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颈气管狭窄成形术优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知识课堂丨内脏学
TUhjnbcbe - 2021/2/19 17:46:00

掌握消化系统、消化道的组成和上、下消化道的概念。掌握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了解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消化系统、消化道的组成和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消化腺: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胰)、小消化腺(胃腺、小肠腺等)。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摄取食物、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排除食物残渣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黏膜:(消化管各段中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上皮、固有层、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

肌层: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外,其余部分为平滑肌。

外膜:分为纤维膜和浆膜两种。

掌握咽峡的概念,舌乳头的种类及功能。掌握牙的分部、构造。了解乳牙和恒牙的牙式。掌握三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咽淋巴环的组成。掌握食管3处生理狭窄的位置、临床意义及距离中切牙的距离。

※咽峡的概念

由颚垂、颚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和咽的分界线。

※舌乳头的种类及功能

舌背的黏膜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称为舌乳头。

①丝状乳头----感受触觉

②菌状乳头----味觉

③轮廓乳头----味觉

④叶状乳头----味觉

※牙的分部、构造。乳牙和恒牙的牙式。

牙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牙的形态上可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牙的构造由釉质、牙质、牙骨质和牙髓四部分构成。牙内部的空腔称牙腔,内容纳牙髓。

(1)乳牙: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2.5岁左右出齐,共20颗。包括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1乳磨牙、第2乳磨牙,通常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表示。

(2)恒牙:28~32颗,6岁左右乳牙开始脱落,恒牙萌出。大部分14岁左右出齐,可分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

通常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8表示。第3磨牙萌出晚或终生不萌发,又称迟牙。

(3)牙式:由乳牙和恒牙以各自固定的排位形成,以“╋”表示上、下颌及左、右侧的牙位,共4区(分3步表示:分上下、左右,分乳牙恒牙的名称)。

(4)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对牙有保护、支持和固定的作用。

※三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

腮腺---位于耳廓前下方,皮肤深面。开口于腮腺乳头(平对上颌第2磨牙牙冠相对应的颊粘膜上)。

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体内面,开口于舌下阜。

舌下腺---位于舌下襞深面,其大腺管开口于舌下阜,小腺管开口于舌下襞。

※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

?咽是一前后略扁的漏斗状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体的前方,上起自颅底,下至第6颈椎体下缘处续于食管。

?咽以(软腭)平面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喉咽3部分。

鼻咽向前经鼻后孔通①鼻腔,经咽鼓管与②鼓室相通;

口咽向前经咽峡通③口腔;

喉咽向前经喉口通④喉腔,向下续为⑤食管。

※咽淋巴环的组成:

舌扁桃体、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在鼻腔、口腔与咽部相通的部位共同围成咽淋巴环。对呼吸道和消化道具有防御功能。

补充:鼻咽部有咽鼓管咽口、咽隐窝(鼻咽癌的好发部位)、咽扁桃体;口咽部有腭扁桃体;喉咽部有梨状隐窝(异物易滞留的部位)。

※食管3处生理狭窄的位置、临床意义及距离中切牙的距离。

食管以颈静脉切迹和膈为界分为颈段、胸段和腹段。全长25cm,有3处狭窄。

第1处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

第2处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

第3处狭窄位于食管穿膈处,距中切牙约40cm。

这些狭窄是损伤、炎症、肿瘤的好发部位,也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临床上行食管插管时,需要注意三处狭窄以免损伤食管。

掌握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胃的毗邻和临床触诊部位,插胃管的长度。理解胃底腺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功能。

※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1)位置:在中等充盈程度时,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2)形态

入口:称贲门与食管相接,

出口:称幽门与十二指肠相续。

上缘:胃小弯,凹向右上方,其最低点称角切迹。

下缘:胃大弯,凸向左下方。前壁:朝向前上方,剑突下与腹前壁相贴—临床胃触诊部位。

后壁:朝向后下方,临近多器官。

(3)分部

贲门部:近贲门的部分

胃底:贲门平面以上的部分

胃体:胃底与角切迹之间的部分

幽门部:指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临床上称胃窦,分幽门管和幽门窦。

※胃的毗邻和临床触诊部位。

胃的前壁:右侧与肝左叶下面相邻,左侧与膈相邻并被左肋弓掩盖。前壁中间部分于剑突下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胃触诊部位。

胃的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胃底腺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功能。

胃壁黏膜的固有层含有管状胃腺,依据部位不同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黏液和溶菌酶,有保护胃黏膜和杀菌作用。

胃底腺: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其被盐酸激活后参与蛋白质消化。

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盐酸有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作用,内因子能促进回肠吸收维生素B12。

掌握小肠和十二指肠的分部,溃疡的好发部位以及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位置。掌握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临床意义。理解小肠粘膜的结构特点和扩大小肠吸收面积的结构。

※小肠和十二指肠的分部,溃疡的好发部位以及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位置。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空肠:位于腹腔的左上腹,占空回肠的近侧2/5,管径较大,管壁厚,血管丰富。

回肠:位于腹腔的左下腹,占空回肠的远侧3/5,管径较小,管壁薄,血管不丰富。

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长约25cm,呈“C”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分4部分:

(1)上部:黏膜光滑无皱襞,其起始部称十二指肠球部,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后内侧壁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

(3)水平部:在第3腰椎平面向左横行,至腹主动脉前方续于升部。

(4)升部:末端与空肠相接处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韧带固定于腹后壁。

※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悬韧带为确认空肠起始端的标记,也是上下消化道的分界。

※小肠粘膜的结构特点和扩大小肠吸收面积的结构。

1、小肠腔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绒毛。

2、固有层内含有大量的肠腺和丰富的淋巴组织。

★环形皱襞、绒毛和微绒毛使小肠腔面的表面积扩大了约倍,约平米,有利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掌握大肠的分部和盲肠与结肠的特征性结构。掌握结肠的分部和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及手术切口部位,回盲瓣的概念和功能。理解直肠的弯曲和毗邻。

※大肠的分部: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五部分。

※盲肠与结肠的特征性结构:

盲肠及结肠表面形成的3种特征性结构为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3条结肠带汇合于阑尾根部,是手术时寻找阑尾的可靠依据。

※结肠的分部

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有右曲(肝曲)和左曲(脾曲),其中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的活动性较大。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及手术切口部位: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又称麦氏点(McBurney点):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麦氏点。急性阑尾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麦氏点还是选择阑尾手术切口的标志点。

※回盲瓣的概念和功能:

在回盲口,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而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膜称回盲瓣,有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和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的作用。

掌握肝的位置、形态(两面、分叶情况以及脏面上沟内容纳的结构),肝门的概念。了解肝小叶的结构特点。掌握肝内血液循环途径。掌握胆囊的位置、分部和功能,胆囊底的体表投影。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及胆汁的排出途径。掌握胰的位置、形态和分部。了解胰岛A细胞和B细胞的分泌物。

※肝的位置、形态(两面、分叶情况以及脏面上沟内容纳的结构),

(1)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上界与膈穹隆一致,其最高点在右侧为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相交处,左侧为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隙相交处。

肝的下界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基本一致(小儿可超出肋弓下缘1-2cm),剑突下方约3cm。

(2)形态:

两缘:前缘锐利,后缘钝圆。

膈面:隆凸,被矢状位的镰状韧带分为肝左叶和肝右叶。

脏面:近中央处有“H”形的三条沟,其横沟称肝门,是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淋巴管、神经等出入的部位;右纵沟前部为胆囊窝,后部有下腔静脉;左纵沟前部有肝圆韧带(脐静脉闭锁后的遗迹,连于脐环),后部有静脉韧带(静脉导管闭锁形成)。

“H”形沟可将肝下面分为肝左叶、肝右叶、方叶、尾状叶4叶。

※肝门的概念:

肝的脏面近中央处有“H”形的三条沟,其横沟称肝门。是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淋巴管、神经等出入的部位

※肝内血液循环途径:

肝的血液循环:肝固有动脉属于肝的营养性血管;肝门静脉属于肝的功能性血管。

肝门静脉→小叶间静脉

肝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

肝固有动脉→小叶间动脉

肝门静脉→小叶间静脉

※胆囊的位置、分部和功能,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胆囊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4部分,其功能为暂时储存和浓缩胆汁。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和右肋弓交点处的稍下方,胆囊炎时此处可有压痛。

※输胆管道的组成及胆汁的排出途径。

组成: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肝内胆道包括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外胆道包括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等。

胆汁的产生和排除途径:

肝细胞分泌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

※胰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胰位于胃的后方,呈水平位在第1、2腰椎高度横贴于腹后壁,前面有腹膜覆盖。

呈狭长棱柱状,可分为胰头、胰体和胰尾3部分。

胰实质内有胰管(引流胰液),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胰岛A细胞和B细胞的分泌物:

胰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

外分泌部:构成胰的大部分,由胰泡和导管组成,胰泡细胞分泌胰液。

内分泌部:是散在分布于外分泌腺泡之间的大小不等的小岛状内分泌细胞团,故称胰岛。

胰岛内主要含有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

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B细胞分泌胰岛素。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上、下呼吸道的概念。了解鼻腔内重要结构。掌握鼻腔的分部和鼻出血的常见部位。掌握鼻旁窦的名称及其各自的开口部位。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其主要功能为进行气体交换。

临床上常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主支气管及其分支称为下呼吸道。

※鼻腔的分部和鼻出血的常见部位。

每侧鼻腔分为前部的鼻前庭和后部的固有鼻腔。(鼻阈为界)

固有鼻腔的内侧壁为鼻中隔,鼻中隔前下部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鼻旁窦的名称及其各自的开口部位。

鼻旁窦由骨性鼻旁窦内衬黏膜构成,包括上颌窦、蝶窦、筛窦和额窦各1对。

它们分别位于鼻腔周围的同名颅骨内,

其中上颌窦、额窦和筛窦的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

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临床上上颌窦的慢性炎症多见,因上颌窦容积最大,且窦的开口位置高于窦底,炎症时分泌物不易流出,故易引起慢性炎症。

掌握喉软骨的组成、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的功能特点及颈部的重要体表标志。掌握喉腔的分部和婴幼儿喉腔粘膜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声门裂的概念。掌握气管镜检判断分叉的定位标志,气管切开的部位,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及临床意义。

※喉软骨的组成、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的临床意义:

甲状软骨:最大的喉软骨,其前上部先前的突起称为喉结,由甲状软骨两下角与环状软骨外侧面构成环甲关节。

环状软骨:前窄后宽,是呼吸道唯一完整的软骨环,后平对第6颈椎。

杓状软骨:成对的喉软骨,呈三棱锥形,前缘附有声带,与环状软骨板构成环杓关节。

会厌软骨:形似树叶,吞咽时遮盖喉口,防止异物进入喉腔。

※喉腔的分部和婴幼儿喉腔粘膜特点及临床意义:

喉前庭:前庭裂以上的部分。

喉中间腔:前庭裂和声门裂之间的部分,向两侧延伸为喉室。

声门下腔:声门裂以下的部分。因其黏膜下组织较为疏松,炎症时易引起水肿,幼儿因喉腔狭小,水肿时易引起喉腔阻塞,导致呼吸困难。

※声门裂的概念:是指两侧声襞之间的裂隙,是喉腔中最狭窄的地方。

※气管镜检判断分叉的定位标志:气管隆嵴。

※气管切开的部位:

临床上常常选取第3~4或第4~5气管软骨处行气管切开术抢救急性喉梗阻患者。

※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及临床意义:

左主支气管细长,走行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走行较垂直;气管隆嵴偏向左侧,故气管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管。

掌握肺的位置、形态,理解肺根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肺导气部和呼吸部的组成,肺泡的结构特点,气-血屏障的概念。

※肺的位置、形态

肺位于胸腔内,膈的上方,纵膈的两侧。

肺的形态

(1)外形

肺尖:位于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cm。

肺底:与膈相贴,又称膈面。

两面:外侧面又称肋面;

内侧面近中央处有一长椭圆形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进出肺的部位,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三缘:前缘:锐利,左肺前缘有心切迹。

后缘:钝圆,位于脊柱两旁。

下缘:较锐利。

(1)分叶: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2叶;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3叶。

(2)肺有两套血管系统:一套是循环于心和肺之间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属肺的功能性血管。另一套是营养性血管叫支气管动、静脉,发自胸主动脉,攀附于支气管壁,随支气管分支而分布,营养肺内支气管的壁、肺血管壁和脏胸膜。

※肺根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肺内侧面近中央处有一长椭圆形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进出肺的部位,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支气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左右肺各分为10个肺段。

※肺导气部和呼吸部的组成:

肺组织分为肺实质和肺间质,肺实质分为导气部和呼吸部。

导气部: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肺泡的结构特点:

肺支气管树的终末部分,为多面型开口囊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成人每侧肺有3-4亿个肺泡,总面积可达70-80平方米。

※气-血屏障的概念:

由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这6层结构合称血-气屏障。是肺泡腔的气体与肺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所穿行的结构。

掌握壁胸膜的分部,胸膜腔和肋膈隐窝的概念。掌握纵隔的概念、境界以及分部。

※壁胸膜的分部:

按其贴附部位分为肋胸膜、膈胸膜、纵膈胸膜和胸膜顶。

※胸膜腔和肋膈隐窝的概念:

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的密闭、潜在的腔隙称胸膜腔,左右各一,互不相同,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浆液。

肋膈隐窝的概念:

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形成较深的半环形间隙称肋膈隐窝,在深吸气时肺的下缘也不能深入其内。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点,当胸膜腔积液时首先积聚于此,是胸膜腔穿刺抽液的常选部位。

※纵隔的概念、境界以及分部:

纵膈是两侧纵膈胸膜之间所有组织和器官的总称。

纵膈的前界是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上至胸廓上口,下达膈。

纵膈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分为上纵膈和下纵膈。

下纵膈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膈和后纵隔3部分。心位于中纵膈。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形态和位置,理解肾窦的内容物,掌握肾门和肾区的概念。掌握肾的被膜及了解肾冠状切面上的主要结构。掌握肾单位的组成和滤过膜的概念。掌握尿液的排出途径。了解肾小管各段的结构特点。

※泌尿系统的组成: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主要功能:排除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肾的形态和位置:

形态:肾为实质性器官,表面光滑,质柔软,形似蚕豆,分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内外侧两缘。

位置:肾位于腹膜后方、脊柱的两侧,属于腹膜外位器官;右肾比左肾约低半个椎体。肾门约平第1腰椎,距离正中线约5cm。肾的正常位置依靠被膜、血管、邻近器官和腹压等多种因素维持。

※肾窦的内容物:肾门凹向肾实质内的腔隙称为肾窦,容纳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和脂肪组织等。

※肾门和肾区的概念:

★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等结构出入肾的部位。

★肾门的体表投影位于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也称肾区,当肾部有病变时该处有叩击痛或触压痛。

※肾的被膜及肾冠状切面上的主要结构。

肾的被膜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临床上肾囊封闭是将药物注入脂肪囊。

肾冠状切面上的主要结构:肾实质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皮质:位于肾的浅层,富含血管,肾皮质伸入肾髓质内的部分称肾柱。

肾髓质:位于肾皮质的深部,主要由15~20个肾椎体组成,肾锥体尖端钝圆,朝向肾窦称肾乳头,肾小盏呈漏斗状包绕肾乳头,2~3个肾小盏汇合成1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合成肾盂,肾盂出肾门后逐渐变细,弯曲向下移行为输尿管。

※肾单位的组成和滤过膜的概念: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是肾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约有万—万个肾单位。

滤过膜(滤过屏障):血液流经血管球,滤出形成原尿时,

必须通过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裂孔膜,这三层结构统称为滤过膜。

※尿液的排出途径:输尿管→膀胱→尿道

血液流经血管球,滤出形成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形成终尿,经肾乳头流入肾小盏,再依次汇入肾大盏、肾盂,经输尿管输送至膀胱暂时储存,达到一定量后,经尿道排除体外。

往期回顾

知识课堂丨皮内注射

知识课堂丨水痘

知识课堂丨无菌技术

主审

毛金屿

校对

郑茜张莉

美编

新媒体美编部王静

编辑

新媒体编辑部樊文红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北方自媒体

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委宣传新媒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知识课堂丨内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