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安证券,谭国超)
1差异化布局的国产化学发光新秀
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亚辉龙)成立于年,主营业务是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为主的体外诊断仪器及配套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现有化学发光、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层析、胶体金层析、酶联免疫和间接免疫荧光六大体外诊断技术平台,产品覆盖自身免疫、生殖健康、EB病*、术前八项、糖尿病、呼吸道病原体(含新冠病*)、甲状腺功能、心血管功能、肿瘤标志物筛查等领域,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临床检测、优生优育管理、糖尿病管理等方面。公司自年设立以来,一直从事体外诊断仪器及配套试剂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年,公司成功研制多种酶联免疫法自身抗体检测试剂,20余种试剂产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年,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UNION系列酶联免疫分析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年至年公司处于初创与技术积累阶段。年至年公司处于研发攻关与产品线丰富阶段,先后取得10余种酶联免疫试剂医疗器械注册证、60余种化学发光试剂医疗器械注册证,形成完善的免疫印迹技术平台,并成功研发基于磁微粒吖啶酯技术平台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年至年,公司形成四大技术平台,取得数个化学发光试剂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处于高速成长阶段。
公司股权结构清晰,员工持股激励充分。截止年三季度,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胡鹍辉,直接持有公司39.18%的股份,并通过普惠投资间接持有公司8.19%的股份,合计持有公司47.37%的股份。公司第二、三大股东为深圳市普惠众联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何林,持股比例分别为8.19%和3.57%。公司员工持股合计5.61%的股份,对员工持股激励较为充分。
1.1公司业绩爆发受益于疫情,非新冠业务稳健增长
公司过往业绩表现出色,营业收入、净利润大幅提升。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29亿元(+.06%)、归母净利润8.73亿元(+.55%)。公司业绩取得高速增长。
非新冠业务迅速爆发,非新冠自产业务稳步增长。公司年前三季度新冠相关产业及非新冠产品业务均实现销售增长。公司年、年、年Q1-3新冠业务营收分别实现0.93亿元、0.95亿元、22.64亿元,年新冠业务爆发增长主要受益于新冠抗原检测产品获批及国内外需求爆发;公司年、年、年Q1-3非新冠业务(主要为化学发光自产业务)营收分别为4.46亿元、6.25亿元、6.21亿元,其中年和年Q1-3分别同比增长40.3%和22.8%。
随着国内疫情逐步放缓背景下,化学发光实现快速装机同时带动相关试剂销售,实现快速增长,年Q1-3非新冠业务实现收入6.21亿元(+22.85%),其中核心产品化学发光业务实现收入4.82亿元(+31.55%)。年Q3化学发光产品单季度实现收入2.02亿元(+49.45%)。
利润率维持较高水平。公司年、年、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分别为60.16%、56.84%、56.36%;销售净利率分别为20.80%、17.30%、28.63%。年公司销售毛利率略有下降,主要原因系海外疫情蔓延及新冠业务受市场竞争及产品销售结构变化导致。其中,国内市场化学发光试剂及耗材等产品收入占比仍保持稳步上升,同比增长3pct。年前三季度,受国内化学发光仪器快速装机带动实际消耗量增加的影响,加之新冠业务在海外多地实现销售,企业利润率有所回升。研发费用平稳增长,费用率呈现下降趋势。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地提升产品品质,完善体外诊断细分领域布局。年因新冠业务带来营业收入大幅提升,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费用投入,致力于高速持续发展。年第三季度以来,公司各项费用率明显下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新冠业务营业收入较高所致。
1.2公司自产业务高增长,比重持续提升
自产产品收入比重增加,业务结构不断完善。公司由代理业务起家,目前同时经营自产及代理产品,近年来逐渐战略弱化代理业务,年开始退出施乐辉品牌(主要为骨科耗材)的代理业务,使得代理业务收入占比快速下降。年自营产品收入达到8.1亿元,占比达到68.77%,远大于代理业务收入,业务结构不断完善。年,公司自产试剂,自产仪器,自产耗材分别实现收入6.47亿元、0.78亿元、0.9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54.90%、6.65%和7.23%。年以来国内外装机速度明显加快,随着今年国内新冠疫情扰动淡化,我们预计公司自产产品销售收入和比重有望进一步实现增长。
2公司化学发光产品优势明显
2.1国内免疫诊断高速发展,化学发光逐渐成为主流
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伴随着生物化学、免疫性、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技术发展而发展。根据检验原理和方法的不同,体外诊断市场可以细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以及血液诊断等。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度末,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亿元,同比增长18.43%,行业发展迅速。我国IVD产业技术中,酶联免疫法、胶体金法、干化学法、血液诊断法等技术已处于成熟阶段,而在化学发光免疫、荧光免疫等技术水平较高的领域,目前国内市场仍然被进口产品垄断,国内企业正处于技术成长期,未来发展和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免疫诊断市场技术迭代充分,成为IVD最大细分领域。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年版》统计结果表明,免疫诊断市场占据国内体外诊断市场38%,为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而生化诊断与分子诊断分别占据19%和15%。同时,根据FrostSullivan报告数据,年-年我国免疫诊断市场规模复合增速为27.0%,高于整体IVD市场24%的复合增速。报告预测-年我国免疫诊断市场规模复合增速约为21.0%,将在年达到亿元的市场规模。
化学发光法(CLIA)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成为免疫诊断主流技术。免疫诊断行业依次经历了放射免疫检验(RIA)、胶体金快速检验、酶联免疫检验、时间分辨荧光至化学发光免疫检验方法的迭代。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因为其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结果稳定、安全性好且使用期长,具有替代其他免疫诊断技术的系统性优势。目前,化学发光已替代酶联免疫法成为我国主流的免疫诊断方法,市场规模约占免疫诊断总市场的70%。在欧美发达国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已经基本取代酶联免疫分析成为免疫诊断的主流,占免疫诊断90%以上的市场。
我国亿元化学发光市场高速增长,进口替代空间广阔。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数据,年我国化学发光市场规模近亿元,-年化学发光市场复合增长率为32.6%。保守估计年化学发光年增长率15%,则我国年化学发光市场规模为亿元。我国的免疫诊断市场仍主要被跨国体外诊断产品巨头企业占据,化学发光由于技术壁垒较高,国产厂商市占率更低。根据体外诊断网数据,以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为代表的外资厂家在年的整体市占率超过80%,进口替代空间广阔。随着我国出台的多项产业*策鼓励国内体外诊断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及国内企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国产产品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扩大。
2.2公司化学发光仪器技术水平处于第一梯队
公司化学发光仪器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化学发光仪器包括大型设备和中小型设备,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其中,大型设备试剂位和样本位较多,测试速度较高,单次测试的样本量较大,医院检验科、中心实验室等传统应用场景;中小型设备具有设备体积小、灵活便捷的特点,但测试速度、样本量比大型设备低,医院、医院门急诊等应用场景。目前公司的大型、中小型设备与市场主流发光仪器各项性能参数对比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3深耕自免及多个特色领域的化学发光新锐
公司在自身免疫诊断、生殖健康诊断、糖尿病诊断、呼吸道病原体诊断、EB病*诊断、术前八项等项目中优势显著,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与质量口碑,产生了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
3.1深耕自身免疫诊断领域
我国自免疾病患者超过万人,诊断难度高,确诊率低。自身免疫病(AID)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乱,机体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反应而引起器官或系统损伤的一类疾病,具有患病人口多、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等。与其他疾病相比,AID可能发生在身体的任何器官或组织,且在早期缺乏特异性,因此诊断难度较高。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为5%~20%,在过去的30年中,发病率和患病率显著增加。但在我国,由于检测水平的落后、临床科室的缺乏以及患者诊断意识低等因素,目前我国确诊人数仅约万人,每年约以0.5%~0.6%的速度增长。若依据全球患病率3%的数据估计,我国确诊率不到50%,潜在患者人数巨大。
中国自免疫病市场规模20亿元,外资占比80%,替代空间广阔。根据MARKETSANDMARKETS数据,年全球自免市场规模将达到47.33亿美元;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年中国自免市场规模将达到19.5亿元。其中,国内市场80%的市场份额被欧蒙、沃芬等欧美进口品牌垄断,但两家进口自免诊断公司在化学发光领域布局较晚,为国企提供了机会,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传统方法存在局限,化学发光法逐渐实现技术迭代。自身免疫病体外诊断一般是通过体外检测疾病相关自身抗体来实现的。目前,药监局已批准的相关体外诊断产品包括免疫印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法以及化学发光法。其中,定性的免疫印迹法仍占据自免疾病诊断的主流。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间接免疫荧光法需要人工判读导致的较大误差,以及患者体内自身抗体种类的交叉重叠等情况的出现,使得目前定性的测试医院实现完全确认诊断的需求,往往需要依赖临床专家既往经验以及追加测试完成诊断。我国自免诊断产品化学发光占比仍需提升。年,中国免疫协会发表官方建议认为自免诊断结果应更加量化。随着相关产品的渗透,我国自免诊断产品逐渐从定性的免疫印迹法、半定量的酶联免疫法向定量的化学发光方法进行技术迭代。至年,国产自免诊断产品市场,化学发光已占比84%,与国际发达国家92%的市场占比仍有一定差距。
自免领域疾病众多,公司已实现广覆盖。公司自免领域化学发光诊断试剂覆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自身免疫相关性胃肠道疾病、系统性血管炎、抗磷脂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截至年4月,公司已拥有43项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化学发光诊断产品,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血管炎等疾病。
公司是行业内极少数能够提供完整的自免疾病领域化学发光IVD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公司在化学发光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具备先发优势、成熟的研发平台以及丰富的研发经验,建立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公司目前已拥有获批NMPA的自免领域化学发光检测项目43项,远超其他公司在该领域化学发光试剂的获批项目数,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3.2最早布局生殖诊断,打破外资垄断局面
我国生殖健康检测市场约15亿元,不孕不育率呈高增长态势。我国不孕不育夫妇的基数较大,且不孕不育率逐年递增。根据《中国人口协会报告》显示,我国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近年12.5%~15%。根据报告预测,年我国育龄夫妇约2.76亿人,不孕不育夫妇人群近万人。假设辅助生殖渗透率可以维持在20%,则我国辅助生殖服务存量患者数量就可达约万人。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辅助生殖机构稳步增长,年我国现存辅助生殖机构达家。目前我国AMH/INHB为自主收费,收费范围为-元,按照渗透率60%计算,估计我国生殖健康检测市场规模约15亿元。
公司为国内最早布局生殖激素类诊断的企业,打破国际垄断。生殖激素类诊断包括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和抑制素B(INHB),在成年女性中,AMH抑制原始卵泡的募集和窦卵泡的发育,防止卵泡过早耗竭;INHB在反馈调节垂体前叶合成分泌促卵泡生成素(FSH)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幷参与多种生殖内分泌、旁分泌及自分泌的调节。两种激素通过化学发光法精确定量对有效诊断男女性别分化、评估卵巢储备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进一步辅助生殖医疗、生殖系统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及女性生育能力评估提供依据。
公司于年11月取得AMH化学发光测定试剂注册证,是国内首家推出AMH化学发光诊断项目的公司,打破国际垄断局面。该项目相较于传统的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促*体生成激素(LH)等检测项目,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年12月,亚辉龙同样成为国内最早取得INHB化学发光测定试剂注册证的公司。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等单位合作,使用化学发光INHB试剂联合AMH和常规性激素检测用于男性不育症诊断标志物临床应用的多中心研究。
积极布局优生优育诊断,构建生殖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在优生优育(ToRCH)诊断亦有布局。ToRCH是弓形虫(Toxo)、风疹病*(Rubella)、巨细胞病*(CMV)和单纯疱疹病*(HSV)等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简称。这组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引起围产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疾病,怀孕早期ToRCH感染对胎儿影响极大。
公司具备ToRCH化学发光测定试剂注册证共10项,通过精确定量的化学发光技术平台同时对IgG和IgM抗体进行定量检测,能够辨别妊娠期的初次感染或复发感染,幷判断感染时间,也可对孕前女性基础免疫状况进行评估。公司依托磁微粒吖啶酯化学发光平台、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生殖类诊断项目、以及丰富的诊断菜单,致力于打造从孕前诊断、妊娠期诊断、产后诊断、新生儿诊断到围绝经期诊断的贯穿整个生育健康周期检测的整体解决方案,可实现全周期的生殖健康管理。
3.3公司提供糖尿病全周期诊断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10%以上,糖尿病检测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之一。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第九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4.63亿成人(25-79岁)糖尿病患者,估计患病率为8.8%。30多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年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显示,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0.4%。同时,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未诊断比例较高,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数据,我国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约占总数的54%,糖尿病检测市场规模较大。公司糖尿病检测项目完善。公司检测项目覆盖1型糖尿病,于年12月起陆续取得抗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1A-2A)、锌转运蛋白8抗体(ZnT-8A)这五种胰岛自身免疫抗体的化学发光检测试剂注册证;公司的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检测,于年5月取得脂联素化学发光检测试剂注册证,是全国独家脂联素化学发光检测产品的提供商。公司能提供从提前评估糖尿病风险、糖尿病诊断、1型糖尿病鉴别到糖尿病监控的全周期诊断,为患者或高风险人群实现健康管理。
3.4呼吸道病原体诊断
呼吸道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系统,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指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多为病*感染所致,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由病*、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团菌等微生物引起,其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原则,治疗时必须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以选择有效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根据美国卫生计量与评估研究所统计数据,呼吸系统疾病是全球仅次于心血管和癌症的第三大死亡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年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新发生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出现。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突发急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的威胁不断增大。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国际上,年全球呼吸道病原体诊断市场规模约为.3亿美元,预计到年将增至.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76%。我国呼吸道病原体检测试剂市场规模由年的1.78亿元增长至年的12.9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39.24%;我国呼吸道病原体检测试剂需求量由年的万人份增长至年的4,万人份,复合增长率达到33.45%。
新冠检测行业蓬勃发展。根据BISResearch统计数据,我国年新冠检测市场规模为.43亿美元,其中,免疫学检测(主要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检测)市场规模为4.92亿美元。国际上,根据BCCResearch数据,年全球新冠检测市场规模高达亿美元,其中,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检测)市场规模达到亿美元。
公司拥有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新冠病*(SARS-CoV-2)共计6项检测项目。亚辉龙为国内首家开发出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化学发光法诊断产品的企业,取得了肺炎支原体与肺炎衣原体共计4项化学发光诊断试剂注册证,在保证高灵敏度、特异性的前提下,缩短检测时间至30分钟,能够实现快速病原学诊断,并可做到IgG、IgM抗体分型检测;公司为国内较早获批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抗体检测试剂盒CE认证的企业,检测试剂临床敏感度高、临床特异度高、检测速度快等突出特点,医院及湖北13个地医院的充分认可。
3.5EB病*诊断
EB病*(Epstein-Barrvirus,EBV),是一种双链DNA病*,属于疱疹病*科嗜淋巴细胞病*属。人类是EB病*的唯一天然宿主,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其感染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还与发热、咳嗽、皮疹、淋巴结肿大等非肿瘤性疾病症状相关。大量研究表明,EB病*衣壳抗原(EBVCA)和EB病*核抗原(EBNA)在鼻咽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中有着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大约8.6万例新发鼻咽癌病例和5万例鼻咽癌相关死亡案例,鼻咽癌病人虽然见于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但80%发生在中国,全国平均标化死亡率1.88/10万。同时,鼻咽癌还具有早诊效果佳的特点,一期的五年生存率接近%,二期能达到80%以上,若3-4期才确诊,五年生存率将低于50%。因此,精确诊断对于鼻咽癌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EB病*检测项目全面且完善。亚辉龙具有非肿瘤EB病*感染相关抗体四项、鼻咽癌EB病*感染两项,合计6项检测项目产品,取得了六项化学发光产品注册证,为领先的EB病*化学发光诊断产品提供商,可全面、定量检测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的EB病*感染,对鼻咽癌等疾病进行精确的病原学诊断。通过针对抗原进行优化设计,公司使用高纯度重组抗原,排除了其他病*的交叉干扰,使灵敏度和特异性更优;同时,公司产品样本稀释液中添加了特殊封闭剂,全面封闭非特异性吸附位点,明显改善诊断中的假阳性现象。公司与中山市肿瘤研究所等国内十余家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开展鼻咽癌检测指标EBV诊断的多中心研究,持续改善EB病*诊断项目的产品性能。
4借机深化海外布局,坚持学术合作创新
4.1公司借助新冠契机扩大海外市场,深化全球布局
营销遍布全球,海外加速放量。公司经销区域覆盖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地区;海外业务覆盖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自主研发及生产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胶体金法)也自年底起先后取得欧盟CE认证、日本PMDA认证指定供应、NMPA注册证等准入认证,在欧洲、日本、中国(包括港澳地区)等市场均实现了放量。公司海外主要营收主要来源为新冠业务。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公司以此为切口,加速海外市场开拓及在研项目落地,尤其是深耕多年的日本市场。公司于年2月10日获批日本PMDA认证为重要催化事件,并后续收到MBL合计超过1亿美元采购订单,进一步打开日本市场。根据年三季报数据,公司海外营业收入16.16亿元,其中新冠业务营收15.47亿元,占比95.7%。
4.2立足三甲,重视科研合作与创新
推广策略自上而下,医院覆盖率超过60%。公司以自免检测、生殖诊断作为特色项目进院,自上而下进行全覆盖。截至年9月,公司主要自有产品覆盖境内终端医疗机构客户超过家,医院覆盖数量超过家,占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医院数量的59%。截至目前,公司医院覆盖率已进一步提升至60%以上。公司以特色自免产品为敲医院的高端市场大门,再以特色项目带动常规项目打开市场空间天花板,快速崛起成为化学发光行业黑马。
深化开展学术合作,推动多中心研究。公司重视研发和科研合作,促进科研到临床再到产品的转化工作。肝病领域,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医院等开展深入合作,建立更完善的肝纤维化检测模型和动态监测方法;在心血管领域,公司与中医院等医院联合推动多中心研究,旨在建立中国人群心肌肌钙蛋白的正常参考区间,同时明确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界值;在新冠领域,北大-亚辉龙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联合实验室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为新冠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有利参考。
4.3学术赋能,打造IVD平台型企业
公司提前布局微流控、分子诊断及基因测序等新技术,逐渐打造IVD综合平台型企业。年5月,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组建华中科技大学-亚辉龙生物科技联合实验室,通过建立微流控体外诊断平台,开展微流控IVD的理论、技术、方法研究,并实现IVD产品转化。年10月,亚辉龙和肝病领域专家庄辉院士成立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联合实验室,旨在实现年完全消除肝炎、指导新冠病*防控策略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公司通过控股大道测序完成对基因测序的提前布局,积极投入基因测序等IVD新技术。截至年年底,全球使用亚辉龙检测产品在国际和国内期刊发表的学术文章累计超过篇,影响因子合计高达2余分。公司通过紧密的临床端学术合作,产研结合地探索IVD领域前沿技术,积极推进专家共识,助力行业发展,逐渐进*IVD综合平台型企业。
5盈利预测
收入预测
一、新冠自产业务预测
我们假设-年公司新冠自产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27.30亿元、4.00亿元、4.00亿元,同比增长.2%、-85.3%、0%。公司新冠自产业务主要来自新型冠状病*抗原检测产品的销售收入。随着公司新冠检测产品在国内及海外市场迎来业绩催化,公司在年新冠自产业务迎来暴增。公司年前三季度新冠自产业务营业收入为22.65亿元(海外占比约2/3),我们合理假设年全年该部分营业收入27.30亿元,并随着国内防疫*策优化,国内新冠检测需求骤降,-年国内新冠业务对应营收分别为11.30亿元、2.00亿元、2.00亿元;海外新冠检测业务竞争加剧,营业收入缓慢下降,-年海外新冠业务对应营收分别为16.00亿元、2.00亿元、2.00亿元。综上,-年公司新冠自产业务试剂营业收入分别为27.30亿元、4.00亿元、4.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5.3%、0%,分别对应毛利率54.2%、60.2%、62.3%。
二、非新冠自产业务预测
我们假设-年公司非新冠自产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8.96亿元、13.05亿元、18.11亿元,同比增长25.0%、45.6%、38.8%。公司的非新冠自产业务包括化学发光业务、荧光业务、酶免及印迹业务和其他自产业务,其中化学发光业务为公司核心业务。-年公司非新冠自产业务分别对应毛利率71.6%、72.5%、73.0%。
1.化学发光业务
a.化学发光收入预测的名词定义和计算方法如下:1)单产被定义为一台化学发光仪器的每年试剂收入产出(以下简称“单产”),分为新增装机的单产(新增单产)和年初保有量的单产(存量单产);2)一般情况下,存量单产持续增长(使用量上升),新增单产持续增长(新机型的获批和入院),同年比较下,存量单产值高于新增单产值;3)营收预测=新增单产*新增装机+存量单产*年初保有量4)平均单产=营收预测/(年初保有量+新增装机/2)
b.化学发光营业收入预测的重要假设如下:1)目前公司化学发光仪器处于快速入院阶段,新增装机量逐年增加,根据前三季度装机量,海外新增装机台,国内新增装机台,且海外增速高于国内增速。-年,我们合理预计公司国内新增装机量分别为1台、1台、台,海外新增装机量分别为台、台、1台。综上,我们预测-年公司化学发光仪器新增装机分别为台、2台、台。2)年公司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化学发光业务平均单产受损;随着年疫情扰动淡化,新增单产和存量单产都快速恢复,带来公司的平均单产快速恢复,我们保守预计-年平均单产为14.1万元、15.0万元、16.0万元。公司在疫情前的化学发光试剂毛利率维持在80.0%以上,假设疫情后毛利率水平在-年间保持80.0%的水平。根据以上信息,我们预测-年公司化学发光营业收入分别为7.80亿元、11.53亿元、16.22亿元,同比增长24.2%、47.9%、40.7%,毛利率维持80.0%。
2.非化学发光自产业务
非化学发光自产业务包括免疫荧光业务、酶免及印迹业务和其他自产业务。假设该部分业务增速逐年下降,-年该部分同比增速分别为30.5%、25.0%、20.0%,分别对应营业收入1.17亿元、1.51亿元、1.89亿元,假设该部分业务毛利率维持不变,给予毛利率75.0%。
三、非自产业务
我们假设-年公司非自产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3.58亿元、3.40亿元、3.23亿元,同比增长-2.0%、-5.0%、-5.0%。公司的非自产业务包括代理委托业务和其他业务,该部分营收占比较低,并非公司主营业务,营收占比及毛利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我们假设-年该部分同比增速分别为-2.0%、-5.0%、-5.0%,分别对应营业收入3.58亿元、3.40亿元、3.23亿元,分别对应毛利率35.0%、34.0%、33.0%。综上所述,我们预计公司-年营业收入有望分别实现39.84亿元、20.44亿元、25.34亿元,同比增长.2%、-48.7%、24.0%;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10.20亿元、5.21亿元、6.52亿元,同比增长.2%、-48.9%、25.1%;其中公司-年非新冠业务营业收入有望分别实现8.96亿元、13.05亿元、18.11亿元,同比增长26.0%、45.6%、38.8%。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