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颈气管狭窄成形术优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天山十一野生动物刘跃摄影作品欣赏
TUhjnbcbe - 2021/5/29 18:51: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十一)

野生动物

刘跃

天山北山羊

天山北山羊(学名:Caprasibirica)又叫悬羊、野山羊、天山哈萨克牧民也有叫“骚狐”等,体长-厘米,尾长12-15厘米,肩高厘米左右,体重40-60千克,但最大的体重可达千克。


  天山北山羊栖息于海拔-米的高原裸岩和山腰碎石嶙峋的地带,冬天也会到海拔米左右的高山牧场,一般不会迁移到很低的地方,所以堪称为栖居位置最高的哺乳动物之一。非常善于攀登和跳跃,蹄子极为坚实,有弹性的踵关节和象钳子一样的脚趾。天山北山羊在哈密、昌吉、沙湾、乌苏、精河、温泉、伊犁河谷、巴音布鲁克、阿克苏……等都有分布。

形态特征

北山羊是典型的野生山羊,体长-厘米,肩高约厘米,体重40-60千克左右。但最大的体重可达千克。颏部有须,雄性长,雌性短。尾长10-20厘米,尾尖棕黑色。四肢稍短,显得比较粗壮,蹄子狭窄。


  北山羊雌性的体形较小,通常只有雄兽的三分之一。头顶凸起,额部平坦,眼睛大小中等,耳朵较短。雄兽的颏下长有长须,长度大约为15厘米,雌兽的须较短。四肢稍短,显得比较粗壮,蹄子狭窄。尾巴较长。


  北山羊毛色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夏季背部为棕*色,体侧为浅棕色,腹面为白色,雄兽从头的枕部沿背脊一直到尾巴的基部,有一条黑色的纵纹。冬季毛长而色浅,呈*色或白色。


  北山羊的雄兽和雌兽的头上都有角,雄兽的角更是极为发达,长度一般为厘米左右,最高记录为.3厘米。角的形状为前宽后窄,横剖面近似三角形,粗度在25-30厘米之间,角的前面还有大而明显的横嵴,数目大约有14-15个,虽然并不盘旋,但弯度一般也达到半圈乃至三分之二圈,却像两把弯刀,倒插长在羊头上,真是威风凛凛,别具一格。雌兽角较小。


  生活习性

多在晨昏活动,喜欢成群活动。非常善于攀登和跳跃,蹄子极为坚实,有弹性的踵关节和象钳子一样的脚趾,能够自如地在险峻的乱石之间纵情奔驰。白天多在裸岩上休息,早晨和*昏才到较低的高山草甸处去觅食和饮水。


  北山羊喜欢成群活动,一般为4-10只,也有数十只甚至百余只的较大群体,由身强力壮的雄兽担任首领。它的警惕性极高,在觅食的时候要留下2-3只雌兽放哨,站立在离群体不远的巨石上,注视着四周的动静。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群体便立即从容不迫地爬上悬崖峭壁,常常使有“爬山能手”之称的雪豹也无可奈何。


  北山羊的敌害主要是那些凶猛的食肉动物,如猞猁、狼、豺和雪豹。尤其是雪豹,它们是兽类中最擅登高的大型食肉动物了,当然雪豹猎杀北山羊主要靠的是偷袭,如果正面攻击奔跑速度它们也不是北山羊的对手。因此为了躲避敌害北山羊只在地势险要的地方觅食:背靠积雪的山巅或冰川,两旁是深不见底的深渊,使雪豹无路袭击。


  在长角的动物中北山羊的雄羊争偶打斗是最激烈的:“情敌”相见分外眼红,将两只前蹄抬起悬在胸前,偏着头,将角用力向着对方撞击过去。双方的角相持不下,据说力量可以达到4吨。角上的棱可以防止滑动而避免误伤对手。


  北山羊以各种杂草类为食。白天多在裸岩上休息,早晨和*昏才到较低的高山草甸处去觅食和饮水。

繁殖方式

北山羊通常11月底到12月初发情交配,雄兽之间互相以长角撞击,直到一方体力不支,败退逃走为止,胜者也并不追击。雄兽追逐雌兽时常作出低头伸颈的姿势。雌兽的怀孕期为-天,5-7月生产,每胎产1-2仔。哺乳期为2个月,1-2岁性成熟。寿命为12-18年。耐粗饲、抗病力强。

北山羊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中国(甘肃,新疆)、印度(喜马偕尔邦,查谟-克什米尔)、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新疆昌吉、和静县、常发现有成群的北山羊活动,北山羊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天山天格尔山北山羊

沙湾县南山宁家河北山羊


  石河子兵团天山夏牧场北山羊


  天山和静县巴伦台北山羊

天山和静县巴伦台北山羊


  天山独库公路上天山北山羊


  天山独库公路奎屯河谷北山羊

天山额喉羚

鹅喉羚(Gazellasubgutturosa)属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区域生存的动物,体形似*羊,因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状如鹅喉,故得名“鹅喉羚”。20世纪50年代初,鹅喉羚曾广泛分布于贺兰山东麓、西部半荒漠地区及东部鄂尔多斯台地。

外形特征

鹅喉羚属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区域生存的动物,体形似*羊,因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状如鹅喉,故得名“鹅喉羚”。


  鹅喉羚颈细而长,雄兽颈下有甲状腺肿,形似鹅喉,故称鹅喉羚。上体毛色沙*或棕*,吻鼻部由上唇到眼平线白色,有的个体略染棕*色调,额部、眼间至角基及枕部均棕灰,其间杂以少许黑毛,耳外面沙*,下唇及喉中线亦为白色,而与胸部、腹部及四肢内侧之白色相连。

生活环境

鹅喉羚属于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种类,栖息在海拔-米之间的干燥荒凉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茫茫荒漠几乎是贫瘠、荒凉和死亡的代名词,但鹅喉羚仍然能依靠生长在荒漠上的红柳、梭梭草、骆驼刺和极少量的水存活下来并繁衍着后代。

生活习性

鹅喉羚多白天活支常结成几只至几十只的小群活动动,善于奔跑马观花,以青草等植物为食。[4]鹅喉羚共采食16科47种植物,不同季节间鹅喉羚食性有明显变化,秋季采食7科24种植物,冬季采食6科17种植物,春季采食16科41种植物,夏季采食12科30种植物,藜科、禾本科植物是鹅喉羚全年的主要食物来源,占鹅喉羚总采食量的38.8-85.1%,非禾本科草本植物也在鹅喉羚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春季和夏季鹅喉羚采食较多的驼绒藜,秋季和冬季梭梭被较多采食。


  由于干旱胁迫,春季、夏季和秋季鹅喉羚吸食含水量较高的多葱根,粗枝猪毛菜等非禾本科草植物。冬季鹅喉羚与绵羊之间生态位宽度相近,食物重叠指数高达76.6%,绵羊与和喉羚之间食物竞争明显。

在天山北部的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鹅喉羚的卧息生境选择,夏季测定了49个卧迹样方,36个对照样方;冬季测定了75个卧迹样方,75个对照样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鹅喉羚夏季主要选择半滩、下坡位,海拔m以上、与水源距离较远、远离道路、远离居民点、高隐蔽级、中低植被密度和中高草本密度的区域作为卧息地,

而冬季鹅喉羚主要选择山坡、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上坡位和下坡位、-0m的高度范围、离道路-0m以及大于m的距离、靠近居民点、中低隐蔽级、中等雪深1cm-3cm、中高植被密度和中高草本密度的区域作为卧息地。

分布范围

鹅喉羚主要分布于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新疆的天山南北、准噶尔盆地、叶尔羌河流域至罗布泊的荒漠,是鹅喉羚的栖息地。

生长繁殖

冬季发情交配,怀孕期约半点年,胎产1-2仔,幼仔年性成熟,寿命约10年。[4]雄羚发情期采食时间比例明显下降,发情期卧息时间比例与发情后期相似,明显低于发情前期;发情前期至发情后期采食卧息时间比显著增加;发情期雄羚站立和移动时间比例明显升高,采食行为时间占非发情行为主要部分,且采食行为与发情行为显著相关。相比之下,雌羚不同发情阶段采食行为时间分配比例相似。因此,除必需投入的发情行为外,发情期雄羚最大化其能量摄入。

天山盘羊

盘羊(学名:Argalisheep):雄性肩高可达厘米,体重可达千克。雄性的弯角粗大,长达1米以上,向下扭曲呈螺旋状,外侧有环棱;雌性的角非常短,而且弯度不大。毛的颜色从淡棕色至白灰色,胸、腹部的颜色浅一些。脖子白色,没有类似赤羊的鬃毛。


  盘羊的腿比较长,身材比较瘦,与其它野绵羊相比其爬山技巧比较差,因此在逃跑时一般避免逃向太陡峭的山坡。是群聚动物,其习性与其它野生绵羊一样。在发情期外雄羊和雌羊各自形成约5至10头羊组成的群。发情期在冬季,这样幼羊可以在春季出生。以草和树叶为生。


  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广阔地区,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蒙古。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四川、内蒙古地区。新疆的天山山脉、阿勒泰、喀喇昆仑山都有分布。

形态特征

盘羊躯体粗壮,体长1.2-2米,肩高90-厘米,体重65-千克,肩高等于或低于臀高。头大颈粗,尾短小。四肢粗短,蹄的前面特别陡直,适于攀爬于岩石间。有眶下腺及蹄腺。乳头1对,位于鼠鼷部。通体被毛粗而短,唯颈部披毛较长。


  盘羊体色一般为褐灰色或污灰色,脸面、肩胛,前背呈浅灰棕色,耳内白色部浅*色,胸、腹部,四肢内侧和下部及臀部均呈污白色。前肢前面毛色深暗于其他各处,尾背色调与体背相同,雌羊的毛色比雄羊的深暗。


  盘羊雌雄均有角但形状和大小均明显不同。雄性角特别大,呈螺旋状扭曲一圈多,角外侧有明显而狭窄的环棱,雄羊角自头顶长出后,两角略微向外侧后上方延伸,随即再向后下方及前方弯转,角尖最后又微微往外上方卷曲,故形成明显螺旋状角形。


  盘羊角基一般特别粗大而稍呈浑圆状,至角尖段则又呈刀片状,角长可达1.45米上下,巨大的角和头及身体显得不相称。雌羊角形简单,角体也明显较雄羊短细,角长不超过0.5米,角形呈镰刀状。但比起其它一些羊类,雌盘羊角还是明显粗大。

栖息环境

盘羊是典型的山地动物,喜在半开旷的高山裸岩带及起伏的山间丘陵生活,分布海拔在0米至米左右,可可西里的盘羊分布在海拔米以上山区的高寒草原、高寒荒漠、高寒草甸等环境中,夏季常活动于雪线的下缘,冬季栖息环境积雪深厚时,它们则从高处迁至低山谷地生活,有季节性的垂直迁徙习性。

生活习性

盘羊的腿比较长,身材比较瘦,与其它野绵羊相比其爬山技巧比较差,因此在逃跑时一般避免逃向太陡峭的山坡。采食或休息时常有一头成年羊在高处守望,能及时发现很远地方的异常,当危险来临,即向群体发出信号。


  盘羊能在悬崖峭壁上奔跑跳跃,来去自如,而且极耐渴,能几天不喝水,冬天无水就吃雪。盘羊的视觉、听觉和嗅觉敏锐,性情机警,稍有动静,便迅速逃遁。常以小群活动,每群数量不多,数只至十多只的较常见,似乎不集成大群活动。冬季雌雄合群在一起活动,配种时期每只雄盘羊和数只雌盘羊一起生活,配种季节结束后又分开活动,雌盘羊产仔在第二年夏季。


  一般3-5或数十只为一群。主要在晨昏活动,冬季也常常在白天觅食。发情期在冬季,这样幼羊可以在春季出生。以草和树叶为生,以禾本科、葱属以及杂草为食。盘羊善于爬山,比较耐寒。


  盘羊的主要天敌是狼和雪豹。盘羊食性较广,分布区的各种植物均食用,有一种说法是:老龄雄性盘羊由于巨大的角妨碍,往往无法采食,被活活饿死。在交配期间,雄性盘羊争偶激烈,巨角相撞响声巨大,人们在山坡上可以听到山的另一侧雄盘羊争偶时巨角撞击的声音,所以雄盘羊角上一般都能看到许多撞击的痕迹。

繁殖方式

盘羊在秋末和初冬发情交配,妊娠期-天,次年5月至6月产仔,每胎产仔1-3只。幼仔适应环境的本领很强,出生后毛一干便能直立起来吃奶,几小时后即可随雌兽活动,1月龄左右开始吃草,哺乳期大约持续半年以上,1-2岁性成熟。寿命约为10-15年。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四川、内蒙古地区。新疆的天山山脉、阿勒泰、喀喇昆仑山均有分布。

种群现状

所有亚种的数量均减少,在整个亚洲盘羊的总数估计少于八万头。它们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蒙古部分地区。盘羊生活在中亚的众多山脉中,其分布地区从阿尔泰山脉、南西伯利亚、蒙古国、西藏、天山山脉一直到尼泊尔和帕米尔高原,它们可以在米的高处生存。


  由于狩猎以及家畜的竞争盘羊几乎到处都变少了,在一些地区甚至完全消失了。在中国东北、蒙古部分地区、南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大部分地区盘羊已经绝种。在喜马拉雅山脉、内蒙古、西藏大部分地区以及新疆它们今天已经很少了。在俄罗斯的阿尔泰山脉仅有少数生存。新疆的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喀喇昆仑山由于近年的*府人为保护野生动物有明显的盘羊出没。

 新疆的该亚种数量为-只。但年的一次3万平方公里调查的种群估计为16,-20。西藏西部,从阿里地区到双湖地区,种群密度低,估计数量为-只,占西藏所有盘羊数量的34%。


  甘肃分布区的该亚种密度为0.5只/km2,甘肃的数量大约为0只。青海的该亚种集中在西北部、西南部和南部,数量超过只。四川西部的该亚种种群情况不明,估计数量大约为0只。该亚种在西藏南部和西南部种群密度很低,甚至没有。然而,这一估计数字很可能是大大超过了实际所有的数字。


  在甘肃最西部阿克塞地区的考察中见到至少头,估计该地区总数为头,其中成年的至少67头,认为该种群是健康的,并认为每年开展国际狩猎2-3头将不致危害种群的繁殖。又称阿尔金山地区2天考察,见至少头,除6头亚成体外,其余均为母子群。


  年清明节,在天山赛里木湖别针套山湖畔的山坡上发现四只雄性盘羊觅食……。

天山*鼬

天山*鼬(学名:Mustelasibirica):俗名*鼠狼,体长-毫米,雌性小于雄性1/2-1/3。头骨为狭长形,顶部较平。因为它周身棕*或橙*,所以动物学上称它为*鼬。是小型的食肉动物。


  栖息于平原、沼泽、河谷、村庄、城市和山区等地带。夜行性,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每年3-4月发情交配。选择柴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乱石堆、树洞等隐蔽处筑巢。雌兽妊娠期为33-37天。通常5月产仔,每胎产2-8仔。与很多鼬科动物一样,它们体内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时,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

天山博格达峰下*鼬


  民间谚语说“*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实际上*鼬很少以鸡为食。*鼬的皮毛适合制作水彩或油画的画笔,中国人称为狼毫。主要生活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泰国等地,中国西藏以及其他很多地区都有分布。

由于人类的猎杀失去栖息地,*鼠狼已被《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如今栖息地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适合生存的环境不断减少,被国家自然保护联盟列成易危物种。


  形态特征:*鼬体长28-40厘米,尾长12-25厘米,体重-0克。体形中等,身体细长。头细,颈较长。耳壳短而宽,稍突出于毛丛。尾长约为体长之半。冬季尾毛长而蓬松,夏秋毛绒稀薄,尾毛不散开。四肢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锐,趾间有很小的皮膜。肛门腺发达。雄兽的阴茎骨基部膨大成结节状,端部呈钩状。


  *鼬的毛色从浅沙棕色到*棕色,色泽较淡。毛绒相对较稀短,针毛长25-29毫米,绒毛长15-18毫米,针毛粗-微米。背毛略深;腹毛稍浅,四肢、尾与身体同色。鼻基部、前额及眼周浅褐色,略似面纹。鼻垫基部及上、下唇为白色,喉部及颈下常有白斑。但变异极大,即使同一地点,有些个体缺如。有的呈大形斑,有的从喉部延伸至胸部。

*鼬的头骨为狭长形,顶部较平。鼻骨、上颌骨、额骨和顶骨完全愈合,不见骨缝。颧弓窄。听泡为长椭圆形。雄兽的矢状嵴和人字嵴明显,眶间宽较眶后突后之脑颅前端为宽。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地和平原,见于林缘、河谷、灌丛和草丘中、也常出没在村庄附近。居于石洞、树洞或倒木下。

?

卡拉麦里蒙古野驴

蒙古野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世界濒危动物。蒙古野驴外形似骡,体长可达厘米,肩高约厘米,尾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千克。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颈背具短鬃。属典型高原寒漠动物。栖于海拔-米的高原亚寒带开阔草甸和寒冻半荒漠、荒漠地带,以植物为食。

蒙古野驴有集群活动的习性,雌驴、雄驴和幼驴终年一起过游荡生活。每群5-8头或20-30头。每年8、9月份发情交配。怀孕期约11个月,每胎1仔。蒙古野驴具有极强的耐力,既能耐冷耐热,又能耐饥耐渴,并且具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嗅觉。


  蒙古野驴并非现今家驴的祖先,家驴源于非洲野驴。野驴善于奔跑,甚至狼群都追不上它们,但由于“好奇心”所致,它们常常会追随猎人,前后张望,大胆者会跑到帐篷附近窥探,给偷猎者可乘之机。


  蒙古野驴有随季节短距离迁移的习性,平时活动很有规律,清晨到水源处饮水,白天在草场上采食、休息,傍晚回到山地深处过夜。聪明的蒙古野驴在干旱缺水的时候,会在河湾处选择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掘井”,用蹄在沙滩上刨出深半米左右的大水坑。

天山狐狸

狐狸是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动物。属于一般所说的狐狸,又叫红狐、赤狐和草狐。它们灵活的耳朵能对声音进行准确定位、嗅觉灵敏,修长的腿能够快速奔跑,最高时速可达50km/h左右,所以主要以鱼、蚌、虾、蟹、鼠类、鸟类、昆虫类小型动物为食,有时也采食一些植物。

狐狸是民间对这一类动物的通称,种类繁多,分北极狐、赤狐、银黑狐、沙狐等。性格机敏胆小,常在古代神话中以"狐狸精"出现,虽在远古也曾作为图腾,但从不出现于正式祭祀中,皆因其"形象不雅",多与狡诈鬼祟相关联。多年来,狐妖狐仙,在各种小说及趣闻中形成一种独有的妖精文化。


  狐狸身体纤瘦,毛长且厚。体长加尾长2到3英尺(60到90厘米)。狐狸毛茸茸的尾巴是头部和身体的一半或2/3,尖嘴。大多种狐狸耳朵大、直立、呈三角形。不同种类的狐狸颜色不同,即使同类的狐狸颜色也有区别。包括红色、*色、浅棕或深棕色,各种程度的灰色、白色或黑色。


  狐狸的眼睛能够适应黑暗,瞳孔椭圆,发亮,类似于猫的眼睛,这一点狐狸和其他拥有圆形瞳孔的犬科动物不同。狐狸具有敏锐的视觉、嗅觉和听觉。大部分狐狸具有刺鼻的味道,由尾巴根部的臭腺放出。


  狐狸生活习性,狐狸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居住于树洞或土穴中,傍晚出外觅食,到天亮才回家。所以能捕食各种老鼠、野兔、小鸟、鱼、蛙、蜥蜴、昆虫等,也食用一些野果。


  因为狐狸主要吃鼠,偶尔才袭击家禽,所以是一种益多害少的动物;当它们猛扑向猎物时,毛发浓密的长尾巴能帮助它们保持平衡,尾尖的白毛可以迷惑敌人,扰乱敌人的视线。故事中的狐狸形象,绝不能和狐狸的行为一样。


  狐狸分布范围,各个种类的狐狸遍布于北美、欧洲、亚洲、包括极地地区。同时也分布于非洲各部。在狐狸被引进澳大利亚用于控制兔子数量之前,澳大利亚没有狐狸。我国主要有赤狐,分布全国大陆。沙狐分布新疆、内蒙、青海、甘肃、西藏等地。


  狐狸的生长繁殖,每年2月-5月产仔,一般每胎3只-6只。狐狸警惕性很高,如果谁发现了它窝里的小狐,它会在当天晚上“搬家”,以防不测。母狐一般在每年2~5月发情并交配,怀孕期大约为51~52天,每胎可能产6~8个宝宝。


  刚出生时全身黑灰色,唯有鼻尖为粉红色。它们刚出生时什么也看不见,要依靠母亲的保护和喂养。1个月后,慢慢能站立,眼睛变大,长出浅棕色的毛。2个月后,狐狸的外形基本呈现出来,站立、奔跑依旧困难,毛色已经完全长齐。成年后,长出胡须,耳部变尖,腿部修长,已能奔跑、捕食。

 狐狸的体温在38.8~39.6℃,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1~30次。成年狐狸每年换毛1次,每年的3~4月份开始,7~8全部脱完,新的针绒毛开始同时生长,11月份形成长而厚的被毛。蓝狐的寿命为8~10年,繁殖年限为4~5年,赤狐分别为10~14年和6~8年、银狐分别为10~12年和5~6年。

物种类型

1、蓝狐又称北极狐,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的高纬度地区。蓝狐吻部短,四肢短小,体圆而粗,被毛丰厚,耳宽而圆。蓝狐体长60-70厘米。尾长25-30厘米,有两种基本毛色,一种冬季呈白色,其他季节毛色加深;另一种常呈浅蓝色,但毛色变异较大,从浅蓝至深褐。


  2、银黑狐又称银狐。原产于北美和西伯利亚,是野生状态狐狸的一种毛色突变种。银狐体型稍大于蓝狐,吻部、双耳背部和四肢毛色为黑褐色。银狐针毛颜色有全白、全黑和白色千黑色3种体长60-75厘米,体重5-8千克。


  3、赤狐又名火狐,是狐属动物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体重5-8千克,体长60-90厘米,体高40-50厘米,尾长40-60厘米。赤狐体形纤长,脸颊长,四肢短小、嘴尖耳直立、尾较长。赤狐的毛色变异幅度很大,标准者头、躯、尾呈红棕色、腹部毛色较淡呈*白色,四肢毛呈淡褐色或棕色,尾尖呈白色。


  4、彩狐是银黑狐、赤狐和蓝狐在野生状态下或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毛色变种。


  天山赛里木湖畔常有狐狸出没,它们沿着赛里木湖沿岸,扑食湖畔草原上的鼠类,到了冬季常有游客喂食湖畔的狐狸……。


  这是赛里木湖畔狐狸冬季在雪地里扑食老鼠……。


  赛里木湖畔的狐狸在出恭……

天山*鼠

天山*鼠(学名:Spermophilusrelictus)为松鼠科、*鼠属的动物。天山*鼠体型中等,尾较长,后足掌裸露,体背毛基黑色、次端灰色、毛尖*色或浅棕*色,体侧及腹面毛色均为浅*色。


  天山*鼠具冬眠习性,营昼间活动,以灰蒿和多种禾本杂草的绿色部分为食,具有明显的食蝗性,年产一窝,每窝仔鼠多为4-8只,主要栖息于海拔0-0米的山地草原中的山前丘陵缓坡、山间小盆地以及河谷两侧较为干燥地段,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形态特征:天山*鼠体型大小与赤颊*鼠相似,体长可达毫米,但尾较赤颊*鼠为长,其长为体长的26.1-35.1%(平均31%)。后足掌裸露,只蹠部被毛。头顶及前额毛色较暗,呈浅灰,或灰*色;双颊、眼周及耳周均无棕*或棕色斑。


  天山*鼠体背毛基黑色,次端灰色,毛尖*色或浅棕*色,致整个体背呈灰褐一棕*色调,这种色调沿背脊一带尤为浓重。体背无淡色斑点,但可见浅*色波纹。四肢内侧、前后足背、体侧及腹面毛色均为浅*色。尾毛蓬松,三色:毛基浅棕*,次端黑色,毛尖*自,致尾的后2/3段形成黑色与*白两色环。


  天山*鼠头骨宽大。眶间较宽,成体眶间宽绝大多数超过10毫米,为颅基长的20.9-24.2%。前颌骨鼻吻部短而窄,取门齿孔中横线测得之宽度一般不超过9毫米。上臼齿列较长,其长略大于齿隙长。上门齿后方之硬腭窝甚浅,须仔细观察方可看出其轮廓。腭长略大于后头宽。听泡较长,其长大于其宽。前颌骨额突后1/3处的最大宽度,等于或略超过同一横线上的一块鼻骨的宽度,但其超过部分不大于此块鼻骨宽的1/3。左右二条顶脊,略呈直线向后内方收拢,予后头部相交成一锐角。上下门齿唇面釉质白色,或微染乳*色。


  栖息环境:天山*鼠主要栖息于海拔0-0米的山地草原中的山前丘陵缓坡、山间小盆地,以及河谷两侧较为干燥地段。在砾石裸露的山坡,多栖息于植被发育较好的土质疏松地段。栖息地的植被以羽茅-灰蒿群丛为主。偶可见于农田附近,但数量不多。


  生活习性:天山*鼠于3月中、下旬开始出蛰,7月初幼鼠分居,8月末9月初开始冬眠。营昼间活动,但以日出后3-4小时,日落前2-3小时,最为活跃;炎热的中午时分多在洞内休息。

天山马鹿

天山马鹿(学名:Cervuselaphussongaricus),是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山脉的马鹿亚种,野生天山马鹿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北天山深山丛林中自然繁殖的种群已不足1万只。


  经家养驯化后的天山马鹿,主产于新疆的巴里坤、昭苏、特克斯和察布查尔等地,数量多而高产,当地称为“青皮马鹿”。也产于哈密地区的伊吾、巴里坤草原和木垒等地,俗称“*眼鹿”。具有性情温顺,耐粗饲料,抗病力、繁殖能力及适应性强,产茸量高等特点。


  外形特征:天山马鹿体型较大,成年公鹿体高~厘米,体长~厘米,体重~千克。母鹿体高~厘米,体长~厘米,体重~千克。


  天山马鹿体粗壮,头大额宽,四肢强健。夏毛呈深灰色,臀斑呈棱状,白色或浅*色。冬毛呈浅灰褐色,颈部有长而粗密的俄毛和髯毛,头、颈和四肢的被毛呈深灰色,眼圈呈浅*色。茸毛呈灰黑色或灰白色。天山马鹿成角多为7~8个杈,茸角的主干寸眉枝、嘴头粗长,常见到一些铲形或掌状的四权茸。


  栖息环境:野生天山马鹿栖息于海拔0~米的高山草原地带。按季节、昼夜变化特点进行采食。从2月末起转到解冻的山南坡,采食那里已长出的嫩草,春秋季节频繁到咸水湖或盐碱滩活动。春夏季节由于高山至谷地之间不同高度的斜坡上长有各种各样繁茂的植物,马鹿常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性迁移。


  生活习性:夏季马鹿从清晨至上午9~10时和傍晚18时以后觅食,一直采食到黑夜降临。长茸公鹿在蚊嵘侵袭时期,常迁移到高山上的林缘地带,约在8月中旬,茸开始骨化和蚊檬逐渐减少时返回到较低处。在秋季发情期间常分散成小群觅食、择偶。冬季可采食灌木丛的枝叶、树上的苔醉和深雪下的植物。生后的仔鹿,头几天卧藏起来,然后跟随母鹿活动,到翌年春天离乳。


  此时,母鹿离弃公仔鹿,而母仔鹿则继续跟随母鹿很长时间。经驯养的天山马鹿性情温驯,不过在配种期也会因发情争偶尔殴斗,也攻击人。驯养的母鹿喜欢剥食树皮。夏秋季节公母鹿均喜欢扒水或进行水浴、泥浴。

分布范围:野生天山马鹿主要分布在在北天山深山丛林中。???

天山马鹿经人工饲养驯化后的天山马鹿,中心产区位于新疆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宁市、伊宁县,另在昭苏、特克斯、巩留等县有少量的分布。 


  生长繁殖:母鹿和公鹿性成熟年龄尾18±5月龄和36±2月龄;母鹿初配年龄为24±6月龄,公鹿的初配年龄为36~48月龄;种公鹿种用年限7~8年;种母鹿种用年限6~8年;配种方式可自然交配,也可进行人工授精。


  发情季节为每年秋季的9~11月;发情周期为8~21天;怀孕期~天;胎产仔数1年1胎,1胎1仔;仔鹿出生重公11.25+2.5kg,母:9.9+1.5kg;仔鹿断乳重55+5.5kg;仔鹿死亡率:15%左右。


  一般到28个月龄时性成熟。引种到东北的天山马鹿,其繁殖成活率为50%~60%,比原产地高20%,偶有双胎。在良好的驯化、饲养管理和气候条件下,其繁殖力很强,生产利用年限很长。


  种群现状:野生天山马鹿在北天山深山丛林中自然繁殖的种群已不足1万只。


  驯养的天山马鹿分布于全国5个省(自治区)以上,以北疆为最多,数量达00只。此外,东北地区以辽宁省为最多。

天山赛里木湖大天鹅

天山赛里木湖大天鹅(学名:Cygnuscygnus):是鸟纲、鸭科、天鹅属的一种候鸟,没有亚种分化。体型高大,体长-厘米,翼展-厘米,体重8-12千克,寿命20-25年。嘴黑,嘴基有大片*色,*色延至上喙侧缘成尖。游水时颈较疣鼻天鹅为直。雄雌同形同色,通体洁白,颈部极长;体态优雅。该物种显著的鉴别特征在喙部,大天鹅的喙部由黑*两色组成,*色区域位于喙的基部,与小天鹅相比大天鹅喙部的*色区域更大,超过了鼻孔的位置。


  大天鹅栖息于开阔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特别是冬季,常呈家族群活动,有时也多至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栖息在一起。昼夜均有活动,性机警、胆怯,善游泳。候鸟,迁徙时以小家族为单位,呈“一”字“人”字或“V”字形队伍。飞行时较疣鼻天鹅静声得多。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和它比高的还有高山兀鹫),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0米以上。主要以水生植物叶、茎、种子和根茎为食,除植物性食物外,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如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分布于亚洲,冬季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附近湖泊;近十几年来,冬季大天鹅在新疆境内多处栖息(石河子北湖、玛纳斯湿地、乌鲁木齐乌拉泊水库、库尔勒孔雀河等)。春季迁经中国华北、新疆、内蒙古而到黑龙江,到达新疆巴音布鲁克、也有到天山赛里木湖,也有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西伯利亚等地繁殖。


  形态特征:赛里木湖大天鹅全身的羽毛均为雪白的颜色,雌雄同色,雌略较雄小,全身洁白,仅头稍沾棕*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上嘴基部*色,此*斑沿两侧向前延伸至鼻孔之下,形成一喇叭形。嘴端黑色。跗蹠、蹼、爪亦为黑色。幼鸟全身灰褐色,头和颈部较暗,下体、尾和飞羽较淡,嘴基部粉红色,嘴端黑色。


  大天鹅的喙部有丰富的触觉感受器,叫做赫伯小体,主要生于上、下嘴尖端的里面,仅在上嘴边缘每平方毫米就有27个,比人类手指上的还要多,它就是靠嘴缘灵敏的触觉在水中寻觅食物。

 大天鹅幼鸟身上是灰棕色羽毛,嘴呈暗肉色。一年后它们才完全长出和成鸟的羽毛相同的白羽毛。


  栖息环境:在繁殖期喜欢栖息在开阔的、食物丰富的浅水水域中,如富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水塘和流速缓慢的河流,特别是在针叶林带,最喜桦树林带和无林的高原湖泊与水塘,冬季则主要栖息在多草的大型湖泊、水库、水塘、河流、海滩和开阔的农田地带。


  生活习性

迁徙:候鸟,赛里木湖畔大天鹅每年的12月中下旬,赛里木湖全部结冰后,开始离开繁殖地往越冬地迁徙,到达越冬地。翌年2月末3月初又离开越冬地飞往赛里木湖繁殖地迁徙,3月末4月初到达繁殖地。迁徙时常成6-20多只的小群或家族群迁飞。飞行高度较高,队列整齐,常成“一”字形、“人”字形和“V”字形。通常边飞边鸣,鸣声响亮而单调,有似“ho-ho-”或“hour-”的喇叭声音。迁徙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地区进行,沿途不断停息和觅食,因此迁徙持续时间较长。


  每年11月上旬,赛里木湖大天鹅的成鸟和幼鸟都已经全部换好了羽毛,具备了长途迁徙到越冬地的能力,大天鹅便开始分成小批陆续向南方飞去。最早迁离的是不繁殖的亚成鸟,携带幼鸟的成鸟稍晚离开,迁飞多在夜间进行,以免遭到猛禽等天敌的袭击,到12月底赛里木湖结冰前全部迁离繁殖地。可以飞越海拔多米的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


  大天鹅习性: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特别是冬季,常呈家族群活动,有时也多至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栖息在一起。性胆小,警惕性极高,活动和栖息时远离岸边,游泳亦多在开阔的水域,甚至晚上亦栖息在离岸较远的水中。主要在早晨和*昏觅食。


  觅食地和栖息地常常在一起或相距不远。如无干扰,它们通常不换地方,栖息地较为固定。视力亦很好,很远即能发现危险而游走。通常多在水上活动。善游泳,一般不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直,与水面成垂直姿势。游泳缓慢从容,姿势优美。除非迫不得已,一般很少起飞。由于体躯大而笨重,起飞不甚灵活,需两翅急剧拍打水面,两脚在水面奔跑一定距离才能飞起。有时边飞边鸣和边游边叫,叫声单调而粗哑,有似喇叭声。


  食物:主要以水生植物叶、茎、种子和根茎为食,如莲藕、胡颓子和水草。嘴的掘食能力很强,它甚至能挖掘埋藏于淤泥下0.5米处的食物。冬季有时也到农田觅食谷物和幼苗。除植物性食物外,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如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繁殖方式:大天鹅保持着一种稀有的“终身伴侣制”,在南方越冬时不论是取食或休息都成双成对。雌天鹅在产卵时,雄天鹅在旁边守卫着,遇到敌害时,它拍打翅膀上前迎敌,勇敢的与对方搏斗。它们不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帮助,平时也是成双成对,如果一只死亡,另一只也确能为之“守节”,终生单独生活。每年4月,当北天山赛里木湖的水面刚刚冰消解冻的时候,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经过长途迁飞的大天鹅便成群结队地来到赛里木湖繁殖地。它们成双成对地降落在恬静的湖面上,有的结伴嘻戏,天真活泼;有的交颈摩挲,温情脉脉;有的以嘴理羽,悠闲自得;有的扎入水中,翩翩起舞,千姿百态。


  大天鹅4龄时性成熟。成对的形成通常在开始繁殖的前一年冬天或在春季迁徙的路上形成,对的结合较为固定,如无配偶死亡,一般可维持整个一生。通常在到达繁殖地后不久,最多在2周内即开始营巢。时间多在4月末至5月初。繁殖期5-6月。营巢在大的湖泊、水塘和小岛等水域岸边干燥地上或水边浅水处大量堆集的干芦苇上。巢极为庞大,主要由干芦苇、三棱草和苔藓构成,内放以细软的干草茎、苔藓、羽毛和雌鸟从自己胸部和腹部拔下的绒羽。巢呈圆帽状,底部直径1米左右,巢高0.6-0.8米。雌鸟独自营巢。每窝产卵4-7枚,通常4-5枚,产卵时间多在5月初至5月中旬。卵为白色或微具*灰色,大小平均为×73毫米,重克。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当有危险时,雄鸟发出高声鸣叫,雌鸟立刻用绒羽和巢边植物将卵盖住,然后飞走。雌鸟在孵卵期间通常仅在每天最暖和的时候才离巢很短时间去觅食,孵化期31天或35-40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跟随双亲觅食,如遇危险,双亲先将它们藏入草丛中,然后自己飞走,直到危险过去才又飞回来。


  大天鹅的分布区非常广阔,而且无论是繁殖期还是越冬期,活动范围都与当年的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气候温和,它的繁殖区域可以向北方扩展,繁殖的时间也可以提前一些;而在气温较低的年份,冬季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迁经华北、新疆、内蒙古而到黑龙江、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西伯利亚等地繁殖。它的越冬区则可以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寻找没有被冰封的水域,以便获取足够的食物。

天山伊犁河谷天鹅泉疣鼻天鹅

天山伊犁河谷天鹅泉近十几年来,有疣鼻天鹅在这儿过冬。开始只有十数只,后来一年比一年多,这两年多达二百只。疣鼻天鹅(学名:Cygnusolor):是鸟纲、鸭科、天鹅属的一种大型的游禽,体长1.2-1.5米,体重6.75-10千克。脖颈细长,前额有一块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全身羽毛洁白。在水中游泳时,颈部弯曲而略似"S"形。嘴基有明显的球块,且在雄性较大,雌性不很发达。眼深棕色嘴橙*色,基部和球块黑色脚趾和蹼灰黑色。在地上行走拙笨,但极善游泳。飞行时也将头部伸直,但很少发出叫声,故又得名“无声天鹅”。


  疣鼻天鹅主要栖息在水草丰盛的开阔湖泊、河湾、水塘、水库、海湾、沼泽和水流缓慢的河流及其岸边等地。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包括水草的根、茎、叶、芽及种籽等;偶吃软体动物和昆虫及小鱼。在芦苇丛中营巢,由水生植物和泥土构成,内铺杂草和绒羽。夏季产卵5-7枚,是天鹅中产卵最多的一种。由雌性完成孵化,孵化期35-36天。


  疣鼻天鹅双亲共同喂育雏鸟。分布于欧洲、北非、亚洲中部与南部。在不列颠群岛、欧洲中北部和亚洲中北部繁殖。越冬南至北非、近东、印度和韩国。已成功地引入北美,在北美是分布广泛的物种,在许多地区都是永久留鸟。


  形态特征:疣鼻天鹅雄全身雪白,头顶至枕略沾淡棕色。眼先裸露,黑色;嘴基、嘴缘亦为黑色,其余嘴呈红色,前端稍淡,近肉桂色,嘴甲褐色,前额有突出的黑色疣状物;跗蹠、蹼、爪黑色,虹膜棕褐色。雌鸟羽色和雄鸟相同,但体形较小,前额疣状突不显。幼鸟头、颈淡棕灰色,前额和眼先裸露、黑色,不具疣状突,飞羽灰白色,尾羽较长而尖,淡棕灰色,具污白色端斑。下体较浅淡,多呈淡棕灰色,虹膜褐色,嘴红灰色,爪和蹼、跗蹠绿褐色。


  疣鼻天鹅颈修长,超过体长或与身躯等长;嘴基部高而前端缓平,眼先裸露;尾短而圆,尾羽20-24枚;腿短至中等;前趾有蹼,蹼强大,但后趾不具瓣蹼。拇指短位高;跗鳞网状;羽衣两性相似。


  栖息环境:疣鼻天鹅主要栖息在水草丰盛的开阔湖泊、河湾、水塘、水库、海湾、沼泽和水流缓慢的河流及其岸边等地。


  迁徙:9月底至10月中旬迁往南方越冬,春季多在2月中下旬北迁,均成小群和家族群迁飞,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进行,沿途不断停息。在有些地方,特别是引种过去的地方,如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疣鼻天鹅已变成了留鸟,不再迁徙。在英国迁徙的距离也很短,最远一般不超过50千米,而且是沿水域进行的。但在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北方繁殖的疣鼻天鹅,每年春秋季都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做上千米里的来回迁徙。


  感官:有敏锐的视觉和听觉。顾名思义,疣鼻天鹅通常是沉默的。高兴时发出一种沙哑而低沉的‘嘶嘶’声,哑声天鹅的名字即由此而来。成鸟有时会打喷嚏,发出嘶嘶声,或发出类似小狗的吠声或口哨声,尽管由于气管直而声音不大。同样,在飞行过程中双翼的声音也被描述为音乐的颤动或嗡嗡声。它们还使用视觉显示作为沟通的一种形式,例如姿势。例如,雄性经常以雄性姿势在背上拱起次要的翅膀羽毛。


  习性:主要在水中生活,性机警,视力强,颈伸直能远眺数里。游泳时隆起两翅,颈向后曲,头朝前低垂,姿态极为优雅。游泳速度甚快,能用一只脚划水,也能两只脚同时划,同时不时的张开和扇动两翅,性温顺而胆怯,行动极为谨慎小心,常在开阔的湖心水面游泳和觅食,晚上亦多栖息在安静而少干扰的湖心岛上或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和干的芦苇堆上,没有危险时才上岸。起飞时双翅拍打水面,在水面助跑约50米才能徐徐离水飞起。飞行时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扇动缓慢而有力。常成对或呈家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大群,特别是冬季和换羽期间。


  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根、茎、芽和果实为食,也吃水藻和小型水生动物。白天觅食,晚上休息。觅食时主要是用嘴撕裂植物,有时也能像一些鸭类一样头朝下、尾朝上,将头伸到水底挖掘水生植物的根为食,偶尔也到水边地面觅食青草。


  繁殖方式:疣鼻天鹅3龄时性成熟,少数2龄(多为雌体),也有迟至4龄时才开始繁殖的。新对的形成多在第一次繁殖前的秋天和冬天,对较为固定,一旦形成终生不变,很少中途解体,而且多是出现在繁殖不成功和非繁殖对中。求偶行为首先是雌雄彼此进行频繁的头浸水运动,一起游泳,雄鸟用它的颈缠住雌鸟的颈,然后爬到雌鸟背上,进行交配。雌鸟完全沉入水中,仅头和颈露出水面。交配完后雌雄鸟一起游泳,同时发出独特的沙哑声,然后是疏理羽毛和水浴。


  天山伊犁河谷天鹅泉,在伊宁市境内,距伊宁市约40公里,每年的十月,从西伯利亚飞来的疣鼻天鹅会在这儿过冬,来年三月又飞回繁殖地……。天鹅泉实际上是伊犁河北岸的一片养鱼池,由于住户老韩开始喂养初期来过冬的天鹅,每年又引更多的天鹅在这儿过冬……。有摄影爱好者冬季近距离拍摄疣鼻天鹅。这儿还有摄影住宿和就餐的地方。

天山灰狼

习性特征,天山灰狼个头较大,成年狼差不多和一辆跨骑式摩托车一样大。奔跑速度快,在冲刺追猎时,最高速度能达到每小时50、60公里。


  天山灰狼往往七八只成一群,专门选择瘦弱的牲畜伺机下手“作案”。


  天山灰狼危害牲畜,巴音布鲁克草原以天鹅湖著称,然而习惯于与牛羊为伴的天鹅,如今却不得不接受“与狼共舞”的现实:湖区消失多年的狼群“重出江湖”,再次为害草原。


  天山狼群频繁昼伏夜出“滋扰”牲畜,让牧民头痛不已且防不胜防。为了驱赶狼群、保护牲畜,当地牧民白天巡逻,晚上燃放鞭炮,甚至睡进羊圈。


  年5月2日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最新统计,从年入冬以来,巴音布鲁克草原因狼害致死的牛羊已有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0万元。


  狼群繁衍: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规模捕杀野狼的行为在全国各牧区都是合法的,这最终使狼患逐渐从牧民的生活中消失。


  近年来在当地*府采取限牧措施,超出草原承载能力的牛羊已退出天鹅湖湖畔,世居湖边的近万名牧民也逐步迁出湖区,这为一度销声匿迹的狼群繁衍、壮大提供了条件。

天山旱獭

旱獭天山亚种:旱獭天山亚种(学名:Marmotabobakcentralis),Thomas于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天山山地)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疆喀什北。

外形特征:大型啮齿动物,体型粗壮,体长为mm,体重4-5kg。尾短为mm。四肢粗短,前爪发达,适于掘土。背部毛呈*褐或淡褐色。春季毛色淡。腹部土*色。

外形特征:大型啮齿动物,体型粗壮,体长为mm,体重4-5kg。尾短为mm。四肢粗短,前爪发达,适于掘土。背部毛呈*褐或淡褐色。春季毛色淡。腹部土*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

生活习性:营家族群洞居。冬眠,一般清明出蛰。早晚活动。以牧草嫩芽、根为食。秋季啃食茎、叶。

分布范围:国内分布:新疆(天山山地)

繁殖方式:出蛰后十天左右开始交配,年产1次,胎产2-9仔。

天山金雕

金雕(学名:Aquilachrysaetos):属于鹰科、真雕属的猛禽。体长76--厘米,翼展达2.3米,体重2--6.5千克。雌雄同色;未成长时,头、颈*棕色;两翼飞羽除了最外侧三枚外基部均缀有白色,其余身体部分暗褐色;羽尾灰白色,羽端部黑色;成年鸟翼和尾部均无白色,头顶羽色转为金褐。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盖著。


  金雕栖息于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带,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米以上。一般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区,特别是山谷的峭壁以及筑巢于山壁凸出处。以其敏捷有力的飞行而著名;以大中型的鸟类和兽类为食。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亚寒带和寒带地区。

形态特征

金雕属大型猛禽。头顶黑褐色,后头至后颈羽毛尖长,呈柳叶状,羽基暗赤褐色,羽端金*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上体暗褐色,肩部较淡,背肩部微缀紫色光泽;尾上覆羽淡褐色,尖端近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具不规则的暗灰褐色横斑或斑纹,和一宽阔的黑褐色端斑;翅上覆羽暗赤褐色,羽端较淡,为淡赤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内翈基部灰白色,缀杂乱的黑褐色横斑或斑纹;次级飞羽暗褐色,基部具灰白色斑纹,耳羽黑褐色。下体颏、喉和前颈黑褐色,羽基白色;胸、腹亦为黑褐色,羽轴纹较淡,覆腿羽、尾下覆羽和翅下覆羽及腋羽均为暗褐色,覆腿羽具赤色纵纹。

栖息环境:

金雕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冬季亦常在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最高达到海拔4米以上.白天常见在高山岩石峭壁之巅,以及空旷地区的高大树上歇息,或在荒山坡、墓地、灌丛等处捕食。

生活习性:

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天有时会结成较小的群体,但偶尔也能见到20只左右的大群聚集一起捕捉较大的猎物。它善于翱翔和滑翔,常在高空中一边呈直线或圆圈状盘旋,一边俯视地面寻找猎物,两翅上举“V”状,用柔软而灵活的两翼和尾的变化来调节飞行的方向、高度、速度和飞行姿势。发现目标后,常以速度为每小时千米的之势从天而降,并在最后一刹那嘎然止住扇动的翅膀,然后牢牢地抓住猎物的头部,将利爪戳进猎物的头骨,使其立即丧失性命。它捕食的猎物有数十种之多,如雁鸭类、雉鸡类、松鼠、狍子、鹿、山羊、狐狸、旱獭、野兔等等,有时也吃鼠类等小型兽类。

天山秃鹫

秃鹫(学名:Aegypiusmonachus):大型猛禽,体长-厘米。通体黑褐色,头裸出,仅被有短的黑褐色绒羽,后颈完全裸出无羽,颈基部被有长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皱翎。幼鸟比成鸟体色淡,头更裸露,亦容易识别。


  秃鹫,俗称“座山雕”,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可达1.20米,展开翅膀有2.6米长,是高原上最大的猛禽。和影视剧中的凶悍形象有所不同,筑巢于悬崖峭壁之上的秃鹫,是高原上的清道夫,他们通过清除腐烂的尸体,来防止疾病传播。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形态特征

秃鹫体形大,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它张开两只翅膀后翼展大约有2米多长,0.6米宽(大者可达3米以上)。


  成年秃鹫额至后枕被有暗褐色绒羽,后头较长而致密,羽色亦较淡,头侧、颊、耳区具稀疏的黑褐色毛状短羽,眼先被有黑褐色纤羽,后颈上部赤裸无羽,铅蓝色,颈基部具长的淡褐色至暗褐色羽簇形成的皱翎,有的皱翎缀有白色。


  秃鹫裸露的头能非常方便地伸进尸体的腹腔;秃鹫脖子的基部长了一圈比较长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样,可以防止食尸时弄脏身上的羽毛。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尾略呈楔形,暗褐色,羽轴黑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具金属光泽,翅上覆羽和其余飞羽暗褐色。下体暗褐色,前胸密被以黑褐色毛状绒羽,两侧各具一束蓬松的矛状长羽,腹缀有淡色纵纹,肛周及尾下覆羽淡灰褐色或褐白色,覆腿羽暗褐色至黑褐色。


  秃鹫嘴强大,由于食尸的需要,它那带钩的嘴变得十分厉害,可以轻而易举地啄破和撕开坚韧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内脏;鼻也圆形。幼鸟和成鸟基本相似,但体色较暗,头更较裸露。


  栖息环境:栖息范围较广,在西班牙森林地区,栖息于-1,米的丘陵和山区,但在亚洲,占据干旱和半干旱高寒草原和草原,可生活在海拔高达-多米的高山,栖息于高山裸岩上。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冬季偶尔也到山脚平原地区的村庄、牧场、草地以及荒漠和半荒漠地区。

迁徙:留鸟,部分迁徙或进行巢后期游荡。在中国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地区和四川西北部为留鸟。台湾、香港、长江中下游和东部与东南沿海地区为偶见冬候鸟,或许是部分留鸟不定期的冬季游荡。

飞行:在猛禽中,秃鹫的飞翔能力是比较弱的,它会一种节省能量的飞行方式-滑翔。这些大翅膀的鸟儿,在荒山野岭的上空悠闲地漫游着,用它们特有的感觉,捕捉着肉眼看不见的上升暖气流。它们依靠上升暖气流,舒舒服服地继续升高,以便向更远的地方飞去。飞翔时,两翅伸成一直线,翅很少鼓动,而是可以利用气流长时间翱翔于空中,当发现地面上的尸体时,飞至附近取食。

习性

常单独活动,偶尔也成3-5只小群,最大群可达10多只,特别在食物丰富的地方。白天活动,常在高空悠闲地翱翔和滑翔,有时也低空飞行。翱翔和滑翔时两翅平伸,初级飞羽散开成指状,翼端微向下垂。休息时多站于突出的岩石上、电线杆上或树顶枯枝上。


  秃鹫吃的大多是哺乳动物的尸体。哺乳动物在平原或草地上休息时,通常都聚集在一起。秃鹫掌握这一规律以后,就特别注意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的动物。一旦发现目标,它便仔细观察对方的动静。如果对方纹丝不动、它就继续在空中盘旋察看。这种观察的时间很长,至少要两天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假如动物仍然一动也不动,它就飞得低一点,从近距离察看对方的腹部是否有起伏,眼睛是否在转动。倘若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秃鹫便开始降落到尸体附近,悄无声息地向对方走去。这时候,它犹豫不决,既迫不及待想动手,又怕上当受骗遭暗算。它张开嘴巴,伸长脖子,展开双翅随时准备起飞。秃鹫又走近了一些,它发出“咕喔”声,见对方毫无反应,就用嘴啄一下尸体,马上又跳了开去。这时,它再一次察看尸体。如果对方仍然没有动静,秃鹫便放下心来,一下子扑到尸体上狼吞虎咽起来。

玛纳斯湿地雉鸡

雉鸡(学名:Phasianuscolchicus):共有30个亚种。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和雌鸟羽色不同,雄鸟羽色华丽,多具金属反光,头顶两侧各具有一束能耸立起而羽端呈方形的耳羽簇,下背和腰的羽毛边缘披散如发状;翅稍短圆;尾羽18枚,尾长而逐渐变尖,中央尾羽比外侧尾羽长得多,雄鸟尾羽羽缘分离如发状;雄鸟跗跖上有短而锐利的距,为格斗攻击的武器,近年来还发现距的长度与其所拥有的配偶数量明显相关,是雌鸟选择配偶的一个重要标准。


  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中亚、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缅甸东北部。


  形态特征:雉鸡亚种甚多,个体大小和羽色变化亦大,但基本特征相同,现仅以雉鸡东北亚种为例描述如下:雄鸟前额和上嘴基部黑色,富有蓝绿色光泽。头顶棕褐色,眉纹白色,眼先和眼周裸出皮肤绯红色。在眼后裸皮上方,白色眉纹下还有一小块蓝黑色短羽,在相对应的眼下亦有一块更大些的蓝黑色短羽。耳羽丛亦为蓝黑色。

颈部有一黑色横带,一直延伸到颈侧与喉部的黑色相连,且具绿色金属光泽。在此黑环下有一比黑环更窄些的白色环带,一直延伸到前颈,形成一完整的白色颈环,其中前颈比后颈白带更为宽阔。上背羽毛基部紫褐色,具白色羽干纹,端部羽干纹黑色,两侧为金*色。背和肩栗红色。下背和腰两侧蓝灰色,中部灰绿色,且具*黑相间排列的波浪形横斑;尾上覆羽*绿色,部分末梢沾有土红色。


  雉鸡小覆羽、中覆羽灰色,大覆羽灰褐色,具栗色羽缘。飞羽褐色,初级飞羽具锯齿形白色横斑,次级飞羽外翈具白色虫蠢斑和横斑。三级飞羽棕褐色,具波浪形白色横斑,外翈羽缘栗色,内翈羽缘棕红色。尾羽*灰色,除最外侧两对外,均具一系列交错排列的黑色横斑;黑色横斑两端又连结栗色横斑。颏、喉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胸部呈带紫的铜红色,亦具金属光泽,羽端具有倒置的锚状黑斑或羽干纹。两胁淡*色,近腹部栗红色,羽端具一大形黑斑。腹黑色。尾下腹羽棕栗色。

乌苏古尔图野猪

玛纳斯湿地灰鹤

灰鹤(学名:Grusgrus)是大型涉禽,体长-厘米。颈、脚均甚长,全身羽毛大都灰色,头顶裸出皮肤鲜红色,眼后至颈侧有一灰白色纵带,脚黑色。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河滩、旷野、湖泊以及农田地带;其中尤为喜欢以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植物叶、茎、嫩芽、块茎、草子、玉米、谷粒、马铃薯、白菜、软体动物、昆虫、蛙、蜥蜴、鱼类等食物为食。玛纳斯湿地春季迁徙的灰鹤。


  春季于3月中下旬开始往繁殖地迁徙,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往越冬地。迁徙时常为数个家族群组成的小群迁飞,有时也成40-50只的大群,繁殖期4-7月。每窝通常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在世界范围内,繁殖在欧亚大陆北部;其越冬地在法国,阿拉伯半岛,非洲西北部和东北部,中东,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偶见于朝鲜半岛,日本和北美西部。越冬在非洲北部、伊朗、印度、缅甸和中南半岛北部。


  形态特征:灰鹤是大型涉禽,后趾小而高位,不能与前三趾对握,因此不能栖息在树上。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前额和眼先黑色,被有稀疏的黑色毛状短羽,冠部几乎无羽,裸出的皮肤为红色。


  灰鹤眼后有一白色宽纹穿过耳羽至后枕,再沿颈部向下到上背,身体其余部分为石板灰色,在背、腰灰色较深,胸、翅灰色较淡,背常沾有褐色。喉、前颈和后颈灰黑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端部、尾羽端部和尾上覆羽为黑色;三级飞羽灰色,先端略黑,且延长弯曲成弓状,其羽端的羽枝分离成毛发状。虹膜红褐色;嘴黑绿色,端部沾*;腿和脚灰黑色。


  灰鹤幼鸟:体羽已呈灰色但羽毛端部为棕褐色,冠部被羽,无下垂的内侧飞羽;第二年头顶开始裸露,仅被有毛状短羽,上体仍留有棕褐色的旧羽。幼鸟虹膜浅灰色;嘴基肉色,尖端灰肉色;脚灰黑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河滩、旷野、湖泊以及农田地带;其中尤为喜欢以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湖泊和沼泽地带。常栖息于沼泽草甸,沼泽中多草丘和水洼地,水生植物有水麦冬、水毛茛和薹草等20多种;在中国黑龙江省林甸县灰鹤栖息在芦苇沼泽,有芦苇、狭叶甜茅、菰、小猩藻等植物;在迁徙途中的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栖息在河流、湖泊、水库或海岸附近,常到农田中觅食,回到河漫滩、沼泽地或海滩夜宿,例如,在山西省河津县*河滩越冬的灰鹤,白天主要在作物地中觅食休息,以花生地中最多,夜间在距河岸1-2千米处四面环水的沙滩或荒草丛生的小岛上过夜,但从未见到灰鹤在耕地内集群过夜。

棕熊天山亚种

棕熊天山亚种,生存在中亚山地的森林地带,在海拔-4米范围内。


  新疆山区至少有三种熊,它们分别是棕熊、貂熊和藏马熊。这三种熊栖息在新疆天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等区域。它们都是杂食性动物,别看电影中的熊异常凶猛,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熊很胆小,它们只有遇到危险,保护的自己的孩子时,才会主动“发飙”。

石河子蘑菇湖湿地火烈鸟

火烈鸟(学名:Phoenicopteridae):亦称红鹳。3属6种:高约80—厘米,体重2.5—3.5千克。体型大小似鹳;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颈长而曲;脚极长而裸出,向前的3趾间有蹼,后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适中;尾短;体羽白而带玫瑰色,飞羽黑,覆羽深红,诸色相衬,非常艳丽。秋季迁徙中在沙湾千泉湖湿地觅食的火烈鸟。


  栖息于温热带盐湖水滨,涉行浅滩,以小虾、蛤蜊、昆虫、藻类等为食。觅食时头往下浸,嘴倒转,将食物吮入口中,把多余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后徐徐吞下。


  火烈鸟性怯懦,喜群栖,常万余只结群。以泥筑成高墩作巢,巢基在水里,高约0.5米。孵卵时亲鸟伏在巢上,长颈后弯藏在背部羽毛中。每窝产卵1—2枚。卵壳厚,色蓝绿。孵化期约1个月。雏鸟初靠亲鸟饲育,逐渐自行生活。因羽色鲜丽,被人饲为观赏鸟。


  大红鹳分布于地中海沿岸,东达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见于西印度群岛;小红鹳分布于非洲东部、波斯湾和印度西北部;加勒比海红鹳、智利红鹳、安第斯红鹳和秘鲁红鹳分布均限于南美。


  物种简史:化石证据表明火烈鸟祖先早在0万年以前的中新世就开始分化出来了,远早于大多数别的鸟类。年发现的化石暗示其祖先是类似乎鹬鸻那样的滨岸鸟类。在安第斯山脉曾发现大约万年前的火烈鸟脚印化石。全球年龄最大的83岁火烈鸟于年1月30日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动物园(AdelaideZoo)辞世。


  形态特征:火烈鸟体型大小似鹳,高约80—厘米,体重2.5—3.5千克。[1]雄性较雌性稍大;通身为洁白泛红的羽毛,翅膀上有黑色部分,覆羽深红,诸色相衬。火烈鸟脖子长,常呈S形弯曲;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上喙比下喙小;脚极长而裸出,向前的3趾间有蹼,后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适中;尾短。


  全身的羽毛主要为朱红色,特别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泽闪亮,远远看去,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因此叫火烈鸟。该物种的体形长得也很奇特,身体纤细,头部很小,镰刀形的嘴细长弯曲向下,前端为黑色,中间为淡红色,基部为*色。*色的眼睛很小,与其庞大的身躯相比,显得很不协调。细长的颈部弯曲呈“S”形,双翼展开达厘米以上,尾羽却很短。有一双又细又长的红腿,脚上向前的3个趾间具红色的全蹼,后趾则较小而平置。

红色并不是火烈鸟本来的羽色,而是来自其摄取的浮游生物(据8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家弗朗西斯科·布达教授和他的实验小组成员,通过精确的量子计算手段发现火烈鸟、三文鱼、虾、蟹等呈现出诱人的鲜红色的原因,是因为火烈鸟、三文鱼、虾、蟹等都富含Astaxanthin简称ASTA中文名字叫虾青素,而动物是无法合成虾青素的,虾、蟹大部分通过食用藻类和浮游生物等植物获取虾青素,火烈鸟通过食用以小虾、小鱼、藻类、浮游生物等传递虾青素,而使原本洁白的羽毛透射出鲜艳的红色。同时红色越鲜艳则火烈鸟的体格越健壮,越吸引异性火烈鸟,繁衍的后代就更优秀。)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在温热带盐水湖泊、沼泽及礁湖的浅水地带,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盐水和淡水栖息地,如泻湖,河口,滩涂和沿海或内陆湖泊,主要靠滤食藻类和浮游生物为生。

石河子北湖鹈鹕

鹈鹕(学名:Pelecanus):鹈鹕属8种水禽的统称。身长约厘米,全身长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为白色、桃红色或浅灰褐色。有些种类的鹈鹕体形较大,其翼展宽3米,能以超过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长距离飞行。嘴长30多厘米,具有下嘴壳与皮肤相连接形成的大皮囊;皮囊可以自由伸缩。尾羽根部有个*色的油脂腺,能够分泌大量的油脂,油脂被用来涂抹羽毛,保持羽毛光滑柔软,便于避水。


  分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水域。大型游禽。喙长,喉囊发达,适于捕鱼,但不贮存。主要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泽地带。常成群生活,善于飞行,善于游泳,在地面上也能很好地行走。飞行时头部向后缩,颈部弯曲靠在背部,脚向后伸,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热气流来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没有鹰飞得高。在水中游泳时,颈常曲成“S”形,并不时地发出粗哑的叫声。主要以鱼类为食,觅食时从高空直扎入水中。


  形态特征:鹈鹕体型粗大,成年鹈鹕体长约1.7米左右,翅展可达3米,它的翅膀强壮有力,能够把庞大的身躯轻易送上天空。体重可达13千克,是现存鸟类中个体最大者之一。嘴形宽大直长,长30多厘米,上嘴尖端朝下弯曲,呈钩状;下嘴分左右二支,其间有一巨大而能扩缩的皮肤喉囊;皮囊是下嘴壳与皮肤相连接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巨大的嘴巴和喉囊使鹈鹕显得头重脚轻。当鹈鹕在地上走路的时候总是摇摇摆摆步履蹒跚。这是因为鹈鹕的大嘴十分碍事。尤其是当它捕到猎物的时候,大嘴和喉囊里装满了海水,使它浮出水面的时候很困难。鼻孔小,而位于嘴基。眼前部裸出。颈长而较细小。翅宽阔,但形不长也不尖;尾短而呈方形;跗蹠短而扁平,前面呈网眼状细鳞。

天山北鯢

新疆北鲵,俗名娃娃鱼又叫水四脚蛇,是目前新疆惟一存活下来的有尾两栖动物,栖息于新疆温泉县境内,仅生活在海拔2-3米的高山泉水小溪、湖泊浅水处,是天山和阿拉套山由地面抬升时幸存下来的孓遗动物。


  物种简介:新疆北鲵是距今3-4亿年前最原始的两栖动物物种,在脊椎动物系统演化的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鲵科的分类、系统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因此是极为珍贵的“活化石”;新疆北鲵栖息地极为狭窄,仅生存在新疆温泉县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阿拉套山和天山局部泉涌地区,中心地带约为平方公里,数量稀少,有捷麦克沟和苏鲁别珍两个栖息地约存—4余尾。新疆北鲵作为濒危动物早已被列入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YCN)红皮书和前苏联红皮书。年,新疆北鲵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为“极危”,成为中国珍贵的种质资源,已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行列。新疆北鲵属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隐腮鲵亚目,是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年代,距今3.2亿年前的古珍稀动物。年6月,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王秀玲首次人工繁育北鲵成功。


  物种发现:年俄国动物学家凯塞尔在新疆阿拉套山发现一种长约20多厘米、手指粗细、浑身光滑、水陆两栖有点像蜥蜴的动物。这是他从未见过的,他断定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于是把这种动物带回了实验室并作了种属描述。

新疆北鲵: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的、外国的专家曾多次考察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天山、阿拉套山地区试图找到这种神秘的动物。一次次的失败后人们断定这种凯塞尔见过的动物已经灭绝了,不会再有人见到它们了。

新疆北鲵: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的、外国的专家曾多次考察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天山、阿拉套山地区试图找到这种神秘的动物。一次次的失败后人们断定这种凯塞尔见过的动物已经灭绝了,不会再有人见到它们了。

物种介绍:新疆北鲵的祖先生活在两亿四千年前,和侏罗纪的恐龙、翼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后来,由于地壳上升,湖水干枯,它们被挤压在地层中,成历史上已灭绝的古生物化石。令人感到稀罕的是,居然还有一部分鲵鱼生活了下来,而且就在新疆塔城、温泉县一带。只是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新疆鲵鱼比它的祖先小了许多。

天山雪豹

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的猫科动物。雪豹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具有高度发达的分配血液、调节呼吸等技能。对氧化变化很敏感。红血球直径很小——5.5μm(4.73~6.15μm),红血蛋白高度集中(16.4g%)。血球比容计指标(即红血球的出较量为47%)跟血液中的大量红血球(14.1~16.8百万/平方毫米)相符。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尾巴长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称。


  形态特征:雪豹,体长~厘米;尾长90~厘米,体重一般50~80公斤之间。全身灰白色,布满黑斑。头部黑斑小而密,背部、体侧及四肢外缘形成不规则的黑环,越往体后黑环越大,背部及体侧黑环中有几个小黑点,四肢外缘黑环内灰白色,无黑点,在背部由肩部开始,黑斑形成三条线直至尾根,后部的黑环边宽而大,至尾端最为明显,尾尖黑色。雪豹眼虹膜呈*绿色,强光照射下,瞳孔所为圆状。舌面长有许多端部为角质化的倒刺,舌尖和舌缘的刺形成许多肉状小突。前足5趾、后4趾。前足比后足宽大,趾端具角质化硬爪、略弯,尖端锋利。趾间、掌垫与趾间均具有较浓而长的粗毛。腹下有4对乳头。肛门部有一对乳腺孔。颅形稍宽而圆近于形。脑室较大。额骨宽突与眶后颧骨眶均较长且尖锐。鼻骨短宽,其前端尤为宽大。颧弓粗大。上颌骨额突呈三角形,且超过鼻骨的后端。眶间较宽。成兽的人字嵴高耸,尤老体更为显著。异状骨的突起向后伸出,尖而细直。鼓室扁而低,副枕突较长,在下方超出听泡。下颌骨骨体宽厚,下缘平直。牙齿:上、下门齿均呈一横列,中央的一对门齿较小,外侧门齿最大。犬齿发达,其内侧刃部锐利。上颌前臼齿左右各3枚第二枚前臼齿形小,仅具一个齿尖。第三枚前臼齿侧扁,呈三角形,在主尖之后有一不甚明显的低尖。上裂齿外侧具4个齿尖。第二尖峰(前尖)最大,高而尖,内缘前端仅具一个低小齿尖(原尖)。臼齿形小似横列。下前臼齿左右仅具2枚,第一、二前臼齿缺如,第三四前臼齿均发达,第三前臼齿侧扁呈山字形,主尖位中央,前后各有一小齿尖。第四下前臼齿主尖高大,位于中央,前有一小齿尖,后有二小齿尖。下臼齿形大。后齿尖峰略高于前尖峰。

幼兽通体带有浅玫瑰紫色。身上的黑色环斑轮廓不清、黑灰相杂。


  生活习性:雪豹具有夜行性,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其行动敏捷机警,动作灵活,善于跳跃,3~4米的高崖可纵身而下。白天很少出来,有时会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其上下山有一定的路线,喜走山脊和溪谷,经常沿着踩出的小径行走。雪豹一年换一次毛。雪豹平时独栖,仅在发情期前后才成对居住,一般有固定的巢穴,设在岩石洞中、乱石凹处、石缝里或岩石下面的灌木丛中,大多在阳坡上,往往好几年都不离开一个巢穴,窝内常常有很多雪豹脱落的体毛。巡猎时也以灌丛或石岩上作临时的休息场所。


  食物:雪豹以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为主食,也捕食高原兔、旱獭、鼠类等小动物以及雪鸡、马鸡、虹雉等鸟类,在食物缺乏时也盗食家畜、家禽。其猎食往往采取伏击或偷袭的方法,常在野羊活动地区附近隐藏,其进食时一般先食腹部、内脏,然后再吃肌肉,最后食头。食时用前爪抓肉,类似小猫,并以臼齿撕裂咬食。为了猎食,雪豹往往出去很远,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于一个地区。雪豹饱食后可以一个星期不进食。雪豹在袭击牧民的羊群时,总是先悄悄地潜伏在岩石峭壁的缝隙里,而且一次只猎杀一只。雪豹在食物短缺时也吃植物。


  栖息环境:雪豹是高原地区的岩栖性的动物。经常在永久冰雪高山裸岩及寒漠带的环境中活动,在祁连山4米以下至4米以上的山顶脊部,在珠穆朗玛峰北坡5米高的雪地上曾见雪豹的足迹。常栖于海拔~米高山上。夏季可在0~米的高山上见到,冬季多随着食物的迁徙而下降至~米。有的雪豹在冬季仍生活在米的高山上。雪豹并非全部都生活在海拔高的地方或是山上,内蒙古包头以西约10公里的乌拉山(最高仅2米)一带的雪豹常年是在0米左右的环境中生活。也有居住在~0米高的草原地带。


  自然繁殖:雪豹的配偶期多在冬末1~3月。此时,它们的食欲不振,经常嘶叫相互寻找,若两只雄兽相遇必有一番恶斗。雌兽的发情期每次都将持续5~7天,它们每次交配约十余次,每次时间都较短。仅数秒或十余秒。交配姿态与虎、豹相同。交配时,雄豹发出特有的呜叫声。若没有怀孕,雌兽则过一、二月后再继续发情。

?
  雪豹配偶期过后,雌性各自回到自己的领域。妊娠期98~天,一般在4月中旬或6月初产仔,每胎3~5仔,大多在清晨生产。刚出生的幼仔体重~克,体长约24厘米,尾长16~18厘米,通体带有浅玫瑰紫色,身上的黑色环斑轮廓不清、黑灰相杂,体质很弱,叫声似小猪。闭着眼睛,到7~9天才睁眼。10天后开始爬。前半个月雌豹精心护理哺育它的幼崽,很少离开。一个月后幼崽体重可达1~1.5千克,一个半月后幼兽能开始吃一点碎肉。幼兽2个月时体重可达4千克,体长毫米,可以跟随母豹外出活动。3、4个月后可参与捕食,约在18~22个月后离开母亲,独立生活。一旦独立,它们将会离开故土,长途跋涉,穿越广袤的地带以寻求新的栖息地。这可能有助于减少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雪豹约2~3岁时性成熟。雪豹在野外的寿命一般8~13年。

O(∩_∩)O谢谢

图文

刘跃编辑

呦呦

—END—

作者简介

刘跃: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兵团摄影家协会副主席;PSACHINA(中国)区精英讲师团成员;国际摄影学会理事;国际摄影学会兵团分会主席;中国通信摄影协会理事;从事“天山”专题摄影多年;足迹横跨中亚四国的天山山脉(公里)。出版发行了《走进大自然》、《明月出天山》摄影画册。

往期精彩回顾

1、刘跃摄影作品欣赏|换个角度看“天路”

2、唐僧与天山(二)

3、刘跃摄影作品欣赏‖唐僧与天山(一)

4、魅力天山篇(三)——杏花这边独好!霍城县大西沟福寿山‖刘跃摄影作品欣赏

5、天山(一)|刘跃摄影作品欣赏

6、天山(二)——北天山|刘跃摄影作品欣赏

7、天山(三)——中天山|刘跃摄影作品欣赏

8、天山(十)峡谷(1):安集海大峡谷|刘跃摄影作品欣赏

9、天山(十)峡谷(2):玛纳斯河谷|刘跃摄影作品欣赏

10、天山(十)峡谷(3):伊犁河谷|刘跃摄影作品欣赏

李享生活(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山十一野生动物刘跃摄影作品欣赏