7kPa(10~20mmHg),下肢血压较上肢可稍高。成年男子血压较女子稍高,老年时男女之间差别较小。
要点七:病理性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
a、高血压:成人收缩压在mmHg以上,或舒张压在95mmHg以上。见于原发性高血压病、肾脏疾病、颅内压增高等。
b、低血压:成人收缩压低于95mmHg,或舒张压低于60mmHg。见于休克、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心肌病、失血、急性传染病等。
c、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关闭不全,高血压病、主动脉粥样硬化、甲亢、严重贫血等。
d、脉压减小:见于低血压、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严重二尖瓣狭窄、重度心功能不全等。
细目三:淋巴结检查:
要点一: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
淋巴结检查可由上向下按顺序进行触摸(具体顺序:耳前、耳后、乳突、枕骨下、颈后、颌下、颈前、骨上窝、腋窝、腹股沟、腘窝);且局部保持充分放松;医者注意手法柔和(要注意淋巴结的部位)。一旦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是否对称、有无压痛、有无粘连以及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瘘管或疤痕等。
要点二: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a、局限性淋巴结肿大:
1、非特戏性淋巴结炎特点:多有压痛、质软,能活动,表面光滑,无粘连;慢性较硬,最终仍缩小或消退。多见于炎症。
2、淋巴结结核特点:质稍硬、成串、可破溃。多见于颈部。
3、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特点:质硬、无压痛、固定不活动。多见于肿瘤转移。
b、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特点:颈、腋窝及腹股沟等多数区域中,有两组以上的淋巴结同时肿大。可遍及全身,大小不等,无粘连。多见于劳动保险病*感染、白血病、淋巴瘤等。
细目四:颈部检查:
要点:颈部外形及活动情况:
正常人颈部两侧对称,转动自如。如颈项强直为脑膜刺激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颈部活动受限伴有疼痛,见于软组织炎症、颈肌扭伤或肥大性颈椎炎。
细目五:胸部检查:
要点:胸部体表标志:
a、骨骼标志
1、胸骨上切迹:位于胸骨柄上方。正常情况下,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2、胸骨柄:胸骨上端略呈六角形的骨块上部两侧与左右锁骨的胸骨端相连接,下方则与胸骨体相连。
3、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形成,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相连,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
4、胸骨下角:为左右肋弓在胸骨下端会合处所形成的尖角,相当于膈的穹隆部。正常为70-度,其后为肝脏左叶,胃及胰腺的所在区域。
5、剑突:胸骨体下端的突出部分,呈三角形,底部与胸骨体相连。
6、肋骨:共12对,在背部与相应的胸椎相连,由后上方向前下方倾斜,其倾斜度上方略小,下方稍大。第1-10肋骨在前胸部与各自的肋软骨连接后,再与胸骨相连,构成胸廓的骨性支架。第11-12肋骨不与胸骨相连,又称为浮肋。
7、肋间隙:为两个肋骨之间的空隙,用以标记病变的水平位置。第1肋骨下面的间隙为第一肋间隙,以此类推。
8、肩胛骨:位于后胸壁第2-8肋骨之间最下端,称肩胛下角。
9、脊柱棘突:后正中线的标志,第7颈椎棘突最为突出,以此作为计数胸椎的标志。
10、肋脊角: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前区为肾和输尿管所在的区域。
b、垂直线标志:
1、前正中线:通过胸骨正中的垂直线。
2、锁骨中线:通过锁骨的肩峰端与胸骨端两者中点的垂直线。
3、胸骨线:沿胸骨边缘与前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
4、胸骨旁线:通过胸骨线和锁骨中线中间的垂直线。
5、腋前线:通过腋窝前皱襞,沿前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
6、腋后线:通过腋窝后皱襞,沿后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
7、腋中线:通过腋窝顶点,于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向下的垂直线。
8、肩胛线: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脊柱平行的垂直线。
9、后正中线:脊柱中线,通过椎骨棘突,或沿脊柱正中下行的垂线。
c、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
1、腋窝:上肢内侧与胸壁相连的凹陷部。
2、胸骨上窝: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正常气管位于其后。
3、锁骨上窝:锁骨上方的凹陷部,两肺上叶肺尖的上部。
4、锁骨下窝:锁骨下方的凹陷部,下界为第3肋骨下缘。
5、肩胛上区:肩胛骨以上的区域,外上界为斜方肌上缘。
6、肩胛下区:两肩胛下角的连线与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
7、肩胛肩区: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
要点二:常见异常胸廓的类型及临床意义:
a、扁平胸:
1、表现:胸廓扁平,前后经常短于横径的一半,腹上角呈锐角,颈部细长,锁骨突出,锁骨上、下窝凹陷。
2、临床意义:正常情况见于瘦长体型者;病理情况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肺结核等。
b、桶状胸:
1、表现:胸郭呈桶形,前后径增大,几乎与左右径相乖,呈圆桶状,肋间隙增宽,腹上角呈钝角,颈短肩高,锁骨下窝平,肋间隙宽。
2、临床意义:正常情况见于一部分老年人和矮胖体型者;病理情况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所致的肺气肿。
c、佝偻病胸:
1、表现:胸郭前后径增大,略长于左右径,胸骨中下段向前穿越形似鸡胸,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隆起呈串珠状。
2、临床意义:见于八佝偻病患儿。
d、局部隆起及凹陷:
1、一侧或局部凹陷:见于肺萎缩、胸膜粘连萎缩,肺膨胀不全。
2、一侧或局部隆起:见于肺局部膨胀、肺及纵隔肿瘤;胸膜腔内积液、积气、肿瘤;胸壁的肿瘤,炎症,脓肿、皮下气肿;心脏扩大或渗出性心包炎所引起的心前区膨隆。
要点三:正常呼吸类型:
a、胸式呼吸:以肋间肌运动为主的呼吸。
b、腹式呼吸:以隔肌运动为主的呼吸。
要点四:正常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a、正常呼吸频率、节节律、深度:正常成年人平静状态,每分钟呼吸16-20次。呼吸与脉膊的比例为1:4。新生儿约为每分钟44次,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正常人呼吸节律规整,呼吸幅度深浅适中。
b、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1、呼吸频率的改变:
(1)、呼吸过速:呼吸次数超过每分钟24次,临床意义:呼吸系统病变、心脏病、发热、疼痛、贫血、甲亢、心衰。
(2)、呼吸过缓:呼吸次数每分种在12次以下。临床意义: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中*、颅内压增高。
2、呼吸节律的改变:
(1)、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渐变为深快,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暂停后又开始周期性重复,暂停期可持续5-30秒。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中*、老年人脑动脉硬化。
(2)、间停呼吸:有规律呼吸几次之后,突然停止,又开始呼吸。见于脑炎、颅内压增高、某些中*,为病情危急的症象。
(3)、抑制性呼吸:胸部剧烈疼痛,吸气突然中断,呼吸短暂地突然抑制,表情痛苦,呼吸较正常浅而快。见于急性胸膜炎、胸膜恶性肿瘤、肋骨骨折、胸部严重外伤。
(4)、叹息样呼吸:在一段正常呼吸节律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伴有叹息声。多为功能性病变,见于神径衰弱,精神紧张,抑郁症。
3、呼吸深度的改变:
(1—)、呼吸浅快:见于呼吸道阴塞,肺气肿、呼吸衰竭、呼吸肌麻痹、严重鼓肠、腹水、肥胖、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气胸。
(2)、呼吸深快:见于严重代谢性酸中*,如糖尿病酮症酸中*,尿素症。
细目六:心脏检查:
要点: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a、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正常成年人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0.5-1.Ocm处,搏动范围的直径约2.0—2.5cm。
b、心尖搏动改变的临床意义:
1、心尖搏动不明显:见于一部分正常成人。
2、无明显心尖搏动),还可见于胸壁肥厚、肺气肿、胸腔或心包积液的患者。
b、心尖搏动移位。
1、胸腔积液、气胸时可使心尖搏动移向健侧。
2、胸膜粘连、肺不张可使心尖搏动移向患侧。
3、大量腹水等引起腹压升高致膈肌位置上抬的疾病,均可使心尖搏动位置上移。
4、心尖搏动左后移位为右心室增大。
5、心尖搏动左下移位为左心室增大。
6、心尖搏动在胸部右侧应部们为先天性右位心。
细目七:腹部检查:
要点一: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a、腹部的体表标志:
1、肋弓下缘:第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弓,肋弓下缘为腹部体表的上界,常用于腹部分区、肝脏与脾脏测量和胆囊定位的标志。
2、胸骨剑突:腹部体表的上界,常用于肝脏测量的标志。
3、腹上角:两侧肋弓的交角,常用于肝脏测量的标志。
4、脐:腹部中心,是腹部四分区法的标志。
5、髂前上棘:髂嵴前方突出点,是腹部九分区法的标志。
6、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右侧常用于胆囊的定位点。
7、腹中线:胸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是腹部四分区法的垂直线。
8、腹股沟韧带:腹部体表下界。
9、耻骨联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腹部体表下界。
10、肋脊角:两侧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为检查肾脏叫击痛的部位。
b、腹部分区:
1、四区法:通过脐划十字线,将腹部分为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和左下腹。各区腹腔内脏的分布如下。
(1)、右上腹部:肝、胆囊,胃幽门部,十二指肠,小肠,胰腺头部,右肾,右肾上腺,结肠肝曲,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
(2)、右下腹部:盲肠,阑尾,部分升结肠,小肠,右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的子宫,男性右侧精索。
(3)、左大腹部:肝左叶,脾,胃,小肠,胰体,胰尾,左肾,左肾上腺,结肠脾曲,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
(4)、左下腹部: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小肠,左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左侧的卵巢和输卵管,增大的子宫,男性左侧精索。
2、九区法:两侧肋弓下缘连线和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作两条水平线,左右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作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9个区,即左、右上腹部,左右侧腹部(腰部)和下腹部(耻骨上部)。各区腹腔内脏的分而如下。
(1)、右上腹部: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右肾上腺,部分十二指肠。
(2)、右侧腹部:升结肠,空肠,右肾下部。
(3)、右下腹部:盲肠,阑尾,回肠下端。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
(4)、上腹部:肝左叶,胃幽门端,十二指肠,大网膜,结肠,胰头和胰体,腹主动脉。
(5)、中腹部:大网膜,横结肠,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和回肠,输尿管,腹主动脉,肠系膜,及其淋巴结。
(6)、下腹部:回肠,乙状结肠,输尿管,胀大的膀胱,女性增大的的子宫。
(7)、左上腹部:脾,胃,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
(8)、左侧腹部:降结肠,空肠或回肠,左肾下部。
(9)、左下腹部:乙状结肠,女性左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
要点二:腹壁紧张度、压痛和反跳痛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a、腹壁紧张度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检查方法:浅部触诊法,即用一手轻轻平放于补检部们一,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运动柔和地进行滑动触摸。
2、临床意义:
(1)、正常腹壁:柔软、紧张度适中。
(2)、异常情况:
1腹壁松弛:妊、腹水;
2腹壁紧张:触之有明显抵抗感,多为腹腔内有炎症,因腹肌的反射性痉挛而使腹壁变硬。可分为普遍局长紧张和局限性紧张。A、普遍性紧张:板状腹,见于急性胃肠穿孔或实质脏器破裂所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揉面感,见于结核性或癌性腹膜炎,B、局限性紧张:腹内某脏器炎症,多见于急性阑尾炎(右下腹),胆囊炎(右上腹)等。
b、压痛和反跳痛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检查方法:深压触诊法,即用一两个手指在腹壁上逐渐用国和按压。检查后跳痛时,可在深压的基础上迅速将手松开,并询问患者是否感觉疼痛加重。
2、临床意义:
(1)、正常腹部无压痛和反跳痛。
(2—)、腹腔有炎症,可有相应的压痛,压痛局限一点称压痛点。胆囊压痛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病变此处有明显压痛。阑尾压痛点:即麦氏点,位于左髂前上与脐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界处。当阑尾病变时此处可压痛。
(3)、反跳痛:触诊中,手突然放开,病人腹痛加剧,称为反跳痛,提示炎症已波及到腹膜壁层。
要点三:肝的触诊方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a、肝脏触诊方法:衩检查者取仰卧位,两腿屈曲。检查者位于右侧,潮安县双手对应触诊法,左手掌及四指置于被检查者右后腰部,大拇指置于肋弓缘,并向上托国右手平放于脐部,右侧,指尖朝上,食指桡侧缘对着肋缘,与肋垂直。检查者配合被检查者的腹式呼吸进行触诊,吸气时,使左手向右手方向压迫,同时右手手指自下而上,向右肋下缘方向压迫腹壁。
b、临床意义:
1、正常触诊情况:一般于右肋下不能触及,剑突下常可触及,当腹壁松驰或消瘦患者,深吸气时,于右肋下可触及肝下缘,但不超过1cm,剑突下不超过3cm,质地柔软,表面平滑,无压痛。
2、触诊内容:
(1)、大小:
记录方法:测定右锁骨中线肋下缘至肠下缘的距离。
病理性肝肿大的临床意义:弥漫性肿大见于肝炎,肝瘀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等。局限性肿大见于肝脏肿,囊肿,肿瘤等。
病理性肝缩小的临床意义:肝脏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晚期肝硬化。
(2)、质地分为3级:软、韧、硬。正常肝脏质地柔软,如触口唇;急性肝炎及指斥肝时肝质地稍韧,慢性肝炎质韧;如触鼻尖;肝硬化质硬;肝癌质最坚硬,如触前额。
(3)、表面形态和边缘: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且厚度一致。肝炎,肝瘀血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肝硬变表面有小结节,边缘不整而且较薄。肝癌的表面多凹凸不平,有较大结节,边缘厚薄不一致。肝表面呈大块状隆起者,见于巨块型肝炎、肝脓肿和肝包虫病。
(4)、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肝炎,急性肝瘀血、肝脓肿时有压痛。
要点四:胆的触诊方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a、正常触诊情况:不能触及。
b、肿大的胆囊的触诊情况:于右肋下腹直肌外缘可触及一卵圆形或梨形,张力较高的肿块,可随呼吸而上下移动。
c、胆囊肿大的临床意义:胆管阻塞,急性胆囊炎,胆囊内有大量结石或癌肿。
d、胆囊触痛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屈膝,检查者以左手掌平放于被检查者右肋下部,先以左拇指指腹用适度压力按压右肋下部胆囊点处,检查者嘱被检查者缓慢深吸气。在深吸气时发炎的胆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引起疼痛,被检查者因疼痛而突然屏气,这种现象称为墨菲征阳性,又称胆囊触痛症,见于急性胆囊炎。
要点五:脾脏的触诊方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a、脾脏触诊方法:肿大明显且位置表浅者采用浅部触诊法;位置较深者采用双手对应触诊法。
检查者站在补检查的右侧,左手绕过腹前方,手掌置于补检查者左胸壁外第7-10肋处,固定胸郭,并试将脾从后前拖起,右手掌平放于左上腹部,与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检查者配合被检查者的呼吸,吸气向上,呼气向外。以手指弯曲的力量垂直左肋弓,轻压腹壁,直至触及脾缘。如脾脏中度以上肿大时,亦可以右手单手触诊。
b、正常触诊情况:不能触及。内脏下垂,左胸腔积液或积气时可触及,除此之外触及则提示脾脏肿大。
c、脾脏肿大的分度:
1、轻度: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不超过3cm.
2、中度肿大:见于肝硬化,血吸虫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乖,质在一般较硬。
3、高度肿大:表面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等。表面不光滑,有结节者,见于淋巴肉瘤。
细目八:脊柱与四肢检查:
要点一:脊柱曲度、活动度、压痛与叩击痛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a、脊柱弯曲度:
1、检查方法:用手指沿脊椎棘突,以适当压力从上向下划压,划压后皮肤即出现一条红色充血线,以此可观察脊柱有否侧弯。
2、临床意义:
(1)、脊柱后凸:多发生于胸段。小儿多为佝偻病,儿童,青少年多为胸椎椎体结核;青少年胸段下部及腰段均匀后突。为发育期痿势不良或脊椎软骨炎;成年人多为类风湿性脊柱炎;老年人多为骨质退行性变;胸椎骺可在任何年龄时发生。
(2)、脊柱前凸:多发生于腰段,见于妊辰,大量腹腔积液,腹腔巨大肿瘤,髋关节结核,先天性髋关节后脱位。
(3)、脊柱侧凸:
痿势性侧凸:见于儿童发育期坐位痿势不良,一侧下肢较短,椎间盘突出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
器质性侧凸:见于佝偻病,慢性胸膜老增厚,胸膜粘边及肩部崎形等病。
b、脊柱活动度:
1、检查方法:检查者嘱被检查者作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动作,以观察脊柱的活动情况。
2、脊柱活动范围:
(1)、颈段:前屈45度,后伸45度,左右侧弯45度,旋转60度。
(2)、腰段:前屈45度,后伸45度,左右侧弯30度,旋转45度。
(3)、脊柱活动受限:见于: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如颈椎、腰椎;骨质破坏:如脊柱结核或肿瘤;脊柱骨折或脱位;椎间盘突出。
c、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1、检查方法:
(1)、压痛:
患者坐位,稍前倾。检查者以右手拇指从枕骨粗隆开始,自上而下逐个按压脊柱棘突,韧带及椎旁肌肉。
(2)、叩击痛:
直接叩击法:用叩诊锤或手指直接叩击各个脊柱棘突。多用于检查胸椎和腰椎。
间接叩击法:患者坐位,检查者将左手掌面置于其头顶,右手握拳,以小鱼际肌部位叩击左手背。多用于全脊柱检查。
2、脊柱压痛临床意义:正常人无压痛。
(1)、棘突压痛:轻压浅表痛为棘上韧带炎,重压深处痛为骨性病变。
(2)、棘间压痛:轻压痛为棘上韧带炎,重压痛为棘间韧带损伤。
(3)、棘突旁边压痛:元放射痛为椎间小关节紊乱,有放射为腰突症。
(4)、腰骶间压痛:轻压通为棘上韧带炎,重太痛为腰骶关节损伤。
(5)、第3腰椎横突部压痛:见于第3腰椎横突综合证。
(6)、腰背肌压痛:范围局限,见于局部软组织损伤,范围广,见于筯膜炎,腰肌劳损。
(7)、肋脊角压痛:见于肾脏疾病。
3、脊椎叩击痛临床意义:正常人脊椎无叩击痛。
(1)、脊柱上叩击痛:见于椎体疾病(脊柱结核,脊椎肿瘤)。
(2)、腰骶部叩击痛:见于腰椎间盘突出。
(3)、肋脊角叩击痛:见于肾脏疾病。
要点二:四肢关节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a、检查方法:四肢的检查以视诊和触诊为主,两者互相配合,注意观察软组织的状态,肢体位置,形态,活动有无异常。
b、临床意义:
1、形态异常:
(1)、腕关节变形:
1-圆形软质包块:发生于腕关节背面,触诊柔韧,推动肌腱时,可随肌腱来回移动。见于腱鞘纤维脂肪瘤。
2-结节状隆起:发生于腕关节背面或掌面,影响关节活动,见于滑囊炎,多由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结核引起。
3-囊状突起:发生于腕关节背面或桡侧,圆形无痛性隆起,触之坚韧,可顺肌腱垂直方向稍微推动。见于腱鞘囊肿。
(2)、指关节变形:
1-梭形关节:关节呈梭形,多为双侧性,指关节或掌关节活动受限,活动期局部关节可有红肿和疼痛加重,后期骨质受破坏,是引起指关节变形最常见的原因,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2-爪形手:无名掼,小指的掌指关节成过伸,指间关节呈屈曲状,见于尺神经损伤的指征。
3-猿手:鱼际肌瘫痪,拇指不能伸展与对掌,第1掌骨与其他4个掌骨在一个平面排列,掌心凹陷消失,手掌变平,形如猿猴之手,可见于正中神经麻痹,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等。
4-鹅颈畸形:掌指关节屈曲,近指关节过伸,远指关节屈或伸,严重者,拇指掌侧内收。见于手内部肌挛缩。
5-指下垂:掌指关节处于屈曲位,不能主动伸直,见于指总伸肌麻痹(桡神经损伤)或指总伸肌键断裂。
6-钮孔状畸形:近指关节屈曲,远指关节伸直或过伸。见于近指节背面的中央腔断裂。
7-锤状指:近指关节屈曲,不能主动伸直。见于伸指肌腱远端断裂或肌腱止点处折或撕脱骨折。
(3)、膝关节变形:
1-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胀热痛,影响运动。
2-关节腔积液:以一手压迫髌上囊,将液体挤入关节腔内,另一手指反复按压髌骨,在髌上囊处可感到波动,也可感到下压时,髌骨触到股骨,松开时即浮起,此为浮髌试验阳性,提示关节腔积液。
3-结核性关节炎:沲髌试验阳性,但当髌骨碰到关节时,有一种如触及绒花样的柔韧感。
4-膝内。外翻畸形:两膝并扰而双踝分开者为膝外翻,又称“X形腿”,两踝能并扰但双膝分开者为膝内翻,双称“O形腿”,见于佝偻病和大骨节病。
5-足内。外翻畸形:站立或行走时,仅以足外侧负重,跟骨及跟腱向内侧偏移,为内翻足;站立或行走时,足内侧弓下陷,跟骨及跟腱向外侧偏移,足内侧负重,为外翻足。多见于先天性畸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6-肢端肥大:软组织、骨骼、韧带均增生与肥大,肢带较正常明显粗大,手指,足趾粗而短,手、足背厚而宽。皮肤粗糙变厚,多色素沉着,多汗,多毛,为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肿瘤和增生所致的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见于肢端肥大症与巨人症。
7-肌肉萎缩:检查时可见肌肉组织体积缩小,触诊时细软无力。可为神经营养因素引起,如急性脊髓灰质炎,周围神经损伤等,也可为肌炎或长期肢体废用所引起。
8-骨折与关节脱位:骨折时可见肢体缩短或变形,骨折部位肿胀,瘀血,触诊有压痛,反复活动。有时可触到骨擦感及听到骨擦音。关节脱位时可见肢体位置改变,关节运动受限,不能伸屈,内翻,外展和旋转。
9-下肢静脉曲涨:视诊时可见小腿静脉如蚯蚓状弯曲怒张,久立加重,卧位时抬高下肢可以减轻,小腿和踝部皮颜色紫暗并有色素沉着,甚至产生下肢浅部溃疡、患肢浮肿更为突出。
10-水肿:肢体对称性水肿,多为全身水肿的一部分;下肢常较上肢明显,单侧肢体水肿,多由于局部静脉或淋巴液回流受阻所致。前者见于静脉血栓形成、肢体瘫痪或神经营养障碍,后者可见于淋巴管阻塞,如患丝虫病后,淋巴管扩张破裂,淋巴液外溢引起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因而皮肤变厚,称为象皮肿。视诊时下肢虽有明显肿胀,但指压后无组织凹陷。
11-杵状指:末端指节明显增宽厚,呈杵状膨大指甲从根部到末端呈弧形隆起,膨大部分早期有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组织间隙水肿,晚期有组织增生。发生机理尚未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肢端缺氧,代谢障碍及中*性损害有关,可见于以下疾病:
12-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扩张,胸腔肿瘤,肺脓肿,脓胸,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13-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肌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4-吸收不良综合症、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等。
15-单侧杵状指,见于患侧锁骨下动脉瘤。
16-匙状指(反甲):表现为指甲中部凹陷,为缘翘起,较正常变薄,表面粗糙有条纹常为组织铁和某些氨基酸代谢障碍所致,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偶见于风湿热。
2、运动功能障碍:
(1)、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随意运动障碍,如穿衣、解扣、屈肘,抬肩等动作失常。检查方法主要是测试四肢的伸、屈、内收、外展、旋转及抵搞能力。肢体失去随意运动的功能,称为瘫痪。
(2)、关节功能障碍;上下肢各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如下:
1-肩关节:前屈90度,后伸45度,内收30-45度,外展90度,旋内80-90度,旋外40-45度,上举度。
2-肘关节:屈-度,后伸0度(有10-15度过伸),旋前60-80度,旋后90度。
3-腕关节:背伸35-60度,掌屈50-60度,尺偏30-40度,桡偏25-30度,腕有较大的背屈(约20-25度),伴轻度尺偏(10度)。
4-指关节:拇指掌指关节屈70度,伸30度,食、中、无名、小各指掌指关节屈分别为82度、86度、86度、89度,多有过伸10-15度。近侧指间关节屈-度,远侧指间关节屈60-80度。
5-髋关节:外展;60度。极度外展进,髋向支持侧斜45度;长期锻炼,运动员和舞蹈家,外展可达-度。
内收:0-30度。
屈:伸膝时,主榼屈曲80度,被动屈曲度;屈膝时,主动屈曲度,被动屈曲在于度,
伸:主动一般为20度,强为被动可达30度,
旋内30度,旋外60度。
6-膝关节:
伸:从任一屈曲到0度,
屈:屈髋时达度,伸髋时达度,被动达度,
旋转:屈膝为直角,小腿下垂时,旋内约30度,旋外达40度。
7-踝关节:使足背接近小腿的运动为背屈(或称伸),使足背远离小腿的运动为跖屈,背屈为20-30度,跖屈约为30-50度,踝关节的内、外翻运动范围可达34度。
以上各关节下不达到其各自的活动幅度时,为关节运动受阻,见于关节炎,关节脱位和骨折等。
细目九:神经系统检查:
要点一:肌力的分级:
肌力的分级标准一般分为0-5级,共6级。
0级:肌内无收容,完全麻痹
1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
2级:肌肉收缩,能在水平方向带动关节。
3级:能抗重力,不能对抗外加阻力。
4级:能抗外加阻力,但不及正常关节。
5级:正常肌力
要点二:肌张力的概念及病态肌张力的表现:
a、肌张力:即肌肉的紧张程度。触摸肌肉的硬度,对肌肉放松的肢体作被动运动时检查所感到的阻力。
b、病态肌张力的表现。
(1)、肌张力增强:肌肉紧张(触摸肌肉有坚实感,被动检查时阻力增大),见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锥体系损害时的肌张力增强(痉挛性),常称为“折刀式”肌张力增强;锥体外系疾病时,肌肉调节失去其抑制作用,伸肌与屈肌的肌力同等增强(强制性),在被动运动时中,肢体保持一定位置上固定不动,称为“铅管状”肌张力增强;如伴有震颤,则称为“齿轮状”肌张力增强。
(2)、肌张力减低:肌肉松弛(触摸肌肉松软,关节被动运动完全自由),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周围神经病变、脊髓前角灰质病变,小脑病变、周期性麻痹等
要点三:深反射的含义、各项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的检查方法和异常的临床意义:
a、深反射:刺激肌腱或骨膜引起的反射。
b、各项深反射的检查方法。
1、肱二头肌反射的检查方法,正常反应:检查时,被检查者前臂略旋前,肘部屈曲90度,检查者将左手拇指放在其二头肌腱上,用叫诊锤叩击该拇指,反射作用为肱二头肌收缩。肱二头肌反射为上肢深反射一种,系肱二头肌受突然牵引后所发生的急速收缩反应。其反射的弧的反射中枢为颈髓5-6节,传导神经为肌皮神经。
2、肱三头肌反射的检查方法,正常反应:检查时,被检查者外展前臂,肝部半屈,检查者托住其前臂,用叩诊锤叩击鹰嘴上方的肱三头肌腱,反应为肱三头肌收缩,肘关节伸直。肱三头肌反射是上肢深反射的一种,系肱三头肌受到突然牵引所发生的急速收缩反应。其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在颈髓6-7节,由桡神经传导。
3、膝腱反射(股四头肌反射)的检查方法、正常反应:坐位检查时,被检查者小腿完全松弛下垂(仰卧位检查时,被检查者仰卧,检查者以左手托起其膝关节使之屈曲约度),右手持叩诊锤叩被检查者膝盖髂骨下方股四头肌腱,引起股四头肌收缩,使小腿作急速前踢的反应。其反身弧的反射中柜在腰髓2-4节,此反射通常常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影响,其反应的强弱,迟速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临床上用以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
4、跟腱反射(腓肠肌反射)的检查方法、正常反应:检查时,被检查者仰卧,髋及膝关节稍屈曲,下肢取外旋外展位,检查者左手将被检查足部背屈成直角,以叩诊锤叩击肌腱,反应为腓肠肌收缩,足向跖面屈曲,其反射弧的反谢中枢在骶髓1-2节。
c深反射异常的临床意义:
1、减弱或消失:多为器质性病变,如末梢神经炎等造成反射弧损害。
2、增强或亢进:多为锥体束病变时,解除了对下运动神经原的控制作用。
要点四:病理反射的含义、各项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奥本海姆征、戈登征、霍夫曼征)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a、病理反射:指中枢神经受损(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又称锥体束证。病理反射正常情况下被大脑控制,不会出现,但当下级神经元脱离了高级中枢的调节,就会释放出一种原始反应。
b、各项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1、划足底试验(巴彬斯基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是锥体束损害的指症,多见于锥体束损伤,亦可见于深睡,深度麻醉,药物或酒精中*,脊髓病变,脑出血,脑肿瘤和低血糖休克等。
2、压胫骨试验(奥本海姆征):检查者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其反射和巴彬斯基征相同,其临床意义也相同。
3、捏腓肠肌试验(戈登征):检查者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其反射和巴彬斯基证相同,其临床意义也相同。
4、霍夫曼症:检查者用左手托被检查者手腕关节上方,并轻度伸腕,右手食、中指夹住被检查者中指,以拇指甲急速刮弹被检查者中指指甲。阳性反应为其余四指轻微屈曲,为上肢锥体束症,也可见于颈椎病变。
第四单元:实验室检查:
细目一:血液检查:
要点一: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的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a、血红蛋白测定:
1、参考值:
男:—g/L;
女:—g/L。
新生儿:—g/L
2、临床意义:
(1)、增高:病理性增多,见于真性血红蛋白增多症,代偿性经细胞增多症等。
(2)、减低: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按比例减少,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减少小于血经蛋白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减少大于血红蛋白减低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红细胞计数:
1、红细胞参考值:
男:万~万亿每升,
女:万~万亿每升,
新生儿:万~万亿每升。
2、临床意义:
(1)、增高:同血红蛋白增高;
(2)、减少:见于红细胞丢失过多,造血原料不足,红细胞破坏增加,红细胞生成障碍。
c、白细胞计数:
1、白细胞参考值:
成人:(4—10)×/L(0~00亿每升
儿童:(5—12)×/L(0—00亿每升
新生儿:(15~20)×/L(00—亿每升。
2、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增减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的影响。
要点二: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a、红细胞沉降率:
1、正常参考值:临床常用魏氏法,男性15mm/h;女性20mm/h。
2、临床意义:生理性增快见于月经期、妊辰期,60岁以上的高龄者,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等。
b、血小板计数:
1、正常参考值:直接计数法为(-)亿每升。
2、临床意义: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c、出血进间测定:
1、正常参考值:Duke法1-3min,4min为延长。
2、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坏血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d、凝血时间测定:
1、正常参考值:玻片法2-5min,试管法4-12min.
2、临床意义:凝血时间延长见于重症甲、乙、丙型血友病,严重肝损害,阻塞性*疸等。
细目二:尿液检查:
要点:尿液检查的内容、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尿液检查作8项检查:亚硝酸盐,尿酸碱度,葡萄糖,蛋白,尿潜血,酮体,尿胆红素,尿胆原。
a、蛋白质定性与定量检查:正常人尿液中蛋白质极微,一般临床化验方法不易发现,用常规定性方法检查为阳性或检查超过0.15克/24小时,称为蛋白尿。生理性尿蛋白见于剧烈的体力活动,高早逝饮食,严重受寒,妊辰或情绪激动,多为暂时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肾病综合症,发热,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
b、尿糖定性试验: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尿内含糖量为0.56-5.0mmol/24小时,定性试验为阴性,尿中糖量增高,定性试验测出阳性,称为糖尿。
糖尿主要见于糖尿病,甲状腺,肾上腺皮质,脑垂体前叶功能亢时等。
c、细胞检查:
1、红细胞:如果在每高倍视野中有3个红细胞以上,尿外观无血色者,称为镜下血尿。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肾结石等。
2、白细胞:正常人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如超过5个为增多,称为镜下脓尿。若发现大量白细胞,见于泌尿不系统感染。
细目三:肾功能检查:
要点:尿素氮与血肌酐的意义、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a、血清尿素氨:
1、正常参考值:3.2-7.1mmol每升。
2、临床意义:尿素氮增高,称为氮质血症,见地肾脏疾病: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肾前性者;心功能不全,休克,消化道大出血,失水,酸中*等;肾后性者,多为尿路梗阻。
b、血清肌酐测定:
1、正常参考值:手工法测定为70.7-mmol/L。
2、临床意义:血清肌酐受肾前,后因素影响较尿素氮小,且不受饮食影响,更能反映肾小球功能受损。尿素氮和肌酐二者同时升高,说明肾有严重损害,若尿素氮升高而肌酐不升高则常因肾外因素引起,如胃肠道出血和尿路梗阻等。
细目四:粪便检查:
要点:粪便颜色、性状的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粪便含有粪胆素,故呈褐色,成形,正常的粪便颜色不仅与色素有关,而且与食物的摄入或服用某些药物有关,病理改变可见于以下疾病。
a、水样或粥样粪便:各种感染性或肺感染性腹泻,尤其是急性肠胃炎。
b、粘液或者脓血便: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结肠或直肠癌。阿米巴病痢疾以便血为主。
c、鲜血便:常见于痔疮、肛裂的出血、痢疾、直肠癌等。
d、柏油样便:呈暗褐色活着黑色,质软富有光泽宛如柏油,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e、白陶士便:常见于阻塞性*疸。
f、米泔水样便:常见于霍乱。
g、细条状便:常见于直肠癌。
要点二:粪便隐血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a、粪便隐血的含义;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发现的胃肠道出血,称为隐血。因此,凡疑有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的患者,常要用联苯胺做隐血试验。正常为阳性,如出现蓝绿色变化为阳性反应,根据颜色出现的快慢和深度,可将阳性结果分类(++++)、(+++)、(++)和(+)
b、隐血的临床意义;上消化道出血视为阳性,常见于胃十二指溃疡的活动期、胃癌、钩虫病等。溃疡病经治疗好转或稳定期时转为阴性,而为爱隐血试验持续阳性。
细目五:肝功能检查:
要点一:蛋白代谢功能检查的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a、血清总蛋白量和白蛋白/球蛋白值《A/G》测定:
1、正常参考值,血清总蛋白60~80%/L;白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1.5~2.5:1。
2、临床意义:A/G比值倒置,表示肝功能严重损害。
b、血清蛋白电泳:
1、正常参考值:血清白蛋白0.62~0.71:;a1球蛋白0.03~0.64;a2球蛋白0.06~0.10;白塔球蛋白0.07~0.11;Y球蛋白0.09~0.18。
2、临床意义;
(1)、白蛋白:减少见于慢性肝病、肝硬化。亦可见于肾病综合症、长期腹泻、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等。
(2)、a球蛋白:发热原发是肝癌增高、肝硬化、肝坏死降低。
(3)、a2β球蛋白:严重肝病史,如果肝炎是减少,血脂过高时,如阻塞性*疸,胆汁性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膀胱病、高脂蛋白血症等增高。
(4)、y球蛋白:急性肝炎是大多正常,随肝炎慢性化而渐渐增高,若长时间持续性增高是慢性肝炎转性肝硬化的预兆。
要点二: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的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a、血清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血清胆红素为1.71~17.1umoL/L;1分钟胆红素为0.51~3.4umol/L;占总胆红素的35%一下。
b、临床意义:血清总胆红素含量是观察*疸的客观指标,能准确反映*疸的程度。溶血性*疸时非结合胆红素增高,1分钟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20%一下。肝细胞性胆红素和阻塞性*疸主要是一分钟淡红素增高,可占总胆红素的35%以上,但则色性*疸的一分钟胆红素增高更为明显。
要点3:尿液年单元及胆红素性实验:
a、正常参考值:正常人尿液中无胆红素为阴性反应,胆原定性为弱阳性,其阳性稀释度为1:20一下。
b、临床意义:尿液胆红素试验阳性者说明有肝损伤或者胆道阻塞。尿液尿胆素原阳性见于溶血性*疸、肝细胞性*疸、亦可见于发热、心功能不全、便秘等
要点4:常用血清酶测定的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a、血清转氨酶测定:包括比氨酸转氨酶《ALT已成谷丙转氨酶》和冬氨酸转氨酶《ASL已成谷草转氨酶》
1、正常参考值:常用来是比色法和酶法,丙氨酸转氨酶为/L以内,们冬氨酸转氨酶为IU/L以内。
2、临床意义:急性肝炎是此两种霉菌增高,但以谷丙转氨酶较为明显,当肝组织严重损害时*疸日益加重,而谷丙转氨酶却急剧下降,其活性正常或仅轻度增高,形成转氨酶-胆红素分享现象。
b、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1、正常参考值:32~92uL
2、临床意义:在儿童和妊娠妇女可见生理性增高。在多种肝胆疾病中此酶可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阻塞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成正比,故意癌肿和胆道梗阻时增高更为显著。此外骨骼疾病时碱性磷酸酶亦可增高。
c、血清y-谷氨酰转肽酶测定:
1、正常参考值:0~40u/L。
2、临床意义:在大多数肝胆疾病中,其活性据升高。在不同的肝胆疾病中升高的程度不尽相同,原发性肝癌多数呈中度或高度增高,可大于正常几倍到几十倍,*疸则与阻塞性的时间和程度成正比当阻塞接触后可恢复正常。
d、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测定:
1、正常参考值,正常人小于30U。
2、临床意义:在肝硬化早期缺乏临床症状而其他肝功能检查均为阴性时,单胺氧化酶可以增高,可作为一项诊断肝硬化的指标
要点四:乙型肝炎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为一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
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
HBSAG阳性为乙型肝炎病*感染指标,见于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或急性期,慢性迁延性或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或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等和慢性HBSAG携带者,抗-HBS阳性则表示机体对乙肝病*有一定的免疫力。
b、乙型肝炎核心原《HBCAG》和抗体《抗-HBC》HBCAG阳性表示体内乙型肝炎病*的复制,《HBCAG血中》测不到,所以检查实为乙肝五项,抗hbE阳性提示近期有乙型肝炎病*的感染或病*正在繁殖。
c、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抗体hbe,hbeag阳性的慢性肝炎多为活动病变,其检出率依次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抗HBE血清阳性者其血清传染性较低,多见于健康携带者。HBEAG的消失和抗HBE出现是急性肝炎预后良好的表现。
细目六:常用临床生物检查:
a、血脂:指血浆中含脂质的总称,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及非志华的脂肪酸等,血脂在血浆中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存在。
1、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测定:正常参考值总胆固醇为2.9~5.95mmol/L,胆固醇之战0.70~0.75:;甘油三酯为0.23~1.24mmol/L,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鉴于动脉硬化冠心病甲状腺功能衰退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其胆固醇降低见于严重的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严重营养不良严重贫血。
2、血清脂蛋白测定:脂蛋白按分子密度不同可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又称a脂蛋白,常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表示,其正常参考值为0.8~2.2mmol/L,其水平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呈负向关系,它的降低是临床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之一。
b、血糖:正常人血糖水平较恒定,侧向晨间空腹血糖为3.9~5.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恢复至空腹时水平,空腹血糖升高,见于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空腹血糖过低鉴于胰岛细胞瘤和胰腺癌,功能型胰岛素过多症等,
第五单元:X线检查:
要点一: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a、肺部病变:
1、渗出于实变:渗出是急性炎症的主要表现,在X先表现为密度不太高的较为均匀的云絮状阴影,可分布于两侧或一侧。渗出时产生是编的常见原因之一。常见于肺炎肺结核早期肺出血及肺水肿等。
2、增殖:X先表现为结节性致密阴影,密度较高,边缘较清楚。常见于慢性肺结核或慢性炎症。
3、纤维化:X先表现为密度增高边缘锐利的粗乱的线条状或网状阴影常见于矽肺。
b、肺血管及支气管病变:
1、肺血管的改变:肺充血的X线表现为动脉及隔断分支显著扩大增粗,常见于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肺淤血的X线表现为肺静脉扩张肺门阴影增大,边缘模糊肺纹理增粗监狱二尖瓣下扎和左心衰竭。
2、支气管病变:肺气肿的x线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个下降肋间隙增宽;肺不张的X弦表现为肺叶缩小有密度增高,阴影及地铁近胸膜而尖锐指向肺门,呈三角形边缘向其中心凹陷纵膈匪们都向患侧移位;支气管炎症的x线表现为纹理增粗边缘模糊,支气管扩张的x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或呈卷发状。
3、胸膜病变:销量胸腔积液的x线变现为肋膈角变钝;中等级也是,改厕中下部有均匀性之谜阴影,其上缘可见外高内低弧线叶平,邻近器官被推向检测,大量积液时出飞溅区内不外病侧全熊成均匀的密度增高的阴影,于总个连成一片,邻近器官被推向检测,气胸的x表现为肺被压缩机无非组织的含气空腔,其中无肺纹理纵膈偏向检测。
要点二:心脏增大的x表现:
a、左心室增大:主要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病变河而建瓣关闭不全等,其增大时向左向右向后向下方扩展后前位见左下心缘相左,心尖向下向左延伸移位,心脏呈血性左前斜未见后院下端向后下扩大,心后间隙变小或消失,做事与脊柱重叠。
b、左心房增大:主要见于二尖瓣狭乍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衰竭等,其增大首先向后,享有碰触,然后向上最后向左扩大。后前卫建新阴影之内的右上方,有一密度更高的原型阴影;向右增大,是有心愿呈现双虎阴影;向左扩大,实心要消失。左前斜为可见左支气管太高。
c、右心室增大:主要见于二尖瓣病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其增的是向前向左向右扩展。后前位可见心腰饱满。右前斜位可见心前缘上段向前成弧形扩大前缘下端也向前移,之心前间隙变窄。左前斜位是心前缘下部突出心革面价款。
d、左心房增大:监狱有心功能不全。房间隔缺损和三尖瓣病变,其增的主要是想有向上向后扩大,右前卫又心愿享有扩展;右前斜位可见向后下突出,是新后间隙变窄或消失;右前斜位见前缘上端隆突并延长,并突出于主动脉的角角边瑞。
要点三:骨与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a、骨骼病变的X线表现:
1、骨密度改变的x线表现
(1)、密度过低:
1-骨质疏松: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和骨小梁数目减少、变小、间隙增宽,骨干皮质变薄、髓腔增宽,密度明显减低,主要见于老年人长期使用激素者;
2-骨质软化:x线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骨的密度减低估值结构模糊,之中股的变形,见于佝偻病、骨软化症。
3-骨质破坏:x线表现为局部的骨质密度减低,骨皮质预估销量模糊一只小时,常见于疾病的急性期或进展期或恶性肿瘤;
4-囊性样变化:x线表现为境界清楚或较为清楚的密度见底的古膨大去,鉴于骨囊肿骨巨细胞瘤等。
(2)、骨密度增高:
1-骨质增生硬化x线表现为骨干皮质增厚致密,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多增粗,甚至硬化致密失去其海绵状结构,见于慢性炎症或骨病的修复器;
2-死骨:x线表现为密度增高的条状阴影,在其四周为透亮区,见于慢性骨髓炎、骨质压缩性变化《由于外伤、负重是股指压缩,致患骨体积变小,密度增高,监狱锥体的压缩性骨折》。
(3)、骨膜增生线表现为原来不显影的鼓膜可显影,现形多见于急性炎症开始时;成层性见于炎症或恶性肿瘤;垂直型见于恶性肿瘤;散射性型是骨肉瘤较为特殊的表现之一;花边型多见于慢性骨髓炎。
2、轮廓的改变:骨局部突出可由于骨膜增生所知,亦可由于随腔内某些占位性病变引起;骨折可使股成交变形。
b、关节病变的x线表现
1、关节肿胀:x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增大,层次模糊、密度增高、监狱验证、外伤和出血性疾病。
2、关节破坏: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病变侵及关节面骨质时、x线表现为局部骨小梁模糊消失,骨的密度减低,如关节结核。
3、关节推行病变:x线表现早期主要是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消失中晚期表现为关节腔间隙变窄,软骨下股指囊变和骨质性关节面边缘骨赘形成,见于老年人运动员及骨性关节炎。
4、关节强直:分为固性和纤维性两种骨性关节强直: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见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雨后和强直性脊柱炎,纤维性强直;x线上仍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无故销量赞同见于关节结核。
5、关节脱位:x线表现为组成关节的两个骨端失去其正常相对位置,依据程度可分为半脱位和全脱位。
以上资源有网友天贤搜集整理,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点击最下面“阅读原文”加入启明助盲新产品内测群QQ群,免费测试使用启明助盲产品。
想了解更多无障助盲咨询,就长按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