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形体官窍,五脏外华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篇章讲,穿插在脏腑篇章中,李教授经过多年的总结在讲稿进行全面的讲解,笔者通过对《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学习的总结,加上部分对官窍的临床经验总结,本篇内容比较多,笔者的临床经验没有一一总结,待以后有机会又一起学习分享,本篇以认识官窍的基础理论为主,希望大家在临床工作、生活中能多一些司外揣内的思维,知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知道官窍与五脏六腑经络的联系,多一个认识对于临床多一份思考,对诊治病人多一份责任。
官窍是五官和九窍的统称。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个器官,简称五官,五官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鼻为肺之官;目为肝之官;口唇为脾之官;舌为心之官;耳为肾之官也。”咽喉也属于五官的范畴。头部七窍及前后二阴称为“九窍”。阳窍有七,一般称七窍,为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统称。头面部的七窍,又称上窍、清窍、阳窍,人体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故曰:“阳出上窍”。阴窍有二,指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又称下窍,人体气化产物如尿液大便,都从二阴排出,故称“浊阴出下窍”。五脏的精气分别通于七窍,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变化中反映出来,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每一官窍与其相应的脏腑有着特定的联系,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关系,体现出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如目虽为肝之窍,但又与心、肺、脾、肾有着密切关系,目又分属于五脏。这种官窍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在眼科、耳鼻喉科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耳针疗法、眼针疗法、鼻针疗法的理论依据。舌舌内应于心,司味觉,与吞咽、发音有密切关系。舌象(舌质和舌苔)是望诊的重要内容。舌有感觉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辅助发音的功能,舌为司味之窍声音之机,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辅助发音而表达语言,舌的味觉和语言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可导致味觉的改变和舌强语謇等病理现象。心开窍于舌:心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心经的经筋和别络,均上系于舌,心的气血通过经脉的流注而上通于舌,以保持舌体的正常色泽形态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察舌可以测知心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时,如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会出现心悸、胸闷、失眠、气短自汗你、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迟无力等症状,可辩证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参附汤:人参、制附片。)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会出现健忘失眠多梦,心悸怔仲,盗汗,体倦食少等症,可用归脾汤加减。(白术、当归、茯苓、炙*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心火上炎,则心尖红赤;心火上炎会导致口舌生疮,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小便赤涩刺痛,临床上有一个方子很好用,钱乙的导赤散,导赤散是钱乙开给小孩用的,用在大人身上效果也比较好,药物有生地*、木通、生甘草、淡竹叶。临床上我用过小孩小便短赤,原方加减,效果挺好。运用过大人的舌尖生疮疼痛难忍,在导赤散的基础上加上滑石、煅龙骨、煅牡蛎、连翘、陈皮、砂仁、炒麦芽、鱼腥草、金银花等药物,清心火的同时祛湿敛疮,兼顾脾胃,一般吃一至两付中药就好了,如果是脾胃也有热,口唇或者其他部位一起生疮的,则用导赤散合泻*散加减,或导赤散合甘草泻心汤加减。效果也挺好,笔者之前辛辣刺激、肥甘厚腻、香燥的东西吃多了,舌尖生疮,唇边也生疮则用,导赤散合泻*散加减治疗好的。常用方(生地*、木通、甘草、淡竹叶、防风、藿香、石膏、苍术、滑石、法半夏、煅龙骨、煅牡蛎、陈皮、砂仁、炒麦芽等)一般吃几次疼痛越来越轻,吃1-2付慢慢的就好了。这几个方很好用,也是治疗口疮的心得,如果是舌尖和舌边起疮,则用导赤散合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效果也好,或导赤散加柴胡、白芍、郁金、木蝴蝶等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之品效果也好。心脉瘀阻,则舌紫,瘀点瘀斑;可出现胸痛、心悸怔仲、失眠多梦健忘,急躁易怒等,可用血府逐瘀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如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可现舌强、舌卷、语謇或失语等。舌为心之窍而且通过经脉与五脏六腑皆有密切联系,尤与心和脾胃的关系更为密切。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在病理上,五脏六腑的病变可显现于舌,舌诊是望诊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在临床上是观察病人情况的重要诊断手段。掌握舌诊对临床诊断比较好,也是值得花心思仔细研究和临床积累的诊断手段之一。鼻鼻,又名明堂,为肺之窍,是呼吸清浊之气出入的门户。鼻与嗅觉有关,也是外邪入侵之门户。鼻,隆起面部中央,上端狭窄,突于两眶之间,连于额部,名为(即鼻根),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鼻准两旁隆起部分,名为鼻翼。鼻之下部有两孔,名为鼻孔。鼻孔内有鼻毛(又名鼻须),鼻孔深处称为鼻隧。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名为鼻梁,又称鼻茎、天柱。鼻的生理功能呼吸门户: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及肺等器官共同组成的,其中,鼻、喉、气管及其分支构成气体出入于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鼻为呼吸道的起始部,下连于喉,通过气管而直贯于肺,助肺而行呼吸,是气体出入之门户。主司嗅觉:鼻子辨别气味谓之嗅,鼻为司臭之窍,鼻窍通利,则能知香臭,因肺气通于鼻,故鼻之嗅觉灵敏与否,与肺气通利与否有关,肺的病变,可见鼻塞、鼻煽、流涕等症状。协助发音:喉上通于鼻,司气息出入而行呼吸,为肺之系。鼻具有行呼吸和发声音的功能,鼻与喉相通,同属肺系故鼻有助喉以发声音的作用。邪入门户:鼻与自然界直接相通,为外邪侵袭机体之门户。孔窍为外邪侵入人体的重要途径,鼻为肺窍,故鼻为外邪犯肺之门户。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出入的通道,具有通气的功能,肺司呼吸,故有鼻为肺窍之说。鼻还有主嗅觉的功能,鼻的嗅觉和通气功能均须依赖于肺气的作用,肺气和利,则呼吸通畅,嗅觉灵敏。鼻为肺窍,故鼻又为邪气侵犯肺脏的通路,所以在病理上,外邪袭肺,肺气不利,常常是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甚则鼻翼煽动与咳嗽喘促并见,故临床上可把鼻的异常表现作为推断肺脏病变的依据之一。鼻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紧密地联系着,不仅为肺之窍,而且与脾、胆、肾、心等也有密切关系。鼻与脾:脾统血,鼻为血脉多聚之处,鼻的健旺,有赖脾气的滋养。鼻准属脾,当脾有病变时,常影响于鼻窍,“脾热病者,鼻先赤(《素问·刺热》)可见脾的生理和病理与鼻有紧密关系。临床常见喝酒或者饮食辛辣刺激导致脾热,也可用半夏泻心汤合泻*散加减治疗。鼻与胆:胆为中清之腑,其清气上通于脑,胆之经脉,曲折布于脑后,脑下通于,之下为鼻,胆之经气平和,则脑、頞、鼻功能正常。胆经有热,热气循经上行,移于脑而犯于和鼻,则可致辛鼻渊。临床上,实证热证的鼻病,多与胆经火热有关。故临床此类鼻渊常加入胆经、清热利胆的中药,如茵陈、青蒿、*芩、柴胡、龙胆草、郁金等。笔者总结了部分入胆经的药物24味左右:柴胡、*芩、*连、密蒙花、龙胆草、秦皮、马尾连、熊胆、川芎、青蒿、秦艽、玉米须、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青皮、木香、郁金、酸枣仁、牡蛎、胆矾(有*)。鼻与肾:鼻为肺窍,是气体出入门户,肺为呼吸之主,肾为纳气之根,肾气充沛,摄纳正常,肺与鼻才得通畅。如肾虚,则易于发生鼻病,“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鼻与心:心与鼻也有一定关系,“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难经·四十难》)“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素问·宣明五气论》)口(咽喉)口,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咽等,口为脾之外窍,胃之所系,具有进水谷、辨五味、泌津液、磨谷食、助消化及出语言等功能。口,下连气管、食道,为消化管的起始部分,食物经咽至食道,口是饮食物摄入的门户。口唇,又名唇、唇口、飞门,位于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两部分,上唇表面正中线上有一浅沟称为“人中”,其中上1/3交界处为人中穴,唇为脾之外候。进水谷辨五味:“口者胃之门户”(《血证论·口舌》),口腔为消化管的始端,具有进饮食、磨谷食、知五味、泌津液、助消化的功能。助呼吸发声音:口腔也是气体出入之门户,有助肺呼吸和发声音的作用。脾开窍于口:“口唇者,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脾开窍于口,饮食、口味等与脾之运化功能有关。脾主运化,脾气健旺,则津液上注口腔,唇红而润泽,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得以泌津液助消化,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唇与脾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腐熟水谷、输布精微的功能。脾主肌肉,口唇为脾之外候,故脾的生理病理常常从口唇的变化反映出来。口与五脏六腑相联系,不仅为脾之窍,而且还与心、胃、肾、肝等有密切关系。舌为心之苗;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经食道,咽而直通于口齿,为胃系之所属;肝脉环唇内,络舌本,其气上通舌唇。口腔的生理病理与心、肾、胃、肝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咽喉咽喉,一是咽和喉的总称;二指口咽部。中医古代医籍常咽、喉并称,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咽喉上连口腔而通于鼻,下通肺胃,又是经脉循行之要冲。喉在前,连于气道,合声门称作喉咙,通于肺脏,为肺之系。咽在后,接于食道,直贯胃腑,为胃之系。一指口腔后部,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现代解剖学的咽,可分为鼻咽部(包括鼻后至软腭上部)口咽部(包括软腭以下至舌骨平面处)、喉咽部(包括舌骨平面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二指食道。喉为清浊之气,呼吸出入的要道,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声器官。咽是消化管从口腔到食管的必经之路,也是呼吸道联系鼻与喉的要道。咽是消化和呼吸共用的器官,通利水谷为其主要生理功能。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喉为肺系:喉是呼吸的门户和发音器官,肺主声,声音出于肺而根于肾,肺的经脉过喉,故喉的通气和发音与肺有关。肺主气,声由气发,声音的产生与肺的生理功能有关。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中医学认为声音的产生与肺肾有关,如果肺有病变,不仅可使喉咙通气不利,而且还可使声音发生变化如声音嘶哑或失音。客邪壅肺者,为“金实则无声”,其证属实;肺气虚弱,肺阴不足,为“金碎则无声”,其证属虚。咽为胃系:咽为胃系之所属,与胃相通,是水谷之通道,故胃气健旺,咽的功能正常。若胃腑蕴热,则咽部出现红、肿痛的病理变化。脾与胃互为表里,足太阴脾经络于胃,上夹咽喉,故咽喉与脾也有密切关系。咽喉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肾藏精,其经脉入肺中,循喉咙。咽喉得肾之精气濡养,生理功能正常,则不易为邪*所犯。若因肾虚精亏,咽喉失于濡养,则易为病。“肾水不能潮润咽喉,故其病也。肝之经脉循喉咙入颃颡,肝之经气上于咽喉。若肝气郁结,疏泄升降失常,则影响喉的正常生理功能。肝郁化火,可导致气血凝滞于咽喉而发病。咽喉与肝肾也密切相关。目目,即眼、眼睛,又称精明。眼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组成,为视觉器官,又是望诊察神的重要器官。眼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关系。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两睑、两眦五个部分组成,用五轮学说来说明眼睛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成为眼科的独特理论。五轮,为气轮、风轮、水轮、血轮和肉轮的统称,白睛-----气轮;黑睛---风轮;瞳孔(瞳子、瞳神)---水轮;内外眦(眼内外角)---血轮;眼睑---肉轮。目的生理功能主司视觉:目有视万物,察秋毫,辨形状,别颜色的重要功能,为脏腑先天之精所成,后天精所养。“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灵枢·大惑论》)心灵之窗:目可以传神。眼之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有神,谓之有神;活动迟钝,目无精彩,目黯睛迷,为无神;若目光突然转亮假神,乃“回光返照”之危象。望眼神成为望诊中望神之重要内容。目与脏腑的关系目与五脏:根据五轮学说,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为: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白珠属肺,为“气轮”,因肺生气,气之精为白睛;瞳仁属肾,称为“水轮”,因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眼胞属脾,称为“肉轮”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因脏与腑相表里,故血轮与心、小肠,风轮与肝、胆,气轮与肺、大肠,水轮脾与肾、膀胱,肉轮与脾、胃相关,五轮学说不仅是眼科的独特理论,也是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肝开窍于目:眼目是视觉器官,在正常情况下,眼睛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楚正确,能够辨别物体的颜色和长短。在心神的主宰下,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脉而上注于目,使之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肝与目的关系最为密切,“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肝主藏血,“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成》)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系又称眼系、目本,为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眼为肝之外候,肝开窍于目,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例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两目斜视、天吊等。眼睛的视觉功能,既依赖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充养,又需要肝之阴血的濡养,许多眼科疾患在治疗上既照顾整体,又突出强调治肝,体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耳耳位于头面部之两侧,属清窍,为听觉和位觉(平衡觉)器官。耳的生理功能与五脏皆相关,与肾中精气盛衰的关系尤为密切。常耳位于头面部的两侧,由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等)和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组成。人体各部位和脏器在耳郭上有一定的“反映区”,在反映区出现的敏感点,称为耳穴,耳郭的外部形态为耳针定穴的标志。耳为听觉器官,有司听觉,主平衡之功。耳的生理功能耳的主要功能为主听觉,耳也是人体的平衡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其与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肾精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高。反之,肾精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耳与肾: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精髓充盛,髓海得养,则听觉才会灵敏,故称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外候”(《难经·四十难》)。临床上常常把耳的听觉变化,作为推断肾气盛衰的一个标志。人到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退,故听力每多减退。耳与心:心与耳的生理有关,耳属心肾二脏之窍,但以肾为主,以心为客。耳与肝胆:肝气通于耳,肝气条达,则听力聪敏。若肝脏功能失调,则影响听力,或肝火旺盛,则耳聋不聪。胆附于肝,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胆主升发,喜条达,若肝胆失调,胆经有热,易上逆于耳而为病。耳与脾:脾主运化升清,脾气健旺,气血充沛清阳之气上奉耳,则耳的功能正常。若脾失健运,气血不足,耳失所养则失聪若湿邪困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耳窍而为病。耳与肺:耳与肺亦有一定关系,在临床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现邪气在表的肺经症状。耳与五脏均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与肾、心胆肝、脾等脏腑关系较为密切。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和全身广泛地联系,因此有将耳壳分区分别隶属于人体各部,并以此作为耳穴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依据。前阴前阴,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外生殖器,又名阴器)及尿道的总称,前阴与排尿和生殖有关。男性的前阴,即男性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内有睾丸、副睾和精索等)和阴茎(简称茎,又名玉茎、茎物、阳物、阳事、溺茎)。女性外生殖器,称为女阴、子户(包括阴道等),阴道名为廷孔、庭孔、阴户阴道外口称为阴门(也称阴户)女性的前阴包括阴道和尿道。前阴的生理功能前阴具有排尿和生殖功能,女性的阴道还是排泄月经和娩出胎儿的通道。前阴与肾:前阴包括尿道(溺窍)和生殖器(精窍),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尿液的贮存和排泄虽属于膀胱的功能,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尿频、遗尿、尿失禁以及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前阴与其他脏腑:肝主疏泄,为筋之主前阴为宗筋之所聚,肝经入阴毛,绕阴器,肝气条达,疏泄以时,宗筋得养,前阴功能正常,则精、经疏泄以时,尿液排泄正常,此为肝司阴器之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冲脉隶属于阳明,阳明总宗筋之会,脾胃健旺,化源充足,则精血充盈,前阴功能健旺,若脾失健运,或湿热下注,或气不摄精,精(经)不固,或宗筋弛纵而阳痿。心为君火,主神志,相火寄于肝肾,心肾相交,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则肾能封藏。若君火动摇于上,相火应之于下,则肾失封藏,而阳痿、遗精、不孕、月经不调、小便失常诸病丛生。后阴后阴即肛门,为大肠的下口,又称魄门谷道,简称肛。魄门为粕之通道,魄门即粕门,饮食糟粕由此排出体外。后阴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大便。后阴与肾:肾主封藏,为胃之关,既开窍于前阴,又开窍于后阴。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导功能,但脏象学说常常把大肠的功能统属于脾的运化功能范畴。脾之运化赖肾以温煦和滋润,所以大便的排泄与肾的功能有关,肾的阴阳失调可出现泄泻、便秘等大便异常。饮食之受纳在于胃,便溺之排泄关乎肾,故张景岳说:“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景岳全书·泄泻》后阴与其他脏腑:魄门的开阖由心神主宰,与前阴同为肾之窍。饮食糟粕的排泄不仅关乎于肾,而且与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肝之疏泄均有密切关系,故曰:“魄门亦为五脏使。”(《素问·五脏别论》)后阴与经脉:督脉、任脉和冲脉,三者一源三歧”,均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会阴,亦称篡、下极、屏翳,指外生殖器后方与肛门前方的部位。足太阳经别入于肛,故足太阳经和任督冲脉的穴位可治后阴病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