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是英语“particulatematter的缩写,意为“细颗粒物”。
PM是总悬浮颗粒物,包括um以下的所有颗粒物:Pm、Pm75、Pm50、Pm10、Pm2.5。
PM2.5的2.5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故Pm2.5微米的细颗粒物是肉眼看不见的,是雾霾的主要成分。
雾霾由雾和霾组成的,雾是由水份组成,霾是由Pm2.5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组成的气溶胶,霾看起来呈*色或橙灰色,让天空变得阴沉灰暗,能见度严重下降。
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
PM10的体积是PM2.5体积的64倍,但肉眼还是看不见。
PM50的体积是PM2.5体积的倍,是肉眼可见物。
因此,Pm家族中,只有Pm50-之间的颗粒物是可见的,pm10-2.5不可见。当然pm2.5以下,更是不可见了。
一、肉眼可见物
当太阳照射到家里时,一缕阳光射进来,常见光柱里有无数灰尘在翻滚,慢无目的地轻轻降落到桌面上,手摸上去黑乎乎的,那就是PM50以上的可见颗粒物。
PM50、PM10、PM2.5是三个特征临界值,空气里并非只有这三种直径的颗粒物,um以下,任何直径的颗粒物都有。
看得见光柱,意味着空气已经被轻微污染了,因为空气本身不反射光,只有空气里的微小颗粒物会反射光,光柱越明显清晰,意味着PM颗粒物越多。
二、鼻子发痒
1、鼻腔第一道防线:
鼻毛挡住了PM75-之间的颗粒物。
鼻子痒时,用洗脸毛巾擦鼻子,毛巾上有一层黑灰,那就是Pm、Pm75。
2、这时,PM50突破鼻毛的防线,进入了鼻腔。
3、鼻腔第二道防线:
黏膜细胞的纤毛,这些纤毛肉眼看不见,很细密,能挡住PM50,而且,鼻腔里的黏膜细胞分泌的黏液,还可以把PM50粘住,阻止它继续前进。
当PM50在鼻腔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感到鼻腔里痒,好像有东面堵在里面,就会想挖鼻子。
三、咽喉受阻
之后,颗粒物派出更细的PM10到达咽喉,所以,PM10以下的微粒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咽喉表面分泌的黏液会粘住它们,每个黏膜细胞还有根肉眼看不见的纤毛,在不停地向上摆动,此时PM10就像逆水行舟一样,寸步难行了。
PM10积累于咽喉所在的上呼吸道,积累越多,分泌的黏液也越多。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我们的喉咙就想吐痰,大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吐痰,实际上是身体的应急保护机制启动了,要将不速之客,扫地出门,于是,咽喉肌肉一发力,随着一声巨响,"呸",把Pm10吐出去了。
四、支气管及肺泡受害
颗粒物仍不死心,这次派出精锐部队PM2.5,长驱直入,突破呼吸系统所有防线,直达肺泡。
PM2.5以下的细微颗粒物,上呼吸道挡都挡不住,它们可以一路下行,进入支气管、肺部气泡。
PM2.5随着吸进去的氧气,最终进入肺泡,再通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再进入整个血液循环系统。
五、身体中的最后防线被攻破:
免疫细胞,是血管中的卫士,是保护人体不受外来细菌入侵的最后一支部队。
细菌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有一种免疫细胞叫巨噬细胞,专门以细菌为食物。
但是,当PM2.5进入血液时,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以为它是细菌,也会吃下它,就像鱼儿寻找食物一样,会误吃东西。
巨噬细胞吃下PM2.5后,由于Pm2.5是无机物,是石头颗粒物,无法消化,最终会被撑死,时间一长,身体的免疫力就会下降。
另外,被撑死的巨噬细胞,还会腐烂,释放出有害物质,导致人体细胞及组织发炎。
至此,我们身体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巨噬细菌也向Pm2.5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