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敏,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年获得浙江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医院呼吸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医30年来,陈志敏医生特别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正如他经常教导学生的:医生不但要有仁心,更要有仁术;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但体现在对病人的人性关怀、负责态度,同样也体现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上;只有把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才对得起病人,对得起医生这个称号。陈志敏医生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专业贡献多:
年,开展小儿软式支气管镜技术,施行了纤支镜下气道发育异常诊断、肺泡灌洗、取异物等手术,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年起,每年接受省内外呼吸科专科进修及小儿支气管镜技术培训医护人员20余名,进修人员覆盖全国24个省份。年被评为全国小儿支气管镜临床应用和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呼吸科已成为国内儿科呼吸与支气管镜专科技术进修学习的重要培训基地。
带领团队开展各种四级手术项目,呼吸内镜介入下舌根囊肿摘除术、呼吸内镜介入下钬激光声门上喉成形术、呼吸内镜介入下声门下狭窄电凝切除+冷冻治疗术、软镜硬镜配合下气道成形+气道复杂异物取出术等疑难手术。
年带呼吸科团队成功创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人才培养多:
坚持对青年医生的技术指导,查房都将青年医生带在身边,将自己对病情的分析结果详细的告诉身边的医生,把自己的心得与青年医生分享,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
他对青年医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诊断病情一定要有全面的医学知识,还要有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可能的病因。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疾病的漏诊多数是医生没有想到没有看到,而不是检查做不到;病人的突然死亡并不是病情变化太快,而是医护人员观察不够没有注意到。全心投入才能把误诊漏诊率降到最低程度。
他鼓励年轻医生努力学习,并申请将其分批送到国外、医院进行学习交流,不断引进先进治疗方法。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短短10年时间形成了一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教导学生多:
从年起他便承担着了七年制学生儿科学(小儿肺炎、小儿传染病)及诊断学儿科问诊等课堂教学工作,近年来又承担了8年制与留学生儿科学的英文授课,并参与硕士研究生现代儿科学专题、博士研究生儿科学专题的授课。多次获得医学院本科教学优秀教师、毕业实习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王季午临床临床医学教育奖。
近10年来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6名。医院研究生医院研究生班德育导师。
科研成绩多:
临床科研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方法。陈志敏医生在繁忙的临床与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申报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论文28篇。参编儿科著作6部。
其主持的“小儿纤维支气管镜在婴儿呼吸道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荣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等奖及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挽救疑难病例多:
1岁的小患儿,因漏斗胸术后第1天突然发生机械通气下动脉血氧分压持续下降,胸片提示左侧肺不张,医院的电话后,陈志敏医生立即赶到病房,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考虑痰液/痰栓形成阻塞气道所致,迅速施行了气管插管下急诊支气管吸痰和灌洗术。在冷静沉着、娴熟的操作下,迅速解除患儿气道的梗阻,低氧血症得到迅速纠正。
一位10岁的小女孩因咳嗽1月余住院,医院及本院门诊检查均未发现原因,住院当晚,陈志敏通过比对胸片,他判断气管旁淋巴结压迫可能,随后立即进行的胸部CT检查证实了他的判断,使患儿迅速明确了病情。尽管病情逐渐加剧、气管插管无效,但由于事先明确了原因而进行了急诊开胸淋巴结切除术,挽救了患儿的生命。
一位13岁的患儿从河南慕名而来,医院诊断哮喘,但按哮喘规范治疗无效,但陈志敏医生在门诊诊间根据患儿呼吸困难的情况及营养状况,立即判断为上呼吸道梗阻所致,胸部CT检查发现为甲状腺癌压迫,因而使患儿迅速得到了正确的救治。
一位8岁的小男孩因哮喘已诊治3年,但疗效不佳,他根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等特征判断是其它原因造成的哮喘,随后的CT检查及活检证实为临床罕见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学术任职多:
年起一直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成员;
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副组长;
年担任全国儿童支气管镜协作组副组长;
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副组长;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儿童用药组专家;
卫生部小儿呼吸内镜诊治专家组成员;
浙江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十二五”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成果转化工程咨询专家。
作为执笔者参与了《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年)和《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年)的撰写与制定。同时还担任了WorldJPediatr、中华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等多个杂志的编委和审稿工作。
想了解更多儿童健康方面的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