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颈气管狭窄成形术优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期末总结儿科护理1
TUhjnbcbe - 2021/4/26 13:43:00
白癜风的症状图片初期 http://m.39.net/pf/a_6858103.html

第一章绪论

(易考君之正文)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儿科护理学: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及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科学。

(1)小儿年龄分期(7个)

1,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约40周分3个阶段,妊娠早期为期12周;妊娠中期,13周至28周;妊娠晚期29周至40周。特点:营养完全依赖母体。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之出生后28天止。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g)至出生后7足天。特点: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适应能力差,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尤其是围生期)

3,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特点:生长发育最快阶段,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

4,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特点: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自身免疫力低,乳牙出齐,识别能力差,容易发生自伤)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岁入小学前。(特点:发育速度进一步减慢,达到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趋完善,好奇,多问,好模仿,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自理能力增强。)

6,学龄期:从入小学起到进入青春期前。

7,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到18-20岁。

(2)儿科特点:解剖特点

头部相对较大,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骨骼比较柔软并富有弹性,不易折断,关节发育不完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及能量的需求量相对成人多,但肠胃消化功能未趋成熟,容易发生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免疫特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均不健全,预防能力差,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IgG

(3)儿科护理一般原则

1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2、实施身心整体护理3、减少创伤和疼痛4、遵守法律和道德伦理规范

(4)儿科护士的角色

护理活动执行者,护理计划者,健康教育者,健康协调者,健康咨询者,小儿及其家庭代言人,护理研究者。

(5)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6)小儿四病指

肺炎、肠炎、贫血、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从而使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以骨骺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第二章生长发育

(易考君之正文)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生长:

一般是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改变。

(2)发育:

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3)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婴儿期和青春期发育最快)2,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性(神经系统最快、生殖系统最慢)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4)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营养、孕母情况、生活环境、疾病---追赶生长:疾病愈后,小儿升高、体重等短期内加快增长,以弥补患病期间造成的损失)

(5)体格生长发育常用指标:

体重、身高(身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厚度

(一)体重:(反映小儿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最易获得的敏感指标)出生1个月体重增长1-1.5kg,3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为出生时的3倍—9kg,2岁为出生时的4倍---12kg。

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排除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约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第7-10日逐渐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的过程。

1-6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7-12月:体重=6+月龄*0.岁至青春期:体重=年龄*2+7(或8)

(二)身高(身长):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1岁时约75cm,2岁时约85cm

2-12岁身长(高)的估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岁)*7+70

(三)坐高: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也称顶臀长。(身体上下部比例的改变,反映了身材的匀称性)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四)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出生时32-34㎝,1岁时:46㎝,2岁时:48㎝

头围测量在2岁时最有价值,头围较小----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超常----脑积水。

(五)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1岁时二者相等。

(六)上臂围:沿肩峰到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

(6)头颅骨的发育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约为1.5-2.0㎝,1-1.5岁时闭合

异常:①前囟早闭合或太小:见于小头畸形②前囟迟闭、过大: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③前囟饱满:表示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④前囟凹陷: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后卥: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间隙。出生时已经很小或已闭合,最迟6—8周闭合;

脊柱的发育,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出生后第1年脊柱增长快于四肢,一岁后落后于四肢增长。

三个生理性弯曲: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后会坐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腰椎前凸。

(7)长骨的发育:

长骨:腕部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出现顺序:头状骨、钩骨、下桡骨骺、三角骨、月骨、大小多角骨、舟骨、下尺骨骺、豆状骨,10岁时长全,共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大于为其岁数加1。骨龄延迟: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生长激素缺乏、肾小管酸中*;骨龄超前。

(8)牙齿的发育:

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出生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5岁出齐。

2岁以内的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

出牙迟缓、牙质发育差多见于:严重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

(9)运动的发育: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岁会跳三岁会跑。

第三章小儿营养与喂养

(易考君之正文)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小儿在5个方面需要能量的供应:

1,基础代谢所需:婴幼儿—占总能量的50%-60%;2,生长发育所需:小儿特有婴儿—占总能量的25%-30%。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指用于摄入和消化吸收食物时所需要的能量(维持6-8h)4,活动所需:与小儿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持续时间有关5,排泄损失能量:腹泻时增加。

(2)小儿每天所需能量:

一周的新生儿60kcal/kg,2-3周kcal/kg,一岁内kcal/kg,以后每增加3岁减去10kcal/kg,15时为60kcal/kg。

(3)营养素的需要:

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15:35:50。非产能营养素包括维生素、矿物质。水---婴儿每日需要ml/kg。

(4)婴儿喂养的方式: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

(一)乳汁的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免疫因子;

乳汁成分的变化:产后3-4天内初乳,6-10天过渡乳,11天--9个月成熟乳。

(二)母乳喂养优点:①满足营养需求②增进身体健康③喂哺方便易行④促进情感交流⑤利于母亲恢复。

母乳喂养的护理:鼓励母乳喂养,维护乳母健康,指导哺乳技巧,掌握母乳禁忌。

(三)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①选用合适的奶嘴②测试母乳的温度③避免空气吸入④加强食具卫生⑤及时调整乳量。

(四)辅食的添加目的:①补充乳类营养的不足②利于食物性状的转变③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添加原则:①添加方式,辅食的质和量的改变均应循序渐进,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细到粗,逐步过渡到固体食物②添加时机,小儿身体健康时进行,天气炎热或患病期间应减少或暂停,以免造成消化不良③食物质量④注意观察。

第四章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

(易考君之正文)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儿童保健: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小儿疾病、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

(1)各年龄期儿童保健

(一)胎儿期保健:胎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胚胎期,母亲患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小儿先天畸形。所以要注意妊娠早期的保健。

产前保健:1,预防先天畸形(预防遗传性疾病;预防孕期感染;避免接触射线;避免化学物质的污染;及时治疗慢性病;慎用药物)2,保证充足营养;3,给予孕母良好的生活环境;

产时保健;产后保健

(二)新生儿期保健:新生儿期指从胎儿出生后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新生儿期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已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促使其生理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窒息、溶血、感染等疾病。因此,应特别加强护理。。

新生儿期机体各系统的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差,容易发生如窒息、出血、溶血、感染等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尤其在围产期。

1,家庭访视:首次1-2天内;5-7天周访,10-14天半月访,27-28满月访,1月内每周1次;满月后两周1次;至2月为止。低体重儿应增加访视次数。访视的内容:了解新生儿情况、体格检查;进行宣教、保健指导(合理喂养、保暖、日常护理、预防疾病和意外、亲情心理,使其尽快适应外界环境等);2,合理喂养,鼓励母乳,宣传优点,指导方法,技巧,评估母乳;3,保温温度22-24,湿度55%-65%;早产儿温度24-26;4,日常护理观察面色,呼吸,体温大小便;5,预防疾病和意外,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清新,消*,衣物被褥和尿布清洁干燥;6,早期教养。

(三)婴儿期保健:婴儿期是指出生后至满1周岁之前。此时期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生长发育第一高峰期),营养素、热量需要量大。消化吸收、免疫功能较差,容易患消化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指导辅食的添加和断奶;2、日常护理:清洁卫生;衣着;睡觉;护牙洁齿;户外活动;3、早期教育:大小便训练;视听能力训练;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培养;3、防止意外:窒息、异物吸入、中*、损伤(烧、烫、摔伤);4、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计划免疫;体格检查;健康指导。

(四)幼儿期保健:幼儿期是指小儿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幼儿期小儿智力发育开始加快,免疫功能较差,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活动能力增强,识别危险能力差,容易发生创伤和中*。

1、合理安排膳食;2、日常护理:衣着;睡觉;口腔保健;3、早期教育:大小便训练;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卫生习惯的培养;品德教育;4、预防疾病和意外损伤;5、防治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违拗、发脾气、破坏性行为)应采取有效措施。

(五)学龄前期保健:学龄前期是指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周岁)。

 学龄前期儿童生长发育进入稳定阶段,智力发育加快,活动范围扩大,免疫功能加强。

1、合理营养;2、日常护理:自理能力,睡眠;3、早期教育:品德教育,智力发展;4、预防疾病和意外损伤;5、防治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六)学龄期保健:1合理营养;2体格锻炼;3预防疾病4防止意外事故;5培养良好习惯;6防治心理行为问题。

(七)青春期保健;1供给充足的营养;2健康教育;3法制和品德教育;4预防疾病和意外;5防治对心理行为问题。

(2)儿童计划免疫:

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种到婴儿体中,以确保小儿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1,主动免疫: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产生相应的免疫能力。

主动免疫的常用制剂有:菌苗、疫苗、类*素。

2,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

疫苗接种的时间口诀: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月接种百白破,八月麻疹活疫苗。

3,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

(一)一般反应:局部反应-----红肿热痛;全身反应------体温升高,呕吐,腹泻等

(二)异常反应:超敏反映-----过敏性休克于注射免疫制剂数秒或数分内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周青紫、四肢湿冷、呼吸困难、脉细速、恶心呕吐、惊厥、大小便失禁以致昏迷。此时应使患儿平卧,头稍低,注意保暖,吸氧,并立即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病情稍稳定后,医院抢救。过敏性皮疹:以荨麻疹最为多见,一般接种后几小时或几天后出现,经服用抗组胺药物后即可痊愈

晕厥:在接种时或几分钟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心跳加快等症状,重者知觉丧失、呼吸减慢。此时应立即使患儿平卧,头稍低,饮少量热开水或糖水。必要时可针刺人中穴,合谷穴,也可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每次0.01~0.03ml/kg

全身感染:有严重原发性免疫缺陷或继发性免疫功能遭到破坏(如放射线)者,接种活疫苗后可扩散为全身感染

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

(易考君之正文)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小儿门诊目的:

减少交叉感染,赢得抢救患儿的时机。

门诊在护理管理:①保证就诊秩序有条不紊②密切观察病情③预防院内感染④杜绝差错事故⑤提供健康教育。

急诊抢救的五要素:人、医疗技术、药品、仪器设备、时间。

(2)体格检查

(一)小儿体格检查的原则:①环境舒适②态度和蔼③顺序灵活④技术熟练⑤保护和尊重小儿。

(二)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收缩压(mmHg)=80+(年龄*2),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

小儿沟通特点:①语言表达能力差②缺乏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3)小儿用药特点:

(一)肝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解*功能较差;2、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枢;3、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副作用有所差别;4、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的影响⑤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二)小儿药物选用及护理:①抗生素,常用一种抗生素,注意药物的*副作用②镇静药,注意观察呼吸情况③镇咳化痰平喘药,呼吸道感染一般不用镇咳药,平喘药注意观察精神和惊厥④泻药和止泻药,一般不用药物,先调整饮食。⑤退热药,一般用乙酰氨基酚,计量不可过大,用药时间不可过长,用药后观察体温和出汗,忌用APC⑥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可滥用,不可随意减量和停药。

(三)药物剂量计算:●按体重计算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方法●按体表面积●按年龄计算●按成人剂量折算

(四)给药方法:综合患儿的年龄、疾病、病情决定给药方法。包括口服法、注射法(肌肉注射、静脉推注、静脉滴注)、外用法。

(4)小儿体液平衡特点:

1、总液量相对多(80%),年龄越小比例越大,;2、主要是间质液比例较高(40%)电解质:血钾、氯、磷偏高,血钠、钙、碳酸氢盐偏低;3、水代谢的特点: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大,交换率高;体液平衡调节功能不成熟。

(5)常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一)脱水:由于丢失体液过多和摄入量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

脱水性质分类:

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血清钠~mmol/L,脱水后体液仍呈等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血清钠<mmol/L,电解质的丢失多于水分的丢失。

高渗性脱水,血清钠>mmol/L,水分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

(二)酸碱平衡紊乱:PH:7.35-7.45

1、代谢性酸中*:

轻度酸中*不明显,常被原发病所掩盖,仅有呼吸稍快,不作血气分析难于做出诊断。典型酸中*表现为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呼吸深快、口唇樱桃红、恶心、呕吐、昏睡、昏迷。新生儿和小婴儿的呼吸代偿功能较差,酸中*是其呼吸改变常不典型,往往仅有精神萎靡、拒食和面色苍白等。

2、代谢性碱中*临表:

呼吸慢而浅、头疼、烦躁、手足麻木、低钾血症,血清中游离钙降低而导致手足搐搦。

3、呼吸性酸中*临表:

常伴有低氧血症及呼吸困难。高碳酸血症可引起血管扩张,颅内血流增加,致头痛及颅内压增高。

4、呼吸性碱中*临表:

突发症状为呼吸深快,其他症状于代谢性酸中*相似。

(三)钾平衡紊乱:3.5-5.5

1、低钾血症

临表:①神经肌肉:表现为肌无力、键反射消失、肠麻痹等②心血管:心音低钝、心动过速、心衰、猝死③肾脏损害:口渴、多饮、多尿、夜尿⑵治疗要点:①治疗原发病②每天补充氯化钾3mmol/kg,严重低钾可给4~6mmol/kg,每日补钾总量静滴时间不应短于8h,浓度一般不超过0.3%。

2、高钾血症

临表:①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精神萎靡、嗜睡、躯干和四肢肌肉无力,键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呈迟缓性瘫痪,但闹神经支配的肌肉和呼吸肌一般不受累②心血管系统:心脏收缩无力,心音低钝,心率缓慢,心律失常,早期血压偏高,晚期常降低,心电图呈T波高尖等③消化系统:由于乙酰胆碱释放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

(6)液体疗法

(一)常用液体:非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混合溶液、口服补液盐溶液

电解质溶液;1、0.9%氯化钠溶液和复方氯化钠溶液;2、碱性溶液------碳酸氢钠溶液;乳酸钠溶液;3、氯化钾溶液。

口服补液盐溶液:氯化钠3.5g、枸橼酸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

(二)三定、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两补(见尿补钾、惊跳补钙)

(1)定量:总量包括3部分,即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供给每日生理需要量。①补充累积损失量应按脱水程度估计,轻度脱水应补30-50ml/kg;中度脱水应补50~ml/kg;重度脱水应补~ml/kg。②补充继续损失量应根据临床症状,按实际损失(如腹泻、呕吐、高热等)来估计。在禁食时,腹泻患儿大便量一般约为每日30ml/kg。③供给生理需要量,主要为基础代谢所需要的水分。可按每日60~80ml/kg计算。

在禁食情况下,入院第1天应供给液体总量为:轻度脱水90~ml/kg;中度脱水~ml/kg;重度脱水~ml/kg。上述补液量适用于婴幼儿,3岁以上小儿补液时,应酌减1/4或1/3。

(2)定性:根据脱水性质而定。低渗性脱水用等张或2/3张溶液;等渗性脱水用2/3或1/2张溶液;高渗性脱水用1/3或1/5张溶液。

(3)定速:重度脱水伴有周围循环衰竭时,应首先迅速滴人或直接静脉推注等张含钠液,以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然后再继续输液。低渗性脱水时输液速度应快些,高渗性脱水时速度宜慢些,累计损失量应于8~12h补足。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则在补充累计损失量后的12~16h内均匀滴入。

第六章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易考君之正文)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从脐带结扎至出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期间的小儿称为新生儿。

1、根据胎龄分类①足月儿,胎龄满37W至未满42W②早产儿,胎龄<37W③过期产儿,胎龄≥42W;2、根据出生体重分类①正常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为~g的新生儿②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g者,其中BW0g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BWg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③巨大儿,出生体重>g;

(2)正常足月儿:

指胎龄满37-42周,出生体重-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消化系统: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达,易发生溢乳和呕吐。生后10-12h内开始排胎粪,约2-3天内排完。若生后24h仍无胎粪排出,应检查是否为肛门闭锁及其消化道畸形等。

泌尿系统:新生儿生后24h内排尿,如生后48h仍不排尿,需查找原因。

(3)早产儿呼吸系统:

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小于次每分)并出现紫绀及四肢肌张力的下降称呼吸暂停。

原发性呼吸暂停时可采用弹足底、摩擦耳垂、托背、等方法,帮助早产儿恢复规律的自主呼吸。

(4)室温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维持在55%~65%。

新生儿吸引器压力小于mmHG;先吸引口腔,换管后再吸引鼻腔。每次时间不超过15秒。

(5)复苏方案

ABCDE复苏方案: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的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和环境。

A通畅气道(必须在15-20,秒内完成)①保暖:婴儿娩出后置于预热的保暖台上②减少散热:用温热毛巾揩干全身③摆好体位:肩部垫高2~2.5cm,颈部轻微伸仰④清除分泌物:立即清除口鼻咽粘液,吸引时间不超过10秒。

B建立呼吸①触觉刺激:拍打足底或摩擦背部②正压通气,通气频率为40-60次/分,呼吸比1:2;C恢复循环胸外按压心脏,按压于胸骨体下1/3处,深度为1.5~2cm,频率次/分;D药物治疗。

(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⑴轻度,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吸吮反射正常,拥抱反射正常,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前囟平,一般不出现惊厥⑵中度,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觉动作减少,可出现惊厥⑶重度,意识不清,常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高,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或瞳孔放大,对光反应差,心率减慢。

治疗:(1)支持疗法①供氧②纠正酸中*③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补液、维持血压(2)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3)治疗脑水肿;

(7)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原因是缺氧和产伤。

常见症状:1、意识形态改变;2、眼症状;3、颅内压增高表现;4、呼吸改变;5、肌张力改变;6、瞳孔;7、其他。

颅内出血最轻-----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重-----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

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2、低效性呼吸型态;3、有窒息的危险;4、体温调节无效。

护理措施:1、保持绝对静卧,一切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要轻、稳、准;2、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95%即可;3、维持体温稳定;4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神态、瞳孔变化;5、体液24消失均匀输入,防止快速扩容加重出血。

(8)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或肺透明膜病(HMD),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而导致。

临床表现:生后2-6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表现青紫,呼气性呻吟,呼吸浅表,节律不整,吸气时胸廓凹陷,出现鼻翼煽动,肌张力低下,呼吸暂停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听诊两肺呼吸音降低,早期无啰音,以后可听到细小水泡音,心音减弱,胸骨左缘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生后2、3天病情严重,72h后明显好转。

护理诊断:1、自主呼吸受损;2、气体交换受损;3、营养失调;4、有感染的危险。

护理措施⒈保持呼吸道通畅,头稍后仰,使气道伸直;⒉合理给氧,根据缺氧程度选择用氧的方式和浓度;⒊保暖;⒋喂养;⒌预防感染;⒍健康教育。

(9)感染性肺炎:

护理诊断:1、清理呼吸道无效;2、气体交换受损;3、体温调节无效;4、营养失调。

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2、合理用氧,改善呼吸功能;3、维持体温正常;4、供给足够的能量和水分;5、密切观察病情。

(10)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

临床表现:不吃、不哭、不动、体重不增、体温不升;

检查:血培养------确诊金标准;

第七章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

(易考君之正文)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因喂养不当或疾病引起能量和(或)蛋白质摄人不足或吸收障碍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由于体内营养缺乏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盐代谢失常及全身各组织器官功能低下,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儿。

(一)主要表现: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皮下水肿。临床表现3种类型:能量不足的消瘦型,蛋白质供应不足的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消瘦-浮肿型。

(二)病因:长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消耗量过大。

(三)临床表现:最早症状是体重不增,随后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至消失,首先是腹部其次是躯干,臀部,四肢,面颊。营养不良患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营养性贫血,主要与铁、叶酸、维生素B12、蛋白质等造血原谅缺乏有关,易感染,并发自发性低血糖。

营养不良的分型和分度:体重低下型,生长迟缓型,消瘦型。

(四)护理诊断: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热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有关,;2,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下降有关;3,生长发育改变与营养物质缺乏,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有关;4,知识缺乏与家长缺乏营养和合理喂养知识有关。

(五)治疗要点:尽早发现,早期治疗,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调整饮食以及补充营养物质;祛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控制继发感染;促进消化和改善代谢功能;治疗并发症。

(六)护理措施:1、饮食管理----●调整饮食要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避免出现腹泻,加重胃肠功能紊乱;●选择易消化吸收、高热能、高蛋白质的食物。

2、促进消化、改善食欲-------●给予助消化药物,如胃蛋白酶、胰酶。必要时给予苯丙酸诺龙肌肉注射,促进蛋白质合成;●病情重者少量输血浆、白蛋白、静脉高营养液;●在输液时速度宜慢,补液量不宜多。

3、预防感染--------●预防呼道感染,室内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注意防寒保暖,少去公共场所;

●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对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可按医嘱输新鲜血浆或白蛋白,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4、密切观察病情---------●测体重1次/周;●测身高1次/月;●预防自发性低血糖。

5、提供舒适环境,促进生长发育;6、健康教育-------●向家长介绍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方法。特别强调对营养不良患儿饮食调整要从小量开始,循序渐进,同时指导全面补充营养;●向家长讲述婴儿营养需要的知识,示范配乳方法。指导辅食的添加;●避免偏食,更要注意避免强迫小儿进食,以防产生畏食心理;●加强小儿体格锻炼,预防感染性疾病。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从而使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

(一)病因: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生长过速,疾病与药物的影响。

(二)临床表现:好发于3个月至2岁得小儿,骨骼改变,肌肉松弛,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

1,初期,多见于3个月内小婴儿,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多汗,尤其是头部多汗刺激头皮,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

2,激期,a骨骼改变--头部,3~6月患儿可见颅骨软化,重者出现乒乓球样感,7-8月可有方颅,前囟增宽及闭合延迟,重者可延迟2-3岁,出牙迟;胸部,胸廓畸形,1岁左右,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珠串状,可触及或可见,称佝偻病串珠,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膈肌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称为郝氏沟。第7,8,9肋骨与胸骨相连出软化内陷,致胸骨柄前突,形成鸡胸。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形成漏斗胸;四肢,6月以上小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镯或脚镯。下肢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畸形。长久坐位者有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b,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肌肉发育不良,肌张力低下,腹肌张力下降时腹部膨隆如蛙腹;c神经、精神发育迟缓

3,恢复期,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接近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

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小儿,临床症状消失,仅遗留不能程度的骨骺畸形。

(三)辅助检查:X线检查

(四)治疗要点: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活动,防止骨骺畸形。治疗以口服维生素D为主,对于无法口服者,一次肌注维生素D20万—30万IU,2-3个月后口服预防的量,治疗一个月后复查效果,痊愈后改量为IU,还应注意加强营养,及时添加辅食,坚持每日户外活动,膳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应适当补充钙剂。严重骨骺畸形者需外科手术矫治。

(五)护理诊断:营养失调,有感染的危险,知识缺乏,潜在并发症,成长发展的改变。

(六)护理措施:1,户外活动,出生2-3周后即可带婴儿户外运动;2,补充维生素D-----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给予富含维生素D、钙、P和蛋白质的食物;遵医嘱供给维生素D制剂,注意维生素D过量的中*表现,如遇过量立即停服维生素D;3,预防骨骺畸形和骨折,避免早站,久站,早行走,以防下肢弯曲形成o型或x型腿;4,加强体格锻炼5,预防感染6,健康教育。

(3)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又称佝偻症性低钙惊厥。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血钙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惊厥、喉痉挛或手足搐搦等表现。见于6个月以内小儿。

(一)临床表现:1,惊厥:突然发生四肢及面肌抽动,两眼上翻,神志不清。发作时间可数秒种至数分钟不等,发作时间长者可因缺氧而发绀,发作停止后,意识恢复,醒后活泼如常。发作次数可数日1次或1日数10次,不发热;2,手足搐搦:突发手足痉挛呈弓状,双手腕部屈曲,手指伸直,拇指内收朝向掌心,强直痉挛,呈“助产干手”。足部踝关节伸直,足趾向下弯曲呈“芭蕾舞足”;3,喉痉挛:表现为喉部肌肉,声门突发痉挛,出现呼吸困难、吸气是喉鸣,有时可突然发生窒息导致死亡。

●隐性体征:无发作时可查出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的体征:如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二)治疗要点:1,急救处理:吸氧,保证呼吸道通畅;控制惊厥与喉痉挛。10%水合氯醛溶液保留灌肠,地西泮静脉或肌内注射,但静脉注射地西泮时宜慢,注射速度lmg/min,以免注射过快抑制呼吸;2,钙剂治疗:10%葡萄糖酸钙5-10ml,以10%-25%葡萄糖液稀释1-3倍后缓慢推注;3,维生素D治疗。

(三)常见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惊厥发作;2,有窒息的危险与喉痉挛有关;3,营养失调低于集机体需要量: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

(四)护理措施:1,预防窒息的护理:密切观察,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准备。一旦出现症状吸氧,当出现喉痉挛时,应立即舌头轻轻拉出口外,头转向侧位,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免造成窒息。放牙垫,避免舌头咬伤。

2,控制惊厥,喉痉挛:按医嘱及时补充钙剂,镇静剂;静脉注射钙剂时药缓慢推注10分钟以上或滴注,并检测心率,以免因血钙骤升,发生呕吐或心跳骤停;避免药液外渗,以免局部坏死。3,定期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

4,健康教育:教会家长惊厥时的正确处置方法。指导家长出院后遵医嘱给小儿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易考君之正文)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口底浅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二)食管:胃:食管呈漏斗状,胃呈水平位,新生儿容量为30-60ml。

(三)肠:相对成人较长,为身长的五至七倍。

(四)肝: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五)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液,婴儿出生时胰液分泌较少,3-4个月增多,胰液及其内含的消化酶分泌受天气和疾病的影响而受抑制,导致发生消化不良。

(六)肠道细菌:单纯母乳喂养----双歧杆菌;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

(2)口炎:鹅口疮,疱疹性口炎,溃疡性口炎,

(一)鹅口疮:又名血口病,白色念珠菌感染-----保持口腔清洁(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局部用药(10万U-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

(二)疱疹性口炎:单纯疱疹病*引起,传染性强-----起病时发热38-39,有疱疹,局部疼痛,颌下淋巴肿大,病程1-2周,体温3-5天恢复,淋巴肿大2-3周后消退-------重视口腔卫生,多饮水;局部处理(西瓜霜,锡类散,2%利多卡因,2.5-5%金霉素鱼肝油);对症处理(补液,补营养,抗生素)

(三)溃疡性口炎:链球菌,金*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引起-------局部疼痛,39-40,局部淋巴肿大,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控制感染,抗生素;做好口腔清洁和局部处理;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四)口炎护理:1,口腔护理2,正确涂药3,饮食护理4,食具专用5,监测体温6,健康教育。

(3)小儿腹泻:

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

(一)小儿腹泻病因:易感因素------⒈消化系统特点,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未够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活性低,耐受力差,而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多,消化道负担较重,易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⒉机体防御能力较差⒊人工喂养;感染因素-----⒈肠道内感染,可由病*、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⒉肠道外感染;非感染因素------⒈饮食因素①食饵性腹泻②过敏性腹泻⒉气候因素。

(二)发病机制: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以及肠道运动功能异常----渗透性,分泌性,渗出性,肠道功能异常。

(三)临床表现:病程2周内为急性腹泻,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超过2个月为慢性腹泻。(1)轻型: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2)重型:肠道内道感染所致,起病急,有较严重的为肠道症状,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症状。

(四)几种常见的肠炎临床特点:1,轮状病*:多见于夏、冬季婴幼儿腹泻常见原因。多无明显感染中*症状。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潜伏期1-3天,病初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色或淡*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无腥臭味。大便镜检有少量白细胞。轮状病*感染可侵犯多个脏器,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2,,*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多发生在夏季,潜伏期1-2天,起病急。轻症仅大便次数稍增,性状轻微改变。重症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混有黏液,镜检无白细胞。伴呕吐,常发生发热,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3,,袭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全年可见,潜伏期长短不一。腹泻频繁,大便呈黏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大便显微镜检查有大量白细胞及数量不等的红细胞。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大便培养。4,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开始为*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病,有特殊臭味。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伴腹痛。5,抗生素诱发的肠炎: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不同程度的中*症状、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典型大便为暗绿色,量多带黏液,少数为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和成簇G+球菌。

(五)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细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寄生虫感染或过敏性病变;大便检查;血液生化检查。

(六)治疗要点/原则:1,调整饮食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⒊控制感染⒋预防并发症。

(七)护理措施:⒈调整饮食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口服补液,静脉补液)3,控制感染⒋维持皮肤完整性⒌严密观察病情(观察排便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代谢性酸中*、低钾血症等表现6,健康教育(护理指导,做好预防措施)。

第九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易考君之正文)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

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

(一)病因:90%由病*引起的,少数由细菌引起,常见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二)临床表现:症状不一。①一般类型: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②疱疹性咽峡炎:a,柯萨奇A组病*引起。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高热、咽痛、咽充血、咽腭弓、软腭等;咽结合膜热:腺病*引起,以发热、咽炎和结核炎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一侧或双侧眼结合膜炎及颈部或耳后淋巴结肿大,病程1-2周。

并发症:肺炎以婴幼儿多见,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

(三)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做好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抗感染治疗;3,对症治疗。

(四)护理诊断:1,体温升高与感染有关;2,潜在并发症高热惊厥;3,舒适感的改变与咽痛、鼻塞有关。

(五)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休息,减少活动,呼吸道隔离,戴口罩,保持空气新鲜;2,促进舒适;3,发热护理;4,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5,观察病情;6,用药护理;7,健康教育。

(2)急性支气管炎

(一)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烧、咳嗽,咳嗽起初为刺激性干咳,1-2天后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咳有痰声,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或有少许散在干、湿性罗音。

哮喘性支气管炎表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呼气时间延长及少量粗湿罗音,叩诊为鼓音;哭闹,烦躁时呼吸困难加剧,有鼻翼煽动及三凹征,严重者出现发绀;有过敏、湿疹病史,

(二)辅助检查:1,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正常或稍高;2,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强。

(三)治疗要点:1,祛痰,止咳;2,止喘;3,控制感染,。

(四)常见护理诊断:1,舒适的改变;2体温过高;3,清理呼吸道无效。

(五)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环境与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保持口腔卫生;2,发热护理;3,保持呼吸道通畅;4,病情观察;5,用药护理;6,健康教育。

(3)肺炎

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啰音为各型肺炎的共同表现。本病为婴幼儿的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气温骤变时多见。

分类:①病理分类: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②病程分类:急性肺炎(病程1个月)、迁延性肺炎(病程1—3个月)、慢性肺炎(病程3个月)③病因分类:病*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细菌性肺炎,衣原体肺炎,原虫性肺炎,真菌性肺炎,非感染病因引起的肺炎。

(4)支气管肺炎:

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3岁内的儿童多发。

(一)病因:内在因素;环境因素;病原体。

(二)病理生理: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三)临表:1,轻症:发热、咳嗽、气促、体征(可听到较固定的中、细湿罗音);

2,重症,全身中*症状及呼吸系统的症状加重------a,循环系统:常见心肌炎、心力衰竭,前者表现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及心电图ST段下降、T波平坦或倒置;后者表现呼吸困难加重,呼吸加快60次/分,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绀,心率加快次/分,心音低钝,奔马律,肝脏迅速增大等;b,神经系统: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嗜睡;脑水肿时,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前囟膨胀,可有脑膜刺激征,呼吸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c,消化系统:胃纳差、吐泻、腹胀等。

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泡

(四)辅助检查:①外周血检查:白细胞检查、C反应蛋白(CRP);②病原学检查:③X线检查。

(五)治疗要点:1,控制感染;2,对症治疗;3,其他。

(六)护理诊断: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咳嗽反射功能不良有关;2,交换受损与肺部炎症有关;3,体温过高;4,营养失调。

(七)护理措施:1,环境调整与休息,室温18-22,湿度55%-60%;2,氧疗,0.5-1L/min,缺氧明显者面罩给氧2L-4L/min;3,保持呼吸道通畅;4,发热护理;5,营养及水分的补充;6,密切观察病情;出现心力衰竭时,减慢输液速度,准备强心剂,利尿剂,做好抢救准备;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为肺水肿表现,吸入经20%-30%乙醇湿化的氧气,每次不超过20分钟;7,健康教育。

(5)支气管哮喘

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参与的的气道慢性炎症,具有气道高反应性特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

(一)病因:遗传,免疫,精神,神经,内分泌;

 诱因:感染、食物、接触或吸入物,化学制剂。

(二)发病机制:免疫,精神和神经,内分泌;

(三)临床表现

先兆症状:刺激性干咳,喷嚏,流泪;接着咳大量白色粘痰,伴有呼气性呼吸困难和喘鸣音。体检可见胸廓饱满,叩诊鼓音,听诊全肺布满哮鸣音。重症呼吸困难加剧,呼吸音减弱,哮鸣音随之消失。

哮喘严重发作,经合理应用拟肾上腺素药仍不能在24小时内缓解,称哮喘持续状态。

(四)治疗要点:去除病因,控制发作,预防复发,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免接触过敏源,去除诱发因素;

2,控制发作: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B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抗胆碱药物;抗生素;

3,哮喘持续状态治疗:保持安静,必要时用水合氯醛灌肠;吸氧,补液,纠正酸中*;

4,预防复发。

(五)常见护理诊断:1、低效性呼吸型态与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力增加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物多且粘稠有关;3、焦虑与哮喘反复发作有关;4、知识缺乏与缺乏哮喘的防护知识有关。

(六)护理措施:1,环境与休息;2,维持气道通畅,缓解呼吸困难(体位、水分、呼吸、雾化、吸痰、吸氧、药物)

3,密切监测病情变化;4,做好心理护理;5,健康教育:指导呼吸运动以加强呼吸肌功能;介绍用药方法和预防知识。

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易考君之正文)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

(一)正常胎儿血液循环特点

1、胎儿的营养和气体交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的。

2、胎儿体内各部位大多为混合血,含氧程度不同,肝脏含氧最丰富,心、脑和上肢次之,而腹腔脏器和下肢含氧量最低。

3、静脉导管、卵圆孔、动脉导管是胎儿血液循环的特殊通道。

4、胎儿时期左、右循环系统都向全身供血,肺无呼吸,故只有体循环而无有效的肺循环。

 (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1、脐—胎循环终止肺脏进行气体交换。

2、卵圆孔关闭

3、动脉导管关闭

 (2)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

(一)心脏大小和位置

(二)心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平均每分钟新生儿-次;1岁以内-次;2-3岁-次;4-7岁80-次;8-14岁70-90次。

 (三)血压:血压偏低,但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新生儿收缩压平均8.0-9.3kPa(60-70mmHg);1岁以内9.3-10.7kPa(70-80mmHg);2岁以后收缩压可按公式计算:收缩压(mmHg)=年龄×0.27+10.67kPa(年龄×2+80mmHg)。舒张压=收缩压×2/3

(3)先天性心脏病护理评估

 (一)病因


  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其发生率为活产儿的8%。左右。仅约20%的患儿可查知病因,其中半数为母亲在妊娠早期患病*感染,服用某些药物、接受大量放射线、患某些代谢性疾病等;其余半数为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二)血流动力学及分型


  根据左右心腔或大血管间有无直接分流和临床有无青紫,可将先天性心脏病分为3类:

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艾森曼格综合征:随先天性心脏病病程进展,肺循环量持续增加,肺血管发生病理变化,肺动脉高压显著,导致持续右向左分流,出现持续青紫。

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由于畸形的存在,致右心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而血液从右向左分流或大动脉起源异常时,使大量氧含量低的静脉血流入体循环,出现青紫。常见的有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错位等。

法洛四联症:由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4种畸形组成,以肺动脉狭窄最重要,对患儿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有重要影响。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在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或分流,如主动脉缩窄和肺动脉狭窄等。


  (三)临床表现

1、左向右分流型:临床表现决定于缺损的大小。小型缺损可无明显症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中、大型缺损时左向右分流多,影响生长发育,消瘦、乏力、气短,因扩张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易患肺部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当哭闹、活动过度、患肺炎或心力衰竭出现右向左分流时,患儿呈现青紫。,有显著肺动脉高压者可出现下半身青紫。体检心前区隆起,心界扩大,心尖搏动弥散,室间隔缺损的患儿体检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稍增强。房间隔缺损的患儿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间亢进且伴固定分裂。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精糙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可闻及,并向左上和腑下传导,可伴有震颤。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或亢进。脉压多大于5.3kPa(40mmHg),周围血管征阳性,包括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和股动脉枪击音等。

2、右向左分流型: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肺动脉狭窄的程度正比,主要表现为青紫。


  (1)青紫:生后不久即出现青紫,唇、球结合膜、口腔黏膜、耳垂、指(趾)等处明显。由于血氧含量下降,稍一活动,如吃奶、哭闹、活动等,即可出现气急和青紫加重。


  (2)蹲踞症状:行走或活动时因气急而主动下蹲片刻再起立行走。是患儿为缓解缺氧采取的一种被动体位和自我保护性动作。蹲踞时,下肢屈曲,压迫静脉,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右心向主动脉分流的血量即相应减少;同时下肢动脉受压,体循环阻力增加,使血液右向左分流量减少,动脉血氧含量增高,从而缺氧症状得以暂时缓解。


  (3)杵状指(趾):由于患儿长期缺氧,致使指、趾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也增生肥大,随后指(趾)末端膨大如鼓槌状,称为杵状指(趾)。


  (4)缺氧发作:少数患儿由于脑缺氧可有头晕、头痛。婴儿有时在吃奶或哭闹后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晕厥、抽搐,这是由于在肺动脉漏斗部狭窄的基础上,突然发生该处肌部痉挛,引起一过性肺动脉梗阻,使脑缺氧加重所致,称缺氧发作。


  (5)由于长期缺氧,红细胞增加,血液粘稠度高,血流变慢可引起脑血栓,若为细菌性血栓,则易形成脑脓肿。A.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增高。B.体检:可见患儿发育落后,重者智能亦落后。心前区可隆起,胸骨左线第2~4肋间可闻及Ⅱ~Ⅲ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一般以第3肋间最响,其响度取决于肺动脉狭窄程度。狭窄重,流经肺动脉的血液少,杂音则轻而短。肺动脉第二音减弱或消失。

(四)治疗要点


  缺损小者不一定需要治疗,但应定期随访;一般5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内,膜部和肌部的室间隔缺损有自然闭合的可能。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未见自然闭合者。中型缺损临床上有症状者宜于学龄前期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作修补术;大型缺损发生难以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反复患肺炎、动脉压持续升高者应及早(6个月以内)手术治疗。


  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末闭于生后第1周内可应用消炎痛,以促使导管平滑肌收缩而关闭导管。近年来有应用微型弹簧伞堵塞动脉导管以达到治疗目的。


  法洛四联症患儿缺氧发作时的紧急处理:发作轻者,置患儿于膝卧位既可缓解;重者须皮下注射吗啡0.1~0.2mg/kg,并及时吸氧和纠正酸中*等,此外还可口服心得安预防其发作。

(4)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

1、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先心病体循环血量减少或血氧饱和度下降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与喂养困难及体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缺氧有关。


  (3)成长发展改变与先心病体循环血量减少或血氧含量下降影响生长发育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肺血流量增多及心内缺损易致心内膜损伤有关。


  (5)潜在并发症脑血栓、心力衰竭。


  (6)焦虚与疾病的威胁和对手术的担忧有关。

2、护理措施


  (1)评估患儿病情观察生长发育状况,监测体液平衡,记录生命体征和出入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卫生宣教,使患儿准备接受诊断检查和治疗。

(2)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安排好患儿的作息时间,减少心脏负担,保证睡眠、休息。根据病情安排适当活动量。集中护理,避免情绪激动和大哭大闹。

(3)注意营养搭配供给充足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保证营养需要,增强体质,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对喂养困难的小儿要耐心,可少量多餐,避免呛咳和呼吸困难,心功能不全时有水钠潴留,应根据病情,采用无盐饮食或低盐饮食。

(4)预防感染注意体温变化,根据气温改变及时加减衣服,避免受凉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注意保护性隔离,以免交叉感染。做小手术时如拔牙,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治疗。

(5)观察病情:法洛四联症患儿在游戏或走路时,常出现蹲踞现象。蹲踞时,下肢屈曲,压迫静脉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右心向主动脉分流的血量亦相应减少;同时下肢动脉受压,体循环阻力增加,使血液右向左分流量减少,动脉血氧含量增高,从而缺氧症状得以暂时缓解。注意防止法洛四联症的患儿因活动、哭闹、便秘引起缺氧发作,如发生尖将小儿置于膝胸卧位,给予吸氧,并与医生合作给予吗啡及心得安抢救治疗。

(6)对右向左分流的先心病青紫病例,要注意供给充足液体,防止因血流浓缩,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血栓栓塞。发热、出汗、吐泻时应多饮水,必要时可静脉输液。

(7)观察有无心率增快、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吐泡沫样痰、浮肿、肝大等心力衰竭的表现,如出现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使用强心药洋地*类的患儿,注意洋地*的*副作用。

(8)做好心理护理对患儿关心爱护、态度和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儿的紧张。对家长和患儿解释病情和检查治疗经过,消除患儿和家长的紧张,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9)进行健康教育,使家长掌握先心病的日常护理知识,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适当的营养与喂养。合理用药,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定期复查,调整心功能到最佳状态,使之能安全到达手术年龄,顺利度过手术关。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易考君之正文)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排尿及尿液特色

次数:

量:

排尿控制:

特点:若新生儿尿量每小时1.0mg/kg,每小时0.5ml/kg为无尿。学龄儿童每日排尿量少于ML,学龄前儿童少于ml,婴幼儿少于ML时少尿;每日尿量少于50ML为无尿。②尿细胞和管型:红细胞小于3个/HP,白细胞小于5个/HP,偶尔见透明管型。12小时尿细胞计数:红细胞小于50w,白细胞小于w,管型小于个为正常。

2,凡具有以下四项之一或多项者属于肾炎型肾病:①两周内分别3此以上离心尿检查红细胞大于等于10个/HPF,并证实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者;②反复或持续高血压,学龄儿童大于等于/90,学龄前儿童大于等于,并除外糖皮质激素等原因所致③肾功能不全,并排除由于血容量不足所致④持续低补体血症。

(1)临床表现:①前驱感染:90%病例有链球菌的前驱感染,以呼

吸道及皮肤感染有关。②典型表现:A水肿:最早最常见,一般仅累及眼睑及颜面部,呈非凹陷性;B血尿:50%—70%患者有肉眼血尿;C蛋白尿;D高血压;E尿量减少。③严重表现:A严重的循环充血;B高血压脑病;C急性肾功能不全。④非典型表现:A无症状急性肾炎;B肾外症状性急性肾炎;C以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急性肾炎。

(2)实验室检查:①有尿蛋白;②尿显微镜下有红细胞,可有透明、颗粒或红细胞管型;③外周血白细胞一般轻度升高或正常,血沉加快;④80%—90%的患者血清C3下降,至第八周94%的病例恢复正常;⑤ASO滴度增加。

(3)治疗:无特殊治疗。

①**休息:急性期需卧床2—3周,指导肉眼血尿消失,水肿减退,血压正常,即可下床轻微活动。血沉正常还可以上学。尿沉渣细胞计数正常后才可恢复体力活动。②饮食:对有水肿、高血压者应限食盐及水。有氮质血症应限蛋白。③抗感染:有感染灶时用青霉素10—14天④对症治疗:利尿、降压-------。⑤变现有肺水肿者,首选硝普钠。

(2)肾病综合征(NS):

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

(1)肾病综合征最重要的病理变化:微小病变型。

(2)临床表现:①水肿最常见,开始于眼睑,呈凹陷性,严重者有

腹水和胸腔积液,一般起病隐秘,无明显诱因。②尿量减少。

(3)并发症:①感染:最常见,死亡的主要原因,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②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容量;③血栓形成;以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表现为突发腰痛、出现血尿或血尿加重,少尿或肾衰竭;④急性肾衰竭;⑤肾小管功能障碍;⑥肾上腺危象:长期应用大量激素,如撤落太快、突然中断用药,患儿出现休克,再用激素可缓解。

(4)实验室检查:①尿液分析:尿常规检查、蛋白定量②血清蛋白胆固醇肾功能测定③血清补体测定④血清学检查⑤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检查⑥经皮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

(5)治疗:糖皮质激素的应用:①短疗程:泼尼松2mg/(kg.d),最大量60mg/d,分次服用,共四周。4周不管效应如何,均应改为泼尼松1.5mg/kg隔日晨顿服,共四周。全疗程八周。②中、长程疗法:泼尼松2mg/(kg.d),最大量60mg/d,分次服用。若四周内尿蛋白转阴,,自转阴至少巩固两周后开始减量。------

(3)泌尿道感染(UTI):

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粘膜或组织而引起的损伤。分为症状性泌尿道感染和无症状性菌尿。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

(1)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致病菌为大肠杆菌;②上行性感染:

致病菌为大肠杆菌;③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

(2)抗菌药物的治疗:原则:①感染部位:对肾盂肾炎选用血浓度

高的药物,对膀胱炎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②感染途径:对上行感染,首选磺胺类药物治疗。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或属血源性感染,多选用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或头孢菌素类单独或联合使用;③根据尿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同时结合临床疗效选用抗生素;④药物在肾组织、尿液、血液中都应有较高的浓度;⑤选用的药物抗菌能力强,抗菌谱广,最好能用强效杀菌剂,且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的菌株;⑥对肾功能损害小的药物。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疾病。是一组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病变。以急性起病,水肿、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以5—14岁多见,小于2岁少见。病因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急性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4)急性肾小球肾炎护理评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为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可为多种病因引起,常发生在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

细菌感染后,多数通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并激活补体,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产物,引起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使肾小球毛细血管丛产生病理和功能变化,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使肾小球血流量减少,滤过率下降,体内水钠潴留,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

本病*有前驱感染史,尤以咽扁桃体炎多见。感染后1~3周出现肾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1、一般病例

(1)水肿、少尿水肿由眼睑及面部开始,晨起明显,可波及全身,多为轻、中度水肿,指压凹陷不明显。水肿期间,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1~2周内尿量增多,水肿随之消退。

(2)血尿、蛋白尿起病时均有血尿,肉眼血尿约占1/3,尿色与尿液的酸碱性不同有关,酸性尿时呈浓茶色,中性或弱碱性时呈鲜红色或洗肉水样。轻者仅为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在1~2周内消失,镜下血尿可持续3~6个月,个别更长。蛋白尿一般不重,持续时间较短。

(3)高血压发病后第1周高血压比较多见,可有头晕、眼花、恶心等感觉,第2周随着尿量增多后降至正常。个别可持续3~4周。

2、严重病例少数患儿在起病的1~2周内出现严重循环充血及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情可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三)辅助检查

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多在+~+++之间,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可见透明、颗粒、红细胞管型。尿常规一般在6~8周后转为正常。血沉增快,多在2~3个月内恢复正常。抗链球菌溶血素“0”大多数增高,可持续半年左右。血清总补体C2及C3均降低,多在4~8周内恢复正常。

(四)治疗要点

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治疗主要为彻底清除感染灶,对症治疗,防治急性期严重表现。

(五)常见护理诊断

1、体液过多与肾小球病变,水、钠潴留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水肿、血压升高有关。

3、潜在并发症高血压脑病。严重循环充血、肾功能衰竭。

4、知识缺乏与患者及家属缺乏本病护理知识有关。

(六)护理措施

1、休息起病2周内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改善肾脏血流量,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高血压和心力衰竭者,则要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协助一切生活护理。水肿消退、血压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可在室内轻度活动;病后2~3月尿液检查高倍视野红细胞10个以下,血沉正常可上学,但要免体育活动;Addis计数正常后,可恢复正常活动。

2、饮食管理给予高糖、高维生素、适量蛋白质和脂肪的低盐饮食。高糖饮食可防止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重氮质血症。急性期1~2周内,应控制食物中的氯化钠摄入量,每日1~2g。水肿消退后每日3~5g。水肿严重尿少、氮质血症者,应限制水及蛋白的摄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及家长讲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避免食用含钠零食。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渐由低盐饮食过渡到普通饮食。因小儿生长发育快,对盐及蛋白质的需要较高,不宜过久的限制。

3、观察病情

(1)每周测体重2次,水肿严重者,每天测体重1次,观察水肿的变化的程度。每周留晨尿2次,进行尿常规检查。准确记录24h的液体出入量。

(2)观察患儿有无头疼、呕吐、眼花或一过性失明、惊厥等症状,提示有发生高血压脑病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

(3)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水肿严重者如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率增快,不能平卧,肺底可闻湿性啰音,肝脏增大等,要立即报告医生,立即让患儿半卧位,给予吸氧、遵医嘱给予利尿剂。

(4)密切观察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尤其是降压药物及利尿剂。

(5)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要充满信心,态度和蔼关心体贴患儿,使患儿消紧张心理。讲解有关肾炎知识,增强患儿和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解除活动受限带来的紧张情绪。对恢复期患儿要组织一起讲故事、看电视、下棋、补飞文化课学习丰富住院生活,使患儿精神愉快地接受治疗。

第十二章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易考君之正文)

1、期末重点:

2、期末难点:

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

(1)小儿造血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开始于卵*囊---肝脾----骨髓;

分为三期:1,中胚叶造血期----约自胚胎第三周;2,肝造血期---约自胚胎6-8周开始,4-5月达高峰,6个月后逐渐消退,约出生时停止。约8周左右脾参与造血,主要产生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第5个月脾脏造红细胞和粒细胞功能逐渐减退,仅保留造淋巴细胞功能;3,骨髓造血期-----第4个月开始造血,并成为胎儿后期主要造血器官,出生后2-5周后骨髓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二)生后造血:为胚胎造血的延续。

1,骨髓造血----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婴幼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髓。5-7岁,红髓多于*髓。成年时*髓多于红髓。*髓具有造血潜能,当需要增加造血时,*髓转化成红髓造血。小儿出生后头几年,缺乏*髓,造血代偿能力低,当需要增加造血时,出现骨髓外造血。

2,骨髓外造血:当发生感染性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幼红细胞或(和)幼稚粒细胞。

(2)血液特点:

1、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胎儿期较高,出生后减低。生理性贫血: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0×10/L左右,血红蛋白量降至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

2、白细胞数和分类;(三)血小板数:(四)血红蛋白种类:(五)血容量:相对成人较多。

(3)小儿贫血

(一)单位容积末梢血中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g/L,1—4个月时90g/L,4—6个月时g/L者为贫血。6个月以上世界卫生组织标准:6月-6岁Hb小于g/L,6-14岁Hb小于g/L为贫血。海拔每升高m,血红蛋白上升4%。

分度,儿童血红蛋白-90g/L为轻度;90—60g/L为中度;60—30g/L为重度;小于30g/L为极重度;新生儿血红蛋白-g/L为轻度,—90为中度,90—60重度,小于60极重度。

(二)分类-----病因学分类: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不足(造血物质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2,溶血性贫血3,失血性贫血。

形态学分类: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

(4)营养性贫血(IDA):

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为特点贫血症。

(一)病因:1、先天性储铁不足早产儿、双胎、胎儿失血、孕母患缺铁性贫血可致胎儿储存铁减少;2、铁摄入不足食物中铁供应不足是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单纯牛乳、人乳、谷类等食物含铁量均低。未及时添加铁剂丰富的食物喂养的婴儿和年长儿偏食常导致缺铁;3、生长发育快婴儿期、青春期的儿童生长发育快,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其铁的需要量相对增多,易发生缺铁;4、丢失过多;用未经加热的鲜牛奶喂养婴儿、肠息肉、隔疝、钩虫病常因慢性小量肠出血,致铁丢失过多。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可减少铁的吸收,增加铁消耗,影响铁利用。5,吸收减少。

(二)发病机制:缺铁通常经过以下三个阶段才发生贫血:①铁减少期ID:储存铁已减少,无临床症状,血清铁蛋白下降,铁粒细胞下降;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血清蛋白下降,含铁酶活性下降;③缺铁性贫血期IDA:血清铁下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三)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多见。起病缓慢。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甲床最明显。易乏力。年长儿童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2,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长,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3,非造血系统表现: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

(四)辅助检查:1,血常规:Hb降低较RBC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骨髓象: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3,有关铁代谢的检查:血清铁蛋白低于12ug/L,是诊断缺铁ID期的敏感指标。

(五)治疗要点:1,祛除病因;2,服用铁剂常用硫酸亚铁,富马酸铁,口服不能耐受或吸收不良者采用注射铁剂如右旋糖酐铁;3,输血治疗一般不输血,重度贫血尤其发生心衰或合并感染或急需外科手术可输注浓缩红细胞。

(六)常用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3,知识缺乏。4,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

(七)护理措施: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注意休息,适量活动。对严重贫血者,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

2、合理安排饮食: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帮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合理搭配患儿的膳食,让家长了解动物血、*豆、肉类含铁较丰富,是防治缺铁的理想食品,维生素C、肉类、氨基酸、果糖、脂肪酸可促进铁吸收,茶、咖啡、牛奶、钙片等抑制铁吸收;对早产和低体重儿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每日2mg/kg,每天不超过15mg。

3、指导正确运用铁剂,观察疗效与副作用1)告知家长铁剂每日需求量,掌握正确计量和疗程,避免中*;2)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引起胃肠不适及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故口服铁剂从小剂量开始,在两餐之间服药。服铁剂后,牙往往黑染,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样,停药后恢复正常,应向家长说明其原因,消除顾虑;3)可与维生素C同服,以利吸收;4)注射铁剂时应精确计算剂量,分次深部肌肉注射,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组织坏死;5)观察疗效。12-24小时铁剂治疗有效者,36-48小时后骨髓出现红系增生现象。网织红细胞2-3天后上升,5-7天达高峰,2-3周后降至正常,血红蛋白1-2周后逐渐上升,3-4周达到正常。如服药无效,应查找原因。

4、健康教育讲解本病的病因、护理要点、预防知识。合理搭配饮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介绍服用铁剂时注意事项。贫血纠正后,仍应坚持合理安排小儿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主要特点为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骨髓聚合细胞正常或减少。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血小板减少是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

(二)临床表现:1、急性型:小儿多见,发病前1-3周常有急性病*感染史。以皮肤,粘膜自发出血为突出表现,多为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瘀斑,紫癜,遍布全身,以四肢较多,颅内出血是ITP死亡的主要原因;2、慢性型:学龄儿童多见,病程超过6个月,。起病缓,出血症状相对较轻,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可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出血,出血持续和间歇期不一。反复发作者脾脏经常肿大。

(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2,骨髓象;3,PAIgG测定明显增高。

(四)治疗要点:1、预防创伤出血,急性期出血明显的卧床休息,忌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2、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4、输注血小板和红细胞。

(五)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2,有感染的危险;3,恐惧。

(六)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皮肤瘀点,瘢痕变化,监测血小板数量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面色,记录出血量,防止出血性休克;2、控制出血;3、避免出血;4、预防感染;5、健康教育。

今日荐读

点击下方图片,看趣文

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期末总结儿科护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