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此提纲依据老师PPT的重点进行总结归纳,每一年可能有略微不同,请结合实际情况选取重点复习
级医学影像学断层解剖学复习提纲
绪论
1.断层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①断面
指断层标本的表面,亦称剖面或切面。
②CT值
CT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实际工作中通常将吸收系数转换为CT值,单位为HU。
③窗位
窗位是窗宽的中心值。欲观察某一组织结构及发生的病变,应以该组织的CT值为窗位。
④窗宽
窗宽是CT图像上显示的CT值范围,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结构均以白影显示,低于此范围的均以黑影显示
⑤伪影
原本被扫描物体并不存在而图像上却出现的各种形态的影像。
⑥T1加权像
MRI图像如主要反映组织间T1特征参数时,称T1加权像,反应组织间T1的差别。(其中脂肪为白色高信号,水为黑色的低信号)
⑦T2加权像
MRI图像如主要反映组织间T2特征参数时,称T1加权像,反应组织间T2的差别。(其中水及水肿组织为高信号,脂肪呈暗黑色)
⑧信噪比
信号的幅度与信号背景噪声幅度的比率,用S/N表示
2.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的定义及其观察方法:
①横断面
横断面亦称水平面,与水平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一般观测其下表面。
②矢状面
按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与水平面垂直,一般观测其左表面。
③冠状面
冠状面又称额状面,同时垂直于冠状面和水平面,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一般是观测其前表面。
第一章 头部
重点:颅脑连续断层4~14以及颌面连续断层5~14的主要结构
名词解释:
1.眦耳线(CML)/眶耳线(OBL)
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面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2.上眶耳线(SML)
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3.Reid基线(RBL)
为外耳门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头颈部横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4.连合间线(AC-PC线)
为前连和后缘中点至后连和前缘中点的连线。脑立体定位断层解剖研究多以此线为基线。
5.Frankfort平面
为眶下缘和左、右外耳门上缘组成的平面,接近于Reid基线平面。活体时相当于人直立、臀部和背部靠墙、两眼向前平视时的颅骨位置。又称人类学平面。
6.空三角征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时,造影剂增强检查,此三角区的中心出现不强化区,称之为空三角征。
7.半卵圆中心
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8.Meckel腔
又叫三叉神经腔,位于颞骨岩部尖端,是颅后窝内侧部的一个硬膜隐窝,其开口处恰位于小脑幕游离缘的下方,内耳道和鞍背的中点,三叉神经节位于其中。
9.禽距
是距状沟在侧脑室三角区后内侧壁上形成的隆起,易于辨认,是识别距状沟的标志。
简答题:
1.大脑半球的分叶
①额叶:中央沟前方,外侧沟上方
②顶叶:中央沟后方,外侧沟上方
③颞叶:外侧沟下方
④枕叶:顶枕沟以后的较小部分
⑤岛叶:外侧沟深部
2.大脑上外侧面的主要沟回
沟:中央前沟,中央沟,中央后沟,额上沟,额下沟,外侧沟,顶枕沟,顶内沟,颞上沟,颞下沟,
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缘上回,角回,颞中回,颞上回,颞横回,颞下回
3.在横断面上辨别中央沟的方法①中央沟大部分(87%)为一不被中断的沟;
②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约中份处向后内延伸,弯曲走行,在其前方和后方可见中央前沟、中央后沟与之伴行;
③—般中央前回厚于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处皮质厚度为4.5mm左右;
④中央前沟与额上沟形成的倒“T”形外观,有利于间接推断中央沟。
⑤中央后沟与顶内沟相连而成“丁”字形,对辨认中央沟有重要价值。
⑥先通过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沟缘支辨认出中央旁小叶,再进一步辨认中央沟;
⑦中央沟在大脑半球外侧面走行约8~10cm;
⑧大脑白质的髓突有助于辨认中央沟。在CT图像上,正常脑沟宽度不超过5mm。
4.横断层面上帆间池与第三脑室的区别帆间池的层面较高,第三脑室顶部层面较低。
帆间池后界是胼胝体压部,第三脑室顶部的后界为松果体。
帆间池为尖向前的三角区,不与侧脑室前角相连;而第三脑室前部为矢状位的狭长裂隙,前端可达侧脑室前角
5.鞍上池的位置、形态、组成、交通及毗邻结构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或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
组成与毗邻:
交叉池:位于视交叉周围,外界是颈内动脉,前方有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
脚间池:位于视交叉后方,脚间窝前方,内有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水平段等
桥池:位于斜坡与脑桥基底部之间,内有基底动脉,向两侧与脑桥小脑角池延续
6.脑的血液供应特点
①两种来源: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且在脑底部吻合成Willis环
②脑血管管壁薄
③不同部位血供不同:皮质血供比髓质丰富,视皮质最丰富
④与颅骨硬脑膜血供无关
⑤血管有两类分支:皮质支和中央支,均自成体系互不吻合,皮质支在软脑膜内吻合丰富
⑥脑血管行程弯曲
⑦无完整静脉瓣
⑧构成血脑屏障
⑨毛细血管疏密不一
⑩动静脉多不伴行
7.颈内动脉的分支与分段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
8.椎动脉的分支与分段
分为四段:颈段、椎骨段、枕段、颅内段
9.脑动脉无搏动的原因
①血管行程弯曲: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均有几处极度弯曲的行程,可衰减压力和冲击
②密闭的颅腔:密闭的颅腔造成的特殊条件,使脑血管无论在睡眠时还是活动状态下均不发生搏动
③丰富的吻合:动脉在软脑膜下的广泛吻合,分散并减弱了搏动
④管壁的构造特点:脑血管管壁的外膜和中膜较薄,平滑肌亦缺少外弹力膜
10.脑底静脉环的位置及构成
脑底静脉环的构成:前方的前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前静脉,后方的后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脚静脉,两侧连接基底静脉。
位置:基本上伴Willis动脉环,但位置较深,管径也较为细小。
11.大脑大静脉的位置、形态、连通及临床意义
在大脑大静脉池内,为两侧大脑内静脉合成的一条粗短的静脉干。绕过胼胝体压部向后,约在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前端与下矢状窦汇合,以锐角注入直窦。大脑大静脉壁薄而脆,易破裂出血。
大脑内静脉是大脑深部静脉的主干,左右各一,位于第三脑室顶中线两侧的脉络丛内,向后经松果体外上方绕过松果体,然后经胼胝体压部下方后行合成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在室间孔后缘由透明隔静脉,丘脑纹静脉和脉络丛静脉合成。其属支丘脑纹状体静脉与大脑内静脉在室间孔处形成的夹角为静脉角,可根据静脉角位置的移位间接判断颅内占位病变。因此,静脉角为识别室间孔和脑血管造影时的定位标志。
12.垂体高度的测量方法及诊断标准
垂体高度是指冠状面上鞍底上缘至腺体上缘的最大距离。目前认为垂体高度的标准应依据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制定。腺体平均高度女高于男,年轻妇女垂体最高,随年龄增大而渐低,这与月经周期和更年期有关。
女性以垂体高度+(年龄*1/20)计算,此值>9.0mm为可疑,>10mm为异常。
男性垂体高度>6.5mm为可疑,>7.7mm为异常,男性垂体内局部低密度罕见,若出现,应高度怀疑垂体病变。目前垂体高度及男性腺内有无低密度区可作为判断垂体是否正常的有用指标。
第二章颈部
重点:颈部连续横断层1~6的主要结构
名词解释:
1.颈动脉鞘
上起自颅底,下续纵膈。是颈筋膜向两侧的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筋膜鞘。
2.静脉角
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头臂静脉(又称无名静脉),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
3.会厌前间隙
上方为舌骨会厌韧带,前方为甲状舌骨膜,侧方为方形膜,后方为会厌前面。
4.咽旁间隙
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上起自颅底,向下达舌骨平面的漏斗状腔隙,被茎突及其周围肌分为前、后两部分,呈倒立的锥体形
5.危险间隙
位于翼筋膜和椎前筋膜之间,上至颅底,下至后纵隔。
简答题:
1.颈部横断层解剖特点;
(主要观察颈部器官、大血管、神经干、和颈椎在横断面上的形态、位置、大小和毗邻关系)
横断面上颈部主要结构被颈深筋膜所包裹,并以椎前筋膜和咽后间隙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中间为内脏格,两侧血管神经格;后部支持格,即脊柱区。内脏格内喉和器官在前,咽、食管在后,甲状腺包绕于两部分的前外侧。两侧血管神经格对称,有完整的颈动脉鞘为界,颈总动脉位于鞘内的内侧,颈内静脉位于其外侧,迷走神经位于二者之后。支持格由脊柱颈段、椎前肌、斜角肌、及枕下肌等构成。在颈根部的横断面上,血管神经格内还可见到胸膜顶和肺尖,以及向两侧延伸的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等结构。
2.颈部横断层的分段方法及器官结构的配布规律;
①分段方法:一般以甲状软骨上缘平面(约平第四颈椎)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上颈段,主要结构由位于中间的舌骨、咽、和咽后间隙,以及位于两侧的颈动脉鞘等结构;下段为下颈段,断面外形呈前后径稍长的椭圆形。
②配布规律:其配布具有一定规律,咽、食管、喉、气管及甲状腺由颈深筋膜中层包裹,位于颈前部,是内脏格;颈深肌群、脊柱、臂丛根部和颈交感干等藏于颈筋膜深层之内,位于颈后部,是支持格;内脏格和支持格之间的左、右侧,有颈动脉鞘所包绕的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是血管格;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舌骨下肌群共同包被于颈筋膜浅层内,是颈部的套状结构。
3.颈筋膜及筋膜间隙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①颈筋膜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上颈部:可见颈筋膜浅层和胸锁乳突肌前内侧的颈动脉鞘。
下颈部:可见颈筋膜浅、中、深层和胸锁乳突肌深面的颈动脉鞘
颈动脉鞘及其内的血管自上而下逐层增粗,而迷走神经则逐渐变细。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鞘内的颈总动脉(下颈部)续为颈内动脉(上颈部)。
②筋膜间隙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自颅底平面以下出现咽后间隙、咽旁间隙和椎前间隙。咽旁间隙的断面自上而下逐层缩小,至舌骨平面消失;咽后间隙向下延续为食管后间隙;椎前间隙随层面下移至胸部。下颈部的气管前方有气管前间隙,随层面下移逐渐增大。
4.喉的软骨与连接;
①喉的软骨:
甲状软骨:喉软骨中最大的一个,组成喉的前外侧壁。
环状软骨:在甲状软骨下方,构成喉的底座。
会厌软骨:上宽下窄呈树叶状的软骨。
杓状软骨:一对略呈三角锥体形的软骨,尖向上、底朝下,与环状软骨板上缘构成关节。
②喉的连接:
环杓关节:由杓状软骨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组成,能开大或缩小声门。
环甲关节:由甲状软骨下角与环状软骨板侧部的关节面构成。
弹性圆锥:自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向下向后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和杓状软骨声带突。
方形膜:由会厌软骨的两侧缘和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向后附着于杓状软骨的前内侧缘。
甲状舌骨膜:连于甲状软骨上缘与舌骨之间。
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于环状软骨下缘与第一气管软骨之间。
第三章胸部
重点:胸部连续横断层1~16的主要结构
名词解释:
1.血管前间隙
位于胸骨柄的后方、大血管的前方,两侧为纵隔胸膜围成的间隙,内有胸腺和低位甲状腺。
2.心包上隐窝
呈弯月状,位于主动脉弓的右前方,前方为胸腺。
3.隆嵴下间隙
指前为肺动脉杈和右肺动脉,两侧为左、右支气管,后为食管所围成的间隙,内有奇观隆嵴下淋巴结,其出现率为%。
4.奇静脉食管隐窝
肺门区结构将肺与纵隔之间的胸膜腔分为前后两部,后部伸入食管与奇静脉之间形成奇静脉食管隐窝。
5.心包横窦
位于升主动脉及肺动脉干后方与上腔静脉及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
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的根部与左心房之间。
6.心包斜窦
心包腔在左心房后壁与后部心包壁层之间的空隙,其两侧界为左肺静脉、右肺静脉和下腔静脉。
7.气管前间隙
位于气管前筋膜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内含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左头臂静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小儿胸腺,是颈部最危险局部区域。
8.主动脉肺动脉窗
上方为主动脉弓,下方为左肺动脉,右侧为气管下段和食管,左侧为左肺,高度为1-1.5cm,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以及脂肪组织,淋巴结等。
9.支气管树
直接发自主支气管的支气管支,于其行程中又发出许多更小的支气管,这些小支气管继续又呈分杈状而分出许多更小的支气管。全体构成类似分支系统,非常复杂的倒置的一株大树,故称支气管树。
10.肺门
位于肺内侧面中央部的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在一起,称为肺根。
11.肺段
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亦称支气管肺段。
简答题
1.胸骨角平面的标志性意义;
①是上下纵隔的分界平面
②后方平对第四胸椎椎体下缘
③平对主动脉弓的起止端
④气管杈在此平面出现
⑤该平面恰好通过主动脉肺动脉窗
⑥两侧为第二胸肋关节及第二肋,是计数肋的标志
⑦奇静脉弓在此平面以上跨越右肺根上方向前汇入上腔静脉
⑧食管在此平面以下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叉形成食管第二个狭窄
⑨胸导管在此平面以下由脊柱右侧转向左侧上行
⑩肺动脉分杈处位于此平面以下
2.上纵隔、后纵隔的主要结构及其配布;
①上纵隔内的结构自前向后分为胸腺层、静脉层、动脉层、气管层和食管层。
胸腺层内主要为胸腺或胸腺遗迹,其形态、大小变化较大,向上可伸至颈部,向下抵达心包前方。
静脉层内主要有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l胸肋结合处汇合成上腔静脉,沿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右前方垂直下行。
动脉层内主要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
气管层主要有气管及其周围的气管旁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食管层主要有食管及位于其左侧的胸导管、气管食管沟内的左喉返神经、胸交感干和纵隔后淋巴结等
②后纵隔在气管杈以下,食管位居后纵隔最前部,其后为胸主动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胸导管在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食管和胸主动脉周围还有淋巴结,由前至后:第一层是气管分杈及左、右主支气管,仅占后纵隔的上份;第二层是食管及其包绕其周围的食管神经丛和食管周围淋巴结,自气管位居后纵隔的最前部;第三层是主动脉胸部及其周围淋巴结,奇静脉与半奇静脉和胸导管;第四层是位于脊柱两侧的交感干胸段及穿经交感干的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
3.ATS图中纵隔淋巴结的分区以及四条横线的画法;
区
名称
*位置
X
锁骨上淋巴结
2R
右上气管旁淋巴结
居气管中线右侧,位于头臂干起点平面对应的气管右缘处与肺尖之间
2L
左上气管淋巴结
居气管中线左侧,位于主动脉弓的顶和肺尖之间
4R
右下气管旁淋巴结
居气管中线右侧,位于奇静脉上缘和头臂干起点平面对应的气管右缘处之间(包括一些气管前和腔静脉旁淋巴结)
4L
左下气管旁淋巴结
居气管中线左侧,位于主动脉弓的顶和气管隆嵴平面之间,动脉韧带内侧(包括一些气管前淋巴结)
5
主动脉肺淋巴结
包括主动脉下和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动脉韧带、主动脉或左肺动脉的外侧,左肺动脉第1支的近侧
6
前纵隔淋巴结
升主动脉或头臂干前方的淋巴结(包括一些气管前和主动脉前淋巴结)
7
隆嵴下淋巴结
居气管隆嵴下方隆嵴下间腺内,左肺下叶支气管起始平面以上
8
食管旁淋巴结
居气管后方和食管两侧(包括气管后淋巴结)
9
肺韧带淋巴结
居双侧肺韧带内
10H
右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居气管中线右侧,从奇静脉上缘平面至右肺上叶支气管起始处
10L
左气管旁淋巴结
居气管中线左侧,气管隆嵴平面与左肺上叶支气管起始之间,动脉韧带内侧
11
肺内淋巴结
左、右肺内及主支气管或支气管隆嵴远侧的淋巴结(包括叶间、叶和段淋巴结)
ATS图中纵隔淋巴结分区的主要划线为“一竖、四横、一斜”
(一竖:竖线为气管的正中垂线,区分开气管左、右侧的淋巴结群;)
四横:
第一条横线:经主动脉弓上缘的水平线,将右侧的气管旁淋巴结分为上方的2R区和下方的4R区,将左侧的气管旁淋巴结分为上方的2L区和下方的4L区。
第二条横线:经奇静脉弓上缘的水平线,分开4R区和10R区。
第三条横线:经气管隆嵴上缘的水平线,分开4L区和10L区。
第四条横线:经左肺下叶支气管起始部的水平线,为7区的下界和11L区的上界。
(一斜:斜线为自右肺上叶支气管起始部斜向右上的线,是10R区和11R区的分界)
4.左、右肺各叶的分段;
5.肺门在横断层解剖的一般规律;
①肺叶、肺段支气管变异较少,大多数在CT图像上易辨认,肺动脉的分支与其伴行,故支气管可作为辨认肺门结构的标志;
②在两侧上叶支气管、右肺中间支气管等层面,后肺门区无血管成分,大支气管后壁直接与肺相邻,故在CT图像上能清晰显示;
③各层面见到的肺门边缘主要由大的肺血管构成,比较恒定;
④肺静脉变异较多,且不与支气管伴行,辨认相对较难;
⑤各底段静脉相对同名支气管呈中心性分布,而同名动脉呈周围性分布;
⑥在CT图像上,追踪观察段级支气管、动脉和静脉时,由于支气管内充满气体,向其远端追踪很短的长度就难以识别,而段动脉和静脉中含有血液,密度高,能向其远侧追踪相当长的距离。
6.肺段支气管的走行规律;
①右肺上叶支气管人上叶后多数分为3支:向外上方发出尖段支气管(B1),向后外上方发出后段支气管(B2),向前下方发出前段支气管(B3)。少数3支中任何2支可合为一干。
②右肺中叶支气管84.4%分为外侧段支气管(B4)和内侧段支气管(B5)。
③右肺下叶支气管先发出上段支气管(B6),行向后外上,主干向下再发4个底段支气管,即内侧底段支气管(B7)、前底段支气管(B8)、外侧底段支气管(B9)和后底段支气管(B10)。右肺下叶支气管的分支类型比较恒定。
④左肺上叶支气管首先分为上、下二干,上干分为尖后段支气管(B1+2)和前段支气管(B3),尖后段支气管行向后上再分为尖段支气管(B1)和后段支气管(B2),前段支气管近水平方向走行。下干亦称舌干(或舌叶支气管),行向前下方分为上舌段支气管(B4)和下舌段支气管(B5)。这种分支类型在国人材料中占2/3以上。
⑤左肺下叶支气管先向后外侧发出上段支气管(B6)(90%以上),主干行向下后外,分为各底段支气管。内侧底段支气管与前底段支气管常共干,外侧底段支气管和后底段支气管共干者较多。
7.划分肺段的标志性结构;
①右肺上叶:尖段静脉(V1)有上、下两支,上支为段内支,下支为段间支,可用V1的下支区分尖段(S1)和前段(S3)。后段静脉(V2)恰经上叶支气管分前段支气管和后段支气管的夹角处,用于划分尖段(S1)和后段(S2),在尖段(S1)消失的层面上,它分开后段(S2)和前段(S3)。
②右肺中叶:以外侧段静脉(V4)的段间支分开外侧段(S4)和内侧段(S5)。
③左、右肺下叶:上段静脉(V6)有上支、内侧支和外侧支,内外侧支为段间支,用以区分上段与各底段。在各底段上位层面上,各底段静脉的高位属支为段间支,可用以分出各底段;在各底段下位层面上,以各底段支气管及伴行动脉之间的“乏血管区”作为分段的标志。
④左肺上叶:尖后段静脉(V1+2)的段间支可分开尖后段(S1+2)与前段(S3),前段静脉(V3)的下支为段间支,可用以分开前段(S3)与上舌段(S4)上舌段静脉(V4)有穿行于上、下舌段支气管之间的段间支,可用以划分上舌段(S4)与下舌段(S5)
8.气管前间隙、主动脉肺动脉窗位置、内容、交通及临床意义;
①气管前间隙:
位置:位于大血管和气管之间
内容:由主动脉弓、上腔静脉、奇静脉弓和气管围成。间隙内有气管前淋巴结和心包上隐窝
交通:气管前间隙的左侧是主动脉肺动脉窗间隙,向前与血管前间隙交通
临床意义:CT检查纵隔,此间隙甚为重要,因其可引流左右肺和纵隔器官的淋巴结,向前与血管前间隙交通
②主动脉肺动脉窗:
位置:主动脉弓下方和左肺动脉上方之间
内容:右侧食管气管,左侧肺,内含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淋巴结
交通:右侧与气管前间隙相通、左侧与血管前间隙相通
临床意义: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最佳层面
海北天南人帮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