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医院咽喉头颈外科结合科室定位和工作实际,积极创新思维,加强学科建设,通过推进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在科室主任王惠忠博士、副主任孙丰林带领下,咽喉头颈外科团队在复发喉癌的手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微创治疗及鼾症的精准手术治疗等多个领域均取得突破,在收到良好临床疗效、造福患者的同时填补了我市技术空白。
成功完成首例改良环会厌吻合手术(CHEP)
患者系中年男性,外院行“喉原位癌”手术,术后复发,病变累及双侧声带膜部、前联合、部分喉室及声门下区。术前经过3D可视化影像技术检查、充分的术前评估以及科室病例讨论后,团队考虑病变复发部位的特点和患者强烈的保喉要求,为减少传统CHEP术后进食呛咳的发生,经过精心科学设计,为其成功实施了改良CHEP手术。
术前首次应用3D可视化影像技术显示肿瘤与周围重要组织结构关系(橙色为病变)
与以往传统的CHEP手术相比,该手术保留了患者两侧的外1/4甲状软骨板,从而保持了梨状窝外侧壁软骨支架的完整性,能够有效促进食团顺利进入食道,避免了呛咳的发生,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术后2周,患者经口进食流质饮食无任何呛咳。
成功完成首例经口内镜辅助下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
患者系老年男性,因咽痛伴吞咽异物感入院。经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发现一巨大咽旁茎突前间隙肿瘤。在科室主任王惠忠主持下,科内进行了严谨的病例讨论。考虑到肿瘤的位置、与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关系以及尽可能减少对患者损伤的情况下,成功为其实施了经口内镜辅助下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
术前冠状位强化CT显示左侧咽旁间隙肿瘤
肿瘤术后的大体观
国际上,经口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首次报道于年,相比较于传统的经颈外或经腮腺入路,由于视野显露差,尤其是对肿瘤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国内外学者通常不主张此技术应用于较大的或位于茎突后间隙肿瘤的切除。内镜辅助下经口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最早报道于年,借助内镜及相关高清显示器的放大作用,可以充分地将肿瘤被膜以及其周围重要组织结构暴露于术者,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对周围重要血管的损伤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极大地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从而加速了患者的术后康复。通过这一技术的成功实施,医院头颈肿瘤的微创治疗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成功实施首例MESP治疗以软腭区域阻塞为主的鼾症手术
患者系中年男性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并轻度低氧血症患者,体重指数28.5,FriedmanIII度,经纤维内镜下Muller试验结合影像学评估,患者睡眠时阻塞部位为软腭区域,且为软腭区环周性软组织塌陷。由于患者对CPAP呼吸机治疗不耐受,副主任孙丰林在借助以色列培训学习的收获和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的基础上,经科室讨论后为患者成功设计实施MESP(ModifiedExpansionSphincterPharyngoplasty),术后当日夜间患者呼吸暂停消失,术后1周鼾声基本消失。
术前CT评估上气道骨性结构、舌后及喉区气道情况
术前Muller试验显示软腭区域环周性软组织塌陷严重
改良腭咽成形术,通常针对软腭区域咽侧壁塌陷导致的睡眠阻塞患者,即切除两侧扁桃体、切除过多肥厚的腭咽弓粘膜,将残留的腭咽弓粘膜与对应的腭舌弓粘膜缝合。该技术较传统UPPP术,更多的保留了咽部粘膜,对患者损伤小且有利于术后患者康复。但对于软腭区域呈环周性软组塌陷的OSAHS患者由于无法有效的扩大软腭区域咽腔的前后径,因而术后长期效果差。MESP首次由Pang于年提出,并由Sorrenti于年进行了改良。目前该项技术已成为欧美国家针对软腭区域狭窄的OSAHS患者甚至是单纯鼾症患者的主流手术。其优点是在腭咽成形术的基础上,对腭咽肌向前外上方的移位处理,从而有效的增大了软腭区域的前后径以及软腭振动时的张力,进而充分的扩大了软腭区域咽腔的周径,以及降低了软腭振动时的顺应性。这一医院鼾症手术的治疗已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编辑、校稿:刘滟常祥陈圆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