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颈气管狭窄成形术优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方临床医案练习第八期 [复制链接]

1#
儿童白癜风能治疗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102/4549560.html

大医精诚

养浩然正气,极大地之大观

今日练习

赵某,女,26岁。

生产满月后返乡,归途受风寒,致咳嗽不已。经多方诊治,疗效不佳,迁延不愈月余,倦怠神疲,日益消瘦。前来求诊。

刻诊:其面色萎*,略显浮肿;恶寒,时已至夏,头仍裹斤,无汗,夜间鼻塞,咳喘气短,痰质清稀,泛白沫。纳差,时呕吐清水,二便正常。脉沉细,舌淡红,苔白滑。

拟____加味。

药后当晚咳嗽大减,二剂后咳嗽止。

(答案下期公布)

答案:五苓散加味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原医案

陈某,男,31岁。

腰酸困2个月余。由于长期伏案坐立工作,患者两月前开始出现腰酸困、乏力等症状,西医诊断为腰肌劳损,未予治疗,建议多活动,做理疗。无奈找中医诊治,他医认为是肾虚,与金匮肾气丸,服用两月仍无效,而找余诊治。

现症见:口、唇、鼻干,不欲饮水,汗出多,活动后尤甚,腰酸困、乏力,晨起刷牙时觉酸困加重,食纳可,二便调,眠安,舌质淡,舌体浮胖、水滑,齿痕明显,舌苔薄白,脉沉细。

综合分析:辨证为营卫不和、水饮内停之表里同病,而患者的腰酸困乏力则是该病机的一个症状而已。治疗当调和营卫,温化水饮,首选表里双解的五苓散。因患者腰酸困乏力明显,又加干姜一味,合肾着汤之意,又加车前子以增强利水饮之功。

处方:桂枝10g,茯苓12g,猪苓15g,泽泻15g,苍术10g,干姜6g,车前子(包)15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腰酸困明显减轻,口干、唇干、鼻干好转,又继服3剂,诸症痊愈。

按语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一些中医大夫一见到腰膝酸软无力或腰痛,不细加辨证,即谓“肾虚”,即给于补肾壮阳药治之,其结果往往使疾病迁延不愈。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相关文献

权威编辑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一五苓散,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

中文名

五苓散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分类

祛湿剂-利水渗湿

出处

《伤寒论》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组成

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用量

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l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方义

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配伍特点

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运用

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可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附注

附方1

四苓散

组成

白术、茯苓、猪苓各45g,泽泻75g。

用法

四味共为末,每次12g,水煎服。

功用

健脾渗湿。

主治

脾胃虚弱,水湿内停证。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出处

《丹溪心法》

附方2

胃苓汤

组成

五苓散、平胃散各6-10g。

用法

上二药合和,苏子、乌梅煎汤送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

功用

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

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出处

《世医得效方》

附方3

茵陈五苓散

组成

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

上二物合,先食,饮方6g,日三服。

功用

利湿退*。

主治

湿热*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出处

《金匮要略》[1]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具有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之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与倍量的茵陈相合而成,具有利湿清热退*之功,适用于*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之证。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2]

2.方论选录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凡中风、伤寒,结热在里,热伤气分,必烦渴饮水,治之有二法:表证已罢,而脉洪大,是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参清火以益气;表证未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利水而发汗。此因表邪不解,心下之水气亦不散,既不能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与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为水逆。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人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人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寒热两除也。白饮和服,亦啜稀粥之微义,又复方之轻剂矣。”

[3][4]

参考资料

[1]张仲景.《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年08月

[2]张仲景.《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8月

[3]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9月

二五苓散变化加减19方

18-08-01鉴益堂+
  

1.出处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曰:“太阳病篇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2.组成

猪苓十八铢[12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20g]、白术十八铢[12g]、茯苓十八铢[12g]、桂枝半两[8g]去皮。

3.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4.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腑,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5.加减方

(1)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并治小便不利。

(2)本方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

(3)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便秘烦渴。

(4)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5)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饮。

(6)本方去桂、泽泻,名猪苓散,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

(7)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烦渴,引饮过多,腹胀便赤。吴鞠通把桂枝改紫油肉桂,主治腹部水肿显奇效。

(8)本方单用泽泻、白术,名泽泻汤,治心下支饮,常苦眩冒。

(9)本方单用茯苓、白术等分,名茯苓白术汤,治脾虚不能制水,湿盛泄泻。再加郁李仁,入姜汁服,名白茯苓汤,治水肿。

(10)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

(11)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与病瘥后渴者。

(12)本方去桂,加苍术、甘草、芍药、栀子、*芩、羌活,名二术四苓汤,通治表里湿邪,兼清暑热。

(13)本方倍桂,加*耆如术之数,治伤暑大汗不止。

(14)本方加甘草、滑石、栀子,入食盐、灯草煎,名节庵导赤散,治热畜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湿发*,加茵陈;水结胸,加木通。

(15)本方合益元散,治诸湿淋沥。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汤,治小便数而欠。

(16)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汤,一名对金饮子,治中暑伤湿,停饮夹食,腹痛泄泻,及口渴便秘。

(17)本方合*连香薷饮,名薷苓汤,治伤暑泄泻。

(18)本方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燥心烦。以上三方,并加姜、枣煎。

(19)深师用本方治发白及秃落。术、桂、二苓泽泻,更名茯苓术散。

三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五苓散

陈明张印生小白郎中2月2日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五苓散

一、蓄水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

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伤寒论汇要分析:57—58)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

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症)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

白朮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刘渡舟医案:碧某,女,年10月26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朮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0.5克,续服3剂,病愈。从此未见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须用五苔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

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

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湖南中医杂志;(4);15)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六、癫痫

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年7月20日初诊。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处方:

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朮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

服6剂已控制发作。服24剂,临床治愈。疗后3年无复发。(《经方验》:—)

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导,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七、解颅(脑积水)

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朮5克,桂枝2克。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新医药学杂志)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

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年1月23日入院。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

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而少,脉细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朮、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新中医)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l年9月8日诊。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试投五苓散加味;泽泻30克,茯苓、白朮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新中医5<5):47)

按语:肾开窍于耳,主二阴。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

十、眩晕

董圣群医案: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

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朮l0克,桂枝10克,每日一剂,煎汤毫升,分三次服。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十一、能近怯远证(假性近视)

钱光明医案:杨某,男,14岁,年6月10日初诊。患儿近来视力下降,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0.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明,无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F=2/3,*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它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

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与五苓散: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朮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它一切中西药),水煎服。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0.5,右眼为0.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按语: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光华发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补肾药治疗。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变化,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导有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十二、低热

孙会文医案:刘某某,男,53岁。低效月余,体温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脉沉弦,苔白腻。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湖北中医杂志1;(4);36)

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

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随访一年安好。(湖北中医杂志1;(4):36)

按语: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而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

十四、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

钱光明医案:王某,女,1岁3个月,年3月24日诊。患儿两天发冷发热,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谈,体温36.4℃,证局外感风寒,水湿内停,气化失常,治当健脾祛湿,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朮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国医论坛)

按语:外感风寒,内兼脾虚湿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风寒,内利水湿而愈。

十五、汗出

王殿威医案:王某某,男,25岁,年6月初诊。自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无减。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

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届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治宜温阳化气,健脾除湿。方用:白朮10克,泽泻10克,猪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剂。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剂,三年之顽疾竞获痊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中医药学报)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摄卫彻邪。今水湿内盛,蓄于膀胱,气化不振,则在表之卫气虚弱,失于固摄而见汗出。当此之时,务利膀胱水湿,复其气化,以振奋卫气,则不补气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经病治腑之法也。

十六、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

张祥福医案:杨某某,女,35岁,年5月12日诊。思者素体肥胖,月经过多,先后无定期,经期7天,淋漓不绝,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剧痛,经血暴崩如注,医院诊治用止血药、输液等急救处理无效,转请余诊治。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头汗如珠,口吐浊沫,小腹剧痛,喜按,舌质淡胖嫩,边有淤点,苔白微腻,脉涩。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克,白细胞5/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细胞30%,单核细胞2%*诊断:暴崩(功能性子宫出血),证属痰湿中阻胞官。治以益气止血,通阳利湿。

方拟五苓散加晒参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服)、三七10克(研末冲服)服2剂,5月14日复诊;精神大振,四剂转温,血崩缓停,原方续服5剂,漏血尽止而愈(湖南中医杂志)

按语:患者素体肥胖,头晕胸闷,口吐浊沫,舌胖苔腻,乃痰湿内停之象。痰湿内阻胞宫,冲任不固,而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阳利湿,并加晒参、阿胶、三七以益气养血止血,标本兼治。

十七痄腮

姜晓医案:袁某,男,11岁,年3月11日诊。患儿三日前始感微恶风寒,纳差,继而发烧,体温38、5℃,两腮肿痛,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曾服普济消*饮,病反加剧,昨夜体温升至39.2℃,头痛呕吐,胸中烦闷。刻诊:面色苍白,两腮肿痛,呕吐频作,吐出物尽为水液,吐后渴饮,水入复吐,且伴睾丸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滑数。

诊断;疗腮、水逆证。病机:瘟*上结,水饮内停。治法:通阳化气,行水解肌。方药;五苓散。桂枝6克,茯苓、猪苓、泽泻、白朮各l0克。捣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剂后不再呕吐,脘腹觉畅,能进饮食,头痛减轻,体温38.2℃。继用原方作汤剂,并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20克以解*散结。2剂后,诸症消失,腮肿亦平,惟精神稍差,饮食欠佳,随用参苓白朮散调理善后。(四川中医;(4>;27)

按语:痄腮治以清热解*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饮,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睾丸水肿。显系五苓散证,乃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径用五苓散收功。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相当广泛,本方略加变通,或与其他方剂合用,可以用来治疗多种水邪蕴郁的病证。

本方加茵陈,名为“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邪而小便不利的*疸证;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为“桂苓甘露饮”,治疗湿邪郁而化热的小便不利,烦热而口渴。本方去桂枝加人参、肉桂,名为“春泽煎,治疗年高体弱,正气不足,中气虚衰,肾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苍朮、附子,名为“苍附五苓散”,治疗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证见腰眼发凉,两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合平胃散,名为“胃苓汤”,治疗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湿浊内停,而使胃脘胀满,小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茵香,是陈修园治疗疝气的经验方,临床证明,凡疝气而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经方临证指南:41—42)

经方一百首、五苓散

[组成用法]

猪苓10~20g、泽泻15~30g、白术10~20g、茯苓15~30g,桂枝6~12g。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现代应用]

1.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梅尼埃病等。

如王俭用本方加味治疗梅尼埃病60例,结果症状全部消失,服药2~45剂。处方: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伴心悸烦躁者加郁金、钩藤各15g,日一剂,分三次服(中西医结合杂志,;6(5):23)。

严仲庆治疗24岁女患者,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三年。四天前上夜班突感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入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刻下头痛欲裂,口干渴饮,舌红,苔微*而少,脉细数。细询之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遂与五苓散原方,当夜头痛即未发作。七剂后痛止出院。续服一个月。观察3年未见复发(新中医,;5:47)。这种头痛多伴有面色*,舌胖大而有齿痕,配合天麻、半夏更好。

2.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早期肾功能不全、输尿管结石、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肝硬化、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癃闭等。

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刺激症状改善最快陈宝田,《经方的临床应用》)。

3.以泄泻、吐水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晕车晕船等。

如林志谋用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年龄10个月~5岁,时间2天内43例,3~5天48例,6天以上9例,方用桂枝5克、泽泻6克、白术9克、茯苓10克、猪苓8克,发热者加葛根10克、呕吐者加藿香6克、生姜3克水煎多次频服,结果90例中除8例因脱水补液外,其余均服药治愈,平均止泻时间2.5天(湖北中医杂志,;4:48)。

本方能纠正体内水分的异常分布和排泄,可使许多顽固的泄泻迅速得到改善,尤其是伴有脱水者。范淮成等用本方治疗腹泻引起脱水症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半天~12天。按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克,1岁以下1.2克,1~3岁1.5克,3~7岁2克,7~14岁3克,结果治愈串95.7%,与对照组相比,五苓散治愈率最高,止泻及脱水纠正时间最短(云南中医杂志,;8.1)。编者对于初来南京的欧美人因水土不服发生的腹泻,常用五苓散加六一散或半夏厚朴汤。另外,胃肠型感冒也多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4.以体腔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羊水过多等。

如杨君用本方加味治疗一9个月男婴,患脑积水(解颅)。服完6剂后囟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共服27剂而愈(新医药学杂志,;8:45)。

李芳国用本方加车前子、荔枝核、小茴香治疗一3岁半小儿的右侧鞘膜积液,肿胀似鸭蛋大,服药5剂后缩小至乒乓球大小。原方加*芪10g,再进5剂而愈,随访2年未再复发(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33)。梅尼埃综合征为内耳迷路水肿,也属于体腔的积液,照样可以使用本方。

5.以烦渴多饮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尿崩症、小儿多饮症、糖尿病等。如李克绍治一7岁男孩,多饮多尿,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

请李老诊治,见其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因思此症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与五苓散方:白术12g、茯苓9g、泽泻6g、桂枝6g、猪苓6g,上方共服两剂,症状见轻,又与原方两剂,痊愈(《伤寒解惑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6.近年来,五苓散用于五官科病症的报道越来越多,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急性青光眼、卡他性结膜炎、假性近视、夜盲症、急性汩囊炎、旋耳疮(外耳湿疹)、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过敏性鼻炎、复发性口疮、弥漫性声带息肉等。

钱光明用本方治疗假性近视,5剂即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再予10剂,1个月后复查视力双眼由原来的0.1进步到左眼为0.5,右眼为0.6(国医论坛,;2:27)。

7.原文有“肉上栗起”的记载,可知本方证也可见于皮肤改变。扁平疣、*色瘤、荨麻疹、斑秃(脂溢性皮炎的脱发)、多形性红斑、脓疱疮、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8.其他方面:肾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经前期紧张症、卵巢囊肿、癫痫、百日咳、遗尿、肥胖症、汗症、阳痿、失眠,感冒、流感、宿醉、皮下囊肿等。

陈宝田经验:酒为湿热之品,其气上腾,宿醉患者,因其体内素多水饮,又饮酒而引动宿饮上冲,于饮酒后第二天出现恶心、口渴、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服五苓散后能迅速消除症状。若于饮酒前服之,也可预防发生宿醉(《经方的临床应用》)。

据报道,五苓散对减少抗生素副作用也有一定效果,沙文治疗11例患感染性发热的病人,由于给予一种或几种抗生素而出现似五苓散证的呕吐、口渴、尿量减少、心窝部痛等副作用.纷予本方(用散剂冲服4例,浸膏剂7例)后,这些症状皆减轻或消失(沙文,中医药研究参考,;(2):25~60)。

[经验参考]

五苓散在《伤寒论》中是作为水液调节剂来使用的,既主“蓄水证”,又主脱水症,是一张双向调节的好方子。

“蓄水证”不难理解,脱水症该如何认识.《伤寒论》条本方主治“霍乱”,霍乱即暗含脱水状态。“蓄水证”并不局限于下焦膀胱,此水可以蓄在机体任何一处,膀胱也只不过是个代名词罢了。“口渴而小便不利”是本方证的全身表现,同时还可出现相应的局部蓄水证的表现。

五苓散原用于治疗水人即吐的“水逆证”。如明代《名医类案》载江应宿治一仆人,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人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投本方而愈。

后世用于多种呕吐,如伍炳彩用五苓散加味治疗诸呕吐,如妊娠呕吐、女性结扎呕吐、新生儿呕吐、溺水后呕吐、急性胃肠炎呕吐,皆获佳效(江西中医药,;5:21)。

钱光明介绍用五苓散治愈呕吐宿疾:一女,34岁,自14岁开始常于吃饭喝水后片刻即吐,时缓时急.20余年多方求治未效。诊断为“慢性胃炎”。

余曾多方调治均罔效,思之再三,再察其面色微*,骨瘦如柴,舌质淡红,苔厚滑润,脉和缓,忽悟出此莫非是“水逆症”?投五苓散加味:泽泻20g,茯苓、猪苓、焦白术、半夏、生姜各10g,桂杖6g,2剂。患者疑具药味平淡,仅取一剂试之,岂料呕吐竟一剂而愈。8个月后随访病未发(国医沦坛,;2:27)。

矢数道明也曾治疗一例类似病患:5岁男孩,患痢疾,高热下降后,出现烦躁,拒绝盖被,口渴,水人即吐,饮—口吐出两三口,小便不利,脉浮数大而尤力。以五苓散2g用米汤溶化服用,服—剂呕吐停止,小便利,食欲好转,渐渐恢复(汉方临床,4卷12号)。幽门狭窄出现吐水口渴,脱水面容也有使用本方的报道。

五苓散证主治的口渴,是一种患者自觉的口渴感,但不能多饮水,多饮水则腹胀难耐,也有喜饮热水者。俞长荣治一病人,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与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口渴反增剧。后询知患者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细察舌红无苔而滑。遂以本方改散剂为汤剂,以肉桂易桂枝,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伤寒论汇要分析》,,57~58)。

所谓小便不利,包括小便的次数、排尿量的改变,也包括浮肿。编者经验,用于泌尿道感染,本方配猪苓汤更好。五苓散证中的大便多溏而不成形,甚至腹泻,其治疗机理是“利小便以实大便”。

其他方面五苓散还可用于醉酒后的不适。日本汉方医还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如土本重治疗本病两例,均为70岁女性。一例在鼻下人中处出现带状疱疹,疼痛剧烈;另一例面部、头部、颈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手掌手背部的水疱特别大)、左下肢出现带状疱疹,剧痛。右上肢肿胀明显,体温38.9°C。疱疹有扩大的趋势。

此二例曾经皮肤科治疗皆无效,特别是第二例,皮肤科医生一直未能控制疾病的发展。作者根据大塚敬节著作集使用了五苓散制剂,1日10克,早晚分2次服,连服7天。第一例药后3日疱疹结痂,疼痛消失,数日后痊愈。第二例服药当天体温开始下降,药后3日水疱全部干燥,很快缩小,疼痛减轻,手掌部疱疹呈褐色结痂,压之稍有疼痛,而自发性疼痛及肿胀消失(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5:42)。

五苓散的使用还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五苓散有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作用,但并非单纯的利水剂。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发现本方对五苓散证患者有利尿作用,而对健康者无效。

矢数道明对五苓散的作用给予如下解释:“它能调节细胞及血液之水分,缓解因渗透压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尤其对于本方证血液中之水分,血管外之水分,即休腔及组织内水分平衡被破坏时,组织及体腔内有多余之水分,血液浓稠不能滋润时,本方有调节作用。五苓散能将胃内及其他体腔腔管外之水分送人血中;滋润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润则白能利尿,也能除烦安眠”(《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其次,本方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为通治之方。如《医方集解》中说:“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热,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这些都是因为水停的部位不同所形成的。本方证的脉象多为浮脉,当上述疾病出现浮脉时,不可错认为是表证而忽略本方。

再次,注意配伍比例。仲景之方,并不是几味药物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单纯的药效相加。有人对五苓散证治规律及组方原则进行了研究和统计,计算出最佳用量:桂枝7.12g、白术11.86g、茯苓19.06g、猪苓11.83g、泽泻15.15g,该量与汉代一两等于现代15.g的换算比例计算出的原方剂量相近。比例为1:1.76:2.67:1.66:2.17(桂:术:茯:猪:泽),与原方基本一致。可见仲景方不仅具有非凡的实用性和合理性,而且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周密性。

还有,本方的服法可以作散剂服,将五味药研为细末,温开水冲服,每次3g,亦可以作汤剂服用。当治疗水肿、水逆证时,散剂药效优于煎剂。

最后,还应与相关方证作鉴别。五苓散证、肾气丸证、猪苓汤证,均有小便不利或小便少、口渴。但肾气丸证有腰腹的拘急疼痛,畏寒感;猪苓汤证的小便不利常伴有排尿频数涩痛,小便短赤,烦躁而无水逆证,可与五苓散证鉴别,本方有与小柴胡汤合用的机会,谓之柴苓汤;《丹溪心法》的胃苓散即是本方与平胃散的合方。

[原文点睛]

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2.发汗已,脉浮数,须渴者,五苓散主之。(72)

3.伤寒汗曲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挺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第十;篇第三十一条)

10.脉浮,小便不利,微,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三篇第四条)

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渴欲饮水不止者,丈蛤散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三篇第五条)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注论精选]尤在泾;伤寒之邪,有离太阳之经而人阳明之腑者,有离太阳之标,而入膀胱之本者。发汗后,汗出胃干,烦躁饮水者,病去表入里也,为阳明腑热证也。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病去标而入本,为膀胱腑热证也。在阳明者,热能消水,与水即所以和胃;在膀胱者,水与热结,利水即所以去热。多饮暖水汗出者,以其脉浮而身有微热,故以此兼散其表,昔人调五苓散为表里双解之剂,非以此耶(《伤寒贯珠集》)。

柯韵伯:……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入肾,而培水之本;猪苓色黑人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人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烦热两除也。白饮和服,又啜稀粥之微义……(《伤寒来苏集》)。

汪苓友:原方只用桂,而成注又云桂枝,且云其味辛,能散湿润燥,作两可之论,其义何居。《内台方议》云:桂与桂枝,可以两用,若兼表邪者,用桂枝,若专利水饮者,却用桂也,若然,则上方中当用桂枝无疑(《伤寒论辨证广注》)

经方使用手册五苓散

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于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伤寒论》《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猪苓20g,泽泻30g,白术20g,茯苓20g,桂枝15g或肉桂10g。

[煎服法]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也可打成散,每服5g,日2次。

[经典方证]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

伤寒汗出而渴者。(73)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十三)

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十二)

[体质要求]

面色多*白,或*暗,一般无油光。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易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身体多困重疲乏。患者容易出现浮肿,以面目虚浮为多见,或晨起肿,或下肢易浮肿,甚者可有器质性疾病发生而出现腹水、胸水。常有渴感而饮水不多,大便不成形。舌质多淡或胖有齿痕。

[适用疾病]

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输尿管结石、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尿潴留、夜尿增多、多尿症、尿崩症、遗尿、小儿多饮症、糖尿病、周期性ACTH及ADH分泌过多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早期肾功能不全、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

病*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肥胖症、脂肪肝、高脂血症、贫血、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症、视网膜水肿、肾积水、青光眼、内耳迷路水肿、血管性水肿、胃潴留、关节腔积液、羊水过多、急性单纯性胃炎、

感冒呕吐、幽门梗阻(不完全)或幽门黏膜水肿、酒后呕吐、食物中*性呕吐、误食*品、小儿自家中*症、小儿腹泻、妊娠呕吐、婴幼儿轮状病*肠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饮酒后腹泻、梅尼埃综合征、中暑、癫痫、

一氧化碳中*症、眼睛屈光不良、假性近视、晕动病、偏头痛、顽固性头痛、慢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醉酒头痛、脑膜炎头痛、青光眼头痛、颅内肿瘤、肺癌、牙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恶性淋巴瘤、卡他性结膜炎、角膜炎、夜盲症、急性泪囊炎、外耳湿疹、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过敏性鼻炎、复发性口疮、弥漫性声带息肉、带状疱疹、湿疹、玫瑰糠疹、多汗症、脱发等。

[加减法]

低热、淋巴结肿大、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者,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

腹胀、嗳气、咽喉异物感、舌苔厚腻,合半夏厚朴汤;

月经不调、腹痛,合当归芍药散;

面*、乏力多汗、多食易饥饿、腹软者,合*芪桂枝五物汤;

精神萎靡、脉沉或肝硬化腹水、肾病水肿者,合真武汤;

多汗乏力、易感冒,合玉屏风散;

暑天多汗、头痛烦渴、小便涩者,加滑石、寒水石、石膏、甘草,名桂苓甘露饮;

头痛、颈项、肩背不适、或血压高、嗜酒者,加葛根;

腰腿疼痛、血压高者,加怀牛膝;

*疸或胆红素偏高、出*汗者,加茵陈;

眼病、小便不利,加车前子。

[注意事项]对本方过敏者慎用。本方虽有纠正脱水的作用,但对于重度脱水及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不能单纯依靠本方,须结合补液等其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措施。

转载水饮证方剂及运用

1、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水饮所生,多因脾虚不运,阳虚阴凝。方中用茯苓利水,是治其标;配合白术、甘草补脾,以绝水之源,乃治其本。桂枝温心阳,振胸阳,散寒凝,降逆气,用之可收以阳消阴,制水上泛之功。水停中焦,最易犯上,此乃心属火,水克火之故也!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可补心阳。桂枝在温阳之际,尚有降逆之功,故能实其上以制其苓桂枣甘汤由“茯苓、桂枝、大枣、甘草”四味药组成。《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枣甘汤主之。”

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阳随汗液外泄而受损,上虚不能制下,以致水气蠢蠢欲动,欲作奔豚。欲作者,将作而未作也;虽悸动不安,但尚未见逆气上冲也。此证因汗多伤阳所致,故重在补心阳生津液,水当利但不宜太过也。大枣补脾而能生津,其性甘缓,以其配茯苓而用之,可利水而不伤津液也。

苓桂姜甘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四味药组成。《伤寒伤》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水停中焦,阳气受阻,不达于四肢而手足厥冷,此病因在于水饮而非寒凝也。若不散其水饮而治肢体厥冷,治为不当。若水饮下注胃肠则生腹泻。此证水饮较甚,用生姜散水气。

鉴别使用:白术、大枣皆能补脾。苓桂术甘汤用白术意在运脾利水,苓桂枣甘汤重在保津利水。苓桂姜甘汤重用生姜,意不在补,而在散。生姜辛烈,发散水气之力犹强。苓桂术甘汤重在治脾,苓桂姜甘汤重在治胃。此三方,看似雷同,但一味药之差别,其所治之病机并不同,经方组方之严谨精妙,令人叹服。

2、半夏麻*丸·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麻*丸:由半夏、麻*各等份所组成,主治水饮内停,上凌于心,以致心下悸动之症。肺主通调水道,故用麻*宣肺以行水,半夏和胃消痞而降逆,二药合用,一宣一降,共凑行气散饮之效。但麻*过用,恐发越津气,故本方以丸剂小量,缓缓图之。

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二味药组成。主治水饮停聚胃脘,上逆作呕之症。半夏消痞散结,降逆止呕;生姜散发水气,擅长止吐。半夏生姜合用,可消痰涎水饮,治心下逆满之症,且止吐之力甚。

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汤重在降逆止呕,此方则重在利水。

3、枳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枳术汤:由枳实、白术二味药组成。枳实消胀下气,白术运脾燥湿。主治脾胃虚弱,中焦不运,水饮内结,积于心下,以至胃脘膨胀坚实,甚则包块起伏,聂聂悸动之症。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阳虚阴凝,水气结于心下,以致心下坚满,腹大如鼓,或兼肢冷便溏之症。经云:“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此方温阳散气,不利水而水自消。

4、木防已汤:水饮停于胸膈,逆于心则心下坚满,逆于肺则咳喘倚息,泛于上则面目虚浮、面色黧黑。方用桂枝通阳散结,防已化水行饮。然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后,定无完气。故又用石膏以清郁热,人参以扶正气。

5、停苈大枣泻肺汤:肺主津,主通调水道。若肺气失宣,津水不布,则聚而生饮,可致胸满、咳嗽,喘不得卧之症。方用停苈子泻肺平喘,大枣缓急保津,药只二味,却攻补兼施。

6、十枣汤:水饮顽痰伏于体内隐僻之处,或积蓄日久,根深蒂固,非寻常之药所能攻克。十枣汤由大戟、芫花、甘遂组成,皆搜刮痰涎之峻猛之品,能涤荡五脏六腑。唯药力太猛,故以大枣煎汤送服,意在缓其药力,保存津液,务求祛邪而不伤正。

7、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症初粗看,似为表证,实则为水饮内停,太阳经气被阻,不能敷布肌表之故。利其水,太阳经气畅达于外则诸症自解。此证有四大症候:“颈强、发热、心下满痛,小便不利”,犹以“小便不利”为辨证关键。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此四大症候并非同时出现;当某些症状单独表现突出时,人常不识,故分别表述之:

发热,舌苔水滑,心下微满,小便不利,此水饮内停、阳气外郁之故,当利其水,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愈。(陈慎吾医案)

颈强,舌苔水滑,心下微满,小便不利,此水饮内停、阳气受遏之故,当利其水,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愈。

胃脘隐隐胀痛(此即“心下满微痛”是也),舌苔水滑,小便不利,此水饮内停之证,当利其水,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愈。

恶寒特甚,虽重裘棉加身,仍不解。且头痛项强,骨节酸楚,痰稀如水,脘闷纳呆,舌苔白润,根部较厚,脉浮而紧。迭进解表发汗之剂,始终不得汗解,反觉头痛恶寒等症加剧。此水饮内停,太阳经气被阻,不能敷布肌表之故。虽有表证,而以里证为主,里气不通,表亦难和。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愈。(李亚光医案)

注:水饮内停,太阳经气被阻,不能归腑,郁于表则发热;不能外达,失于温煦则恶寒、颈强。

8、五苓散:《伤寒论》71条“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脉浮而微热乃太阳经证;小便不利、渴而能饮乃水停膀胱之腑证。此证为太阳经·膀胱腑表里同时为病,用五苓散发汗兼利水,可表里双解。按《伤寒论》原意,五苓散证乃太阳经表邪不解,引起内腑气化不利以致水停膀胱之证,又称之为蓄水证。但在临床实践中,蓄水证往往已不兼表症。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太阳经气化不利,水不化津,则口渴;水气内蓄则少腹胀满、小便不利,故五苓散证的主要证候为:1、小便不利,2、少腹胀满,3、口渴欲饮。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乃水饮内停以致太阳经气不利;五苓散证乃太阳经气不利以致水饮内停。二者病机正好相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其证“心下满微痛”,显示水停中焦为主,专于利水。五苓散证乃水蓄膀胱、水停下焦之证,通阳并利水。

水停中焦,胃脘多水,故不渴、恶饮;若饮水多,必心下悸,或心下满微痛,且往往小便通利。水停下焦,气化不利,津液不布,故口渴、欲饮,少腹急结,必小便不利。因此,是否口渴与是否小便不利,乃分辨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的关健。在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中,有“烦渴”一词,犹当重视。烦渴是异常口渴的意思,意味着五苓散证候群中,口渴一症比较明显。

9、猪苓汤:肾主水,阴虚水泛,猪苓汤主之。

咳嗽,咽干,面浮肢肿,小便不利,此肺肾阴虚,水气内滞,与猪苓汤。

失眠,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滑,脉细濡,此肾阴不济,心火上浮,水气内滞之证,与猪苓汤。

腰酸,耳鸣,水肿,小便不利,舌红苔滑,此阴虚水泛,猪苓汤主之。

腹泻,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舌红苔*,脉沉细,此阴虚水泛,与猪苓汤。

阴虚水泛之证,人多难识,误治者甚多。此证以舌红苔滑、小便不利为主症,常兼口渴咽干、心烦失眠、腰酸耳鸣,心足心热,两颧潮红,面浮身肿等症。在治疗上,滋阴多助湿,利水恐伤阴,单用一法,常顾此失彼,需“滋阴·利水”并用。

10、真武汤:肾主水,阳虚水泛,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云:“太阳病,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此证汗出伤阳,虚阳浮越则发热仍见面,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则悸,水气上蔽则眩,水气浸淫经脉则肢体颤动,摇摇欲倒。

真武汤与五苓散的鉴别使用:此二方皆能温阳利水。五苓散治在膀胱不利,脉偏浮,以腹满、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真武汤治在肾阳不足,脉偏沉,以形寒畏冷为主要症状。五苓散重在通阳利水,真武汤重在温阳化气。

11、泽泻汤:凡实物浸入水中,日久必定膨胀。此证以舌体异常胖大,齿痕明显为主证。遇此舌象,必有水饮久伏,可不计症状如何,直用泽泻汤以消其水。

12、《经方解读·已椒苈*汤》

组成:防已川椒目停苈子大*

主治:留饮,肠间水气

功效:前后分消,导浊排饮,使肠间水饮从二便出。

要点:大便秘结,小便短涩,腹满,口渴,或兼肠鸣漉漉,或间面目浮肿。

病机:水饮壅滞肠间则腹满胀大,肠鸣漉漉;津凝不化,上则口舌干燥而不欲饮,下则大便秘结。三焦气化决渎不利则小便短少。水气久不下行而上泛则面目浮肿。此方以防已、川椒目行水气。因肺为水之上源,与大肠相表里,故用停苈子泻肺顺肠,大*排浊。诸药合用,使水饮从二便分消,属“下”法。咳喘,臌胀者,常兼此证。

13、《经方解读·甘遂半夏汤》

组成:甘遂半夏白芍甘草蜂蜜

主治:痰饮结留肠间。

功效:搜肠刮肚,峻逐顽痰痼饮。

要点:心下坚满撑胀,时欲腹泻。泻后暂安,稍后心下坚满撑胀依然如故。

病机:肠道重叠曲折,乃藏污纳垢之所。水饮久居,粘滞肠道,如青苔附井。顽痰痼饮蓄于胃则心下坚满,胃脘胀痛。蓄于肠者,因水性趋下,故时时欲泻。腹泻后,痰饮去而未尽,而后复聚之,故泻后症状稍减,稍后依然如故。甘遂乃攻逐水饮峻猛之品,能涤荡脏腑。尽扫污浊。半夏化痰散痞,芍药、甘草、蜂蜜缓急养阴,使邪去而正气不伤。

已椒苈*汤主治痰饮在肠,多二便不利;甘遂半夏汤主治痰饮蓄积,由肠泛胃,以下凌上,故心下坚满,且时时下利。

14、《经方解读·大*甘遂汤》

组成:大*甘遂阿胶

主治:水与血互结于血室(胞宫)。

功效:破瘀、逐水、扶正。

要点:妇人产后腹膨胀,小便稍感不利,口不渴。

病机:妇人产后腹胀满,有蓄水、蓄血之不同。腹满而小便自利者,为蓄血;腹满而小便不利,且口渴欲饮者,为蓄水。妇人产后腹膨胀如敦状,小便涩,口不渴,此水与血互结于血室(胞宫),当破瘀与逐水并用。因攻伐之剂,药力峻猛,故加阿胶以济养之。

甘遂半夏汤与大*甘遂汤皆逐腹中水饮,甘遂半夏汤重在攻邪逐饮,大*甘遂汤则攻补兼施。

15、牡蛎泽泻散:《伤寒论》条: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组成:泽泻牡蛎海澡蜀漆停苈子商陆根栝蒌根

主治:大病初愈,体虚,下肢浮肿者。

功效:软坚、滋阴、利水。

16、栝蒌瞿麦丸:《金匮要略》: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组成:茯苓、瞿麦、山药、附子、栝蒌根

主治:水停中焦,津不上行则口渴,津不下达则小便不利。

功效:滋阴利水。

方义:茯苓、瞿麦淡渗而利水,山药入脾肺二经,补脾肺且能润燥,栝蒌根生津润燥,此二者合用,能滋阴保津。又:水为阴邪,故佐少许附子以助气化。

此方攻补兼施,在利水的同时,加以滋阴,千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助湿,与猪苓散有类似功效。然猪苓散治在下焦,栝蒌瞿麦丸所治则偏于中焦。

水饮证医案

头痛·水蔽清窍

刘渡舟医案:李xx,男,32岁。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因天气炎热,常在休息时畅饮冰镇啤酒或汽水,每日无度。至秋即觉头痛,每每在夜晚发作,疼痛剧烈,必须以拳击其头部,或服止痛药片始能缓解。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月多。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此属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附子12克茯苓18克白术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服药六剂后,头痛明显减缓,改服苓桂术甘汤四剂而愈。

头痛·水蔽清窍

刘渡舟医案:患者为德国男性青年,有慢性肾炎病史。近三个月屡发头痛,或轻或重,伴小便不利,舌质红苔滑腻,脉沉。此下焦水热上冒清阳。欲解其上,当利其下。猪苓15克茯苓30克泽泻15克滑石15克阿胶10克。前后共服十余剂,小便畅利而头痛止,

头痛·水蔽清窍

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年1月23日入院。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而少,脉细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l0克。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

杏林箫客注:此三例头痛皆水蔽清窍所致,所用者,皆“病在上,取之于下”、“利下窍以清上窍”之法也!利其水,使邪从下窍出,则头脑自然清明。

眩刘×,男,36岁。头晕4年,西医诊断“美尼尔氏综合症”。近半年来病情加重,每隔10天发作1次。发作时有气自心下上逆,头目眩晕、自觉天旋地转、胸憋胸闷、恶心呕吐、周身汗出、心烦躁扰、手足厥冷、舌淡苔腻脉弦滑有力。辨为心脾阳虚、水气上逆。治用苓桂术甘汤温阳降逆。处乃:茯苓20克、桂枝12克、白术lO克、炙甘草6克、泽泻16克。服上药6剂,头晕减轻,舌淡苔薄白,脉弦滑。上方加煅龙牡各20克、连服20余剂,眩晕止,手足温,诸症尽除,其病痊愈,随访2年未发。(陈宝明医案)

眩晕·水蔽清窍

姜春华医案:魏某,女,55岁,年10月22日初诊。患耳源性眩晕病已7年,发作时视物转动,如坐凌空,素息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滑大。证属痰饮上泛,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连服14剂而愈,随访两年未发。

眩晕·水蔽清窍

钟育衡医案:成某某,女,50岁,年7月5日诊治。头晕目眩,心下满闷,泛恶,气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离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许多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果。诊见;精神尚好,体质肥胖,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灰白而腻,脘腹平软,按之无痛,两下肢按之微陷不起,脉沉缓无力。诊为留饮,治以温阳化饮,健牌和胃,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50克,甘草10克,水煎,分两次温服。服用3剂,病情明显好转,全身轻快.头目清爽,背冷大减。继服上方3剂,尿量增多,下肢浮肿消失,余症基本痊愈。因虑其病年深日久,劝其坚持每月服2剂,连服半年,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无犯。

眩晕·水蔽清窍

刘渡舟医案:朱某某,男,50岁,湖北潜江县人。头目冒眩,终日昏昏沉沉,如在云雾之中。两眼懒睁,双手颤抖,不能握笔写字。迭经中西医治疗,病无起色,颇以为苦。视其舌肥大异常,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腻,切其脉弦软。疏《金匮》泽泻汤:泽泻24克,白术12克。服第一煎,未见任何反应。患者对其家属说:此方药仅两味,吾早已虑其无效,今果然矣。孰料第二煎后,覆杯未久,顿觉周身与前胸后背溅溅汗出,以手拭汗而粘,自觉头清目爽,身感轻快之至。又服3剂,继出微汗少许,久困之疾从此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84)

按语:《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心下有支饮,清阳被遏,不能养神,则头目冒眩,懒于睁眼;阳气不.充于筋脉,则两手发颤。舌体胖大异常,为心脾气虚,水饮浸渍于上的一个确诊。当急渗在上之水势,兼崇中州之土气,以泽泻汤单刀直入,使饮去阳达,药专力宏,其效为捷。

杏林箫客注:此数例眩晕亦为水蔽清窍所致,所用者,皆“病在上,取之于下”、“利下窍以清上窍”之法也!利其水,使邪从下窍出,则头脑自然清明。

解颅·水蔽清窍

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医院诊断为脑积水。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水煎顿服。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杏林箫客注:此乃“病在上,取之于下”、“利下窍以清上窍”之法也!利其水,使邪从下窍出,则头脑自得清明。

失明·水蔽清窍

某妇,50岁,本患有尿*症,2个月前两眼几乎失明,血压达毫米汞柱,由于剧烈头痛而呕吐,食物、药物和水均不能进口,伴口渴,小便不利,不明,烦躁。脉浮大,腹柔软,胃内停水显著,尿蛋白强阳性,舌苔白干燥。辨为五苓散证,故与五苓散。服药后尿通小便利,呕吐、头痛、发汗、不眠等症同时消失,视力略有恢复,血压亦下降,甚为高兴。2个月间,诸症好转,并能起床,但因摄养不良再度恶化,直至死亡。(摘自《汉方临床》4卷12号)

目暗·水蔽清窍

王维澎医案;陈某某,男,38岁。昔日两眼视力均为1、2,半年来,视力骤减,左目0、6,右目0.1。某医院眼科诊为“视神经乳头水肿”,于年3月5日来诊。患者形体肥胖,行步不稳,头晕且重,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弦。脉证相参,乃脾失健运,饮邪上犯之证。治宜健脾利湿,升清降浊,予方苓桂术甘汤。处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45克,炙甘草6克。药进5剂,眩晕减轻,行步亦较前有力。于上方加减出入,服药2月余,谙症若失,视力亦恢复至0.9

目暗·水蔽清窍

钱光明医案:杨某,男,14岁,年6月10日初诊。患儿近来视力下降,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0.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明,无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F=2/3,*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他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予五苓散: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术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他一切中西药),水煎服。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0.5,右眼为0.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杏林箫客注:此“病在上,取之于下”、“利下窍以清上窍”之法也!若不识水饮之证,用脏腑辨证之法,从肝开窍于目论治,多误矣!

失音·水蔽清窍

刘渡舟医案:碧某,女,年10月26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滋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0.5克,续服3剂,病愈。从此未见复发。

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须用五苔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杏林箫客注:此乃“病在上,取之于下”、“利下窍以清上窍”之法也!若不识水饮之证,从咽喉论治,多舍本求末。

耳鸣·水蔽清窍

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l年9月8日诊。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

胆泻肝汤、*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试投五苓散加味;泽泻30克,茯苓、白术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

耳脓·水蔽清窍

张大成医案:蒋某某,男,17岁。双侧耳道流脓三年余(化脓性中耳炎),时好时发,感冒后加重,多方医治无效。此水湿溢于肝胆经脉之证,当利其湿。处方;白术50克,泽泻25克,柴胡10克。1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续进5剂,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四川中医-6-32)

杏林箫客注:此乃“病在上,取之于下”、“利下窍以清上窍”之法也!

鼻不闻香臭案·水蔽清窍

刘渡舟医案:吴××,女,50岁。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年,屡治无功。伴见头晕,胸闷,心悸,指端麻木等症,敌对质淡嫩,六脉沉弱无力。心肺阳气虚弱,阴气用事,久而生饮。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厚朴IO克薤白10克。此方连续服用十多剂,饮消气通,而后鼻能闻知香杏林箫客注:此乃“病在上,取之于下”、“利下窍以清上窍”之法也!

流涎·水泛清窍

3岁男孩。流涎沫频频不止,一日需换围嘴布约50块。经常发生湿疹。因小孩口渴,小便少,故与五苓散,服药10日,一日约换围嘴布25块,再服10日,减至15块,小便增多。两月后减少至10块。(摘自《汉方临床》10卷3号)

喜唾·水泛

魏以伦医案:燕某某,女,10岁,学生。年7月12日就诊。患者喜唾一年。诊其形神俱佳,苔脉如常,余无所苦

询之,日:不吐则唾液增多,亦无五味之变。嘱其忍住,须臾则清唾盈口,视之实乃清水。乃易《金匮》泽泻汤为散治之。处方:泽泻60克,白术20克,共研细末,开水冲服,每次10克,日服两次。一料药尽,吐唾减少,但觉口干,恐有渗利燥湿太过之嫌,减量续服,两料药尽,喜唾竟止。(江苏中医杂志-4-8)

按语:单纯喜唾证,历代方书鲜见记载。根据《内经》五液主病,“肾为唾”。此为下焦水饮上乘,脾不化湿而然。病关脾肾,当以渗利水饮,健脾燥湿为法。渗利下焦水饮泽泻为最。《本草求真》称其“专入膀胱肾,……功专利水除湿。”白术“专入脾”,功能“燥湿实脾”。二者相伍,渗湿健脾,功专力宏,故取效为捷。

杏林箫客注:此乃“病在上,取之于下”、“利下窍以清上窍”之法也!

心悸

刘渡舟医案:某,男,26岁。思心下筑筑然动悸不安,腹诊有振水音与上腹悸动。三五日必发作一次腹泻,泻下如水,清冷无臭味,泻后心下之悸动减轻。问其饮食、小便,尚可。舌苔白滑少津,脉象弦。辨为胃中停饮不化,与气相搏的水悸病证。若胃中水饮顺流而下趋于肠道,则作腹泻,泻后胃饮稍减,放心下悸动随之减轻。然去而旋生,转日又见悸动。当温中化饮为治,疏方: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药服3剂,小便增多,而心下之悸明显减少。冉进3剂,诸症得白此之后,末再复发。

按语:胃卞停饮一证,临床可见打心下悸动,四肢不温,或见主利,舌苔水滑,脉象滑或弦。本案脉证,主胃中停饮无疑,根据仲景治水之法,处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获效。本方生姜剂量宜大.病重者亦可改用生姜汁冲服。

心悸

何任医案:顾某某,男,58岁。住杭州建国中路。患者夙有慢性支气管炎,入冬以来,自感心窝部悸动不宁,久不减轻,心电图检查尚属正常。脉滑苔白,宜蠲饮治之。姜半夏、生麻*各30克。上两味各研末和匀,装入胶囊中。每次服2丸,蜜糖冲水吞服,1日3次。胶丸服完后,心下悸动已瘥。又续配一方,以巩固之。(浙江中医杂志;(4:)

怔忡(心律失常)

赵清理医案:张某某,男,69岁,郑郊农民。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十年前患浮肿病后,常有心慌心悸之感,若饮食偶有不适,下肢即轻度浮肿,四肢乏力。西医诊为“心律失常”。观其面色觥白,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濡缓,有结代,心音低钝,心率80次/分,律不齐。证属脾虚湿滞,阻遏心阳之怔忡。虑其家庭累赘大,且服药不便,遂处以泽泻汤加味,意在健脾温阳利湿,改散剂缓进,不图速效。处以:泽泻克,白术克,桂枝45克,共为细末,日二次,每次开水送下7~9克。

患者服药20天后,证有好转,浮肿全消,心率78次/分,律整,脉力尚可,唯舌质尚淡,食少,说明脾虚尚未完全恢复,故继拟泽泻汤加重白术用量。处以:泽泻90克,白术克。服法如前,尽剂后心律整,食纳增,无心悸不适。随访数载,一如常人。(河南中医1-2-25)

水气(肺原性心脏病)

朱良春医案:一妪,61岁,夙患肺原性心脏病,3个月前,因咳喘、心悸、腹水而住院治疗月余,诸恙均已平复。近因受寒、劳累,诸恙复作,咳喘较剧,夜难平卧,心下坚满,按之如盘如杯,腹大如鼓,下肢浮肿,小便不多,面色灰滞。舌质黯紫,苔薄,脉沉细。心阳不振,大气不运,水邪停聚不化。予桂枝去芍药加麻*附子细辛汤原方。连进5剂,咳喘遂平,心下坚满已软,腹水稍退,但下肢依然浮肿。继予原方加*芪、防己、椒目。连进8剂,腹水退净,下肢浮肿亦消十之七八。再以温阳益气,调补心肾之剂以善其后。(江苏中医杂志1;5:35)

按语:本案所现诸候,水气所为也,用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茯佳效,足见本方实着眼于气而收效于水。

心下坚满

李鲤医案:患者冯,女,50岁。年4月10日初诊。心下坚满如大盘已4年。视其局部皮色不变,而略高于四周腹壁,触之聂聂而动,面无病色,月经尚正常,脉沉滑。脉沉主里,滑为水气内停。据脉证拟用《金匮》枳术汤,行气散结,健脾消水。处方:炒枳实12克,白术12克。4剂。4月14日复诊:已觉心下舒软,与四周腹壁平。继服上方4剂,病瘥。(河南中医1;1:43)

按语:脾胃居中焦,为后天之本,其用以升降调和为顺,欲使降者必有升,欲使升者必有降,升降相因方为正常。若水气痞结胃脘,则心下坚满不舒。枳实不但可以使胃气下行,且降中有升,白术可健胃祛湿。药味虽少而效佳。

水饮痞(浅表性胃炎、胃下垂)

何任医案:谢某,男,48岁,农民。年10月初诊。近年来脘腹胀满,食后为甚,自觉心窝下按之有坚实感,时有肠鸣,大便或艰或稀。苔白,脉细涩。医院X线钡餐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下垂。诊毕,何老认为:脾胃虚弱,水饮痞结。盖心下胃也,胃气虚弱,升降乏力,运化失司,遂致水饮痞结于心下所致。病与《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方证相合。治宜行气消痞,健脾化饮。枳术汤主之:枳实15克,土炒白术20克。服药7剂,症状减轻。28剂后,病已十去其九。再予原方加补中益气丸30克(包煎),继服半月而收全功。(江苏中医;(7:4)

按语:(引整理者语)何老认为,用经方欲得敦者,大致不出三方面:一是按仲景原旨,辨证准确,方证相合;二是方证即对而药味、用量不随便增损,以免离开原方原旨;三是对仲景用药之药性的真正领悟。有此三项,用仲景方自多捷效。故每于临诊疗疾,一经辨证确切,凡方证相符者,何老多予仲景原方取效。

心下悸动

王吉善医案:吴某,女,21岁。年8月16日诊。2月前因口渴,饮凉水一大碗,即感心窝部跳动,日发2~3次,服用安定药无效,又自购天王补心丹3盒,服后悸动更甚,反增心下痞满之症。近日病情加重,日发作5~6次,自感心下悸动慌闷难忍,脘腹痞胀,恶心欲吐,泛吐清水,食纳无味,精神欠佳,苔滑腻,脉沉缓,详审此证,当为水饮内阻,中焦失运所致。法当健脾化饮,温阳利水,方用枳术汤加味:枳实、桂枝各15克,白术20克,茯苓18克,2剂,水煎服。

二诊:悸动减轻,小便增多,但仍感腹胀不舒,纳食不香。此乃余邪未尽,脾气未复之故。处方:枳实60克,白术土炒克,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10克,姜水送服。服后1月随访,心下动悸消失而告愈。(陕西中医;3:)-

按语:水停气滞,阻于心下,犯于心宫,故见心下痞满突出之症,仍当下气利水,用枳术汤。加茯苓者,一者健脾行水,二者宁心定悸;加桂枝者,一者温化水饮,二者温心阳平冲悸。

心悸

张万第医案:王某某,男,70岁,农民。自诉:心慌、心跳三年,加重半年,口唇紫绀,四肢不温,于年10月入院就诊。初诊:心悸不安,面色萎*,口唇紫绀,四肢冷过肘膝,夜间睡眠不宁,常喃喃自语,唤之易醒,舌苔薄白而润,质紫淡,体胖嫩,食欲不振,心下如物堵塞,夜尿频数,右胁肋隐痛,脉结代。诊断:心悸(心肾阳衰,阴寒凝结)。分析:四肢为诸阳之末,心肾阳虚,阳气不能温煦,则四肢厥冷过肘膝;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脉则心悸,心慌,脉结代;脾阳不运,气机不利,则见心下痞塞,胁疼,不思饮食,失眠;喃喃自语为心阳不足所致;舌体胖嫩苔白,夜尿频数,为命门火衰之象。治则:益气通阳散寒。处方:桂枝12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麻*3克,细辛3克,附片12克(先煎)。

二诊:服上方3付,心慌稍定,下肢觉温,余证同前,加桂枝、附片各至15克,2剂。

三诊:服后心慌心悸已止,睡眠已安,精神好转,四肢已温,继用上方2剂。

四诊:诸症悉除,建议停药休息,饮食调养。

心悸

阎××,男,26岁。心下跳动不安,三五日必有1次腹泻,泻则悸轻。然不数日,证又复初。脉弦,而小便尚可,舌苔白滑。辨为胃中停饮,饮与气搏之征。昔胃中之饮下趋肠间,则大便作泻而胃饮则减,证候随之而轻。然巢穴犹在,去而旋生,则又悸动木安。为疏,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服有10余剂,逐渐而安。(摘自《新编伤寒论类方》)

心悸气短

刘渡舟医案:陆某某,男,42岁。形体肥胖,思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处方: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l0克。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乃于上方加附子9克,肉桂6克,以复心肾四气。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来全愈,再与上方中加*参、五味子各l0克,以补心肺脉络之气。连服6剂,诸症皆瘥。

按语:本案冠心病由水气上冲所致,刘老名之为“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堪优。

心悸(风湿性心脏病)邹x×,女。患风湿性心脏病,曾多方治疗,无显著效果。症见心悸、头眩、胸满气短、心烦乱欲吐,失眠或偶睡恶梦惊醒,心前区跳动顶指,面色青*,目下发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无力而数(次/分)、血压90/50毫米汞柱。根据《伤寒论》第67条……,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朱砂治疗。服药3剂,心慌减轻,头不眩,气不缺。继用5剂,脉转细弱,减为72次/分,心前区不再跳顶指。改用真武汤加桂枝服5剂后诸症基本消失。(摘自《老中医医案医话选》)

心痛(心肌梗塞)

陆××,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住院。经治疗2月,病情未减。症状为心前区疼痛,憋气,心悸,恐怖欲死。每当心痛发作,自觉有气上冲于喉,气窒殊甚,周身出冷汗。脉弦而结,舌淡苔白,证系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阴来搏阳,而使胸阳闭塞,而心胸作痛;水气凌心,则心悸而动;.心律失调则脉弦而结;阴霾密布,胸阳不振,故胸中憋气而使喉中窒塞;水邪发动,肾阳失于约束(肾之志为恐),其人所以恐怖欲死。治以通阳下气,利水宁心。药用:茯苓18克,桂枝9克,白术、甘草各6克,龙骨、牡蛎各12克。

服3剂心神转安,气逆得平。但脉仍结,自觉畏寒肢冷。说明心脾之阳得复,水气亦减。今肢冷畏寒,肾阳之虚使然,治当扶阳消阴,驱寒镇水。方用:附子、白术、生姜、白芍、桂枝各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服3剂,下肢转温,已不畏寒,但脉结与心悸未复,胸痛有时发。证属心阳不足而使血脉不利。宜补心阳之虚,兼化水饮之邪。方用茯苓12克,桂枝9克,肉桂3克,五味子、炙甘草各6克,上方连服6剂,脉不结而心不悸,胸痛亦止经心电图检查,已大有好转,乃出院服药调理。

惊惕

吉益南涯医案:某妇人,郁冒上逆,平常善惊,闻足音翟然即惊悸休惕,故不欲见人,常独处深闺。其家富有,家有咸敷既以步,使其不闻席音,摄养修治,无微不至,但不见寸效。在床已数年矣,于是请诊于先生,与以苓桂术甘汤,积年之病,以之渐愈。

按语:水饮内停,水饮上冲,心神被扰,而致惊悸不安,故伴有郁冒、上逆之证,当用苓桂术甘汤。

恐惧患者,女,32岁。数日来因感冒卧床不起,汗出、微热。3日前在床上与其夫发生口角,而气愤不已,翌日脐下紧张且动悸,鸠尾隆起,心跳欲止,咽塞不通,已似窒息而又骚动不宁。于是,发生恐怖症而不眠。翌日往诊,观其病情而告之,此为中医之奔豚病,令其服苓桂甘枣汤,服药3日病症治愈。(摘自《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失眠

胡希恕医案:张某,女,65岁,年12月13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不效。近头晕心悸,脐左跳动,有时感气往上冲,冲则心烦,汗出,口干不思饮,苔白,脉缓。此属寒饮上扰心神,治以温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枣甘扬加味: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酸枣仁15克,远志6克。服3剂睡眠稍安,头晕心烦、气上冲感亦减,前方加生龙牡各15克,续服6剂,诸症若失。

胸闷案

刘渡舟医案:李××,女,4岁。自春节后,出现胸闷、短气而善太息已1个多月,夜寐时不时惊惕,掌心发热而且湿润,‘舌质淡嫩苔滑润。询知素常口渴多饮,尤其喜凉饮。据此辩为水饮伤中,清阳不利,治用茯苓甘草汤原方温化胃中水饮。服药二剂后明显见效,胸闷短气及夜卧惊惕已基本消除。

大结胸证案

刘渡舟医案:李xx,女,15岁。病起于外感,高热(39.5℃),头痛,肢体酸楚。至五六日后,突发上腹部疼痛,午后发热更甚,医院诊断为急性腹膜炎,准备收住院治疗。其父考虑到经济比较困难,转而求治于中医。切脉弦紧有力,舌质红绛而苔腻,皮肤亢热,腹部板硬疼痛拒按,大便已七日未解,小便短赤,时发谵语。此为邪热内陷,与水饮相互凝结而成结胸证,宜急下之。

大*6克芒硝6克甘遂末1克(另包)冬瓜仁15克苡米15克桃仁9克滑石9克芦根15克。先煎大*芩物,汤成去滓,纳入芒硝微沸,再下甘遂末和匀,温分二次服下。初服后约一小时,大便作泻,但不畅快;二服后不久,大便与水齐下,随之脘腹疼痛顿释,发热渐退。嘱令糜粥调养而愈。

大陷胸汤是治疗大结胸证的主方,泻热逐水的力量较为峻猛,临床施用时要注意药量宜轻,中病即止。尤其是甘遂一物,性猛有*,难溶于水,不但要注意其用量,而且要用粉末冲服,才能发挥疗效。临床辨大结胸证,要抓住以下特征:一是脉沉紧有力;二是胸腹部位硬满疼痛,按之硬如石。因为其病位比较广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所以称之为大结胸。从诊断角度看,仲景所谓的“按之石硬”或“不可近”,一方面说明了病证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则提示医家,凡临证诊疾,有腹部疾患者,必须进行腹诊,亲手切按,以别病情。比如大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二者均可出现高热,脘腹疼痛拒按以及大便燥结不下等症状,但如果在腹诊中发现按其腹而石硬,就属结胸证,否则便是阳明腑实证。

结胸证案

刘渡舟医案:罗xx,男,45岁。罗君素有茶癖,每每把壶长饮,习以为常。其人身体肥硕,面目光亮,常以身健而自豪。不料冬季感受风寒,自服青宁丸与救苦丹后,不但无效,反而转为胸中硬痛,呼吸不利,项背拘急,俯仰困难。脉弦有力,舌苔白腻而厚。此为伏饮久居于胸隔之间,而风寒邪气又化热人里,热与水相结于上而成结胸。大*6克芒硝6克葶苈子9克杏仁9克甘遂末1克(冲服)。用水二碗,蜂蜜半碗,煎成半碗,纳入甘遂末。服一剂后,大便泻下2次,胸中顿爽,再服一剂,泻下4次,邪气尽出而病愈。

大陷胸丸由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和蜜为丸而成,用以治疗结胸证病位偏上。邪气结在胸肺之高位,往往可见到胸胁硬满疼痛,咳喘气急等症。由于结邪较重,非峻猛之药不能攻逐于下;但又由于病位偏高,不能用急剂下而尽,所以变汤为丸,变峻药以缓用。本案结胸证已具,若制丸药,恐病情急迫,延误治疗;若用汤剂,又与仲景法相违,所以师仲景之法,重用白蜜半碗,取其甘缓之性,使药力留恋于上焦,不致有下之过急而伤正留邪之弊。

仲景用蜜很有讲究,但归纳起来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取其甘缓之性,变峻药为缓剂,以汤为丸,适用于二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病位偏上,非急剂下能尽者,如大陷胸丸证;另一种情况是病者体质虚弱,不耐峻药攻伐者,如麻子仁丸证。二是取蜜之甘味,甘能解*,与*药相配,可以监制其*性,如《金匮要略》治疗寒湿历节疼痛的乌头汤及治疗寒病腹痛的大乌头煎等。三是取蜜之甘润,有滑利滋燥的作用,运用于胃肠津燥失润引起的大便秘结,如蜜煎导方。

寒饮咳喘案!

刘渡舟医案:张××,男,40岁。患气喘病多年,每当发作之时,自服“百喘朋”能缓解症状。此次犯病,发作严重,又来求取“百喘朋”。当问及为何不愿服用汤药时,才知道原先曾服中药无数,但未见效果。经过反复劝说后,同意服汤药一试。症见喘咳痰多,脉弦,舌苔水滑。观其面色黧黑,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麻*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二剂。服药后喘咳明显好转,转用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得以基本控制。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用来治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膈问有支饮,凡属寒饮内伏,上射于肺所敛咳喘,皆有明显功效。本方合干姜,细辛及麻、桂于一体,辛烈走窜,虽然药力峻猛,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龙汤证的几个环节,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疗重证寒饮咳喘,疗效卓著,屡用屡效。但此方辛烈峻猛,能伐阴动阳,下拔肾根,用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根据《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用苓桂剂善后疗效理想。

支饮(肺心病、心衰)

张××,女,61岁。患咳嗽病多年,秋冬发作,逐年加重。接诊时,慢性病容,神气衰微,萎靡不振,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面色紫黑,全身浮肿,身微热,汗出,小便不利,大便燥,心悸,食欲不振,略大量*粘痰,脉弦细而疾,病情危重(西医诊断为:肺心病,四度心衰),投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10克,大枣12枚),2剂显著,咳喘心跳气短好转大半,全身肿消2/3,病情缓解。(摘自《金匮要略选读》)

《方极》云:“葶苈大枣泻肺汤治浮肿咳逆,喘鸣迫塞,胸满强急者”,《方机》云:“治喘而不得卧者,又治一身面目浮肿,咳逆上气,喘鸣息迫者”,所以然者,以该方有开泻肺气、行水平喘之功。本例肺心病,心衰,具备葶苈大枣泻肺汤胸膺胀满、心胸满闷,上腹部膨满的腹证表现,咳逆不得卧,其形如肿,类似中医支饮证,故急投葶苈大枣泻肺汤治其标实,两剂即效。

支饮咳喘(肺气肿、肺心病)

蒋茂剑医案:王某某,女,60岁。有慢支、肺气肿病史20余年,每因感寒而发。入院前因咳喘,不能平卧伴双下肢浮肿3天,医院治疗,诊断为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全心衰(Ⅲ。)。给予强心、利尿、抗感染、解痉平喘等西药治疗,取效不显,于年12月28日住院。诊见:咳嗽咯白沫痰,清稀量多,气喘不能平卧,面唇紫绀,汗出湿衣,尤以头面胸背部为甚,腹胀满,恶心欲吐,双下肢浮肿按之如泥。颈静脉充盈,双肺底闻及湿罗音,心率次/分、律齐、无杂音,肝右肋下3cm,肝颈回流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数。治法《金匮》己椒苈*丸:汉防己、生大*各10克,椒目8克,葶苈子20克。服1剂后水泻数次,腹胀得减,水肿亦消;又1剂后,水泻尤甚,汗出随之减少,气喘亦平。继以温肺消导法,调理旬日而瘥。(浙江中医杂志-6-)

按语:水饮内停,凌心射肺。己椒苈*丸前后分消,使水有出路,邪去则安矣。

悬饮(渗出性胸膜炎)

刘××,男,27岁。患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胁胀满、咳嗽引痛、发热不退、心下胀闷、食欲甚差,大便秘结、小便色*、医院接受西药常规治疗,无明显疗效。察其舌略红,苔白腻,脉象弦滑,遂投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15克,大枣12枚,地骨皮12克,桑白皮12克。服药仅2剂,全身症状明显改善,热退便畅,心下胀满消失,食欲增进。继服数剂,病归平复。(赵进喜医案)

悬饮为病,十枣汤为其主方。’但临床上确有不少不具备十枣汤腹证,或饮结未甚的病列,此时可考虑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本例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就表现为胸胁胀满,投用主治胸满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泻实,当然是完全正确的。

悬饮(渗出性胸膜炎)

李浩澎医案:杜氏老媪,年过花甲,罹肺结核十年余,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三周前遽觉胁痛如割,咳唾引痛,寒热兼作,经西医与链霉素、雷米丰等抗痨药诸证得以缓解,但咳喘痛不已,经X线造影报知右侧渗出性胸膜炎,因畏胸膜腔穿刺抽液而改求中医诊治。证见:面色青灰,蹙眉苦吟,喘咳气急,倚息不卧。每咳必以手托胁肋,转侧痛甚,冷汗涔涔,胀满不欲食,大便数日未行,小溲短*,脉沉弦紧。舌苔白干少津。证属气结津阻之“悬饮”证无疑。治当逐水蠲饮,开结理气。但虑年过六旬。肺痨久斫,正气不支,故拟逐水祛痰,益气活血并进。

为疏:煅牡蛎30克,泽泻15克,葶苈子15克,商陆根6克,栝蒌根30克,海藻15克,红参1O克,当归1O克,*芪15克。每日1帖。2次煎服,嘱进5帖。二诊得知,初服上药时觉烦热憋闷欲呕,2服时肠中漉漉鸣响,旋即泻下稀痰粪水数盂,顿觉胸宽气舒。后又以此方进退20余付诸证悉除。X线报胸水全无,继以八珍、四君二方调理以善后。

按语:邪水结聚于胸胁,总以开结散饮为治,以牡蛎泽泻散化裁,疗效满意。据李氏经验,往来寒热者,合小柴胡汤;正虚者加人参、*芪;胸胁痛甚者,合四逆散;水结日久,气虚血瘀者,去蜀漆,减商陆,加人参、红花、桃仁、丹参;有阴伤者,合益胃汤;兼阳虚者,加附子、肉桂等

悬饮(渗出性胸膜炎)

张志雄医案:徐某,女。因咳嗽少痰,左侧胸痛,呼吸困难,发冷发热6天入院。入院前3天上述症状加剧。体检:营养、精神差。舌苔厚腻,脉弦滑。呼吸较急促,在左胸前第二肋间隙以下语颤消失,叩呈浊音,呼吸音消失。X线透视积液上缘达前第二肋间,心脏稍向右移位。穿刺抽液50毫升,*色半透明,李凡他氏试验(++)·蛋白5.5克%,白细胞,淋巴88%,中性12%,未找到结核菌;血沉40毫米/小时。根据上述情况合乎中医所说的悬饮,其病属实证,因此,以祛逐饮邪法,用十枣汤:大戟、芫花、甘遂各O.9克。研成极细粉末,肥大红枣1O个破,煎汁,在上午1O时空腹吞服。

药后1小时腹中雷鸣,约2小时左右即大便稀水5次。依法隔日1剂,投3剂后,体温正常,胸畅,胸痛减半,左前三肋以下仍呈浊音,呼吸音减低,X线胸透复查,积液降至第三肋间以下。继服原方4剂,体征消失,血沉5毫米/小时,X线胸透:积液完全吸收,住院26天病愈出院。

按语:渗出性胸膜炎从其临床表现看,与十枣汤证极为贴近,属中医“悬饮,范畴。十枣汤治疗渗出性胸膜炎报道甚多,效果良好,只要是体质壮实者,可将本方作为首选方剂。

顿咳(百日咳)

唐××,男,5岁。初起微热咳嗽,鼻塞喷嚏,继则咳喘加重,咳嗽剧烈而带痉挛性质,每次连续作咳几十声,面红耳赤,涕泪交流,呼气喉间有吼声,夜间频频发作,咳吐痰涎,诊之身不发热,颜面浮肿,不能安卧。甚则呕吐食物,已近1旬。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甜葶苈子9克,大枣10枚,木瓜9克,水煎频服。’3剂,症状渐轻,精神振作,歙食增多。后以麦芽糖(每日30克)墩服而愈。(摘自《经方应用》

《金匮要略》云:“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此例虽不同于支饮,但同样有咳逆不得息的症状,根据“异病同治”的精神,将葶苈大枣泻肺汤移治百日咳,是取葶苈子泄肺降逆、化痰止咳,大枣甘润缓急,复加木瓜解痉,故获显效。

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高乐众医案:倪某,男,29岁,年入冬即咳,缠绵不愈,神疲纳呆,夜卧不安,年2月3日来诊。病情恶化,咳喘弥甚,痰出清白,咳则牵及右胁作痛,时发寒热。证属寒饮久留,气为滞塞,胸胁络阻,阳失宣发。看来此症非一般止咳药能为功,乃用甘遂半夏汤以祛痰逐饮,企其饮去络通,咳止疼止。甘遂6克(面里煨,冲服),半夏15克,白芍15克,甘草9克。后3味水煎,取汁约毫升,加甘遂末,搅匀,温服60毫升,日三服,夜一服。2月5日又诊,药后无不适,病情好转,原方继用1剂。2月7日三诊,咳已,疼止,饮食如常,病愈。(山东中医学院学报-4-61)

按语:痰饮阻塞于肺系,而致咳喘痰出色白,咳引右胁作痛,用甘遂半夏汤治其本也。本案的运用,扩大了甘遂半夏汤的治疗范围。

咳嗽(支气管炎)

某老妇,入冬以来,不慎触犯风寒,咳嗽40余日不止。曾服用咳必清、复方甘草片、批杷露等药无效。每到晚间病情加重,咳声连连不止,胸憋胸闷,气短乏力,咳痰稀薄色白,舌淡苔白,脉沉滑。据脉证,辨为痰湿阻肺、肺气不宣之证,遂处:茯苓15克、桂枝10克、炙草6克、自术10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服上药3剂,咳嗽减较,咳痰减少,于上方继服,又服6剂,咳止痰消,诸症尽除。舌脉亦转正常。

咳喘

孔庆武医案:姬某某,男,15岁。咳嗽、气喘反复发作5年有余,每逢感冒加重,但近一年来,整天咳嗽不止,已停课休养月余。曾用中西两法治疗,不但未见减轻,且逐渐出现胸痛、心悸、怔仲、咳喘不能平卧等症,于年11月20日来诊。刻咖吐大量涎沫,恶心呕吐,胸痛背胀,口渴不欲饮,小便*,舌质稍红,苔白滑,脉弦滑。此饮邪留积胃肠,而有化热之象。饮停膀胱,气化不利,水饮上凌心肺而致。孔老用苓桂术甘汤加味,14剂转危为安。仍以温阳利水之法,以善其后。历时半载随访,疗效巩固,末见复发。

按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饮邪停留中焦,上逆犯肺,每致咳喘。本案咳喘伴吐涎沫,渴不欲饮,呕恶,舌苔白滑,为饮停脾胃之眼目,故投苓桂术甘剂为治之得法,是获良效。

咳喘

陈××,女,41岁。病历号。患者体质素弱,且易恼怒。头晕目眩,神疲短气,时轻时作,近来喘咳加频,晨间更剧,眼睑及四肢出现轻度浮肿,胸痞腹满,心悸、背重、纳呆、溲减,舌苔白腻。脉象沉弦带数。证属肺气肃降不利,脾阳转输无权,痰聚气阻酿成饮证。拟苓桂术甘汤合厚朴半夏汤加减,以疏理气机,温化饮邪。处方:茯苓12克、桂枝4.5克、冬术、泽泻各9克,姜半夏6克,厚朴、苏叶各2.4克,炙甘草3克,生姜汁半小杯(分2次冲)。上药连服4剂,喘咳减轻,溲多,胸腹痞满亦除。嗣后温胆汤等调理而愈。《浙江中医杂志》-2-15)

咳而遗尿

邹维德医案;姜某某,女,35岁。患者于年6月产第4胎,产后匝月,感受寒邪,引起咳嗽,月余而见咳嗽时小便滴出,夜间咳甚,小便淋漓尤多。中西医治疗皆不效。听诊两肺底部有稀疏湿性罗音。就诊时病已逾16个月,咯痰不多而色白,纳食正常,舌苔薄白,脉象弦细。处方:茯苓15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甘草3克服药3剂证大减,服6剂咳止,尿遗亦愈。

按语:脾阳不振,寒饮中生,上泛于肺,肺失宣降,通调水道不利,则咳而遗尿。治用苓桂术甘温脾化饮,是培土生金而制水饮也。

胃痛

孙×,男,31岁。患十二指肠溃疡,x线确诊已年余,曾服多种中西药无效。主要表现为脘腹怕冷,常以棉垫裹之,饮食少进,精神不振,便溏,不能工作,苔白滑腻,脉弦迟,证属胃阳不足,寒饮留中,宜温阳涤饮。以茯苓30克、肉桂9克、焦白术12克、炙甘草9克,3剂后中脘畏寒显著减轻,饮食稍增。(摘自《新医药资料》-1-66)

胃痛

赵守真医案:张女小菊,14岁。前以伤食胀满作痛,服平胃散加山楂、神曲、谷麦芽之类得愈。未期月,胃又胀痛而呕,有上下走痛感觉,但便后可稍减,再服前方则不验,辗转半年未愈。夏月不远百里来治,且曰:“胃脘痛,绵绵无休止,间作阵痛,痛则苦不堪言,手不可近。服破血行气药不惟不减,且致不欲食,是可治否?”问曰:“痛处有鸣声否?”则曰:“有之。”此病既非气血凝滞,亦非食停中焦,而为痰积作痛,即《金匮》之留饮证也。盖其痰饮停于胃而不及于胸胁,则非十枣汤所宜,若从其胃胀痛利反快而言,又当以甘遂半夏汤主之。是方半夏温胃散痰,甘遂逐水。又恐甘遂药力过峻,佐白蜜、甘草之甘以缓其势,复用芍药之苦以安中。虽甘遂、甘草相反,而实则相激以相成,盖欲其一战而逐尽留饮也。服后痛转剧,顷而下利数行,痛胀遂减,再剂全瘳。(《治验回忆录》:46)

按语:胃脘胀痛,利后得减,服消导之品无效。赵氏以其痛处有鸣声,断为胃内有留饮,径用甘遂半夏汤以攻逐之。因饮非结在胸胁,故非十枣汤之所宜。可见临证中抓主症的重要性。

胃胀

李××,女,26岁,工人。患“慢性胃炎”2年。经常胃脘部胀满、纳呆不食,大便稀薄,日1~3次。患者自诉,发病以来,胃脘部经常有振水声,每当走路或用手触按心下,出现“咕噜咕噜”之声响。曾服中西药治疗而不效,身体日渐消瘦,舌淡苔白水滑、脉沉弦,辨证于水饮内停之证,遂处:茯苓12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

服上药6剂,诸症不减,其效不佳,舌脉如前,又改为小青龙汤,服3剂后仍不见效。余思之良久,而不得其解。故请教余师刘渡舟先生,先生曰:既为饮停心下,何不用姜汁?余恍然悟矣、真可为读书三秋、临证无方。遂又为患者处:茯苓2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法1盅。此药服3剂知,6剂诸症尽除。(陈宝明医案)

呕吐

卢老太太,身体痿瘦,患心下水饮已数年。平日心下觉寒,稍胀满,西医确诊为:“幽门狭窄”。积五六日则头晕呕吐清水、吐尽方休。如此反复数年。愈演愈重。近又犯病而住院。服中西止呕药无效。余考虑其病系胃寒积饮,积久则吐,且在心下有时逆满,颇与《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相似。此治非温阳涤饮莫治,因久病寒甚,稍加干姜。拟方如下:茯苓30克、桂枝10克、焦白术24克、炙甘草10克、T姜5克。嘱服3剂,以观后效。时隔T0余日,其夫告余,仅服2剂呕吐立止,近2日又有泛酸感。拟前方量减半并加吴萸,水炒*连少许,煅牡蛎12克,常服。(摘自《江苏医药》-1-7)

范勇医案:刘某,女,19岁,年2月13日初诊。15岁时曾患肺结核,经抗痨治疗后痊愈。但此后惭见口吐涎沫,纳谷不馨,历时4载,逐渐加重,乃来就诊。患者曾间断服用阿托品等,但药后口干异常,停药又复唾如故,且觉背部寒冷,小便短少。舌谈、苔白润,脉沉缓。初辨为中焦虚寒,治拟理中汤加味,服药10剂未效。透思其故,此患者非脾胃虚寒,乃水湿困脾,当从饮论治,改用等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8克,桂枝、白术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服用一剂,尿较多,口纳转佳。3剂后吐唾止,背冷若失。减茯苓为9克,加入*参10克,再服。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语,肺癌之后,肺气耗散,子病及母,脾阳难运,律液输布失常,积而为饮.致濒频吐唾,用苓桂术甘汤加味,给饮邪以出路,饮去唾止。然久病必虚,饮去证缓之后,当减少茯苓之渗利,加入*参以补虚。

胃痛吐酸

林映青医案:李某某,男,27岁。患者于两年前,于劳动遇冷水后得胃病,以后经常胃痛,吃冷食则痛更甚,且多呕吐酸水,并感胃部胀满,历时已有年余。给予十枣汤:大戟、芫花、甘遂各O.45克(均研为粉,大枣10枚。先将大枣煮汤2碗,早晨空腹时服一碗、候一小时后,再将上药末投入另一碗的枣汤内服下。2剂后,胃酸锐减,再服一剂,酸水消失,但有轻.微下泄,胸中觉热。给服红枣粥2次泻止,并用*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桔红4.5克,大枣10枚。水煎服,3剂。完全痊愈。经追访未见复发。

便秘

周凤梧医案:陈某某,女,52岁。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坚如羊屎。伴有口干渴,但又不能饮,自觉有气上冲,头晕,心悸,胸满,每到夜间则上冲之势更甚,而头目眩晕亦更甚,周身有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虚浮,目下色青,舌胖色淡,苦水滑。此心脾阳虚,水饮上乘,津液不行之证。治以温通阳气,伐水降冲。处方:茯苓30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服2剂,头晕心悸及冲气均减,反映了水饮得温则化。乃于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2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液。又服2剂,口干去,大便自下,精神转佳,冲气进一步好转。转方五苓散与真武汤合方,取其助阳消阴,淡渗利水,以行津液。

按语:本案便秘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小便不利,舌胖苔滑,乃心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水气不化,津液不布,则上而口渴,下而便秘。治当从本以温阳化饮,待阳复饮化,津液布达,则便秘自行,口渴自除,此化阴霏为甘露之法也。若误用攻下,则势必雪谷冰川,谷道不行矣。

泄泻

张宏俊医案:董某,女,42岁,年10月12日诊。泄泻反复发作8年,医院用纤维肠镜检查拟诊为“慢性肠炎”,迭更数医,均无建树。泄泻发作时,腹痛绵绵,继则肠鸣漉漉,泻下粪便初稀塘,后则水泻,无臭秽及灼热感,每口2—3次,多则5次,平素气短懒言,小便量少。观其舌淡体胖,苔灰白而腻,脉沉缓无力。粪检:除食物残渣(十),余(一)。脉证合参,乃久泄脾阳亏虚,饮邪内生,下注大肠,予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白术、律草各20克,桂枝、炙甘草各l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9剂,已无水泄,粪质稀搪,日1—2次,气短等症显著好转,方已奏效,予前方加*参、炒扁豆各l0克,以健脾益气助运,继服12剂后,大便已成形,诸症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语:脾阳不足,水饮内停,直注大肠,则泄泻不止,以苓桂术甘温脾阳,复运化,水饮一化,则泄泻自止。

腹泻(神经性腹泻)

衣宸寰医案:高某,女,32岁,年5月,因产后体弱缺乳,自用民间方红糖、蜂蜜、猪油各四两,合温顿服,由于三物过腻,勉强服下2/3,其后即患腹泻。医院诊为神经性腹泻,中西医多方治疗未效。年3月4日初诊。面色苍白无华,消瘦赢弱,轻度浮肿,体倦神怠,晨起即泻,日三五行,腹泻时无痛感,心下满痛,辘辘有声,短气,口于不饮,恶心不吐,身半以上自汗,头部尤著。脉沉伏,右脉似有似无,微细已极,左脉略兼细滑之象,苔白滑,当时误以为此证久泻脱阴伤阳,即用六君子汤加减,重用人参,以为中气复健,证或可挽,不料服后转剧。

复诊:药后心下满痛益增,腹泻加剧,达日十余行。留饮致泻者有五:一其正固虚,然必有留饮未去,故补其正,反助其邪,所谓虚不受补也。二则心下满痛拒按,是留饮结聚属实。三则口虽干不欲饮,属饮阻气化,津不上潮。四则身半以上自汗,属蓄饮阻隔,阳不下通,徒蒸于上。五则脉沉伏而左兼细滑,是伏为饮阻,滑为有余,里当有所除,细询患者,泻后反觉轻松,心下满痛亦得略减,继则复满如故,如此反复作病,痛苦非常。本例病情符合本条文所述,甘遂半夏汤主之。甘草10克,半夏10克,白芍15克,甘遂3.5克,蜂蜜克,1剂。先煎甘草、半夏、白芍,取汤毫升合蜜,将甘遂研末兑入,再沸火煎沸,空腹顿服。

三诊:药后腹微痛,心下鸣响加剧,两小时后速泻7~8次,排出脓水样便,泻后痛楚悉去,自觉三年来从未如此轻松,后竞不泻,调养一月康复。(上海中医药杂志;3):17)p=

口燥

陈培建医案:徐某,男,53岁,l年4月21日初诊。自诉近两月来口咽干燥,需频频饮水,迟则燥渴难,饮至腹胀仍觉口渴,昼夜饮水约七八暖瓶,小便清长,舌微红,苔白腻,脉濡数。查:空腹血糖mg%,尿糖阴性。曾服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中药50余剂不效。笔者认为该证当属湿热为患,应燥、化同施,方选平胃散和三仁汤化裁。服3剂后来诊.口渴干燥益甚,要求更法治之,拟苓桂术甘汤主之:茯苓30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3克。嘱先服1剂,观察病情。翌日来诉,口渴似有减轻,继服4剂证除。

按语:本案初治辨证有误,后经细询病情,知渴饮不止反而腹胀,是水湿不化;口渴咽干而舌苔不*,亦非有热。当属中焦阳微,不能化气行水,津不上承于口所致。然因无小便不利,故不用五苓散渗利膀胱,而以苓桂术甘汤辅助中阳,温化水湿,土健湿化,津液四布测燥渴渐除。

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奔豚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54岁。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疏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按语: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阳上虚.坐镇无权,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仲景治此有两方,若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则用苓桂甘枣汤。今脐下悸而又小便困难,与苓桂甘枣汤之证机合,用之果获捷效。

白带

马子知医案:刘某某,女,35岁,年8片25日就诊。白带量多,如脓如涕,淋漓不断3年。伴腰膝酸软,腹胀不适,腹内时常漉瀛作响。舌苔薄白而腻,脉沉弦。此属痰饮内阻,清浊不分,投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克,白术18克,桂枝l0克,炙甘草10克,乌药l2克。初服白带反增,如崩如注,继而渐渐减少,共服16剂,白带尽,它症亦愈。迫访2年末复发。

按语:《妇科玉尺》云:“湿土下陷,脾精不受,不能输为营血,而白物下流。”本案带下乃脾虚水停,故用苓桂术甘汤以健脾化饮。

白带

宋××,女,46岁。患带下3年之久,屡治不愈,量多,色清,不臭,伴恶寒,体倦,腰困腿痰,四肢厥冷,食欲不振,下肢有时浮肿,大便稀,小便清长。给予真武汤治疗,5剂以后,症状有所改善,手足稍温,白带也较前减少,宗此方加减继服20余剂痊愈。熟附子15克,白术15克,茯苓45克,白芍12克,生姜15克。(摘自《经方发挥》)

本例带下为妇科病,但四肢厥冷、大便稀、小便清长,参照《内经》“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之论,患者白带量多,色清质稀不臭,是阳虚寒湿不化无疑,故依证选用真武汤方,茯苓用量独重,温阳散寒,利水行湿,竟然使3年痼疾得愈。

闭经

刘露祥医案:傅某某,35岁。因患闭经,延医数人,有按瘀血论治者,有从血亏论治者,有从气血双虚而治者,医治年余,经未行而身体日衰。患者素体健壮,曾因怒气而渐食少,形瘦腹大,经闭,腹内漉漉有声,对坐即能听到。自言腹满甚,口干舌燥,舌淡苔薄白,双手脉均沉细而弦。脉症合参,证属痰饮阻经。给予己椒苈*丸方:防己10克,川椒目15克,炒葶苈子10克,大*10克(后入)。水煎服2剂。

服药后当晚泻下痰液水一瓷脸盆余,泻后除感乏力外,反复有腹中舒适与饥饿感,脉弦象亦减。余日:药已中病,隔日再服1剂。二诊:患者两次泻下后(第二次泻之痰水为前次的一半)身感舒适,饮食增加。宗“衰其大半而止”之旨,嘱停药后以饮食调养。月后随访,经血已通,康复如前。(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54)

按语:痰饮内停,阻滞经络,瘀而不通,遂至闭经。何以知痰饮内阻,以腹满,腹内漉漉有声,口舌干燥,脉来沉弦为辨也,符合己椒苈*丸证,投之果效如神。

癃闭

陈宝明医案:年冬,余诊一老翁王×,年逾花甲。平素小便困难,一日突然小便点滴不通,小腹胀满,痛苦不堪。医院检查,诊断为“前列腺肥大。”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接受手术而求治于中医。余诊其脉浮略数,舌淡红苔白水滑,口渴欲饮,辨为气化不利之蓄水证,遂处方:猪苓20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服上药3剂,小便始出,共服8剂,小便全通诸症尽除,其病告愈。

水疝(睾丸鞘膜积液)

唐××,男,9岁。患者发现右侧睾丸肿大,服药未见效果。1年后,患处逐渐肿大,经医院检查,确诊为右侧睾丸鞘膜积液,拟用手术治疗,其父母不同意,邀余诊治。证见:右侧睾丸肿大如鸡蛋,其状如梨,表面光滑,肿如水晶,有压痛,透光试验阳性,伴有纳少,便溏,苔白,脉弦。辨证属脾土受湿,运化失常,肝失疏泄,气不化水,致使水湿停聚,而成水疝。拟用健脾逐水行气治之,用五苓散加味:木香3克,桔梗5克,川栋子10克,茴香10克,泽泻5克,猪苓5克,肉桂3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服四剂后,阴囊水肿大减,大便正常,食欲增进,原方继进8剂,睾丸鞘膜积液消失而愈。(摘自《中医药学报》,5.42)

溢饮案

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农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麻*10克桂枝6克生石膏6克杏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1O枚炙甘草6克服药一剂,得汗出而解。

“溢饮”是水饮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用大青龙汤治溢饮,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明确论述。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有关于大青龙汤治疗“溢饮”证的论述。原文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一条注家见解不一,有的注家认为,从所描述证状特点来看.这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但《金崾要略》偏重于内困,指出溢饮病是因于“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所致;而《伤寒论》则偏重于外因,属于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二者起因不同,但临床表现则基本一致,所以都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刘渡舟医案:吕xx,男,46岁。四肢肿胀,肌肉酸疼多天,西医诊断为末梢神经炎。其人身体魁梧,画色鲜泽,但手臂沉重,抬手诊脉亦觉费力。按其手足则下陷成坑,而且身有汗但四肢无汗。舌质红皆腻,脉浮大。按溢饮证治疗:麻*12克生姜9克生石膏30克苍术12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四肢得微汗出,病证明显减轻,原力加挂枝、苡米,茯苓皮等,又服两剂而愈。

本案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溢饮证,是从张仲景用大青龙汤治溢饮中受到启示。大青龙汤去掉桂枝、杏仁:就成为越婢汤。大青龙汤治疗风寒闭郁阳气的不汗出而烦躁,以不汗出为主,所以用桂枝、杏仁助麻*以发表,表气得开则郁阳得发;越婢汤是治疗水与风合,一身悉肿的风水证,以身体肿胀汗出为主,用石膏配麻*以清肺热,肺热清则治节行,通调水道而能运化水湿。因此,越婢汤治溢饮,取法于大青龙汤而又不同于大青龙汤,本案身多汗而四肢无汗是辨证的者眼点。

水逆

王××,男,18岁。症状,病发时自觉有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气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上至头则昏厥人事不省,少顷气不行则苏醒。小便频,但量不多,脉沉,舌淡,苔白水滑。辨证:水蓄下焦,则小便不利;水气上冲,阴来搏阳,则见昏厥等症。治法:利水下气,通阳消阴。处方:茯苓30克,泽泻12克,猪苓9克,白术9克,桂枝9克,肉桂3克。上方共服9剂,其病不发。(摘自《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腹胀

赵××,男,50岁。患者身体肥胖,每到秋季即感腹胀,到春夏季节逐渐好转,如此3年。饭后及阴天腹胀尤为厉害,大便时稀时干,下肢浮肿,身重乏力,食欲不振。脉沉数,鲜*细腻之厚苔布满全舌面,据患者介绍,3年来舌苔一直如此。初服一般理气,消满渗湿之药,效果不显。细思此证,虽脉数苔*,但有食欲不佳,便稀,下肢浮肿,身重乏力等症状,显然是脾失健运,气化不行,水湿阻滞,遂投五苓散加重桂枝白术量,温阳化气渗湿,再加渗利湿热之苡米,木通。茯苓6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苡仁60克,木通10克。

连服5剂后,似无明显的效果,但*腻之舌苔有所好转,从舌尖部开始消退,约退去全舌面的1/3。照上方原量再服5剂,舌苔继续消退,此时食欲开始好转,下肢浮肿消失,但腹胀似无明显好转。再服五苓散5剂,*腻之苔完全消退,已成为正常舌象了,此时腹胀之症,豁然而愈。(摘自《经方发挥》)

湿疹

国××,男,64岁。患者两上肢及颈部生湿疹已年余,虽迭经治疗,服中西药甚多,疗效不显,时轻时重。本L7欠发作已月余,症见两上肢及颈部密布粟粒样疹点,渗水甚多,点滴下流,轻度瘙痒。身微恶寒,汗出较多,口干饮水,大便正常,但小便略*。舌苔薄白,脉濡缓。证属阳虚不能化气利水,湿邪郁于肌表,津液但能向上向外,外出皮毛,而通调水道功能迟滞。治宜温阳化气利水,方用五苓散:茯苓15克,桂枝9克,泽泻9克,白术9克,苡仁24克。水煎服。服药3剂,患处渗水明显减少,全身出汗基本停止,恶寒消失,口干减轻。‘此是阳化水降,原方再服3剂。1年后随访,未几尢复发。(摘自《伤寒解惑论》)

癫痫

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年7月20日初诊。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处方: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服6剂已控制发作。服24剂,临床治愈。疗后3年无复发。

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低热

孙会文医案:刘某某,男,53岁。低效月余,体温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脉沉弦,苔白腻。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

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

项背强痛案

刘渡舟医案:张××,男,5l岁。有冠心病史;平时胸闷,头晕而沉。近一月来出现头项强痛,甚至及于后背。伴汗出,恶风,纳呆,肢体乏力。舌体胖大而嫩,苔白腻,脉弦大无力。辨为饮气内据,外及太阳经脉。治疗用桂枝加葛根汤,又加茯苓30克,白术6克,服药六剂后,一汗出恶风及头项背强痛皆止。其它症状亦有明显改善。

汗出

王殿威医案:王某某,男,25岁,年6月初诊。自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无减。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届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治宜温阳化气,健脾除湿。方用:白术10克,泽泻10克,猪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剂。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剂,三年之顽疾竞获痊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摄卫彻邪。今水湿内盛,蓄于膀胱,气化不振,则在表之卫气虚弱,失于固摄而见汗出。当此之时,务利膀胱水湿,复其气化,以振奋卫气,则不补气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经病治腑之法也。

背寒冷

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随访一年安好。

按语: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而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

万变不离其宗,熟记中医方剂之间的关系与演变

卢医昨天


  了解方剂间的关系,也是记忆和研究方剂必不可少的一环,故我们现举几个基础方演变,对学好中医内科学会有帮助的。为使表达清晰,文中的加、减、等于等词,一律分别用+、一、=符号表示。


  1.麻*汤


  .(麻*、桂枝、杏仁、甘草)


  1.麻*加术汤=麻*汤+白术


  2.麻杏苡甘汤=麻*汤-桂枝+薏苡仁


  3.麻杏石甘汤=麻*汤-桂枝+石膏


  (1)越婢汤=麻杏石甘汤-杏仁+生姜、大枣


  (2)大青龙汤=麻*汤+麻杏石甘汤+生姜、大枣


  4.三拗汤=麻*汤-桂枝


  (1)华盖散=三拗汤+陈皮、桑皮、苏子、茯苓


  (2)冷哮丸=三拗汤+南星、细辛、白矾、猪牙皂、生姜、半夏、乌头、款冬花、紫苑、川椒


  (3)定喘汤=三拗汤+桑皮、半夏、款冬花、苏子、*苓、白果


  (1)二、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1.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2.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


  3.*芪桂校五物汤=桂枝汤-甘草+*芪


  4.小青龙汤=桂枝汤-生姜、大枣+干姜、细辛、麻*、半夏、五味子


  5.再造散=桂枝汤+人参、*芪、附子、川芎、细辛、防风、羌活


  6.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大枣+知母、防风、白术、附子


  7.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当归、细辛、通草


  .当归四逆加生姜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生姜、吴茱萸


  8.小建中汤=桂枝汤+饴糖


  (1)*芪建中汤=小建中汤+*芪


  (2)当归建中汤=小建中汤+当归


  (1)三、葱豉汤


  .(葱白、香豉)


  1.辛温解表法=葱豉汤+防风、桔梗、杏仁、陈皮


  2.葱豉桔梗汤=葱豉汤+竹叶、连翘、栀子、薄荷、甘草」


  .3加减葳蕤汤=葱豉汤+葳蕤、白薇、甘草、葱白、香豉、薄荷、桔梗、大枣


  (1)四、香苏散


  .(香附、紫苏、陈皮、甘草)


  1.香苏葱豉汤=香苏散+葱豉汤


  2.加味香苏散=香苏散+荆芥、防风、秦艽、蔓荆子、川芎、生姜


  3.天香正气散=香苏散-甘草+干姜、乌药


  (1)五、败*散


  .(前胡、羌活、独活、柴胡、枳壳、人参、桔梗、川芎、生姜、薄荷、甘草、茯苓《小儿药证直诀》)


  1.活人败*散=败*散-薄荷


  2.仓廪汤=败*散+陈仓米


  3.荆防败*散=败*散-人参、生姜、薄荷+荆芥、防风。


  (1)银翘败*散=荆防败*散-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


  (2)硝*败*散=荆防败*散-荆芥、防风+芒硝、大*


  1.六、大承气汤


  .(大*、厚朴、枳实、芒硝)


  .1*龙汤=大承气汤+人参、当归、甘草


  3.三一承气汤=大承气汤-枳实+当归、甘草


  .3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芒硝


  (1)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重用厚朴


  (2)厚朴七物汤=小承气汤+桂枝汤-芍药


  (3)麻仁丸=小承气汤+麻仁、杏仁、芍药、白蜜


  (4)承气养营汤=小承气汤+四物汤-川芎+知母


  .4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枳实、厚朴+甘草


  (1)凉膈散=调胃承气汤+竹叶、连翘、栀子、薄荷、*芩


  (2)增液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汤-甘草


  (3)新加*龙汤=调胃承气汤+人参、当归、姜汁、海参


  (4)玉烛散=调胃承气汤+四物汤


  (5)导赤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甘草+*连、*柏、生地*、赤芍


  2.七、小柴胡汤


  .(柴胡、*苓、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1.柴胡陷胸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大枣+小陷胸汤(*连、半夏、瓜蒌)


  2.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大*、枳实、芍药


  3.柴胡枳桔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枳壳、桔梗


  4.清脾饮:小柴胡汤-人参、大枣+草果仁、厚朴、青皮、白术、茯苓


  5.柴平汤=小柴胡汤+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1.八、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四逆散=芍药甘草汤+柴胡、枳实


  (1)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陈皮(一方无陈皮)


  (2)柴胡疏肝饮=柴胡疏肝散+青皮


  .2.逍遥散=芍药甘草汤+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生姜、薄荷


  (1)黑逍遥散:逍遥散+熟地*


  .(2)丹栀逍遥散=逍遥散+牡丹皮、栀子


  1.九、半夏泻心汤


  .(半夏、甘草、人参、生姜、*芩、*连、大枣)


  1.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


  2.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一方无人参)


  3.*连汤=半夏泻心汤-*芩+桂枝


  1.十、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1.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人参


  2.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桂枝


  3.白虎加苍术汤=白虎汤+苍术


  4.化斑汤=白虎汤+玄参、犀角


  5.竹叶石膏汤=白虎汤-知母+竹叶、人参、半夏、麦冬


  1.十一、香薷散(三物香薷饮)


  .(香薷、厚朴、扁豆)


  1.新加香薷饮=香薷散+金银花、连翘


  2.*连香薷饮:香薷散-扁豆(一方有扁豆、甘草)+*连


  3.四味香薷饮=香薷散+*连


  4.五物香薷饮=香薷散+获苓、甘草


  .5.六味香薷饮=五物香薷饮+木瓜


  .6.十味香薷饮=六味香薷饮+人参、*芪、白术、陈皮


  1.十二、六一散


  .(滑石、甘草)


  1.益元散=六一散+辰砂


  2.碧玉散=六一散+青黛


  3.鸡苏散=六一散+薄荷


  4.玉泉散=六一散+寒水石


  2.十三、理中汤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1.四君子汤=理中汤-干姜+茯苓


  2.枳实消痞丸=理中汤+四君子汤、枳实、厚朴、半夏、麦芽


  3.桂枝人参汤=理中汤+桂枝


  4.砂半理中汤=理中汤+砂仁、半夏


  5.丁萸理中汤=理中汤+丁香、吴茱萸6.附子理中汤=理中汤+附子


  7.桂附理中汤=理中汤+附子、桂枝


  8.连理汤=理中汤+*连


  9.理苓汤=理中汤+五苓散


  2.十四、四逆汤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1.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重用附子、干姜


  2.白通汤=四逆汤-甘草+葱白


  3.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人参


  (1)四味回阳饮=四逆加人参汤


  (2)六味回阳饮=四味回阳饮+熟地*、白术


  (3)千金温脾汤=四逆加人参汤+大*(一方为四逆加人参


  .汤+当归、芒硝;一方为四逆加人参汤-甘草+桂心)


  5.回阳救急汤=四逆汤+六君子汤、肉桂、麝香、五味子


  6.浆水散=四逆汤+肉桂、半夏、高良姜


  .6.《本事方》温脾汤=四逆汤+厚朴、大*、桂心


  7.实脾饮=四逆汤+白术、生姜、木香、槟榔、厚朴、草果仁、木瓜、大枣、茯苓


  1.十五、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1.六神散=四君子汤+*芪、扁豆(或*芪、枳实)


  2.异功散=四君子汤+陈皮


  3.参苓白术散=异功散+薏苡仁、山药、莲米、扁豆、砂仁、桔梗


  4.归脾汤=四君子汤+*芪、当归、桂圆肉、远志、酸枣仁、木香


  5.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1)柴芍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柴胡、白芍


  (2)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木香、砂仁


  (3)健脾丸=香砂六君子汤-半夏+山楂、神曲、麦芽、山药、肉豆蔻、*连


  6.八珍汤=四君子汤+四物汤


  2.十六、四物汤


  .(熟地*、白芍、当归、川芎)


  1.圣愈汤=四物汤+*芪、人参


  2.胶艾汤=四物汤+阿胶、艾叶


  3.地骨皮饮=四物汤+地骨皮、牡丹皮


  4.芩连四物汤=四物汤+*芩、*连


  5.玉烛散=四物汤+调胃承气汤


  6.桃红四物汤=四物汤+桃仁、红花


  (1)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熟地*+地龙、*芪


  (2)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


  (3)膈下逐瘀汤=挑红四物汤-熟地*+延胡索、五灵脂、牡丹皮、枳壳、香附、甘草、乌药


  6.八珍汤=四物汤+四君子汤


  2.十七、八珍汤


  .(四君子汤+四物汤)


  1.八珍益母丸=八珍汤+益母草


  2.薯蓣丸=八珍汤+桂枝汤-生姜+干姜、豆卷、神曲、阿胶、麦冬、柴胡、防风、白薇、杏仁、桔梗


  3.独活寄生汤=八珍汤-白术+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杜仲、牛膝、桂心


  .三痹汤=独活寄生汤-桑寄生+*芪、续断


  4.十全大补汤=八珍汤+*芪、肉桂


  (1)人参养营丸=十全大补汤-川芎+陈皮、五味子、远志


  (2)泰山磐石散=十全大补汤-肉桂+续断、砂仁、糯米、*芩


  2.十八、炙甘草汤


  .(又名复脉汤:炙甘草、麻仁、大枣、生姜、桂枝、生地*、人参、阿胶、麦冬、白酒)


  1.加减复脉汤=炙甘草汤-人参、大枣、生姜、桂枝、白酒+白芍


  2.大定风珠=加减复脉汤+牡蛎、鳖甲、龟板、鸡子*、五味子


  3.一甲复脉汤=加减复脉汤——麻仁+牡蛎


  4.二甲复脉汤=一甲复脉汤+鳖甲


  5.三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龟板


  2.十九、六味地*丸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


  1.知柏地*丸=六味地*丸+知母、*柏


  2.杞菊地*丸=六味地*丸+枸杞、菊花


  3.归芍地*丸=六味地*丸+当归、白芍


  4.参麦地*丸==六味地*丸+人参、麦冬


  5.七味都气丸=六味地*丸+五味子


  6.八仙长寿丸(麦味地*丸)=都气丸+麦冬


  7.左归丸=六昧地*丸-茯苓、泽泻、牡丹皮+菟丝子、枸杞、牛膝、鹿胶、龟胶左归饮=六味地*丸-泽泻、牡丹皮+枸杞、甘草


  8.肾气丸=六味地*丸+肉桂、附子


  (1)济生肾气丸=肾气丸+车前子、牛膝


  (2)右归丸=肾气丸-茯苓、泽泻、牡丹皮+菟丝子、枸杞、鹿胶、杜仲、当归


  (3)右归饮=肾气丸-茯苓、泽泻、牡丹皮+枸杞、杜仲、甘草


  (4)十味地*丸=肾气丸+白芍、玄参


  (5)十补丸=肾气丸+鹿茸、五味子


  2.二十、四磨饮


  .(人参、槟榔、沉香、乌药)


  1.五磨饮子=四磨饮-人参+木香、枳壳


  2.六磨饮=四磨饮+木香、枳实


  3.六磨汤=五磨饮子+大*


  2.二十一、平胃散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1.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藿香、半夏


  2.柴平汤==小柴胡汤+平胃散


  3.胃苓汤=平胃散+五苓散(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


  4.平陈汤=平胃散+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5.藿香正气散=平陈汤-苍术+白术、藿香、紫苏、桔梗、白芷、大腹皮


  2.二十二、二妙散


  .(苍术、*柏)


  1.三妙散(丸)=二妙散+牛膝


  .四妙丸=三妙散(丸)+薏苡仁


  2.加味二妙丸(散)=三妙散(丸)+当归尾、防己、卑薢、龟板


  1.二十三、五苓散


  .(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桂枝)


  1.四苓散=五苓散-桂枝


  2.春泽汤=五苓散+人参


  3.茵陈五苓散=五苓散+茵陈


  4.茵陈四苓散=五苓散-桂枝+茵陈


  5.胃苓汤=五苓散+平胃散


  6.理苓汤=五苓散+理中汤


  2.二十四、二陈汤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1.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白术+天麻


  2.二术二陈汤=二陈汤+白术、苍术


  3.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当归、熟地*


  4.保和丸=二陈汤-甘草+山楂、神曲、莱菔子、连翘


  5.六君子汤=二陈汤+四君子汤


  6.平陈汤=二陈汤+平胃散


  7.导痰汤=二陈汤+枳实、天南星


  .清气化痰汤=导痰汤-甘草+*芩、瓜蒌、杏仁、大枣、姜汁


  7.枳桔二陈汤=二陈汤+枳壳、桔梗


  (1)杏苏散=枳桔二陈汤+杏仁、紫苏、前胡、生姜、大枣


  (2)参苏散=杏苏散-杏仁+干葛、木香、人参


  8.温胞汤=二陈汤+竹茹、枳实


  (1)蒿芩清胆汤=温胆汤+青蒿、*芩、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2)*连温胆汤=温胆汤+*连


  (3)十味温胆汤=温胆汤-竹茹+人参、熟地*、五味子、枣仁、远志


  (4)竹茹汤=温胆汤-茯苓、枳实+栀子、枇杷叶、生姜、大枣


  (5)高枕无忧散=温胆汤+石膏、麦冬、人参、龙眼肉


  9.涤痰汤=导痰汤+温胆汤、人参、菖蒲

更多精彩,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