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听到我叫他们的名字,一个欣喜若狂,连忙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身边所有的人……”这是一个年轻父亲在朋友圈里分享的一段话,爸爸叫孩子的名字不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吗?但对于一个失声六年的家庭来说,这是比过春节都开心的事。
突遇车祸
保住性命,却觉得生命黯淡了
今年35岁的阿龙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却在六年前因为一场车祸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当时车祸之后导致脾出血,为了抢救做了开腹手术,后来又合并肺炎,上了呼吸机。”阿龙说,在ICU躺了半个月之后,拔管之后还没过两天,又出现并发症大出血,不得不接受第二次开腹手术,重新上了呼吸机,这一次,他做了气管切开术。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力抢救,阿龙终于康复出院了,原本以为车祸只是人生中一个不怎么愉快的小插曲,但没想到却是噩梦的序曲。
两个星期之后,他因出现严重的医院,经过纤支镜检查发现,由于之前反复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导致气管发生复合性狭窄。
经过内科治疗,包括球囊扩张、烧灼等方式,都没有办法彻底解决问题,而且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直到气管狭窄处几乎完全闭合,导致阿龙无法正常呼吸,医院给他做了气管切开造瘘手术,从此他进入了“失声”的状态,并且成了孩子眼中“奇怪的爸爸”。
气管造瘘不是长久之计,人体呼吸时气流不经过滤直接从这个金属套管切口处进入肺部,失去了第一道生理屏障,很容易造成呼吸道的感染。
“经常咳嗽咳痰,出门都得要带很多纸巾。”阿龙说,虽然命保住了,却觉得生命黯淡了下来,原本的工作没有了,而当时他的状态又没有单位愿意用他。
“我说不了话,脖子上还戴着个金属套管,尤其是第一年最难熬,心里特别难受,不敢见人。”这个一米七多非常壮实的汉子不得不宅在家里,一家四口的开支都压在了妻子身上。
“我一定要重新发声!”
再次踏上漫漫求医路
阿龙每天在家里除了要给自己清洗三次管子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上网、看书,希望能够找到解决自己这个困境的办法,“现代医学那么发达,我不相信一辈子就这样了。”
医院,有的说可以放支架,但效果也只是暂时的,有的说可以手术,但不确保手术之后还能不能讲话,这些都不是阿龙想要的。
阿龙说,在家里,家人可以耐心地通过他的嘴型了解他想要说的话,而对外他只能随身带着笔和纸,通过写字来做沟通,最让他痛苦的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正是需要家长教导的阶段,而他却连认字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无法教给自己的儿子。
“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真是干着急!”无奈之下,儿子到了读小学的年纪,只能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孩子那么小就送到学校里面吃住,我们也心疼啊……”
“我一定要重新发声!”阿龙告诉自己,无论要遭受多么大的痛苦,他愿意去尝试,只要能让自己重新可以说话,他又踏上了漫漫求医路。
在一位医生的推荐下,他辗转来到了广州医院,在门诊见到了何建行教授团队成员、胸外科主任医师李树本,经过一番详细的检查与评估发现,阿龙狭窄处的气管几乎处于闭合的状态,李树本主任建议他做气管重建手术,“像这么复杂的气管狭窄,又戴了这么多年气管造口套管的病例比较少见,但是我们有把握帮助他恢复发声。”
在何建行教授的指导下,医院胸外科团队为阿龙制定了个体化手术方案,结合他曾经历反复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管造口术等复杂病史,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无管化”高位喉气管重建手术。
手术过程中无需气管插管,在“无管”技术下切除那段已经狭窄到闭合的气管,以及那多年的气管切开造口,然后再进行吻合重建,“这个手术最大的难点就是气管与喉的吻合,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损伤喉返神经,那样即使摘掉了套管,也还是无法正常说话。”
李树本主任深知阿龙对“重声”的渴望,他们决定改良吻合方法,保留一小部分气管膜部,然后进行叠套式切口吻合,这样既可以完成气管重建,又可以保护他的喉返神经。
一场声音“抢夺战”
“重声+重生”
10月16日,由李树本主任主刀,为阿龙展开了一场声音“抢夺战”。四个多小时之后,手术顺利完成,阿龙被送回了重症监护室。
晚上,当他醒来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摸摸自己的脖子上的金属套管还在不在,护士前来询问他的基本情况,他都一一回答出来,然后,他突然间懵了一下,“我怎么说话了?六年了,我终于会说话了,我开始叫着自己的名字,叫着家人的名字,那种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
至今回忆起那一瞬间,阿龙的眼泪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儿子三岁后的记忆就没有听到爸爸的声音,6年后,突然听到我亲口叫他的名字,全家人都哭了……”
目前,阿龙已经康复出院回家,他说,除了要尽快找一份工作,然后陪陪家人之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他要去做,“六年里,我结识了很多跟我有类似遭遇的病友,我要把我的经历告诉更多的病友们,一定不可以轻易放弃,要相信医学、相信医生,我们可以重新获得声音!”阿龙说,他已经在着手帮助一个因气管造口失声十年的90后女孩尽快来就诊,希望能帮助她“重声+重生”!
指导专家何建行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后合作导师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
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广州医院胸外科主任
国家重点实验室肺癌组学术带头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委员、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粤百杰、中国十大口碑医师,美国及英国外科学院Fellow(FACS,FRCS),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首届主任委员,JThoracDis执行主编,AnnTranlMed主编。中国微创伤胸外科的奠基人和指南制定者之一,于年实现了胸腔镜胸部肿瘤手术全范围覆盖;年开展自主呼吸麻醉下微创胸外科手术;在国内第一个提出并实现了无管胸外科手术,革命性地将部分胸外科手术进化为日间手术。
聚焦肺癌手术相关的临床、基础与转化研究,主刀包括心肺联合移植、肺移植、肺癌微创手术等各种胸外科手术超过例。推动和主持多项新冠肺炎临床救治及科研攻关任务,促进疫情国际合作。
在NEJM,Lancet,JAMA,BMJ,LancetOncol,NatMed,JCO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发表SCI论文余篇,总影响因子+,被引余次;主编英文专著8部、中文4部;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等5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
李树本
广州医院胸外科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哈医院ResearchFellow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药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等
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市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
年2月,于《ThoracSurgClin》发表国际首个Tubeless气管各段重建全覆盖的综合报道;年4月,参与完成全球首例Tubeless机器人胸段气管重建术、隆突重建术及次级隆突重建术。
专业方向:在气管外科、微创胸外科、单孔胸腔镜诊治肺癌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文:医院办公室禾安指导专家:胸外科李树本编辑:禾安责编:阿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