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学院专升本考试《系统解剖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骨学
1.总论:骨的概念;骨的分类;骨的表面形态(自学);骨的构造;骨的理化特性;骨的发生与发育;骨的可塑性与骨组织工程。
2.中轴骨骼
(1)躯干骨:躯干骨的构成;椎骨的分部,椎骨的一般形态、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胸骨的形态结构;肋的构成、分类和形态结构。
(2)颅:颅的组成和分类;脑颅骨的组成和分类,颅盖和颅底的构成,额骨、筛骨、蝶骨、颞骨、枕骨和顶骨的形态结构;面颅骨的组成和分类,鼻骨、泪骨、上颌骨、颧骨、下鼻甲、下颌骨、犁骨、腭骨和舌骨的形态结构;颅的整体观(颅顶面观、颅底内面观、颅底外面观和颅侧面观);眶、骨性鼻腔、鼻旁窦和骨性口腔;新生儿颅骨的特点及生后的变化。
3.附肢骨骼
(1)上肢骨:上肢带骨(锁骨和肩胛骨的形态结构),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的形态结构)。
(2)下肢骨:下肢带骨(髋骨、坐骨和耻骨的形态结构),自由下肢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的形态结构)。
第二章关节学
1.总论:骨连结的概念,骨连结分类。直接连结: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概念。间接连结:滑膜关节或关节的概念,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关节的运动和分类。
2.中轴骨连结:躯干骨的连结(脊柱的构成,椎骨间的连结概念和分类。椎间盘形态结构、功能和意义,前、后纵韧带的位置和功能,*韧带的位置和功能,横突间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项韧带和关节突关节等的构成,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胸廓的构成,肋椎关节和胸肋关节的构成,胸廓的整体观和运动)。颅骨的连结分类,颞下颌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关节类型和运动方式。
3.附肢骨的连结:上肢骨的连结概念,胸锁关节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肩锁关节的构成,喙肩弓构成和作用。肩关节的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肘关节的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前臂骨间膜的概念和应用意义,桡尺远侧关节构成,前臂旋前和旋后的概念,各手关节的构成和运动方式。下肢骨的连结概念,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带、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和坐骨大、小孔的构成,骨盆构成、大、小骨盆及分界线、性别差异及功能,髋关节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膝关节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小腿骨间的连结构成,踝关节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足部各关节构成,足内、外翻概念,足弓构成和功能。
第三章肌学
1.总论:骨骼肌或随意肌概念。肌的形态和构造,肌的起止、配在和作用,肌的命名法,肌的辅助装置。
2.头肌分部,面肌(颅顶肌、眼轮匝肌、颊肌和口轮匝肌等)分布和功能,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位置和功能。
3.颈肌分群。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位置和功能,颈前肌的分群和功能,颈深肌的分群和功能,斜角肌间隙的概念。
4.躯干肌分群,背浅、深肌位置和功能。胸肌分群,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位置和功能。膈位置、形态构造特点和作用。腹肌分群,前外侧群和后群肌的位置和功能,腹部的局部结构。
5.上肢肌分群,上肢带肌位置和功能,“肌腱袖”的概念。臂前群、后群肌的位置和功能,前臂前、后肌分层、位置和功能,手部肌分群,内、外侧和中间群肌的位置和功能。
6.下肢肌分群,前、后群髋肌的位置和功能,前、后和内侧群大腿肌的位置和功能,前、后和外侧群小腿肌的位置和功能,足肌分群。
第四章总论
1.内脏的概念、组成和内脏的一般结构特点。
2.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第五章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2.口腔
(1)口腔的境界和分部、腭的形态。
(2)咽峡的构成。
(3)牙的种类和排列(乳牙和恒牙的牙式)、牙的形态和构造、牙组织和牙周组织的组成。牙周组织的概念。
(4)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舌肌的配布和功能、颏舌肌的起止和作用。
(5)大唾液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部位。
3.咽
(1)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
(2)腭扁桃体的位置;咽淋巴环的构成。
4.食管
食管的位置和分部、食管三个狭窄部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5.胃
(1)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胃壁的构造。
6.小肠
(1)小肠的分部。
(2)十二指肠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十二指肠韧带的位置。
(3)空、回肠的位置,形态结构特征。Meckel憩室的位置。
7.大肠
(1)大肠的分部及形态特点。
(2)盲肠、阑尾的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常见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3)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4)直肠的位置和形态构造,肛直肠环的构成。
(5)肛管的位置和形态构造。
8.肝和肝外胆道
(1)肝的形态,肝门和肝蒂的概念。肝的位置、上下界的体表投影。肝的分叶和分段。肝段的概念。
(2)肝外胆道的组成。
(3)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4)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汁产生部位及排出途径。肝胰壶腹的概念。
9.胰
胰的位置、形态、分部和胰管的开口部位。
第六章呼吸系统
1.呼吸系统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2.外鼻的形态结构。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各鼻旁窦的形态特点。
3.喉的位置、形态和分部。喉软骨形态结构、连结及喉肌的位置和作用。活体喉口和声门的形态变化。声门的概念。
4.气管的位置和构造特点。左、右支气管形态差别。
5.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肺内支气管和肺段的概念。
6.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的配布、分部及胸膜隐窝的位置。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7.纵膈的概念、区分及其组成。
第七章泌尿系统
1.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
2.肾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3.肾的被膜和固定因素。肾段的概念和肾的体表投影。
4.输尿管的形态、分部,各部的位置,输尿管的狭窄。输尿管在盆部(特别是女性)的主要毗邻。
5.膀胱的形态、位置,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
6.膀胱位置的年龄变化和膀胱壁的构造。
7.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部位。
第八章男性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睾丸及附睾的形态与位置。
3.睾丸和附睾的结构,睾丸的下降过程。
4.输精管的形态特征、分部和行径。精索的组成及位置。
5.射精管的合成、行径与开口。
6.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毗邻。前列腺的分叶、被膜及年龄变化。
7.精囊腺的形态和位置。尿道球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
8.阴茎的分部及构成。海绵体的构造,阴茎皮肤的特点。
9.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扩大和弯曲。
10.阴囊的形态和构造。
第九章女性生殖系统
1.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卵巢的年龄变化。
3.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4.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固定装置。子宫壁的构造和子宫的年龄变化。
5.阴道的形态和位置以及阴道穹的组成与毗邻。
6.阴道前庭的概念。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女外阴的形态结构。
附:乳房
1.女性乳房的形态和构造特点,女性不同时期乳房的变化。
2.女性乳房的位置。
附:会阴
1.会阴的概念和区分。肛提肌和尾骨肌的形态、位置和作用。
2.盆膈和尿生殖膈的位置、形态、构成和通过的脏器。坐骨直肠窝的位置和构成,会阴浅隙和会阴深隙的概念。
第十章腹膜
1.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以及腹膜的功能。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2.大网膜的位置,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大网膜的构成和功能,网膜囊和网膜孔的位置。
3.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十二指肠悬韧带及肝、胃的韧带名称和位置。
4.直肠膀胱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腹膜襞和腹膜隐窝。腹膜腔的分区与间隙。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
1.总论
(1)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2)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
2.心
(1)心的位置、外形和毗邻
(2)心腔
(3)心的构造
(4)心传导系
(5)心的血管
(6)心包。
(7)心的体表投影
3.动脉
(1)肺循环的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4.静脉
(1)肺循环的静脉
(2)体循环的静脉
第十二章淋巴系统
1.总论
(1)淋巴管道
(2)淋巴组织
(3)淋巴器官
2.淋巴导管
(1)胸导管
(2)右淋巴导管
3.淋巴结的位置和淋巴引流范围
(1)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2)上肢淋巴管和淋巴结
(3)胸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4)下肢淋巴管和淋巴结
(5)盆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6)腹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4.部分重要器官的淋巴引流
(1)咽的淋巴引流
(2)喉的淋巴引流
(3)肺的淋巴引流
(4)食管的淋巴引流
(5)胃的淋巴引流
(6)肝的淋巴引流
(7)直肠与肛管的淋巴引流
(8)子宫的淋巴引流
(9)乳房的淋巴引流
5.胸腺
6.脾
第十三章感觉器总论
1.感受器和感觉器
(1)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
(2)感受器的分类
第十四章视器
1.视器的组成
2.眼球
(1)眼球的外形。
(2)眼球壁的层次、分部、结构和功能。
(3)眼球内容物的组成、眼房的位置、房水产生部位与循环途径。
(4)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形态、位置。
3.眼副器
(1)眼副器的组成与功能、眼睑的形态构造、结膜的分部。
(2)泪器的组成。泪腺的位置、泪道的组成及开口部位。
(3)眼球外肌的名称、作用。
(4)眶脂体与眶筋膜。
(5)眼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和分布、眼静脉的回流。
第十五章前庭蜗器
1.前庭蜗器的分部和各部的功能。
2.外耳
(1)外耳的组成,外耳道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婴儿外耳道的特点。
(2)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光锥的概念。
3.中耳
(1)中耳的组成。
(2)鼓室的位置、六个壁的主要形态结构及其毗邻和临床意义。鼓室的内容,听小骨的名称和排列。
(3)咽鼓管的位置、分部、开口部位和作用,幼儿咽鼓管的特点。
(4)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的位置。
4.内耳
(1)内耳的位置和分部。
(2)骨迷路的分部、各部的形态。
(3)膜迷路各部的形态与功能。
(4)听觉和位置觉感受器的位置与机能。
5.声波的传导途径。
第十六章神经总论
1.神经系统的分部,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的构成与分布情况。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元和突触的概念。
3.神经元的形态特征(突起和胞体)和功能。
4.神经纤维、神经、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的概念。
5.神经系统的作用。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
(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圆锥的概念,颈膨大、腰骶膨大的概念。脊髓表面沟裂的名称,马尾的概念。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2)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的概念和分层;前角、后角和中间带内主要核团的名称、位置及其主要功能;薄束、楔束、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束的纤维来源、位置、走行特点、功能及损伤后的表现。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的纤维来源、位置、走行特点和功能及损伤后的表现。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的位置和功能。
(3)脊髓的功能,脊髓反射的概念和类型。
2.脑
(1)脑干:脑干内部结构总的配布特点,脑神经核在脑干内的排列及主要核团的位置。上行和下行的主要纤维束的名称、位置及功能。第Ⅳ脑室的位置、外形和通连关系,第Ⅳ脑室底的重要结构。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位置,网状结构的分区及机能意义。
(2)小脑:小脑位置、表面形态特征、分部(蚓部和小脑半球)、分叶(绒球小结叶、前、后叶)及其主要机能。小脑扁桃体所在位置及其临床意义。小脑的内部结构特点。小脑三对脚及小脑中央核的一般联系情况。
(3)间脑:间脑的位置和分部。丘脑的位置、分部和主要核群。丘脑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及内、外侧膝状体的位置和性质。下丘脑的组成及其主要核群的功能。第三脑室的位置和通连。
(4)端脑:大脑半球的外形、分叶,以及主要沟、裂和脑回。基底神经节的位置和组成及其主要机能。脑半球白质的概况,胼胝体的位置与联系。内囊的位置、分部通过内囊各主要纤维束的局部位置关系。侧脑室的位置、分部和通连。大脑皮质功能定位,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的位置、定位关系;视觉中枢和听觉中枢的位置;语言中枢的位置。边缘系统的概念。
第十八章周围神经
1.脊神经
(1)脊神经的构成,分部和纤维分布。脊神经节的概念。
(2)脊神经的分支及分布特点。
(3)颈丛的组成、位置、分支和分布。颈丛皮支的浅出部位及分布,膈神经的组成、走行和分布。
(4)臂丛的组成、位置、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和腋神经的发出部位、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
(5)胸神经前支的组成、位置、分支和分布特点。
(6)腰丛的组成、位置、分支。股神经的走行、主要分支及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
(7)骶丛的组成、位置、分支。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的走形、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
2.脑神经
(1)嗅神经:入颅部位和分布区。
(2)视神经:起始、行程、入颅孔道。
(3)动眼神经:其纤维成分、颅内段形成、动眼神经支配的肌,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的分布与机能。睫状节性质和位置。
(4)滑车神经:颅内段行程位置,支配的肌。
(5)三叉神经:半月节的位置;三叉神经的分支,各支的性质、出颅部位和分布区。下颌支分支,耳颞神经,舌神经,下齿槽神经的位置,主要行程和分布。翼腭神经节、耳神经节的性质和部位。
(6)展神经:颅内的位置、支配的肌。
(7)面神经:面神经的性质、出颅的孔道、主要行程、在面部的分支分布。鼓索的位置和分布,下颌下神经节的性质和位置、面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8)前庭蜗神经:离颅孔道和分布区。
(9)舌咽神经:性质和分布区。咽支、舌支、颈内动脉窦支的性质和分布区,茎突咽肌支、扁桃体支、鼓室神经的性质和分布区。
(10)迷走神经:性质、出颅孔道、颈胸段的行程。迷走神经分布区。喉上神经及其分布区。左、右喉返神经发出部位、行程与特点、性质和分布区。食管丛的位置、组成、胃前后支、肝支、腹腔支位置和分布。
(11)副神经:出颅孔道,颅段的行程和所支配的肌及损伤后的表现。
(12)舌下神经:出颅孔道、颈部的位置及支配的肌,舌下神经损伤后舌的表现。
3.内脏神经系统
(1)内脏神经的分部,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2)内脏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的特点,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交感神经的概念、低级中枢和分布,交感干的位置和组成,掌握颈上节和椎前节的位置,灰、白交通支的概念。副交感神经的概念、低级中枢和分布,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换元部位及节后纤维支配的结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3)内脏感觉神经:分布特点,牵涉性痛的概念。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1.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通路的组成和功能,通路的走形特点,纤维的交叉部位,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2)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通路的组成和功能,通路的走形特点,纤维的交叉部位,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3)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通路的组成和功能,通路的走形特点,纤维的交叉部位,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4)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通路的组成和功能,通路的走形特点,纤维的交叉部位,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5)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的组成和功能,通路的走形特点,纤维的交叉部位,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瞳孔对光反射的反射弧和临床意义
(6)听觉传导通路:通路的组成和功能,通路的走形特点,纤维的交叉部位,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7)平衡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功能、走形和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2.运动传导通路
(1)锥体系: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皮质脊髓束的组成、走形特点、纤维的交叉部位和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皮质核束的组成、走形特点、纤维的交叉部位。核上瘫和核下瘫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2)锥体外系的概念和组成。
第二十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1.脊髓的被膜
(1)被膜的组成及形态特征。
(2)硬膜外隙、硬膜下隙、蛛网膜下隙、齿状韧带和终池的概念。
(3)硬脑膜隔和硬脑膜窦的概念、组成。
(4)海绵窦的结构特点。
(5)硬脑膜窦内血液流向。
2.脑的被膜
(1)脑被膜的组成。
(2)蛛网膜下池和蛛网膜颗粒的概念。
3.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动脉供应特点。
(2)颈内动脉的走行、分部、分支和分布范围。
(3)椎动脉的走行、分部、分支和分布范围。
(4)大脑动脉环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5)脊髓的动脉供应来源。
(6)脑和脊髓的静脉回流。
4.脑脊液及其循环
(1)脑脊液的概念、循环途径及其临床意义。
(2)脑屏障的构成。
第二十一章内分泌系统
1.内分泌腺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的位置。
3.内分泌腺相关的生理功能。
使用教材:
《系统解剖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柏树令应大君主编,年
赣南医学院专升本考试《护理学基础》复习大纲
一、护理学的发展及基本概念
1.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护理学的概念及知识体系。
3.护理专业。
4.护士角色及素质。
二、健康与疾病
1.健康与健康促进。
2.疾病与预防保健。
3.医疗卫生保健*策与体系
三、需要与关怀
1.人类基本需要的基本概念。
2.需要的相关理论及模式。
3.需要与护理
四、生命历程中的身心发展
1.成长与发展概述。
2.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3.认知和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五、压力学说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1.概述。
2.压力的相关学说及理论。
3.压力的适应
4.压力的预防及管理。
5.压力与护理
六、护理程序
1.概述。
2.护理评估。
3.护理诊断。
4.护理计划。
5.护理实施。
6.护理评价。
七、护理理论与模式
1.奥瑞姆的自理理论。
2.罗伊的适应模式。
3.纽曼的系统模式。
八、科学思维方法与临床护理决策
1.护理评判性思维。
2.临床护理决策。
3.循证护理。
九、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概述。
2.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模式。
3.健康教育的程序及方法
十、护理专业中的法律问题
1.法律概述。
2.我国的法律体系及医疗卫生法规。
3.护理法。
4.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十一、环境
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2.医院环境的特性与要求、调控与控制。
十二、医院感染
1.医院感染。
2.清洁、消*、灭菌。
3.手卫生。
4.无菌技术。
5.隔离技术。
十三、入院和出院护理
1.入院程序、患者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分级护理、患者床单位的准备。
2.出院方式、出院护理。
3.运送患者的技术。
4.病人的卧位基本要求、分类;常用卧位以及变换卧位法。
5.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十四、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
1.患者的安全。
2.护士的职业防护。
十五、患者的清洁卫生
1.口腔的评估及清洁护理。
2.皮肤的评估及清洁护理。
3.头发的评估及清洁护理。
4.会阴部的评估及清洁护理。
5.晨晚间护理。
十六、休息与活动
1.休息的意义、休息的形式与条件、睡眠的生理、影响休息与睡眠的因素、睡眠失调、
患者睡眠的评估、满足患者睡眠的需要。
2.活动的意义、活动受限的原因、活动受限对机体的影响、患者活动的评估、满足患者活动的需要、关节运动范围练习。
十七、医疗和护理文件记录
1.医疗和护理文件记录的要求和管理。
2.医疗和护理文件书写。
十八、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1.体温的生理调节与变化、评估与体温异常患者的护理。
2.呼吸的生理调节与变化、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3.脉搏的生理调节与变化、评估与体温异常患者的护理。
4.血压的生理调节与变化、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十九、冷热疗法
1.冷热疗法概念、效应、影响因素。
2.冷热疗法的应用。
二十、饮食与营养
1.人体对营养的需要。
2.医院饮食:基本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
3.营养状况的评估、患者的饮食护理。
4.特殊饮食护理:管喂饮食、要素饮食、肠外营养。
二十一、排泄
1.排便的护理:与排便有关的解剖生理、排便的评估、排便异常患者的护理、与排便有关的护理技术。
2.排尿的护理:与排尿有关的解剖生理、排尿的评估、排尿异常患者的护理、与排尿有关的护理技术。
二十二、给药
1.给药的基本知识: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给药原则、给药的护理评估、病区药品管理。
2.口服给药术。
3.注射术:注射原则、注射用物、药物吸取术、常用注射术。
4.其他给药术:雾化吸入术、舌下给药术、滴入术、栓剂给药术、皮肤给药术。
5.药物过敏反应特点、青霉素过敏试验、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试验、破伤风抗*素过敏试验、碘过敏试验、链霉素过敏试验。
二十三、静脉输液和输血
1.静脉输液:目的、常用溶液、临床补液原则、输液部位、常用静脉输液术、输液速度与时间计算、输液故障及处理、输液反应及防治、输液泵的应用、输液微粒污染及防护。
2.静脉输血:输血目的、输血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血液制品种类、输血原则、静脉输血术、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输血的管理、输血反应及护理。
二十四、标本采集
1.标本采集的意义和原则。
2.标本采集方法: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痰液标本的采集等。
二十五、疼痛病人的护理
1.疼痛概述。
2.影响疼痛的因素。
3.疼痛患者的护理。
二十六、病情观察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护理
1.病情观察的目的与要求、内容和方法、各类患者的观察重点及要求、观察后的处理。
2.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及抢救设备。
3.常用抢救技术: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洗胃术。
4.危重患者的支持性护理。
二十七、临终护理
1.临终关怀的概念、发展与意义、基本原则、对象与内容、组织形式。
2.临终患者的生理变化及护理、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3.死亡的标准、死亡过程的分期、尸体护理。
4.临终患者家属心理特征、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丧亲者的心理反应、丧亲者的护理。
参考教材:
1.李小妹,冯先琼.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