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颈气管狭窄成形术优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工气道吸痰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TUhjnbcbe - 2021/2/15 14:01:00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上呼吸道置入气管或直接置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是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为气道的有效引流、通畅、机械通气、治疗肺部疾病提供条件。最常见的人工气道是气管插管(经口、经鼻)和气管切开。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影响患者正常的咳嗽反射,气管内的分泌物必须通过抽吸清除。因此吸痰时抽吸技术不当,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1并发症原因分析1.1呼吸道粘膜损伤出血:

吸痰插入过深:护士为了能充分吸净气道分泌物,把吸引管插得较深。临床研究显示:深部吸引会增加气管黏膜损伤和出血的机会。气管黏膜损伤的原因是吸引管的接触,不是抽吸造成的呼吸道粘膜损伤出血。当感觉到吸痰管遇到抵抗时,吸痰管头端与支气管黏膜或气管隆突已经发生了直接接触与吸附。事实上气管插管末端平面以下的纤毛异常活跃,浅部吸引同样能吸出大量分泌物。

气管痉挛或狭窄:吸痰管插入或抽吸过程中支气管黏膜受到刺激,患者会出现剧烈咳嗽,气管处于痉挛状态。此时若强行将吸痰管插入或抽出极易造成气管黏膜的损伤。如果气管本身就存在良性或恶性狭窄并且病变部位接近气管隆突,吸痰管未插到预定深度即感觉有阻力。此时若不能及时调整吸引深度和吸痰手法,常导致反复出血。

吸引前未充分痰液稀释及引流:吸引前若不能充分有效的软化稀释痰液,将影响吸痰的有效性,增加吸痰次数,从而增加气道损伤以及细菌侵入下呼吸道的机会。

气管插管深度不恰当:由于患者吞吐插管、固定不善或翻身等原因,常出现气管插管移位。气管插管深度过浅,吸引管容易直接与气管黏膜接触吸附造成负压性粘膜血管损伤。深度过深时气管插管本身会对支气管黏膜或气管隆突造成损伤。

1.2气管导管移位滑脱

插管体位不正确,极度烦躁的病人上肢没有用固定带约束,导致意外拔管;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因为急于解除呼吸道梗阻,需快速插管、输氧,防止脑水肿;插管时为了暴露声门往往使颈部过度后伸,使颈椎向前突起,造成插管以喉后部为支点,将杓状软骨和环状软骨背板挤压于颈椎体部,使局部缺血、坏死,瘢痕修复,造成杓间区和声门下形成狭窄。

吸痰者动作粗暴,损伤气管粘膜,动作过于粗暴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跳骤停。插入同时施加负压,反复提插,“拉锯式”动作;急于完成造成用力过猛;因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或舌后坠,喉头水肿影响呼吸。

气管导管固定不好,患者口腔畸形,牙齿残缺不全等;由于固定器会对口唇皮肤产生摩擦、压力等刺激,造成口唇及周围皮肤受压过久,出现水泡、破损、溃烂等损伤,同时压疮发生后的护理又极其困难。

1.3低氧血症

吸痰时,吸痰管插入气管负压抽吸将肺内的富氧气体吸出,而从吸痰管周围卷入的气体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结果导致低氧血症。吸痰时间过长、吸痰管直径过大均会引起病人呼吸窘迫。

1.4心律失常

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主要是吸痰过程中低氧血症引起的心肌缺氧或气管粘膜受刺激后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1.5心脏骤停

研究选取病例中发生1例心脏骤停,是1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高年患者,气道内痰液较多,在吸痰过程中突然发生呼吸窘迫,进而出现心脏骤停,经迅速心前区拳击、胸外心脏按压、高浓度吸氧恢复心跳。

1.6肺不张

吸痰管直径过大(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一半)。吸痰过程中负压过大,负压抽吸时吸痰管周围没有足够的空气卷入。

2护理对策2.1吸痰时机的判断

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危重、年老、昏迷及麻醉后等咳嗽无力、咳嗽反应迟钝不能将痰咳出者,要及时吸痰,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对吸痰时机和频次的掌握不仅能及时挽回病人生命,更能尽量在有效吸痰工作中避免对气管黏膜的反复刺激。

在护理常规和经验中,常根据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值作为吸痰信号之一,即当发现患者SpO2逐渐下降2%~3%就应注意是否有痰液堵塞影响,辅助听诊痰鸣音、气道压报警、患者咳嗽等作为吸痰指征。气道有痰液溢出,呼吸不畅,有痰鸣音,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机的吸气峰压增高,听诊肺部有罗音,再抽吸,不应作为常规定时吸痰,特别对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更应注意有痰才吸。

2.2吸痰管的选择

吸痰时为避免粘膜创伤,应选择适当的吸痰管,选择吸痰管注意以下几点:一般可用一次性吸痰管(塑料或防静电塑料吸痰管),也可用橡胶导尿管。吸痰管材料应对粘膜损伤小,吸痰时选择光滑,质地柔软,粗细适宜的吸痰管;过软易被负压吸扁而影响吸引,过硬则易损伤气管黏膜。吸痰管的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这样有利于气体交换,对于痰液粘稠者可以选用较大外径的吸痰管。吸痰管过粗会影响患者通气,过细则吸痰不畅,成人一般以10~12号吸痰管为宜。吸痰管远端除了直开口之外还应有侧孔,以减少负压过大损伤黏膜或肺不张。吸痰管长度应为40~50cm,太短不利于气道深部痰液的引流。足够的长度,使吸痰管远端应达到人工气道远端及隆突。吸痰管应无菌,单根包装,最好是一次性吸痰管。严格无菌操作,尤其吸痰时,所有物品必须无菌,吸痰时,口、鼻腔与气管插管内吸痰管应分开,每根吸痰管使用1次。

2.3吸痰时注意吸力的大小

每次吸痰前,患者吸气时快速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2~5ml,机械通气或加压气囊辅助通气2~3次使湿化液形成微小的颗粒到达细支气管末端,辅以翻身拍背。远端分泌物被有效稀释并随着震荡扣击动作排向支气管,此时吸痰更有效彻底.每次吸痰前先将吸痰管放于无菌盐水中,以测试导管是否通畅和吸引力是否适宜,吸引负压不宜过大,一般为80-mmHg,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动作应轻柔,不要在同一部位吸引时间过长,可边吸边退管,以免损伤气管粘膜。

2.4掌握气囊充气量

有条件可使用气囊测压注气器,此仪器可清楚显示气囊压力,无测压器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掌握气囊充气量。

(1)最小漏气技术:即气囊充气后,吸气时允许有少量气体漏出。方法:将听诊器置于患者气管处,听取漏气声。向气囊内缓慢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然后从0.1开始抽出气体,直到吸气时能听到少量漏气声为止。该方法可预防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但由于有少量漏气,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可通过气囊流入肺内,进食时易发生误吸,增加肺内感染机会,对潮气量有一定影响。

(2)最小闭合技术:即气囊充气后,吸气时恰好无气体漏出。方法:将听诊器置于患者气管处,边向气囊内注气边听漏气声,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然后抽出0.5ml气体时,又可听到少量漏气声,再注气,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此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不易发生误吸,不影响潮气量。

临床上广泛被使用的是最小闭合技术。

定期放气囊问题:以往认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气囊应常规定期放气、充气,目前认为这是不需要的,但是非常规性的放气或调整,仍是十分必要的。气囊漏气判断:如果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气道压力过低,在排出体外段气道漏气后即应考虑气囊破裂,此时病人往往有明显的喉鸣。

2.5正确地固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

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经口气管插管深度一般在22~24cm,固定前,测量导管顶端距门齿的距离,并标记清楚,固定时多需要1~2个牙垫;需要粘性较好的胶布(3M绸胶布),一般长约30~35cm,宽约2cm,两端分别固定面颊部,中间部分缠绕导管与牙垫(2~4圈),一般用两条胶布,在颊部再辅以3M透明贴膜(6х7cm),因其与皮肤粘贴严密,且能防止胶布因面部油脂、口腔内分泌物而致潮湿松脱,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另一种方法:剪一条长35cm,宽2cm的胶布,从其一端中间剪开至32cm处,未剪开的一端固定在一侧颊部,将气管插管靠向口腔的一侧,剪开的一端胶布以气管插管外露部分为中心,交叉固定在另一侧颊部。固定后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动度是否一致。每24小时更换牙垫,并将气管导管位置从口腔的一侧移至另一侧,若口腔内分泌物浸潮固定胶布,随时更换胶布重新固定。王小弥介绍外加1根系带可增加自行拔管的难度,两人配合进行,防止意外脱管。

气管切开置管的固定:将两根寸带,一长一短,分别系于套管两侧,将长的一端绕过颈后,在颈部左侧或右侧打一死结或打手术结,以防脱出;松紧要适度,以一指的空隙为宜。翻身时最好有两人合作,保持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且注意对气管导管的压力减小到最低,尤其是螺纹管长度应适宜,辅以有效支架扶托,可防止脱管发生。并及时更换固定胶布或固定带,每次吸痰前,应检查气管插管距门齿的距离。对于烦躁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用约束带将患者手臂固定,防止意外拨管。吸痰时动作应轻柔,避免粗暴动作,一旦发生意外拨管,应立即重建人工气道,气管切开管难以重新插入,可先行经口气管插管。对于气管插管困难者,可用面罩加压吸氧或口对口人工呼吸。

2.6吸痰前准备

吸痰前应深呼吸3-5次,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吸引前应提高吸入氧气浓度至%并保持30秒~3分钟,然后快速、准确、轻柔地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忌将痰管上下提插。吸痰后继续高浓度吸氧1~5分钟,使血氧饱和度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耐受后再进行。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尤其是呼吸衰竭患者,较长时间的负压吸引,可引起缺氧、呼吸困难而窒息。如分泌物过多,一次吸不净,应再次行过度换气或深呼吸再吸引。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对严重缺氧者吸痰时间要严格控制,可由两人共同完成吸痰操作,尽可能缩短吸痰时间,最大限度地减轻缺氧。吸痰管一定要达到气管深度才能启动吸引器,或者启动吸引器时,用手将吸痰管与玻璃接头处反折,使之不漏气,将吸痰管伸入气管达一定深度再放开吸痰,吸引负压以6.7kpa(50mmHg)为宜。

2.7吸痰时注意事项

吸痰时应密切监测病人的心率、心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若发现病人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血压下降,应立即停止吸痰,给予%的氧气吸入,如仍不行,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对症处理。在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中,吸痰的过程要求护士要有专业的观察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只有能够正确选择吸痰时机才能做到适吸痰。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

作者:河南医院刘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投稿邮箱:marketing

xukemed.cn您可长按上图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工气道吸痰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