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吸入或食入异物,卡住喉咙,阻塞气管的意外窒息,是全球婴幼儿意外死亡原因的前两位,一直居高不下。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至少有一百万以上婴幼儿死于意外窒息,更多的宝宝因为卡喉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婴幼儿意外窒息#
两岁多的恺恺,父母带到外婆家走亲戚,由于家庭聚会人别较多,恺恺妈妈和恺恺爸爸都在厨房帮忙做饭。恺恺被外婆带在客厅和老人们聊天。其间,亲戚家年长的爷爷,剥了个龙眼喂给恺恺吃,继续在客厅里玩耍。
不一会,就听到恺恺干咳的声音,试图拍出来,无果,伴随着疼痛的哭声,家长立即医院,耗时三分钟左右,宝宝哭声音逐渐变小,脸色也变得毫无血色,医院医生,第一时间进行“海姆利克急救法”进行急救,县医院救护车15分钟到达医院,期间仍未拍出龙眼核,恺恺逐渐没有哭声,脸色开始发青。
医生将恺恺头朝下倒着提出抢救室,同时拍后背,家人都很绝望,送上救护车,继续进行“海姆利克急救法”抢救,就在准备开车的时候,终于拍出来了,龙眼核沾满了带血的黏液,恺恺慢慢恢复微弱的哭声……
恺恺父亲讲述过程,多次泣不成声。
听着就让人胆战心惊,为宝宝深深捏了一把汗,宝宝第二天身体检查,各项数据都很正常,但后期需定期检查。恺恺是幸运,但还有多少宝宝因为类似的事情,留下终身残疾,甚至窒息死亡的。作为家长,宝宝的监护人必须知道如何预防和规避类似情况的发生,而且刻不容缓。
1.远离容易引起卡喉窒息的食物
三岁以下宝宝不能吃的食物,也是多年来造成卡喉次数最多的食物:
花生米,龙眼,开心果,核桃,年糕,果冻等类似食物。尤其是花生引发的事故率最高,切记不要再给小宝宝吃啦,有时候老人出于好心,喂给宝宝吃,也要及时制止,原则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
2.培养宝宝良好的进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宝宝被卡喉的几率。
宝宝进食过程中,不要嬉戏,大笑,哭闹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经常有爷爷奶奶为了让宝宝吃饭,追着宝宝喂饭,让宝宝边玩边吃,边走边吃,这些坏习惯都是非常危险的,从现在起就要改变这个危险喂养方式。
3.专人看护
3岁以内宝宝,没有自主判断能力,需要专人看护
恺恺的事件发生就是没有专人的看护,尤其在人多的情况下,宝宝很多时候被忽略,被误喂食造成窒息的几率很大。除了老人,还有稍微大一点的儿童也会给宝宝喂食,都是需要警惕的。即使不能看护在身旁,也要指定看护人,并交代清楚,入口需谨慎。
4.宝宝活动空间,远离小物件。
婴幼儿探寻世界在很长一个事情都是放进嘴里去尝试。所以除了家长们误喂食以外,还要注意宝宝自己拿取吞食,在宝宝自己的活动空间,要远离摆放小物件,除了上面类似的食物,还有就是药片,纽扣,笔帽,硬币,小螺丝,纽扣电池等等小物件,宝宝伸手够到的地方,都要远离摆放。
还有就是定期检查宝宝玩具,螺丝松动,小零件破损等情况都要及时清走。
5.家长和宝宝都要有风险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
家长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卡喉是极其危险的。误吞,误食造成卡喉,短暂的缺氧就就会造成脑损伤,导致智力下降,瘫痪,成为植物人,甚至造成窒息的死亡。意外窒息死亡是每年婴幼儿意外伤亡最率高的起因,家长要有安全防护意识,远离”危险品“教育并经常宝宝提醒不要随便将小物品放入口中,其中危险可以模仿给宝宝看。
6.学习”海姆利克急救法“,把握住黄金四分钟
宝宝发生卡喉不能哭出声,不能呼吸等情况,家长应该第一时间拨打,同时进行”海姆利克急救法“自救,抢救的黄金四分钟,争分夺秒,千万不能错过了,错过最佳抢救期,对宝宝大脑的损伤无法挽回。
”海姆利克急救法“,你可以一辈子用不到,但一定要知道并学会。
一岁内宝宝发生气管异物的紧急处理:家长立刻提起孩子双脚,让孩子头朝下且身体悬空,用手拍孩子后背,借助咳嗽将异物从喉部和气管中排出。或者用一只手拖着孩子的下颌,让孩子趴在大人的腿上,咽部的位置低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否则异物会更加深入,反而更加危险。然后用另一只手掌根用力迅速连续拍打孩子的后背5次(在肩胛骨区)。如果不奏效,将宝宝的身体翻过来脸朝上,用食指和中指在两个乳头中点用力叩击5次。两种方法反复交替进行,直至将异物排出。一岁以上宝宝发生气管异物的紧急处理:大人用手臂从宝宝后面环绕抱着他,一只手握成拳,用拇指关节突出点顶在宝宝剑突和肚脐之间,另一只手握在已经握成拳的手上,连续快速向上,向后推压冲击6~10次。如果不见效,隔几秒钟重复一次。这种做法使气道压力瞬间迅速增大,迫使肺内空气排出,使阻塞气管的食物(或其他异物)上移并被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