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颈气管狭窄成形术优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灸疗热敏灸隔物灸麦粒灸
TUhjnbcbe - 2021/2/7 14:16:00
北京哪里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zggylt.com/

谢锡亮灸法医话

谢锡亮(—),河南原阳县人,山西省名老中医,曾任山西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早年师从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和中医教育家、现代针灸学科的奠基人承淡安先生,得其真传,是中国针灸澄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医院工作30多医院。年被山西省针灸学会授予“针灸泰斗”称号。

中医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医乃仁术,医生必修医德,精湛医术,医天下病人之疾苦是为天职,勿贪婪财物而败德。

灸法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学家留下很多著作和大量验案。经现代国内外医学科学实验研究证实,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施灸对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血液、内分泌、免疫功能等均有调节作用,科学性很强,内涵深邃,有理论,有依据,很适合人们防治疾病之用。

灸法并不古老,不落后,不是土法,更不是野蛮行为。灸法安全稳妥,不借药物之力,简单易学易用,经济节约,花钱很少,由医生点穴教会方法,带回家去自己灸,或由别人给灸,更加方便。只要掌握技巧,正确使用,没有多大痛苦。对人体和环境没有危害,更不会影响美容,值得推广。

灸法有神奇疗效,非实践而莫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灸字从久,从火,要长时间施灸,日久见功。灸法能治急性、慢性以及难治性疾病,一定要耐心坚持下去,才会有满意的效果。

常灸足三里,能激发和调整自身之潜能,提高免疫功能,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用于养生保健,可以延年益寿,是最科学的养生之道。

灸法能结合中西医药协同医疗。不论外科手术、放疗、化疗、放支架、透析等介入疗法,都不可能是万事大吉,还有症状和不适,还需要服药和调养,在这种情况下,同时可以使用灸法。

使用灸法也要注意运用心理、饮食、起居、动静锻炼等卫生保健知识呵护自己。

要敢于使用灸法治病。宋代闻人耆年著《备急灸法》上说:“要之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壮此心,向前取活,以全肤体,不致枉夭,岂不诚然大丈夫欤?”这是鼓励人们要有勇气,敢于使用灸法治病。灸法的疗效,没有经过实践认识是不会知道的。

几十年来,用直接灸法治疗乙型病*性肝炎几百例,均取得满意效果,选用有记录、资料较全、有反馈的90余例编入《谢锡亮灸法医案》一书,证实灸法对此病确有疗效。

风湿免医院往往多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而且长期大量使用,其效果多为一时减轻症状,其后果并不乐观。据临床实践经验,用灸法不但安全,而且可能出现惊奇的疗效,持久而不易复发,即便长期失于养护偶有变化,再灸也会很快生效。

在风湿免疫性疾病范围内,有许多病症适合用中国传统医学的灸法。如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用“小艾炷直接灸法”,效果非常明显。直接灸法不仅疗效好,而且较持久,无*副作用,简便廉验,教给病人在家自灸,不误时间。这种方法可以在国内外推广,为全人类造福,减少或消除疾病折磨的痛苦,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灸法对免疫性疾病有奇异疗效,医院的风湿免疫科提供信息,避免以往只知道跟从外国人的习惯,也让他们知道中国传统医学中有简便易用的瑰宝。

几十年来学习、研究、传授灸法,临床应用,与中外学者交流经验,十分注意收集报纸刊物上的有关信息,我认为灸法发展到现在,还是一片广阔的荒原,还有许多未知数,有待人们去开发和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对很多疾病的防治还有太多的路没有走过。灸法对一些疑难病症的作用值得认真探索,尤其是免疫性疾病,有待用灸法试治,探索其疗效。对病*性疾病、免疫缺陷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等如艾滋病、甲型流感、“超级细菌”等,用灸法可能有普遍效果,对皮肤病也有治疗价值。提出这个题目,供大家探讨,争取早日为这类患者解除痛苦。这就是我的本意。我不厌其烦地宣传和推广灸法,就是想在我的有生之年,把研究和运用灸法的心得和经验贡献出来,为灸法薪传尽一点绵薄之力。

遗憾的是,直接灸法——小艾炷直接灸法,现在很多地方和灸疗医生还应用不多,因此影响了灸法的推广,十分可惜。灸法并不是神秘高深的技术,一经学习和实践,便豁然开朗。现在开展用灸法治病并不困难,医院诊断的病名,适合用灸法的可以试治,记录观察其效果,积累经验。如果比用其他方法疗效好,不论中西医门诊、病房,都可以开展。只要掌握方法和技巧,谨慎使用,是十分安全的,可以边学边用(如想更深入地了解灸法,详见拙作《针灸基本功》及《谢锡亮灸法》)。这种简便廉验的医术对病人非常有益。对一般病症,不会直接灸,可用温和灸、隔物灸,不伤皮肤,坚持下去,就有效果。

为何写这本小册子?目的就是把我们积累的一些医案汇报给同道和有识之士,作为深入研究灸法的线索或参考,重视和推广直接灸法。据了解,医院多设有风湿免疫科,其中许多病症是灸法的适应证,可用灸法治疗,但现在对这类病多用激素、内分泌制剂等方法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为什么不用灸法?由于中西医的病名不同、理论不同、治疗手段不同,对免疫学研究的新进展相互沟通不够,信息不通,互相了解不多,在学术上各有己见,尤其对灸法的认识不深入,或者有人误认为是土法、不科学。可是不论中医西医,都常常使用“提高免疫功能”这个术语,而提高免疫功能正是灸法的特别功能。如果能充分沟通,消除门户之见,取长补短,各适其宜,把灸法运用到临床,为病人解除痛苦,不是更好吗?我已垂垂老矣,不忍见这类病人备受疾病折磨之苦而把这一点经验带走,得不到应用,实在可惜!

有人认为,盛夏酷暑之时用灸法,艾火在人身上施灸、熏烤,会令人反感。岂知,就在这时,有的病人形寒怕冷,身着秋衣,面戴口罩,四肢冰凉,端坐呼吸,在痛苦中煎熬。如哮喘病人,医者专在三伏天施灸——冬病夏治,用直接灸法效果很好,人多信之。

附:乙型肝炎医案一则(本例医案系患者亲笔自述)

陈生,男,47岁,广东人。幼居山区,缺注疫苗,不幸染肝疾,越30年。更兼烟酒熬夜逾重,嬗为“大三阳”而茫然不晓。及至年始悉,方恐慌。急求治于省城名医,施以干扰素、贺维力、博路定等轮番“轰炸”,疗效未如意。心灰怅然,郁闷至极,辗转访医期突破。于年10月远赴晋国古都侯马市,冒昧拜访谢老。谢老虽届耄耋之年,仍悉心开导解惑,如沐春风,他躬身亲灸肝俞、脾俞、足三里5日,配中药丸辅助,嘱日灸9壮1次,疗期半年。年9月再赴晋取药,相谈甚欢。5年来直灸寒暑不辍,每周2次,以激发潜能,自我调节。

上苍怜我,馈回妙效,佐证谢老灸法之神奇。

①检查数据结果明显改善,多项重要数据低于检测标准。其中最令人欣慰的是长期困扰的E抗原HBeAg于年4月14日转阴变为“小三阳”,取得阶段性成效。DNA病*量也从最高峰的降至低于检测水平,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均为正常低区间数值。

②身体体质症状呈良好态势,脸色好,少困乏,食欲强,体重增。耳轮肝区的粒状息肉疙瘩突然消失。

③舒缓精神压力,增强信心,注入乐观活力。

我心知残体顽病经年积重沉疴,非一蹴而就,痊愈转阴变为常态仍须奋斗。但我缘结谢老,誓将持之以恒灸,不辜谢老期望关爱。恨才疏学浅,难诉谢老恩泽,难表心中思念。遥寄西北,唯愿苍天佑谢老安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按:本例患者是高级知识分子,不愿曝光身份,要求保密。用他亲身感受写的自述,确实可靠。

选自谢锡亮老先生新作《谢锡亮灸法医案》

热敏灸

一、热敏灸疗法的概念

热敏灸疗法是指选择热敏的腧穴,施以消敏的灸量进行悬灸以提高疗效的一种灸疗新技术。换言之,热敏灸,灸在体表,热在体内!热敏灸疗法实现了针刺疗法所要求的“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神奇现象与疗效!

传统的悬灸疗法是以固定经穴为灸位,局部与表面的温热为灸感,每穴艾灸时间没有个体化的明确灸量指征,其结果是临床灸疗疗效的潜力未能发挥。热敏灸疗法与传统温和灸疗法一样,都是对准穴位“悬空”而灸的悬灸疗法,但有以下本质的不同。

1.灸感不同灸感即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对于悬灸疗法,艾热作用于体表,自然产生热感。针刺疗法的精髓与灵魂是“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激发经气,气至病所。热敏灸强调要求施灸过程中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6种热敏灸感和经气感传,气至病所,而传统悬灸仅有局部和表面的热感。

2.灸位不同灸位即施灸部位,热敏灸是在热敏穴位上施灸,热敏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最易激发经气感传,产生小刺激大反应;而传统悬灸由于未认识到穴位有敏化态与静息态之别,因此不要求辨别与选择热敏穴位施灸,因此激发经气感传的效率较低。

3.灸量不同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有效作用剂量。艾灸剂量由艾灸强度、艾灸面积、艾灸时间三个因素组成,在前两个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所决定。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每穴的施灸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这是患病机体自身表达出来的需求灸量,所以是最适的个体化充足灸量即饱和消敏灸量。而传统悬灸的灸量每次每穴一般从10分钟到15分钟,或者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往往达不到治疗个体化的最佳灸量。

4.灸效不同20年的研究表明,由于热敏灸激发经气,气至病所,实现古人“气至而有效”的要求,因此热敏灸的疗效较传统悬灸疗法有大幅度提高。

二、穴位热敏的概念

穴位热敏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体表反应现象,是热敏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我们在长达20年的灸疗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人体在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下,相关穴位会发生热敏。对热敏穴位艾灸时会表现出一些奇异的灸感现象。

1.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2.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

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6.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如悬灸风门穴,热胀感向肩部传导,多年肩痛立即缓解;悬灸阳陵泉穴,热胀感向腰部传导,多年腰部困重紧痛感立即缓解;悬灸三阴交穴,热流传至下腹部,几次治疗后盆腔积液明显改善;悬灸天枢穴,热流直透腹腔,几次治疗后,多年紊乱的肠功能明显改善。

以上现象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相关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其他非相关穴位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穴位热敏现象,这些穴位称为热敏穴位。

三、穴位热敏的探查

1.热敏穴位的粗定位热敏穴位的粗定位是指疾病状态下,相关穴位发生热敏化的高概率大致区域。穴位发生热敏化是有规律的,即有其高发部位。如感冒,过敏性鼻炎的热敏穴位高发部位在上印堂区域;支气管哮喘的热敏穴位高发部位在肺俞区域;面瘫的热敏穴位高发部位在翳风区域等。首先了解这一点,使我们能有针对性地在某一个或几个狭小区域对热敏穴位进行准确定位或细定位。

2.热敏穴位的细定位热敏穴位在艾热的刺激下,会产生以下6种灸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即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只要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就表明该穴位已发生热敏化,即为热敏穴位。产生这种灸感的部位即为热敏穴位的准确定位。

细定位的探查手法有4种:

(1)回旋灸:用点燃的艾条的一端与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cm左右,不固定地反复旋转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热潮红为度。有利于温热施灸部位的气血。

(2)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脉方向循行往返匀速移动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潮红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通经络,激发经气

(3)雀啄灸:用点燃的艾条的一端与皮肤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的施灸。雀啄灸有利于施灸部位进一步加强敏化,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产生灸性感传奠定基础。

(4)温和灸:用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约距皮肤3cm左右施灸,使局部有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温和灸有利于施灸部位进一步激发经气,发动感传。

热敏穴位的探查手法通常是上述3种手法的密切配合。按上述顺序每种操作1分钟,反复重复上述手法,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2~3遍即可。然后再施行温和灸手法。在此过程中,患者要集中注意力,细心体会施灸部位的灸感变化,当出现上述六种热敏感觉中的任何一种时,应及时告知施灸者。这时热敏灸感的产生部位即为热敏穴位的准确部位。

有些患者慢性疾病处于疾病稳定期,穴位热敏化可能为迟发型,可采用以下强壮穴的温和灸激发方法来提高患者整体经气水平,然后采用上述手法再进行探查。常用的强壮穴位有神阙、关元、大椎、肾俞、足三里等,每次施灸时间为40分钟左右,每天1次,一般4~6次。

四、热敏灸的选穴原则

在所有探查出来的热敏穴位中,按照如下原则选取最佳的热敏穴进行热敏灸操作。

⒈以出现热觉灸感经过,或直达病变部位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热敏穴位。

⒉以出现非热灸感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热敏穴位,而痛感又优于酸胀感。

⒊以出现较强的热敏灸感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热敏穴位。

五、热敏灸的施灸方法

1.单点温和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已经施行上述3个步骤的热敏穴位部位,在距离皮肤75px左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见下述施灸剂量),不拘固定的时间。

2.双点温和灸即同时对两个热敏穴位进行艾条悬灸操作,分单手双点温和灸和双手双点温和灸。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双点灸有利于传导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不拘固定的施灸时间。

3.三点温和灸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时对三个热敏穴位进行艾条悬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三点灸的适用部位为颈项部、背腰部、胸腹部,如风池(双)与大椎、肾俞(双)与腰阳关、天枢(双)与关元等。三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也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

4.接力温和灸在上述灸法的基础上,若已经找到发生热敏的穴位,如果灸感传导并不理想,可以在感传路线上远离这个穴位的另一点施行艾灸,这样可以延长感传的距离。

5.循经往返灸此法既可用于探查穴位,同时也是治疗常用的手法。是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脉循行往返匀速移动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此法适用于正气不足,感传较弱的患者,如中风患者可在偏瘫一侧施行此法。

六、热敏灸的灸量及操作流程

艾灸剂量由艾灸强度、艾灸面积、艾灸时间三个因素组成,在前两个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所决定。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每穴的施灸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不同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不同热敏穴位施灸时从热敏灸感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至热敏灸感消失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从10分钟至分钟不等,这是热敏穴位的最佳个体化施灸剂量,达到这个剂量灸疗疗效明显提高,这时穴位的热敏态转化为消敏态(即非热敏态)。

七、临证举隅

(一)过敏性鼻炎

⒈高发热敏穴位区域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上印堂、通天、风池、肺俞、神阙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⒉热敏灸操作步骤

(1)上印堂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扩散至整个额部或额部紧压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通天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或扩散或紧压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风池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或向四周扩散或沿督脉上下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4)肺俞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胸腔或扩散至整个背部或热感向上肢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5)神阙穴: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至腹腔,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⒊灸疗疗程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二)原发性痛经

⒈高发热敏穴位区域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关元、子宫、次髎、三阴交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⒉热敏灸操作步骤

(1)关元、子宫穴:三角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腹腔并扩散至整个腹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次髎穴: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至腹腔或扩散至腰骶部或向下肢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三阴交穴:双点温和灸,部分的感传可直接到达腹部,如感传仍不能上至腹部,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近心端,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腹部,最后将两支艾条分别固定于三阴交和腹部进行温和灸,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⒊灸疗疗程每次选取上述2组穴位,每天1次,自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连续5天为1个疗程,共3个月经周期。

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热敏灸疗法》

隔物灸技术

隔物灸也叫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炷和穴位皮肤隔开施灸的一种操作技术。隔物灸可以避免灼伤皮肤,还能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炷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以取得更佳效果。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证属虚寒性的各类疾病。

一、灸材与基本操作方法

(一)艾炷制备

1.艾绒制备:取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拣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棉,即称为艾绒。

2.艾炷制备:艾绒做成圆锥形状之小团,称为艾炷,艾炷燃烧一枚,称为一壮。

(二)间隔物制备

根据病情制作不同的间隔物,如姜片、蒜片、食盐及药饼等,并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

(三)基本操作方法

1.隔姜灸

选取整块新鲜生姜,纵切成2~3mm厚度的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施灸时,将一底面直径约10mm、高约15mm的圆锥形艾炷放置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炷,待快燃烧尽时在旁边接续一个艾炷。灰烬过多时及时清理。注意艾灸过程中要不断地移动姜片,以局部出现大片红晕潮湿,患者觉热为度。常用于呕吐、泻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痿软无力等病症。

2.隔蒜灸

取独头大蒜切成2~3mm的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施灸时,将一底面直径约10mm、高约15mm的圆锥形艾炷放置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炷,待快燃烧尽时在旁边接续一个艾炷。灰烬过多时及时清理。注意艾灸过程中要不断地移动蒜片,以局部出现大片红晕潮湿,患者觉热为度。常用于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对疔疮疖*、乳痈等急性炎症,未溃者也可灸之。也可用于治疗虫、蛇咬伤和蜂蝎蛰伤或无名肿*。

3.隔盐灸

一般用于神阙穴灸,用食盐填平脐孔,上放底面直径约10mm、高约15mm的圆锥形艾炷,从顶端点燃艾炷,待快燃烧尽时再接续一个艾炷。灰烬过多时及时清理。腹腔觉热为度。常用于霍乱吐泻致肢冷脉伏者,以及寒证腹痛、虚寒性痢疾、中风脱证的四肢厥冷及虚脱休克等,可有救急之效。

4.隔附子饼灸

用附子研成细粉,加白及粉或面粉少许,再用水调和捏成薄饼,底面直径约20mm,厚度约2~5mm,待稍干,用针刺小孔若干。施灸时,将一底面直径约10mm、高约15mm的圆锥形艾炷放置药饼上,从顶端点燃艾炷,待快燃烧尽时在旁边接续一个艾炷。灰烬过多时及时清理。一饼灸干再换一饼,以患者觉热为度。常用于虚寒性病症及外科术后疮疡亏后久不收口,可去腐生肌,促使愈合。

二、常见疾病的隔物灸治疗技术

(一)面瘫病(周围性面瘫)

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可按照4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进行诊断。

温经通络。

隔姜灸。

选用患侧阳白、下关、颊车、地仓、颧髎穴隔姜灸,每穴3~4壮,或以局部红晕、觉温温烘热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5~7次为一个疗程。灸后避风寒,1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

2.鼻鼽(过敏性鼻炎)

本病多由肺气虚弱,脾肾虚损,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邪气相搏,肺气不宣,犯及鼻窍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喷嚏、鼻塞、鼻痒、流涕等。本病依据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扶阳补气。

隔姜灸。

选用上印堂、风门、肺俞、大椎穴等穴隔姜灸,每穴3~5壮,或以局部红晕、觉温温烘热为度。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灸后避风寒。

3.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多由外邪侵袭而引起,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本病依据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温肺止咳、补虚固本。

隔姜灸。

选取肺俞、膏肓、足三里、肾俞等穴隔姜灸,每穴5壮,或以局部红晕、觉温温烘热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5~7次为一个疗程。灸后避风寒。

4.哮病(支气管哮喘)

本病多为阳气虚弱,肺脾肾虚、痰饮留伏所致。病属阴属寒,且易在冬季发作。该病可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身体劳倦等引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而发病。发作时临床表现可有喉间痰鸣、气促、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痰多清稀或*稠而粘。缓解期可无症状或仅咳嗽、胸闷等症状。本病依据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温肺止喘、补虚固本。

隔姜灸、隔附子饼灸。

选取大椎、风门、肺俞、定喘等穴隔姜灸,每穴5~7壮,或以局部红晕、觉温温烘热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灸后避风寒。

5.痛经(原发性痛经)

痛经多由寒凝胞中、气滞血瘀所致。临床表现为从月经初潮开始,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经色紫暗、夹有瘀块,伴腰酸或其它不适症状如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等,但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可按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隔盐灸。

神阙穴隔盐灸:先将纯净干燥食盐填于神阙穴中,使之与脐平,再将备制好的新鲜姜片(直径约3cm,厚约0.3cm,中间针刺数孔)置于神阙穴,然后上置大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燃,直至规定壮数。关元、水道、归来等穴用隔姜灸。施灸中若患者感觉灼热疼痛不能忍受时,可用镊子上下移动姜片,切勿烫伤。轻度痛经每次灸4壮,中度6壮,重度8壮。可在月经周期经前2~3天开始施灸,每天1次,3~5次为1疗程(月经周期),共治疗3个疗程。

6.疖

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有头疖、无头疖、疖病。可按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驱邪排*。

隔蒜灸。

在疔疮中心隔蒜灸,,每穴5~7壮,或以疖周潮红、觉温温烘热为度。每日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三.禁忌症

糖尿病或其他疾病等引起感觉功能减退、皮肤愈合能力差者忌用。

四.注意事项

隔物灸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勤动勤看,以防起泡。

麦粒灸技术

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皮肤上施灸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其特点是所需艾绒很少,烟雾小,刺激量可大可小,灼热、灼痛感穿透性明显。应用范围很广,尤其对风寒湿痹、寒痰喘咳、以及脏腑虚寒、元阳虚损引起的各种病症疗效较好。

一、灸材与基本操作方法

(一)艾绒及其他施灸材料

麦粒灸选用柔细如棉的艾绒,一般选用*色精制艾绒,其艾火温和,艾绒纤维易于按压或搓捻成大小、松紧不同光滑的麦粒状艾炷。麦粒灸操作还需要中药油膏或凡士林,其作用在帮助艾粒粘附于皮肤,也可刮取新鲜蒜汁作粘附材料,线香用于暗火点燃艾炷顶端,镊子用于适时移除烧剩残艾。

(二)麦粒艾炷制作

麦粒灸所用艾炷是用子粒状的麦类作比喻,艾炷多成长圆形或卵圆形,也可将艾炷底部压平成半粒米样。

麦粒形艾炷可分大、中、小3种。

大麦粒形艾炷,炷如一颗完整麦粒。取6mg艾绒,制作炷高约5mm,腹径3mm的艾炷;

中等麦粒形艾炷,炷如大半个麦粒,取4mg艾绒,制作炷高4mm,腹径2.5mm的艾炷;

小麦粒形艾炷,炷如半粒米,取2mg艾绒,制作炷高3mm,腹径2mm的艾炷。

根据艾炷的松紧分为“硬丸”、“中等硬丸”和“软丸”。

用右手拇、示指反复均匀地搓捻艾绒,纤维缠绕较紧,含绒量较多,燃烧时间较长,温度较高,被称为“硬丸”。

拽取少量艾绒,略加按压成形,由于纤维未经搓捻缠绕,因此所制作的艾炷比较松散,含绒量较少,燃烧时间短,温度稍低,被称为“软丸”。

松紧程度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中等硬丸”。

当病情危重,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大刺激量,多用硬丸样艾炷,或用超常规壮数的软丸艾炷。病情平缓,只需常规壮数,可用中等硬丸样艾炷,或用软丸样艾炷。

(三)选穴特点

1.全身大多数穴位都可施以麦粒灸。

2.较多选用背腰、脘腹和下肢等肌肉较厚部位穴位。

3.选穴宜少而精,每次2~4穴为宜。

4.局部与远部选穴相结合

5.定位要准确,以免修正定位造成更多、更大的灸痕。

6.分布颜面、血管部位的穴位不可采用化脓瘢痕灸。

(四)施灸壮数

麦粒灸常规灸量每次每穴1~7壮。具体实施时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使壮数与施灸程度共同作用,达到“适宜刺激”的理想程度。

(五)施灸程度

麦粒灸是一种用火伤来防治疾病的独特方法,根据麦粒灸施灸操作强度大小和壮数多寡的不同,在普遍灼痛感觉的基础上,局部穴位的火伤程度,可见红晕、*瘢点、小水泡、化脓结痂等多种现象。灸后穴位局部红晕,属于正常反应,不须处理。

根据麦粒灸对皮肤的灼烫程度,分为非化脓麦粒灸和化脓麦粒灸两种。

1.非化脓麦粒灸

(1)解释灸感

向没有麦粒灸经历的患者说明施灸过程和刺激特点,要求患者出现灼痛时立刻呼“烫”,而不要移动肢体。以便及时用镊子拣除残余艾炷,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不致因为灼痛乱动肢体,不能及时移去艾火。

(2)准备材料

非化脓麦粒灸多采用半粒米样小艾炷,或大半个麦粒样的艾炷,用艾绒制作成软丸或中等硬丸样艾炷。准备好线香、灭火用盛水小杯、镊子、消*干、湿棉球等。

(3)安置体位

使患者处于取穴方便、放松的体位,使体位舒适持久。注意某些穴位的特殊体位,如施灸膏肓穴嘱患者两手抱肘,肩胛骨充分展开,使麦粒灸热力透入深部。暴露体位注意防止冷风直接吹拂。

(4)点燃艾粒

在选定的穴位上,用消*棉签涂上有颜色的中药油膏作为粘附剂。将艾炷竖立置于穴位上,用线香暗火点燃艾炷顶端,使其燃烧。线香接触艾炷之前应将线香积灰弹尽,以防灰烬掉落皮肤,点燃艾炷后的线香搁置于盘中待用。

(5)移除残艾

待艾炷烧剩约2/5~1/5、受试者呼“烫”时,即用镊子将残余艾炷拣到盛水的小杯,再进行下一壮操作。软丸样艾炷可以让艾炷在皮肤上自行烧完,当患者感觉灼痛时,用左手拇、示、中指在艾炷四周皮肤略加按压以减轻痛感,软丸样艾炷因艾绒量少,因此局部灼痛的时间十分短暂。

(6)清理皮肤

灸完预定的壮数后,用消*棉球将穴位处残留灰烬和油膏轻轻拭擦干净,不用涂抺消*药物。

2.化脓麦粒灸

化脓麦粒灸的操作程序大体与非化脓麦粒灸相似。不同之处在化脓麦粒灸的艾炷多采用大艾炷或中等麦粒艾炷,用艾绒制作成中等硬丸或硬丸样艾炷,对疼痛敏感者艾炷也可由小而逐渐增大,则松而逐渐紧实。由于每壮艾炷都要求燃烧完毕,因此刺激程度比非化脓麦粒灸强,施灸后会出现起泡、化脓现象。

(1)知情同意

向患者说明化脓灸的作用、操作过程及反应,在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实施。

(2)体位舒适

为预防晕灸发生,宜采取卧位和有依靠的坐位。

(3)燃尽艾炷

将艾炷竖立置于穴位上,用线香暗火点燃艾炷顶端,使其燃烧。每壮艾炷燃尽后,掸除艾灰,再安放下一个艾炷继续施灸。为减轻患者灼痛,操作者可用手指在灸穴周围皮肤上,轻轻按压皮肤。并嘱患者张嘴吐气,以转移注意力,松弛肌肉。

(4)清理创面

灸完规定壮数至局部皮肤焦黑后,用消*干棉球将施灸处灰烬轻轻拭擦干净,用消*干敷料覆盖,不用涂抺消*药物。

(5)灸疮处理

重度麦粒灸之后,往往发生起泡、结痂、溃烂等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痂皮,预防感染,可用消*干敷料覆盖。5~7天后焦痂开始浮动,内有脓样分泌物,可每隔1~2天更换敷料,疮口周围用乙醇或盐水棉球揩净,仍用消*干敷料覆盖,妥善保护灸痂,以便在需要增加脓量继续施灸时,可以在灸痂上施灸,使患者容易忍受灼痛。

如发生继发感染,可用*芩油膏等涂贴。溃烂面不大,可任其自然结痂恢复。

化脓后20~30天,灸疮愈合后形成瘢痕,若瘢痕颜色紫暗或成坚硬疙瘩,还需继续在原处重复施灸。若瘢痕颜色灰白,平坦柔软,表明已达到治疗要求。

二、常见疾病的麦粒灸治疗技术

(一)蛇串疮(带状疱疹)

本病是因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所致。以成簇水疮没身体一侧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剧烈为特征的皮肤病。可按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清热除湿,活血解*,通络止痛。

主穴:阿是穴(蛇眼、蛇尾)、支沟、阳陵泉。

配穴:肝经郁火配期门、行间、足窍阴;脾经湿热配阴陵泉、三阴交、内庭;身热加大椎、至阳、合谷;病变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加风池、听会、太阳、攒竹、外关、合谷。

在最初发的疱疹部位确定两处阿是穴施灸,俗称“蛇眼”穴,在疱疹延伸尾端,确定两处阿是穴,俗称“蛇尾”穴。治疗过程中,如果“蛇尾”部位继续出现新的红色小疹,可在这些疹点上增加选穴施灸。

制作中等硬丸样艾炷。患者感觉灼痛可嘱其数数,或用指压法减痛,当患者感到灼痛十分明显时,即用镊子将残余艾炷夹去。按照先“眼”后“尾”的顺序施灸。每次选用3~4穴,每穴施灸3~9壮。如四肢远端穴、头面部穴可灸3壮,躯体及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穴位可灸7壮,疼痛严重部位施灸7~9壮,疼痛较轻部位施灸3~5壮。急性期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周。后遗症期每周施灸2~3次,连续治疗1~2个月。

(二)肺痨(肺结核)

本病由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表现为咳嗽、略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可按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主穴:肺俞、膏肓。

配穴:脾胃虚弱加中脘、足三里;潮热加大椎、曲池;咯血加孔最、鱼际。

制作半粒米软丸样艾炷。每次选用2~3穴,久病、妇幼年老患者灸火不宜太强,感觉灼痛即可移走残艾,每穴施灸5~7壮。新病、壮年患者可采用中等硬丸样艾炷,使艾火灼痛延长少许再移走残艾。每穴施灸7~9壮。隔日治疗1次,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再进入下一疗程施灸,连续施灸3个疗程。

麦粒灸技术仅能作为本病症的辅助治疗。

(三)哮病(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本病因宿痰内伏于肺,常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可按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利气定喘。发作期攻邪祛痰利气以治标;缓解期补肺、健脾、益肾以治本。

主穴:

发作期:肺俞、膻中、大椎、天突、定喘。

缓解期:肺俞、膻中、大椎、脾俞、肾俞。

伏灸穴:①肺俞、大椎、风门、定喘;②脾俞、心俞、膻中、足三里;③肾俞、膏盲、气海、关元。

配穴:寒饮伏肺配风门、孔最;痰热遏肺配合谷、曲池。

每次选用3~4穴,先灸背部腧穴,再灸腹部及四肢部腧穴。发作期用中等硬丸样艾炷,每次每穴灸7~9壮,每日施灸1~2次,10次为1疗程;缓解期用半粒米软丸样艾粒,每穴灸5~7壮,隔日或隔2日1次,15~20次为1疗程。第1个月隔日1次,第2、3个月隔2天1次,可将穴位分为2~3组,交替使用,坚持灸3~6个月。

伏灸法在夏季三伏天进行施灸。

分别于初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施灸,共灸3次。

也可从初伏开始,每隔2~3天灸1次,共灸10次。

初伏取第1组穴,中伏取第2组穴,末伏取第3组穴。每年1次,连续治疗3年。

(四)慢性泄泻(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

慢性腹泻是由脾虚湿滞内生,肾虚脾失温煦,使清浊不分,水谷不化所致。表现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有3次大便失禁病史,经正规治疗2个月无效。可按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运脾化湿。

主穴:气海、大肠俞、上巨虚。

配穴:脾虚加脾俞、足三里;肾虚加关元、命门。

制作半粒米软丸样艾炷。每次施灸2~3穴,每穴7~9壮,隔日施灸1次,治疗1个月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1周。连续治疗3个月。

(五)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本病由素体营卫气血不足,外邪乘虚入侵经脉而致。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可按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温通止痛。

主穴:肾俞、足三里、阿是穴。

配穴:风寒湿阻配大椎、风门;风热湿痹配曲池、身柱;肾阳亏虚配关元、命门。

阿是穴常选用疼痛或肿胀最明显点,注意避开血管。制作半粒米软丸样艾炷,每次施灸3个穴位,每穴7~9壮,每周施灸2~3次,1个月为1疗程,休息1周后进入第2疗程治疗,共治疗4~6个疗程。

三、禁忌症

1.颜面部,心前区,体表大血管部和关节肌腱部不可用化脓麦粒灸。

2.妇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小腹部禁用化脓灸。

四、注意事项

1.施行麦粒灸前要给患者解释本技术的操作特点,说明施灸程度和反应,在患者理解和同意后,施行麦粒灸技术。

2.灸后起泡较小可待其自行吸收,水泡较大者可用消*针穿破,放出液体,外敷消*干敷料。

3.皮肤感觉迟钝患者,谨慎控制麦粒灸烧灼强度,避免过度灼伤。

4.施行非化脓麦粒灸后可以正常洗浴。化脓麦粒灸的灸疮上,用创可贴盖上后可以洗浴。洗浴应避免触碰疮面,不要洗脱灸痂。长期施行麦粒灸,有疮面、渗出物或结痂者,可用创可贴保护灸疮,采用冲淋,不要过多浸泡和擦洗。

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技术手册》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灸疗热敏灸隔物灸麦粒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