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颈气管狭窄成形术优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基础知识1
TUhjnbcbe - 2021/2/16 16:37:00
白癜风有治好的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

来源:网络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旨在分享学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

认真阅读全文约分钟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

第一节学科内涵和特征

1.康复以功能障碍为核心,以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2.康复训练共性原则: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主动参与全面锻炼

3.指导原则:

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

4.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5.残疾人节日:

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每年5月的第3个星期日为中国助残日

第二节残疾分类和预防

1.残疾:

精神疾病或损伤,造成身体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状态,影响活动能力

2.残疾学:

以残疾人及残疾人状态为主要研究对象,专门研究残疾病因流行规律表现特点发展规律。

3.ICF: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4.ICIDH:残损残疾残障

5.中国残疾分类:

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无内脏残疾)

6.残疾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预防残疾的发生

二级预防:疾病或损伤发生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残疾已经发生,防止残疾恶化

第二章解剖学

第一节体表标志

1.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足尖向前手掌朝向前方

2.肋骨线:

(1)第10肋最低点横线

(2)棘间线:双侧髂前上棘连线

(3)左右纵线:腹股沟中点向上所做纵线

3.(1)额窦:两眉之间

(2)筛窦:两内眦之间

(3)蝶窦:两下眼眶与外耳道连线后1/3

(4)上颌窦:两眼眶下1.5cm

4.耳咽管:乳突与鼻翼连线

5.扁桃体:下颌角为中心

6.颈交感神经节以胸锁乳突肌为中心点

7.臂丛神经节:

锁骨中点上方,深入腋窝。

8.胸骨角平对第二肋,第四胸椎体下缘正对胸骨角水平

尾骨:腰骶部

腹腔神经丛:中心点位于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颈膨大:最宽处在C4、5椎间盘

腰膨大:最宽处在T椎间盘至L1椎体下1/3

C2:乳突尖

C45:喉结水平

C6;环状软骨同一平面

C7:最隆起棘突

T3:两肩胛冈内线

T7:肩胛下角连线

T8:胸骨体剑突关节

L23:下肋缘同一平面

L4:髂骨脊同一平面

9.脏器标志:

(1)肺:

前:上界锁骨上窝,下界锁骨中线第六肋间

后:上界C7,下界肩胛线第10肋间,平T11

(2)心脏:

上界左第2肋间下界左第6肋间

左界左锁骨中线以内右界一般与胸骨体右缘平齐

(3)食管:

上界环状软骨下界剑突

(4)肝脏:

上界与膈同高,右与第五肋平齐

下界右季肋区,

肝下缘:肋弓缘以上,腹上区则可凸出剑突3cm。

(5)脾脏:左季肋区

(6)胰:

上腹区,中心点在两肋弓最下缘连线的中点

(7)胃:

上腹区,左季肋区,脐区,中心点在锁骨中线与肋弓交点

(8)十二指肠球部:

中心点在两肋弓最下缘连线中点右侧约3cm

(9)阑尾:

中心点:①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外1

3

②两髂前上棘连线中右1

3

(10)直肠:骶尾部(11)膀胱:耻骨联合

(12)前列腺:耻骨联合下缘

(13)子宫及附件:

下腹部,卵巢耻骨联合上缘左右旁开6cm

第二节运动系统

1.组成:骨骨连接骨骼肌

2.骨的构造:

骨质骨膜骨髓

3.关节的组成:

关节面关节囊

关节腔及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关节唇滑液囊滑液鞘)

4.关节囊分为内层的滑膜层(产生滑液)和外层的纤维层

5.关节分类

(1)单轴关节:屈戍关节车轴关节

(2)双轴关节:椭圆关节鞍状关节

(3)多轴关节:球窝关节平面关节

6.短肌:多见于躯干深层

扁肌:保护内脏

轮匝肌:关闭裂孔

7.上肢带骨:肩胛骨锁骨

8.胸锁关节:

上肢与躯干连接的唯一关节

9.喙肩韧带:

防止肱骨头向内上方脱位

10.肱骨体:有桡神经沟斜向外下

肱骨滑车:内上髁后有尺神经沟

11.髋固有韧带:

闭孔膜髋骨

与脊柱连接的韧带:髂腰韧带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

12.(1)寰椎:第一颈椎,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借侧块连接成环形

(2)枢椎:第二颈椎,椎体小,上有齿突寰枢椎内无髓核

(3)胸椎棘突呈叠瓦状

13.纤维环内分为外中内三层

14.脊髓有三层被膜:硬脊膜软脊膜蛛网膜

分为三个腔隙:硬膜外隙硬膜下隙蛛网膜下隙

第三节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

下端:脊髓圆锥以终丝正于第一尾椎骨膜;末端位于L1

后角:第二级感觉神经细胞(痛温觉、部分触觉)

侧角:C8-L2交感神经细胞;S2-4副交感中枢

2.新生儿脊髓重2-6克,脊髓功能相对成熟。

脊髓不端在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

3.神经节段与椎骨位置

脊髓节段

对应椎体位置

C?~C?

不变

C?~C?、T?~T?

脊髓节数-1

T?~T?

脊髓节数-2

T?~T??

脊髓节数-3

L?~L?

脊髓节数-3/第10胸椎

S?~S?、CO(尾节)

脊髓节数-3/第12胸椎及第1腰椎

4.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5.小脑

(1)古小脑线球小结节和顶核,平衡

(2)旧小脑:小脑前叶、后叶的蚓锥、蚓垂,本体感觉,肌张力,身体姿势维持

(3)新小脑:后叶的大部分、部分蚓部,协调

6.大脑

(1)躯体运动区: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2)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3)语言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下回后部;

书写语言中枢在额中回后部;

听觉性语言中枢在颞上回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在角回(顶下小叶角回)

7.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Wills环:

血管:脑,颈内动脉(前2/3)、椎动脉。

大脑动脉环,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

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

(2)脑脊液:

脉络丛产生。

侧脑室一室间孔一第三脑室一中脑水管一第四脑室一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一蛛网膜下腔一蛛网膜颗粒一硬脑膜窦一入血

(2)运动传导通路:锥体系、锥体外系

二周围神经系统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2.神经组成:

神经节、神经丛、神经干

3.正中神经受损-猿手

桡神经受损-垂腕

尺神经受损-爪形手

腋神经受损-方肩

第四节循环系统

1.心脏位置:

纵隔内,第2-6肋或T5-8

2.(1)右心房:出口,右房室口(三尖瓣)

(2)右心室:出口:肺动脉口(三片半月形瓣膜)

(3)左心房:出口:二尖瓣(左二右三)

(4)左心室:出口:主动脉口(三片半月形瓣膜)

3.心脏传导系统:

窦房结(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房室结、房室束、右束支、左束支、浦肯野纤维网、结间束、房间束等特殊的心肌细胞

4.①体循环:

左心室(心脏)→主初脉→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②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心脏)

5.①动脉:

管壁较厚,管腔呈圆形,内、中、外膜构成弹性较大,始于左心室,至毛细血管

②静脉:

壁较薄,管腔呈扁椭圆形,内、中、外膜构成弹性弱,内膜形成静脉瓣,始于毛细血管网,至右心房;

深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浅静脉,多走行于皮下组织

6.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胸腺、扁桃体

7.①肝门静脉组成:

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附脐静脉

②主动脉组成: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

(1)升主动脉:冠状动脉

(2)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头臂干: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腋动脉

(3)降主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

(4)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分为脑,视器

(5)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

第五节呼吸系统

1.上呼吸道:鼻腔、咽、喉

2.下呼吸道

(1)气管:上C6,与喉相接,胸骨角平面分左右,成人10-13cm,15-20个软骨环

(2)支气管:左支气管细长较倾斜,右支气管短粗较陡直,易落异物。

3.①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通道

②喉腔最狭窄的部分是声门裂

4.毛细血管网是血液和肺泡内气体进行交换的场所

5.正常呼吸动力学

(1)吸气:

胸腔负压一支气管、肺泡扩张一气体流入肺内(太气压空气入肺)

(2)呼气:

胸腔正压一肺泡缩小-气体流出

6.(1)主要的呼吸肌膈肌

(2)常见的呼吸模式

①胸式呼吸:女性常见,而婴幼儿不采取此

②腹式呼吸:男性常见

③胸式呼吸:最佳方法

7.氧运输能力:

心肺系统核心功能

8.交换功能

①内呼吸:

体内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②外呼吸:

外界空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③肺通气: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体交换过程

④肺换气:

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交换过程

第六节内分泌系统

1.系统组成:

内分泌腺,

内分泌组织(胰腺内的胰岛、卵巢内的卵泡睾丸内的间质细胞)

2.特点:

无排泄管、分泌激素等,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

3.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

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

4.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调节机体的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平衡。

分泌不足,血钙浓度降低,手足抽搐症;

分泌过多,易骨折。(无机质增多,韧性下降)

5.肾上腺皮质

①球状带细胞(盐皮质激素,调节水盐代谢)

②束状带细胞(糖皮质激素,糖和蛋白质代谢)

③网状带细胞(雄激素,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谢)

6.胰岛分泌胰岛素,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胰腺分泌胰岛素

第七节泌尿生殖系统

1.肾:

位置:左肾平第11胸椎体下缘至第2腰椎下缘

右肾比左肾低1/2-1个椎体;

左、右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

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12肋夹角

2.结构:

皮质:肾小体,主泌尿;

髓质:肾锥体,主排泄

3.转接规律:

肾椎体→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

4.输尿管三个狭窄:

肾盂输尿管移行处;

输尿管跨过髂动脉处(小骨盆入口),

膀胱壁内部

5.膀胱三角膀胱底内面,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6.①膀胱:贮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伸缩性很大,成人容量-ml女性略小

②膀胱控制的相关因素包括:

中枢神经支配、自主神经支配、

膀胱功能、肾脏功能、

膀胱收缩和舒张能力

7.男性尿道

三大部分:前列腺、膜、海绵体部

三个狭窄:

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

三个膨大:

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状窝

两个弯曲:

耻骨下弯、耻骨前弯

8.女性尿道短,易尿路感染

9.①男性:

内生殖器:睾丸、输精管、附睾、前列腺

②女性:

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10.①子宫阔韧带:

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

②子宫圆韧带:

维持子宫前倾位的主要结构

③子宫附件:

卵巢和输卵管

第八节五官

1.眼附属器:

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框

2.泪液生成与回流:

泪腺分泌→结膜上穹的外侧部一结膜囊→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黏膜

3.眼球:眼球壁、眼内容物

(1)眼球壁:

外层纤维膜(前为角膜,后为巩膜)、

中层血管膜(前为虹膜,中为睫状体,后为脉络膜)

内层-视网膜(视神经盘无感光,*斑感光敏感)

(2)眼内容物:房水(由睫状体产生)晶状体玻璃体

4.外耳道:

外1/3为软骨,内2/3为骨部

5.中耳:鼓室、咽鼓管

6.下鼻道→鼻泪管开口

7.咽:鼻咽、口咽、喉咽

8.喉咽处有一深窝为梨状窝,

梨状窝开放,食团越过会厌进入食管,腭扁桃体为最大。

9.喉:既是呼吸,又是发音器官;

声门裂是喉最狭窄的部位;声门约C5水平。

10.口腔:

消化道起始部,具有消化器、呼吸器、发音器、感觉器

11.固有口腔:

颌下腺导管开口口底

智齿:第三磨牙

12.腺体(涎腺)

①腮腺(最大:开口第二磨牙)、

②下颌下腺(开口舌下阜)、

③舌下腺(开口舌下阜)

第三章运动学

第一节运动生物力学

1.生物力学:研究能量和力对生物系统影响的科学

2.不同加载的骨性能

(1)拉伸:在拉伸载荷下,结构变长变窄

(2)压缩:压缩载荷下,结构变宽变短

(3)剪切:在剪切载荷下,其内部发生角变形,直角变成钝角或锐角

(4)弯曲:使骨沿其轴线发生弯曲

(5)扭转:当一载荷施加在整个结构上,能使其绕一轴扭动时,即发生扭转

(6)联合载荷:骨在体内所加的载荷是综合的

3.应力对骨生长的作用:

应力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其吸收加快;

骨折后的骨愈合需骨痂形成,骨痂形成需要应力的刺激。

4.

①原动肌:

收缩时产生某一特定运动的主要肌肉,

如屈肘时的肱二头肌,伸膝时的股四头肌

②拮抗肌:

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

如屈肘时的肱三头肌,伸膝时的股二头肌。

③固定肌:

为发挥原动肌的作用,固定起止点及其附近骨骼的肌肉,

如屈肘时固定肩关节的肌肉。

④协同肌:

与原动肌共处于关节轴同一侧,帮助完成动作的肌肉群,

如屈肘时的肱桡肌。

⑤中和肌:

作用为抵消原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废动作,

如扩胸时斜方肌、菱形肌使肩胛骨内收,并互为中心使肩胛骨不旋转。

5.纤维类型:

I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缓慢-氧化型肌纤维:

IIa型和IIb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快速糖原分解型肌纤维

6.力学特性:

伸展性、弹性、运动单位募集、杠杆效率

7.肌肉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

维持人体的位置和姿势;

肌肉收缩力与阻力相等,肌肉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运动;

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

肌肉承受的负荷等于或大于肌肉收缩能力

(2)等张收缩

肌力大于阻力的加速运动和小于阻力的减速运动产生关节运动,又称动力收缩;

只有长度的改变而无张力的变化,有关节运动。

(3)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关节角度变小

(4)离心收缩:肌肉收缩时,关节角度变大

8.骨骼肌收缩与负荷的关系

(1)前负荷:肌肉初长度

(2)后负荷:承载负荷

9.负荷对软骨的作用:

无神经支配,对压力-形变敏感

10.人体杠杆分类

(1)第1类杠杆:

平衡杠杆。支点在力点与阻力点之间,传递动保持平衡

(2)第2类杠杆:

省力力杠杆。阻力点在力点与支点之间,杠杆力臂大于阻力臂

(3)第3类杠杆:

速度杠杆。力点位于阻力点和支点中,杆杆力臂小于阻力臂

(4)人体多数为第1(平衡)和第3类(速度)杠杆

11.脊柱运动节段:

功能单位,相邻稚体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

12.①椎间盘:

侧,前方剪应力、轴向压缩及屈曲运动为主要负重部位。

②小关节:

后方剪应力、轴向旋转,其为主要负重部位。

13.脊柱6个自由度:

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前后、左右,上下位移

14.脊柱运动范围:

颈椎:活动度最大。上颈椎旋转为主,下颈椎屈伸为主

15.椎体承载:

压缩负荷,腰推椎体主要承受,小关节承担18%。

16.小关节的生物力学

(1)下颈椎:

与冠状面平行,与水平面呈45°

(2)胸椎:

与冠状面呈20°,与水平面星60°

(3)腰椎:

与冠状面呈45°,与水平面呈90°

(4)腰椎最大屈曲,承受90%的张应力。

(5)腰椎最大后伸,承受33%的压应力。

(6)腰椎承受剪切为、承受45%的应力。

17.①前纵韧带抗张力最强,

其次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后纵韧带棘间韧带。

②棘上韧带:变形能力最强。

③*韧带肥厚可造成侧隐窝狭窄。

第二节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1.代谢影响:

糖、蛋白质代谢下降,固定最初几小时内,肌肉蛋白质合成速率下降;

固定时期,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皮质类固醇升高。

2.对骨骼的影响:

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40%有x线阳性

3.对关节韧带的影响:

退变、疼痛、挛缩

4.关节韧带刚度、强度,能量吸收、弹性模量、关节软骨含水量下降,韧带附着点变脆弱,关节囊血管、滑膜增生。

5.对基础心率的影响:基础心率上

6.对血流和血容量的影响

(1)回心血量增加,利尿素释放增加,尿量增加,血浆容积下降。

(2)长期卧床,血流速度下降。

(3)直立性低血压

7.长期卧床患者:

心脏对于体液的重新分布的反应在早期和后期有所不同。

早期中心血容量的增加可导致基础心率增加

8.对消化液的影响:低蛋白血症

9.对尿液生成的影响:

排尿增多,高钙血症、高钙尿症,

卧床1—2日尿钙开始增高,5—10日最明显。

10.对排尿功能的影响:

尿钙磷升高,尿潴留,尿路感染→尿路结石

11.内分泌变化:

抗利尿激素下降,肾上腺皮质激素上升;

雄激素下降;糖耐量下降;

胰岛素上升,血清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素上升或不稳。

12.水电解质改变:

高钙血症:发生率可达50%,食欲减退,腹痛、便秘、恶心呕吐、进行性神经体征为无力、低张力,情绪不稳,反应迟钝,昏迷。

运动后血糖上升

长时间血糖下降

14.运动对血糖的调节:

运动中交感神经兴奋,胰岛素分泌减少。

15.脂肪酸:

肝和肌肉是脂肪氧化最活跃的组织;

大于30分钟的运动,以脂肪供能为生。少于30分钟,以糖供能为主。

16.脂蛋白:

血浆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

低密度脂蛋(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以及乳糜微粒(CM),含胆固醇最高的是LDL(50%);

含TG最多的是CM(88%),其次是VLDL(54%).

17运动与脂肪代谢:

每克脂肪完全氧化可产生的ATP的克数是糖的2.5倍

18.脂肪代谢

①脂肪酸直接氧化(心肌骨骼肌)

②生成酮体(肝不完全氧化)

③异生成葡萄糖(肝肾)

19.蛋白质代谢

①氨基酸:主要合成蛋白质

②氨基酸的来源:

食物蛋白摄入、机体蛋白分解

③运动与蛋白代谢:

氨基酸直接氧化:

长时间运动异生成糖,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氨基酸可提供5%—18%的能量。

20.激素的作用方式:

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21.体液平衡的调节:

(肾受神经和内分泌调节)

22.①剧烈运动Na?排出减少(尿)

②活动中肌细胞Na?浓度不变,血浆中Na?浓度上升至mmol/l

③短暂大运动K?排出减少(尿)

第四节肌肉运动的神经控制

1.反射:

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

2.随意运动:

锥体束运动传导,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支配肌肉。

3.不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肌张力、协调、体态姿势。

4.运动控制

(1)反射性运动:

脊髓水平,形式固定、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2)模式化运动

固定形式、有节奏和连性的运动,受意识控制。

(3)意向性运动:

主观意识控,有目的运动。

5.运动控制的解剖基础:

新皮质联合区和基底神经节:形成运动的总的方向策略。

第四章生理学

第一节生理学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新陈代谢、反应及兴奋性、生殖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3.机体的内环境

①人体的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是细胞外液,所以细胞外液是机体中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②成人体液占身体重量的约60%,分为两大类

(1)细胞内液:约5/8液体(约点体重的40%)

(2)细胞外液约3/8的液体(约占体重20%:血浆5%,组织液15%)

4.人体内体液总量与性别、年龄及胖瘦有关,

成年人男性液体总量占体重的60%,女性为55%,

婴幼儿为70%-80%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脂肪增多,体液量减少。

5.生理功能的调节

①神经调节一基本活动方式“反射",一依靠“反射弧"

②体液调节一-基本活动方式"激素"-依靠“血液循环"

③自身调节一基本活动方式“适应性”一不依靠“神经体液"

④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是复合式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6.各种调节的特点:

(1)神经调节:作用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作用缓慢、广泛、持久

(3)自身调节:简单、幅度小,但对稳态的维持也十分重要。

第二节细胞生理

1.细胞膜:

把细胞内容物与细胞周围环境(主要是细胞外液)分隔开来,

使细胞能相对独立于环境而存在的一层薄膜(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膜)

2.细胞器:

细胞内也存在类似细胞膜的膜性结构,组成各种细胞器,也具有屏障作用,同时也进行一定形式的细胞内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

3.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①化学组成:脂质(大量)、蛋白质(大量)、糖类(极少量)

②分子结构,流体镶嵌模型

(1)基架:液态磷脂双分子层

(2)镶嵌:

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主要是α—螺旋或球形蛋白)

4.细胞膜的功能

①屏障作用②跨膜物质转运

③跨膜信息传递④能量转换功能

5.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1)定义: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移动的过程。

(2)转运的物质:02、C02甘油,水

(3)特点高浓度-低浓度、不耗能

二易化扩散

(1)定义: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具体分为两种形式:

①经载体扩散:T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特点:高特异性有饱和现象

②经通道扩散Na/K/CL/Ca等离子

特点:特异性不高、无饱和现象

三主动转运

(1)定义:指细胞膜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转运的过程,消能能量

(2)钠泵:钠-钾泵或Na?—K?—ATP酶

(3)作用:每分解1分子ATP=3个Na?移到膜外+2个K?移入细胞内。

(4)能量来源:直接分解ATP,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

典型例子:肠道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神经末梢处被释放的递质再摄取甲状腺细胞特有聚碘作用

五出胞和入胞: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出胞:

各种分泌活动神经递质的释放,内分泌腺把激素分泌到细胞外液中,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把神经递质放到突触间隙中

(2)入胞:

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某些物质团块(如细菌,病*,异物,血浆中的脂蛋白颗粒分子营养物质等)进入细胞的过程,多为受体介导式入胞。

6.细胞的兴奋性:

指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7.兴奋:

指产生的反应兴奋的外部表现与实质

8.引起兴奋的条件:

一定的刺激强度、一定的的刺激持续时间、一定的时间一强度变化率

9.引起组织兴奋,

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

10.阈下刺激只能使细胞发生低于朗电位值的去极化,不能引起兴奋或动作电位

11.分期

①绝对不应期:

可兴奋组织在接受前一刺激,而兴奋后的极短时间内,无论再受到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产生兴奋。

②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第二个刺激有可能引起新的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正常的阈强度,这个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③超常期

细胞兴奋性有高于正常水平,此时只要给予,一定的阈下刺激就可能发生新的兴奋。

④低常期:

细胞兴奋性又转入低于正常的时期。

12.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一静息电位RP(口诀“内负外正,静K?动Na?")

(1)定义:

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接近于钾离子平衡电位)

(2)产生原因:

由于细胞内K?离子的外流所产生的(因此静息电位一般也称为钾离子的平衡电位)

(3)大小用负值表示:(一般为-10mv-mv之间)

神经细胞-70mv(膜内比膜外电位低70mv)

骨骼肌细胞为-90mv,人的红细胞为-10mV

二动作电位AP(也可称之为峰电位,因为主要由峰电位构成)

(1)定义:

神经或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

(2)产生原因:

与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因此动作电位般也称为钠离子的平衡电位)

(3)特点

①全或无现象: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一般是固定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因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②不衰减传导:

受刺激后,动作电位迅速向周围扩散,而在传播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的加大而减小

13.易混淆概念

(1)极化:静息时,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状态

(2)超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变大的方向变化

(3)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4)复极化:由去极化或超极化向RP值恢复

(5)反极化: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

14.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

是一种特化的化学突触,其递质是乙酰胆碱(Ach)

15.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组成:

由接头前膜、接头间隙和接头后膜(终板膜-Ach受体)组成

其中,接头前膜以量子形式释放Ach;

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征:

化学传递、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变化影响

16.骨骼肌的神经传递:

首Ca?内流,Ach(乙配胆碱)外流

17.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不是动作电位

18.Ach的灭活:胆碱酯酶(被新斯的明抑制)

N一型受体阻断剂:箭*、α-银环蛇*

19.终板电位特点: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

①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

②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

③没有“全或无”现象

④以电紧张方式扩散

⑤不能远距离传导,为负电位。

20.离子通道

①化学门控通道

②电压门控通道

③机械门控通道

刺激信号→膜通道蛋白开放一离子移动一膜电位变化一膜内信息-细胞功能改变

第三节生理学循环系统

1.循环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两部分

(1)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血管系统,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称为血液循环

(2)淋巴管系统则是一个单向的回流管道

2.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

(1)将机体从外界摄取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送到全身各部,供给组织进行新陈代谢,

同时把全身的代谢产物,如co?,、尿素等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稳定。

(2)将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物质(如激素)运送到相应的器官,以调节各器官的活动。

(3)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回收的第二条渠道,

既是静脉的辅助系统,又是抗体防御系统的一环。

3.心脏的泵作用:

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舒张时容纳静脉血返回心脏,收缩时把血液射入动脉)

4.心脏的起搏点为窦房结,

由兴奋触发的心肌收缩与舒张,配合瓣膜启闭,造成心房和心室压力和容积的变化,从而推血液流动,伴随瓣膜启闭出现心音。

5.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活动的时间称为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持续时间与心跳频有关,每个心动期挂续0.8秒。

6.健康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心率平均为75次/分(60-次/分),

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左右两侧心房或心室同步活动,舒张期比收缩期挂续时间长

心室舒张前0.4s,心房也处于舒张期这一时期称为全心舒张期。

7.心房收缩期:

左心室容积最大

8.等容收缩期:

室内压升高最快,主动脉压力最低。

9.快速射血期:

主动脉压力最高,左心室压力最高,主动脉血流量最大

10.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下降最快,左心室容积最小

11.心动周期中重点总结

①左心室压力最高一速射血期

②左心室容积最小—等容舒张期末

③左心室容积最大—心房收缩期末

④主动脉压力最高—快速射血期未

⑤主动脉压力最低—等容收缩期末

⑥主动脉血流量最大一快速射血期

⑦室内压升高最快-等容收缩期室内压下隆最快—等容舒张期

12.心室充盈主要靠心室舒张所致的低压抽吸作用,房缩射血仅占25%

13.心室-动脉压力梯度是引起半月瓣开放、推动血液由心室开始射入动脉的直接动力。

若心房收缩缺失,将会导致房内压增加,丕利于静脉血液回流从而间接影响心室射血

14.心输出量

(1)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每搏输出量

(健康成年人安静时搏出量为70ml)

(2)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乘积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70mlX75次/分=5.25l约为5-6l)

(3)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4)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健康成年人射血分数为50%-75%)

15.心肌收缩力

(1)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的ATP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

(2)凡能增加兴奋后胞浆Ca?浓度(或)肌钙蛋白Ca?亲和力的因素,

均可增加活化横桥的比例,导致收缩能力的增强。

(3)甲状腺激素和体育锻炼能提高肌凝蛋白ATP酶活性,促进心肌收缩能力。

16.心率的影响

(1)健康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心率平均为75次/分(60-次/分)

(2)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则增加,但有一定限度.

(3)心率受自主神经的控制,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心率增快;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时,心率减慢

(4)影响心率的体液因素主要有:

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甲状腺素等

(5)影响心率还受温的影响,体温升高1℃,心率将增加12-18次/分

17.血管

(1)主动脉和大动脉:

管壁较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主动脉和大动脉可称为弹性贮器血管

(2)小动脉(阻力血管)内径只有20-30um,对血流阻力很大

(3)毛细血管(交换血管):口径很细,

但因数量多,故总的截面积非常大,

因此血液在毛细血管内的流速十分缓慢

(4)静脉(容量血管),数量较多、口径较大而管壁较薄,

循环血量60%-70%容纳在静,注意由卧位转为立位时,使静脉回流量减少

18.血压

1、定义: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2、血压的形成因素

(1)心血管系统充盈:血量增多或血管容量缩小,血压增高

(2)心脏射血:

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循环的动能;

另一部分则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即为势能

(3)大对脉回缩:

心舒张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推动血液的动能,使血液在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

19.动脉血压:

主动脉压,在大动脉中血压降落很小,故通常将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主动脉压。

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前状态时

收循压为13.3-16.0kPa(-mmHg)

舒张压为8.0-10.6kPa(60-80mmHg)

③脉压为4.0-5.3kPa(30-40mmHg)

平均动脉压在13.3Pa(mmHg)

20.静脉血压:

右心房作为体循环的终点,血压最低,接近于零

(1)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靜脉的血压(小静脉、微静脉15-20mmHg)

(2)中心静脉压CVP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反映心血管功能的指标4-12mmHg)

(3)影响CVP因素:

心脏射血能力增加CVP下降,静脉回流速度加快CVP增加

21.影响血压的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22.对心率的调节:

运动一增快心率或增加心搏出量一心输出量增加;

临床上用心率来衡量运动强度的基础;

心率的变化受神经和体液调节。

低强度运动:次/分左右

中等强度运动:次/分左右

极量运动:次/分以上

23.对心输出量的调节

①成人每分输出量,安静仰卧时是4-5L

②健康人极量运动时心输出量可增至20L左右

24.对前后负荷的影响

①前负荷,心房血液充流心室,牵张心肌形成心室的负荷(容量负荷)

②后负荷:射血时,动脉系统的外周阻力即形成心室的负荷(压力负荷)

25.运动与血压

①正常人运动时,收缩压增高舒张压轻微变化或不变

②等长收缩运动时特征性的反应是舒张压与收缩压平行增高

26.微循环

(1)血液循环:

最根本的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2)构成: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

(3)微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①直径通路(也可称为直捷通路):

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快,在骨骼肌中多见。

②动脉吻合支:

主要起调节体温作用

③真毛细血管网:

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7.组织液

正常成人体重的60%左右是水,5/8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肉液,3/8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内环境)

①细胞外液:1/5在血管内,即血浆的水分:

4/5在血管外,即组织液的水分5

②组织液,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滤过而生成,

取决于有效滤迁压,呈胶冻状,几乎不可自由流动,组织液中各种离子成分与血浆相同。

第四节生理学呼吸系统

1.肺的功能;

进行气体交换、调节血容量及分泌某些内分泌激素

2.呼吸运动:

气体进出肺的动力来源

①直接动力:肺泡内压力与大气压差

②原动力:

肺本身不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而是由横膈的升降和胸廓的张缩所引起呼吸运动

(1)吸气运动(主动运动)

吸气是主动过程,吸气肌主要是膈肌,其次为肋间外肌

膈肌收缩:增大胸腔上下径,平静吸气时,下移约(1-2cm)

深吸气时,下移可达7-10cm

肋间外肌收缩:增大胸腔前后左右径。

(2)呼气运动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

①平静呼吸:为被动运动过程,吸气肌舒张

平静呼气时,肺依靠本身的回缩力量而回位,恢复其吸气开始前的位置)产生呼气

②用力呼吸(深呼气)为主动运动过程,

吸气肌舒张和呼气肌收缩

③肋间内肌收缩使胸腔前后左右径缩小,

腹肌收缩使膈肌上移

3.肺内压

(1)吸气之初肺容积增大,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空气进入肺泡。

(2)随着肺内气体逐渐增加,肺内压也逐渐升高

(3)吸气末,肺内压已升高到和大气压相等,气流也就停止

(4)呼气反之

4.肺的通气阻力:肺通气阻力可分为两种

(1)弹性阻力(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平静呼吸时主要阻力,约占总阻力的70%

(2)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黏滞阻力,约占总阻力的30%,以气道阻力为主。

5.气道阻力的影响因素

(1)跨壁压:

指呼吸道内外的压力差。

呼吸道内压力高,跨壁压增大,管径被动扩大,阻力变小;

反之则增大。

(2)肺实质对气道壁的牵引

(3)自主神经调节:

呼吸道平滑肌受交感副交感双重神经支配。

副交感神经使气道平滑肌收缩,管径变小,阻力增加:

交感神经使平滑肌舒张,管径变大,阻力降低。

6.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是复杂的脂蛋自混合物,由肺泡II型细胞合成并释放,

分子的一端是非极性疏水的脂肪酸,不溶于水,

另一端是极性的易溶于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表面张力,减弱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

防止了液体渗入肺泡,使肺泡得以保持相对干燥,

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大,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了稀疏。

7.肺容量

①潮气量(VT):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为-ml一般以ml计算

②补吸气量(吸气贮备量),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为补吸气量,

正常成年人约为1-0ml

③补呼气量(呼气贮备量):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为补呼气量,

正常成年人约为-0m

④肺活量(VC):

最大吸气后呼出的最大气量,

单位时间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称为时间肺活量,

正常人时间肺活量第1秒末呼出气量占肺活的83%,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正常成年男性平均为0ml,女性为2ml

⑤残气量(余气量RV):

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气量。

正常成年人约为0-1ml肺总量+肺活量+残气量

⑥最大通气量:

指以最大的力量、最快的速度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它反映单位时间内充分发挥全部通气能力所能达到的通气量,

是反映通气功能潜力的指标

7.肺通气量

①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②每分通气量为呼吸频率×潮气量

③平静呼吸,正常成年人呼吸频率每分12-18次,

潮气量约ml,则每分通气量6-9L

8.气体交换

①呼吸过程: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

(1)外呼吸:

通过气管和肺完成气体机械性摄人/释放(肺通气),以及肺泡/肺血管的气体交换(肺换气)。气体运输:靠心血管系统完成

(2)内呼吸:

组织能量代谢时氧气消耗、二氧化碳产生,

氧气从血管中的血液转运到组织,二氧化碳则从组织释放到血液中.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物理溶解:极少量,化学结合:较多,1个Hb结合4个0?;

0?的运输方式:氧合血红蛋白(HbO?,),

Co?的运输方式.以碳酸氢盐HCO?,为主,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约90%)是需要通过红细胞运输的,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去氧血红蛋白呈紫蓝色。

9.运动时呼吸功能的调节

(1)运动稳定状态:

轻或中等强度运动强度不变、能量消耗恒定,摄氧量(Vo?)便保持一定,为稳定状态。

(2)运动开始时因呼吸循环的调节较迟缓,氧在体内的运输滞后,使Vo?呈指数函数曲线样逐渐上升,即"氧亏”。

(3)运动结束时,Vo?也并非从高水平立即降至安静水平,而是逐渐降到安静水平,在此期间超过安静状态水平的氧量称为氧债。

10.呼吸中枢:

分布在大脑皮质,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脑的各级部位在呼吸节律产生和调节中所起作用不同

①下位脑干(脑桥和延髓):

控制呼吸节律;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

②脊髓:

第3-5颈段(支配膈肌)和胸段(支配助向肌和腹肌等),

脊髓为呼吸的初级中枢。

第五节生理学内分泌

1.ɑ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20%,分泌胰高血糖素

2.?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60-70%,分泌胰岛素。

3.胰岛素:是含有51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蛋白质,胰岛素在血中的半衰期只有5分钟,其主要在肝灭活,

胰岛素的作用:

(1)糖代谢:

增加糖的去路,减少糖的来源,降低血糖

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②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抑制糖原分解

③抑制糖异生

④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

(2)脂肪代谢:

促进肝合成脂肪酸,抑制脂肪分解。

胰岛素缺乏时,出现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增强,血脂开高,

)加速脂肪酸在肝内氧化,生成大量酮体,引起酮血症与酸中*。

4、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索共有很強的促避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

5.甲状腺素:又称和T3两种,都是酪氨酸碘化物;

甲状腺与碘代谢的关系极为密切

①成人每天从食物中大约摄碘-ug,占全身碘量的90%。

②甲状腺激素促进物质与能量能代谢,促进生长过程。

③甲状腺激素缺乏:

在胎盘期缺碘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儿童,易患呆小症(克汀病)

6.生长激素(GH):垂体腺分泌

幼年缺乏GH-侏儒症;

幼年GH过多巨人症;

成年后GH过多;肢端肥大症

7.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主要受下丘脑与垂体的调节

①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三个水平紧密联系,组成下丘脑-垂体一甲状腺轴

②甲状腺还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自身调节

甲状旁腺:份泌里甲状旁腺激素升高血钙;

降钙素作用是:降低血钙和血磷,其主要靶器官是骨和肾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为三类

①球状带细胞盐皮质激素代表:整固配

②束状带细胞糖皮质激素代表:皮质醇

③网状带细胞性激素代表:脱氢雄酮和雌二醇

(1)糖皮质激素作用

①对物质代谢:

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促进蛋白质分解、肌消瘦、骨质疏松、皮肤变薄;进脂肪分解氧化,水牛背、向心性肥胖

②对水盘代谢:

"轻微排K?保Na?;舒张肾入球小A,肾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加,水负荷时的快速排水作用。

③对循环系统:

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抑制具有血管舒张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维持血容量。

④应激反应(了解概念):

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

如缺氧、创伤、手术、饥饿、疼痛、寒冷以及精神紧张和焦虑不安时,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立即增加,

糖皮质激素也相应增多。

能引起ACTH与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刺激称为应激刺激,而产生的反应称为应激

(2)盐皮质邀素

①主要为醛固酮:对水盐代谢的作用最强,其次为脱氧皮质醇

②醛固酮是调节机体水盐代谢的重要激素,

促进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和排出钾。

醛固酮分泌过多时,使钠和水潴留,可引起高血钠、高血压和血钾降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基础知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